「哥倆好」共享春天,紅古區與民和縣結伴推動農業與三產融合

2020-12-15 瀟湘晨報

東風好作陽和使,逢草逢花報發生,蘭州市紅古區與青海民和縣 " 哥倆好 " 共享春天,連日來,雙方就蘭西城市群農田深度融合再結良緣,創新農產品展示、銷售模式,推動農業與三產融合。

3 月 12 日,記者走訪了解到,紅古區與民和縣春耕時節話發展,約定進一步加快推進區域經濟發展進程,實現同城發展戰略性合作,具體內容涵蓋農業與三產融合、品牌文化旅遊、農業金融政策、設施農業基地建設等方面。

立足國家甘青藏旅遊帶 " 黃金驛站 " 的發展定位,紅古區實施 " 一城五支撐 " 發展戰略,加快現代農業設施和農業科技示範園區建設,適度發展規模養殖,持續開展 " 三品一標 " 認證申報,創新農產品展示、銷售模式,推動農業與三產融合,在堅持開展好品牌農業文化旅遊活動的基礎上,持續提升富民產業。截至目前,該區已形成 " 蔬菜、果品、苗木、養殖 " 四大主導產業,建成特色種植基地 12 個、標準化畜禽規模養殖場 19 個,打造農村 " 三變 " 改革示範村 15 個,建成高標準基本農田 4.55 萬畝,設施農業 4300 畝,已初步形成 " 三變 + 設施農業 "、" 三變 + 鄉村旅遊 "、" 三變 + 特色種養 " 的多種改革模式。

與紅古隔河相望的民和縣,連年來堅持把發展現代農業作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首要任務,提出門戶經濟、流動經濟和旅遊經濟的融合發展格局,進一步加強鞏固農業的基礎地位,持續推進種植業結構調整,加快特色種植品種由單一型走向多樣化,由零散型轉為規模化,特色農業穩步推進、農業發展勢頭良好。

最是一年春好處,春耕時節又逢君,兩地切實開展有針對性、實打實的項目合作與銜接,全力打造蘭西城市群 " 菜籃子 " 基地和都市農業基地,旨在加快構建循環農業體系,強勁推動蘭西城市群的建設步伐。據介紹,雙方探索融合路子,在空間發展、產業轉型上創新發展模式,均表示在 " 一體化 " 上做文章,促農業產業協調發展方面的合作實效看得見、摸得著。推進經貿互惠互利,兩地表示,加大在全域旅遊、特色農業等領域的合作力度,在現代農業、規模養殖、特色養殖等方面落地項目,實現產業互補、資源互補。實現多層次、寬領域的合作共贏,兩地約定,建立健全常態化溝通交流機制,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交流活動,推動兩地觀念互通、思路互動、技術互學、工作互鑑,協力推動兩地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緊緊圍繞推進新型城鎮化目標,搶抓國家蘭州—西寧城市群建設重大戰略機遇,共同推動規劃同步、交通互聯、生態共治、產業互補、市場互惠、民生共享,進一步實現兩地在農業產業協調發展領域的合作共贏,紅古區與民和縣兩地的勁擰成了一股繩,陽春兆豐年。

