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又重溫了馮小剛執導的電影《集結號》故事發生在1948年的一天。我中原野戰軍某部9連,得到上級命令,為了掩護全團的主力部隊安全轉移,9連必須堅守汶河陣地,除非聽到團部司號員吹起表示任務完成的集結號,那怕打到最後一個人,決不準撤退。
戰場的形勢非常嚴峻,9連全體官兵面對的是數十倍於自己的敵人,在這樣殘酷的現實面前,9連官兵們拼死打退了敵方的三次進攻,而集結號始終沒有響起,最後除連長穀子地一人被震昏倖存外,其餘47人全部陣亡,無一生還。
縱觀《集結號》這是一部以戰爭背景為題材的電影,電影場面布置設計十分逼真,人物性格的寫照不乏細膩,視覺效果的感覺很棒。一部電影所表現的主題,是它能給人們帶來什麼樣的價值觀,在藝術形式上,能有什麼樣的視角感受。
《集結號》的導演讓這部電影,以藝術形式的手法,為我們展現了一段我們不應該忘記,應該去重新認知已經沉澱那段歷史,也折射出了我們應該靜下心去思考,為這個國家的建立,有多少人流盡了最後一滴血,又有多少無名的英雄,永遠地獻出了自己的生命。
《集結號》所反映的,是中華民族內戰期間的大背景下,幾個小人物的悲慘命運,總體感覺場景十分悲壯,讓觀者在凝重的心境裡,看完了這部讓人唏噓又感動的影片。故事之所以能感動人,導演馮小剛為了拍這部戰爭片,也是下足了功夫,在人物形象的刻畫,人物性格的挖掘上,都是獨具匠心。
9連長名叫穀子地,這是一個非常個性的名字,影片最後的解說是因為這個主人翁是被人遺棄在田地裡,後被人發現收養的,姓氏何名不知道,收養人也就是他善良的養父母給他起了個非常的姓名—穀子地。這裡應該說,不過是編劇與導演的一點牽強附會。即使這樣的牽強附會也合乎情理。因為這個名字真的太富有想像力了,也為後面的情節設置,預留了空間和命運的暗示。
對穀子地形象性格的刻畫塑造上,導演是下了功夫的,他執意刻畫這麼一位具有代表性的優秀的中國軍人,是他深刻的認識到,在中國人民艱苦卓絕的解放戰爭中,有無數這樣的軍人具有堅強的信念,別看他們似乎不識幾個字,但是他們對黨的忠誠始終不渝。
穀子地和他所帶領的連隊,在戰爭中展現的是一種無所畏懼的犧牲精神,因為他們心中有信仰,為了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為了拯救水深火熱中的人民大眾,正是他們心中這樣崇高的信仰,所以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為了完成大部隊的轉移,47條鮮活的生命在殘酷的狙擊戰中,打退了裝備和人力都數倍於自己的敵軍的三次進擊,成功掩護了大部隊的轉移。結果是以四十七條生命的代價,換得了大部隊的安全轉移,他們就這樣默默無聞的沉睡在了這片土地。
祖國解放了,明明是他們用生命出色的完成了戰鬥任務,對這四十七名英雄,最後被定性為失蹤。當穀子地在後方醫院康復後,發現全國的解放軍已經做了大整編,原來部隊的番號不存在了,他不得不花了數年功夫,總算找到了老部隊,得知他的老戰友、當時下命令的團長已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犧牲,更讓他吃驚的是,原來當年執行的,其實根本就是一項有去無回的任務:為掩護團主力的行動,團長不得已做出犧牲他們連的決定,所謂撤退的集結號,只是一個安慰,根本就沒有這個打算,集結號也沒有吹響過。
由於9連47人全部陣亡,且戰場在戰後已改建了煤窯,所有陣亡戰士的遺體都沒有被找到,所以他們只能按失蹤處理,就不能獲得革命烈士的榮譽。在穀子地知道這一切後,深感委屈,他了下決心要為犧牲的弟兄們討回公道…… 。
影片的後半部分沒有戰爭的殘酷場景,著重到和平年代的穀子地在情感上的良知追訴,他為了找回九連47個弟兄應該得到的榮譽,義無返顧地盡他自己最大的努力,他執著的堅持著,只有經歷過腥風血雨的洗禮,才能感受到一個人的良知多麼重要,即使自己揀了一條命,想起那些犧牲了的戰友們,似乎感覺到他們時時在拷問著自己的靈魂,這就是深深地埋在穀子地心中,一個難以解開的結。
馮小剛導演的集結號,顛覆了中國傳統戰爭片,對指揮戰爭者的讚頌,描述集體主義的光輝形象和謳歌戰爭的主題。而是用小人物的視角和宏大的戰爭場面謳歌了在戰爭中偉大的人性與對戰爭的反思。其中集結號在影片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影片中,它更像是一種戰爭象徵化的符號,沒有吹響的集結號也用著反戰思想的內涵。
《集結號》帶給人們視覺上的震撼的同時,也會帶給人們深深的思考,集結號代表著戰爭的符號化。一直沒有被吹響的集結號,在影片裡帶給了九連絕望以及全軍覆沒的慘痛代價。但在影片之外,一直沒有吹響的集結號,會代表著和平與美好,所以現在期望那些代表戰爭的集結號永遠不會被吹響。
修改於2019.7.15
潭影:(單明錄)建築工程師;有過軍旅的歷練,喜歡寫散文遊記詩歌,在軍報刊物,網絡微刊發表;也喜歡寫歌詞,有一百多首發表在中國詞曲;以文字為犁在生活的土壤裡耕耘,抒發自己的情感;酷愛書法,參加中國書法家協會每年的書法考級,通過了九級。
編輯於2019.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