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02 09:38 來源: 南方網
2020年,新冠疫情重創世界,中國經濟亦不例外。疫情衝擊之下,巨輪失速,猶如從浪尖上墜下,一季度GDP同比下降6.8%,創1992年公布季度GDP以來最低值。此外,消費、投資、出口「三駕馬車」均出現負增長,同比下降超過10%……面對衝擊和變局,中國採取一系列非常舉措。隨著疫情防控日漸向好,中國經濟穩舵奮楫,復工復產、復商復市。行至年中,肩負14億人民生計的巨大經濟體正在衝破疫情風浪,加速恢復。
中國經濟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個小池塘。狂風驟雨可以掀翻小池塘,但不能掀翻大海。在危機中育新機、於變局中開新局,雖然目前全球疫情仍在蔓延,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多,但中國經受住疫情帶來的壓力測試,正在重振發展活力。不管是從宏觀還是微觀,人們都能感受到中國經濟回暖的氣息,感受到復甦的活力和脈搏。
「消費回暖」盡顯中國經濟潛力。面對疫情防控常態化,促消費、提振內需動能是保經濟和穩增長的重要舉措。中國經濟擁有14億人口的龐大市場、4億多中等收入群體的巨大購買力,這既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可靠保障和有力引擎,也決定了中國經濟擁有巨大的韌性、潛力和迴旋餘地。今年以來,儘管遭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但在多項政策措施作用下消費信心正在回彈。剛剛過去的這個端午假期,在消費券和各種文化活動帶動下,與商家大力促銷相結合,掀起了消費熱潮,有效釋放了消費增長潛力。端午小長假期間消費紅紅火火,足以表明中國消費增長的韌性很強,消費持續回暖的趨勢得以保持。只要辦好自己的事,做大做強國內市場,不僅可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同時也將為產業升級和市場拓展創造更大空間,中國經濟發展前景一定會更加光明。
「投資加速」盡顯中國經濟活力。新冠肺炎疫情對國民經濟運行衝擊不小,加力擴內需、穩投資,拉動有效投資,是積極應對疫情影響、增強經濟發展後勁的一場重頭戲。5G連線、網上直播、雲上簽約……從江南水鄉到西部山城,從智能製造到工業網際網路,從中央到地方,從政府到企業,各類創新方式湧現,聚焦補短板,著力破解有效投資的痛點堵點,助力投資建設不減速,一個個「新基建」項目籤下投資大單,一批批重大工程開工復工,各地重現繁忙景象,呈現勃勃生機。而中國超大市場規模仍具極強的磁吸力,海外眾多機構和分析人士認為,得益於中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成效顯著以及經濟前景向好等因素,中國資本市場正成為國際投資者追逐的投資熱土,中國經濟魅力愈發彰顯。來自商務部數據顯示,5月當月,全國實際使用外資686.3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7.5%。
「出口上揚」盡顯中國經濟動力。在國際經濟形勢發生比較大的變化、貿易保護與單邊主義蔓延的情況下,外貿工作面臨嚴峻挑戰,出口壓力增大。今年以來,在一系列穩出口政策的支撐下,外貿企業加強市場調節能力、發揮自身競爭力、開展多元化布局,取得了來之不易的結果。海關總署公布,今年1至5月,我國外貿進出口總值11.54萬億元人民幣。其中5月份出口繼續延續上個月正增長態勢。特別是在傳統外貿受到衝擊的情況下,大量的傳統外貿交易從線下轉到線上,推動我國跨境電商進出口規模持續快速增長,成為外貿發展新亮點,為穩外貿發揮了促進作用。正如此,我們看到在全球戰疫大背景下,今年一季度,跨境電商在傳統外貿萎縮的情況下,持續逆勢增長。2020年第一季度海關跨境電商管理平臺數據顯示,進出口數據增長34.7%,而同期我國外貿進出口整體水平下降6.4%。
經歷風雨,更顯堅韌挺拔。中國經濟從來都是在經歷風雨中發展起來、在應對挑戰中成長起來的。放眼當下中國經濟的現實表現,雖然面臨新冠肺炎疫情這道「加試題」,但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發展趨勢沒有改變,中國完全有條件、有基礎、有信心,也有底氣實現經濟的持續復甦和改善。(南方網李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