【來源:蘭州日報·ZAKER蘭州】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紅古區與民和縣合力推進甘青區域合作示範區
    今年初,雙方就以蘭西城市群農田深度融合為主題,創新農產品展示、銷售模式,推動農業與三產融合。近日,兩地全力打造的蘭西城市群「菜籃子」基地和都市農業基地被提上議程。今年兩地通過冬季採摘暨高質量農產品宣傳推介會、現場觀摩,促全域旅遊、特色農業等領域合作將更上一層樓。
  • 紅古區與民和縣打造兩地民生共享體系
    為加速蘭西城市群建設進程目前蘭州市紅古區與青海省民和縣已在打造共享共育基地加快教育醫療交通融合發展實施城區東擴戰略等內容上交集與融匯全力構建兩地民生共享體系紅古區交集依託與青海省民和縣地緣相近、資源互補、產業關聯、文化相通等區位交通優勢,與民和縣積極建設蘭西城市群重要節點城市和甘青合作發展示範區,投資6800萬元選址新建了黨校及《光輝歷程
  • 加快蘭西城市群建設步伐 蘭州市紅古區與青海省民和縣全力打造兩地...
    張旭永攝為加速蘭西城市群建設進程,目前蘭州市紅古區與青海省民和縣已在打造共享共育基地、加快教育醫療交通融合發展、實施城區東擴戰略等內容上交集與融匯,全力構建兩地民生共享體系。近日走訪記者了解到,紅古區交集依託與青海省民和縣地緣相近、資源互補、產業關聯、文化相通等區位交通優勢,與民和縣積極建設蘭西城市群重要節點城市和甘青合作發展示範區,投資6800萬元選址新建了黨校及《光輝歷程——中國共產黨歷史展》陳列館,與海東市民和縣共同掛牌成立跨省區縣級共育共享基地、黨史教育基地、警示教育基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黨校系統跨省異地聯姻交流合作教育基地
  • ...兩省,一「通」百事興 「川海大橋」將民和縣與紅古區連成一個整體
    一橋跨兩省,一「通」百事興「川海大橋」將民和縣與紅古區連成一個整體連接甘肅省蘭州市紅古區與青海省民和縣的「川海大橋」。省際公交線的開通,不但解決了群眾出行難的問題,也推動了兩地交通運輸行業向好發展。每天,迎著清晨的第一縷陽光,806路省際公交車準時發車,經過紅古區和民和縣主要街道、小區,單程大概40來分鐘。「走上川海大橋幾分鐘就能跨省,3元錢的票價,對兩地老百姓來說是最實在的改變。」蘭州市紅古區公共運輸服務有限公司運營部部長趙舉說。
  • 蘭州市紅古區與青海省民和縣檢察機關合力「辦公」
    紅古 民和兩地檢察機關合力「辦公」每日甘肅網8月6日訊據蘭州日報報導 8月4日,蘭州市紅古區檢察院與青海省民和縣檢察院「手握在一起」,雙方籤訂《紅古·民和關於開展公益訴訟檢察和行政檢察工作的跨區域協作機制
  • 邀請「同桌的他」一起「充電」紅古區民和縣深入推進蘭西城市群...
    為更好促進兩地區域融合發展,近兩年來,紅古區、民和縣深入推進蘭西城市群節點城市建設,兩地不斷強化雙向聯繫,從理論學習到經濟發展,再到人才教育,在各個領域建立互相學習、互相促進的長效機制,開展深度交流,互融提升。
  • 「川海大橋」將民和縣與紅古區連成一個整體
    早上8時,蘭州紅古區居民趙亮啟程去青海民和縣辦事,民和的朋友聽說他要來,說好晚上帶他去夜市吃手抓肉。人來人往,香氣四溢的民和縣美食廣場是趙亮和朋友常去的地方。趙亮曉得,民和的小吃與紅古海石灣相比別有風味,特別是一些少數民族傳統小吃,極具地方特色。
  • 紅古區與民和縣籤署跨區域檢察工作戰略合作框架協議
    原標題:紅古區與民和縣籤署跨區域檢察工作戰略合作框架協議  中國甘肅網8月7日訊 據甘肅經濟日報報導(通訊員 胡康寧)近日
  • 青海省民和縣為蘭州市紅古區再次捐贈防疫物資
    中國甘肅網2月2日訊(本網記者 靳佩佩 通訊員 呂國清)2月1日晚8時許,一輛青B牌照的小型客貨車披著夜色,急速駛進蘭州市紅古區政府大院,車上裝載著為紅古防疫一線工作人員送來的這是青海省民和縣繼1月31日為紅古區捐贈2000個醫用口罩、5箱84消毒液之後,對紅古區抗擊疫情的又一次雪中送炭。  紅古、民和兩區縣地緣相接、血脈相親、文脈相連、經濟相融,共同位於國家「蘭州一西寧城市群」建設的核心區域。
  • 青海民和:「共享助力車」助力各族群眾「綠色出行」
