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驢得水》中有這麼一句臺詞:「憑什麼用你的道德標準來綁架我的利益?」
我們時常會聽到過父母給我們講的話大概就是:
「你看看爸媽多不容易,你為什麼還不聽話?」
「爸媽省吃儉用,給你報了這麼多學習班,還不都是為你好」
「你有什麼好委屈的,你這樣對得起我們嗎?」
「你過得這麼好,要再多幫幫你弟弟,他還小」
仔細回味這些對話,無不透露著道德綁架的嫌疑。
想必小時候的你肯定也經歷過這種教育形式,臺上一名煽情大師不停地煽動著臺下學生的情緒,灌輸著學生家長的不易,引來哭聲一片。
在這些大師所傳達的信息中,如果學習不好是錯、不懂得感恩父母是錯、談戀愛是錯、調皮貪玩更是錯,最重要的是,這些所作所為對不起父母和老師的付出。
孩子們想要的個性發展、公平獨立仿佛都是不應該得到的。在老師和家長眼中只有聽話或者唯命是從才是王道。
這種利用親情、孝道、感恩的教育方式,從某種意義上更是像道德綁架一樣,
為何我很是不贊同這種教育。
這種痛哭流淚式教育,真的管用嗎?
結合目前大多數的家庭教育模式可以看出,大部分是老師和家長共同配合教育引導孩子,如果真的可以通過一次或者幾次這樣的感恩式教育就可以改變現狀的話,那麼這種教育本質上就存在著很大的問題,對於10歲多的孩子三觀尚未健全,你認為他能記住幾天,也許一星期內會表現的很好,做的也很好,可是時間一長,又變回原樣。
而真正需要鼓勵家長做的是在日常的生活中,要將愛的教育貫穿起來,當然這也並不是讓家長演繹患難夫妻的悲情教育,更不是以道德標準來綁架孩子。
曾經南京師範大學道德教育研究所所長馮建軍在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表示:「我們今天跪父母,明天跪老師,有一天一個幫助過我們的領導我們是不是也應該跪領導。
如果孩子受這種道德式綁架教育長期影響下去,那麼可能會出現這些情況:
唯命是從的性格,只做認為家長老師允許或開心的事情;在生活中膽小懦弱,沒有安全感被欺負了或者被侵犯了也不敢告訴父母老師;在情感上不會表達抒發自己的內心感情,極易積壓個人情感,時間久了就很有可能造成自卑。
作為父母,我們當然不願看到這種結果,如何相比道德綁架式教育,更應該提倡平等教育和愛的教育,孩子天生就是一張白紙,你要學會選擇繪畫的方式,不斷地培養他(她)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心理基礎,這必然與整個家庭,最關鍵的是父母的愛存有關係。愛會讓人感到安全、家庭溫暖,樹立起被接納和認可的心理反應,為孩子日後的自信、堅強,融洽的個人關係打下良好的基礎。
那麼,如何才能避免這種潛移默化的道德綁架式教育呢?我們需要做哪些轉變。
學會感謝
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在孩子成長的關鍵階段有很大的關係,作為父母更要以身作則,日常生活中首先就要學會感謝,感謝所有幫助過我們的人,更不能吝嗇「謝謝」這兩個字。要讓孩子知道,「謝謝」這兩個詞的重要意義。
避免時刻將回報掛在嘴邊
很多家長會不經意間說出這樣的話:「我們可都是為了你,你可要要爭氣啊」,其實父母的這句話出發點是沒有錯的,也確實都是為了孩子好,但是這樣會在孩子心中留下負罪感、壓迫感,如果做得不好爸媽會很傷心,孩子做起事來更是畏手畏腳。
學會放手,主動示弱
現在的父母已經很大程度上認識到過度溺愛的嚴重後果,為此我們就要先學會放手,讓孩子主動參與家庭生活,這種體驗式教育才能更深刻地讓孩子懂得父母的不易,真正學到理解他人。
培養孩子的集體意識
現在社會,人並不是獨居就能生存下去,我們需要集體需要團隊的協助配合,因此要注重孩子從小在集體中的表現,多鼓勵孩子參與集體活動,養成團結友愛的團隊意識和集體榮譽感。
感謝您的閱讀,更多精彩文章,請點擊關注,您的支持是我最大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