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結號》是眾多中國戰爭片裡的「異類」,為什麼會說是異類呢,導演馮小剛並不是將這些英雄人物作為傳統英雄那樣塑造,而是通過另一種方式將人在戰爭面前的那種孤獨弱小無助感通過在穀子地裡的集結號凸現出來,讓觀眾、讓大家能真真正正的記住那些在戰爭中拋頭顱灑熱血的革命先驅。
電影一開始,一個經典的電影場面就出現了—吃餃子勸降,故事大致為:穀子地的部隊和國軍在巷口匯合時幹了一仗,然後上頭再次向穀子地的部隊下命令,向巷中的敵人發起突擊,這也就為什麼會有開頭那一場餃子勸降的好戲。(這一仗,直接把穀子地的部隊從500多人就打到還剩100多人,著實慘烈)
然後國軍被俘虜,但穀子地沒有服從上級命令,並沒有接受他們的投降,反而是下令全都槍斃,把他們的裝備全都收繳,包括棉衣等物資。
不出所料,穀子地被關禁閉,寫檢討,穀子地的部隊九連番號被改,變成了預備隊。由此,整個故事的緣由也就在此出現了,因為穀子地這次所犯的錯誤,所以首長決定給他一次機會—堅守住陣地,陣地不能被國軍佔領,在沒有得到撤退的號角(應該也就是集結號吧)之前,堅決不能撤退,哪怕打到隊伍就還剩一個人。
穀子地接下了這個任務,向首長要了個指導員,帶著自己的九連就開始修建工事,布置雷區。
在工事還沒修好的時候,敵人就開始進攻了,第一次進攻,第二次進攻,第三次進攻,最終穀子地被俘,連隊的戰士被打光,九連在打到最後一個人的時候,也沒能等到撤退的集結號。(這場戰鬥更為慘烈,穀子地用100多人,還尚未完成的工事,抵擋敵人精良的裝備,多好幾倍的人數的三次進攻。敵人第一次,第二次的進攻,班長、排長、狙擊手、爆破手、彈藥手依次犧牲。第三次敵人利用夜晚的能見度低發起進攻,穀子地用炸藥,用僅剩的一點人,生生嚇退敵人好幾次,但無奈因為自身的劣勢,最終失敗)
在這一幕有一個淚點,就九連最後的幾個戰士們說:我好像聽到了撤退的集結號聲。但不管聽沒聽到,他們,都沒有後退半步!
在這一幕悲壯的鏡頭之後,鏡頭就轉入下一畫面,穀子地開始為九連找回自己的番號。路途曲折,從被俘到國軍再被兄弟部隊解救卻不被相信是自己人,然後又輾轉到朝鮮戰場,然後眼睛不幸被炸瞎。
最後的最後,穀子地找到了當年負責吹集結號的人,找到了當年的團長,找到了被定為「失蹤」的戰友們,找回了番號,也找回了一個個烈士。集結號再次吹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