    新華網西寧11月26日電(魚昊 石延壽)日前,青海省海東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1000輛「共享助力車」投入使用,為各族群眾的「綠色出行」提供了便捷服務。民和縣「共享助力車」投入使用。圖片由民和縣宣傳部提供據了解,「共享助力車」是民和縣招商引資引進的城市「綠色出行」項目,共設有174個停放站點。運營服務區域以民和縣老城區大十字為中心,東至駝鈴小區,西至桃花廣場,南至南大寺,北至史納、北山新區,覆蓋縣城各企事業單位、酒店、主要商業區、旅遊區及人流密集處等地,基本滿足群眾騎行需求。
  • 江西崇義:「1+4」三產融合模式保護上堡梯田
    為將這份民族瑰寶、世界級的文化遺產保護好,崇義縣委、縣政府搭平臺、聚資源,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形成了1+4社會化模式,擴大了上堡梯田影響力,提升了上堡古稻的價值,體現了示範帶動效應,實現了可持續的發展與保護。
  • 句容丁莊村:三產融合成就「甜蜜」事業
    小葡萄之所以能變身大產業,得益於丁莊人探索出的一條因地制宜、珍惜資源、集約化立體化利用土地,讓農村一二三產業有機融合,最終做強了一產,做大了二產,做富了三產。近年來,丁莊村與鎮江市農業科學院、南京農業大學等有關高等院校聯合,定期聘請教授、專家為果農上課,傳授葡萄栽培新技術。此外茅山鎮政府和丁莊萬畝葡萄專業合作聯社還組織了共240人次的「葡二代」,赴日本學習先進的種植技術。
  • 甘肅紅古與青海民和兩地探索廉政文化資源共享模式
    本報訊 「近年來,蘭州市紅古區投資6800萬元選址新建了黨校及《光輝歷程——中國共產黨歷史展》陳列館,黨史黨性教育是共產黨員修身養性的必修課,也是鞏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成果運行的重要體現」紅古區委黨校主要負責同志表示。
  • 蘭州市紅古區打出橋隧、站場、公路建設「組合拳」 構建紅古、民和...
    川海大橋  每日甘肅網12月8日訊 據蘭州晚報報導 12月7日,記者從紅古區政府了解到,近年來,紅古區搶抓蘭西城市群政策機遇,圍繞紅古區打造蘭西城市群節點城市的目標特別是川海大橋及其連接線、川海大橋與濱河路連接公路、團結大橋等項目的建成通車,加強了與青海省民和縣的互聯互通,為民海一體化發展打通「任督二脈」;海窯隧道、北環路及其西延段和舊S301線海崗公路窯街街道段養護維修工程等項目不僅完善了城區路網結構、改善了城市環境,更是拓展了北向通道,強化了與臨近縣區的交通聯繫;255公裡農村公路的新建、改造、提升打通了農村公路「最後一公裡」;推行「公車公營」經營模式,投入新能源公交車
  • 三產融合!山東得益乳業項目為鄉村振興注入產業動力
    三產融合!解決了養殖基地的基礎配套問題,農業產業化就有了基礎。但是,流轉後的土地交給誰打理呢?得益乳業找到當地4家農業合作社,這些合作社的大型設備頭一次在本地有了用武之地。高青縣利賓農機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李華說:「以前我們合作社沒有大規模的作業,都是經過跨區作業,到河南或者河北去幹一些大活,但是利潤很低。
  • 山西盂縣王炭咀村:三產融合助力鄉村振興
    王炭咀村位於盂縣縣城東北部的孫家莊鎮,距離縣城7公裡,所轄2平方公裡,耕地面積904畝,全村159戶、325人,15名黨員,人均收入18000元,是典型的純農業村。十八大以來,村黨支部在縣委縣政府和鎮黨委堅強領導下,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農業為基礎的發展定位、以綠色為導向的發展方式、以創新為動力的發展路徑和以文化為靈魂的發展特色,大力發展休閒農業,闖出了一條鄉村振興的新路子。
  • 海東市民和縣體育總會成立
    圖為民和縣文體旅遊主管部門向新成立體育總會授牌 石延壽 攝  近年來,民和縣重視體育事業的發展,不斷加強體育基礎設施建設,有力推動全縣體育事業蓬勃發展。特別是2016年民和縣組隊參加尖扎國際射箭邀請賽取得男團第一名的好成績,2018年以來先後多次參加的全省武術套路及散打錦標賽上累計獲得100餘枚獎牌,先後參加的省級以上桌球、民族式摔跤等體育賽事活動中累計獲得金銀銅等獎牌60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