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榜正在研製組裝的無人機項目。
中國江蘇網5月22日訊 又到大學生就業高峰期,就業還是創業成了大家的必答題。京江晚報記者連日來採訪發現,雖然部分大學生懷揣創業夢想,但就業仍是大多數畢業生的現實選擇。當下,創新創業已成為社會共識,大學生創業的人數也在逐年增加。記者走訪發現,投身創業的大學生,在體驗充滿挑戰和不確定的創業人生的同時,也享受著創業帶來的樂趣。
追尋創業夢
嚮往別樣的生活
劉嘉敏一上大四,就發現周邊的同學有的忙著考研考公考事業單位,還有的找到了心儀的酒店、旅行社等工作。來自廣西的她不為所動,一眼看到底的生活並不是她的期待,儘管母親希望她能回家鄉工作,但她放不下那個創業夢:「我還是想過一種獨立自由的生活,有一份自己喜歡的事業。」
活潑獨立,有夢想有行動力。這是晚報記者在鎮江創業園的創業苗圃看到她時的印象。劉嘉敏笑稱,創業的想法很早就有了。
從廣西到鎮江上大學,劉嘉敏一個人搞定所有報到事宜。大一時,她參加學校的創業培訓,從此埋下了創業的種子。從大一開始,她來到旅行社等單位實習,加入學校的伯藜學社,擔任過創業部部長,組織各種活動。大三下學期,她看到導遊大曝旅遊業黑幕的新聞,導服行業管理有點亂。作為一名江科大旅遊管理專業的學生,她從中嗅到了一絲商機,思考能否從中找到突破口,解決導服管理中的痛點。她召集興趣相投的同學,在學校組建了一個團隊,開始試水創業。今年3月,註冊成立鎮江嘉行網絡服務科技公司。
劉嘉敏挺忙的,記者在採訪時,不停有電話打來,對待生意上的事她都誠懇靈活應對。她告訴記者,公司準備做導服幫APP項目,通過線上線下的結合,使之成為旅行社、導遊、遊客三方的共享互動平臺,從而有效匹配三方信息資源,讓遊客找到放心導遊,旅行社更好地掌握導遊,導遊也能及時了解旅行社、遊客需求。在旅遊業越來越個性化的今天,她希望這個創業項目抓住這個趨勢,從鎮江開始,向外拓展。
馬上就要畢業了,劉嘉敏坦言,雖然外面有高薪、體面工作等誘惑,但她仍然堅定留在鎮江創業的決心。創業有壓力,她也瘦了不少。她開玩笑地說:「以前不是長這樣的,創業後更忙,壓力也大,操心的事多了。」
大學生為何創業?從江大、江科大2016屆畢業生就業質量年度報告可見,大學生的創業動機排在首位的是對創業充滿興趣、激情,其中江大畢業生有82.98%選擇此項。此外,這兩所駐鎮高校畢業生的創業動機還有好的創業項目;創業不受束縛、自己做主,並通過創業鍛鍊自己;預期可能有更高收入等。
尋項目不易
科技類創業更難
選擇適合大學生的創業項目關乎創業的成敗。今年大三的張榜,創業項目選擇了目前熱門的無人機應用。他解釋,雖然目前無人機航拍應用較多,但這塊蛋糕已被大公司壟斷,不過特殊行業的無人機應用目前仍是待開發的荒地。
張榜從小對編程、機械、控制、電路等感興趣,大一喜愛上機器人比賽。2015年、2016年曾分獲省、全國機器人比賽一等獎和三等獎。通過機器人,他對無人機產生興趣,在去年我市創業大賽上,張榜團隊的無人機橋梁縫隙檢測項目獲二等獎。
他解釋說,無人機橋梁縫隙檢測就是利用無人機攜帶攝像頭,遙控查看裂縫,定時圖傳,對裂紋縫隙進行圖像計算,測量縫隙大小形態,並對橋梁等高層建築設施是否產生損害進行評估,然後進行清洗、噴塗等。
如今他的創業團隊有15人,組成人員有材料、計算機、通訊、自動化控制等專業學生。張榜剛剛註冊成立鎮江翼高智控智能系統有限公司,準備在無人機應用項目上有所作為。記者在工作檯上看到,一臺無人機正在開發、組裝中。他說,這是與一家公司合作開發的利用無人機進行車輛定位系統的,「無人機應用的機遇在於服務性行業,在往這個方向走。未來將在無人機教育上做文章,將來大家都能組裝無人機,搭建自己的無人機。」
不過大學生創業要做高新技術項目難度不小,風投公司不太願意將資金投給學生創辦企業,最大的原因是不確定,風險較大。從現實情況看,大多數大學生在創業時傾向於選擇啟動資金少、容易開業且風險較小、操作簡單的行業。江科大調查顯示,2016屆畢業生創業行業集中在「文化、體育和娛樂業」、「教育」和「批發和零售業」。而江大2016屆畢業生創業類型以現代服務類居多,佔39.13%。
「從數據看,我市這兩年創業的大學生比前幾年多了。」市創業指導中心主任姚勇表示,但從大學生創業的項目上看,有其局限性,主要還是電子商務、小超市、設計工作室、翻譯等一些啟動資金不太大的項目。而科技類項目創業的較少,「因為它需要研發和核心技術,而且啟動資金較大,一般創業大學生難以承受」。
創業有頸瓶
資金是個大問題
創新創業已成為社會共識,大學生創業的人數在增加。據市創業指導中心最新統計,2015年全市大學生創業人數為1783人,2016年1794人。而2014年創業中心第一年統計大學生創業時只有815人。
雖然這兩年創業大學生在增多,但憑著一腔熱情能走遠的並不太多,真正成功的更少。不少大學生有創業的夢想,開始的時候充滿激情,一年半載也能堅持下來,但時間一長,遇到各種困難挫折,激情慢慢消退,創業成了過去時。
大學生創業的瓶頸在何處?記者採訪的幾位創業大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最大的問題是資金缺乏。」小張表示,雖然團隊平時也接社會企業的微信平臺維護等業務,有一些收入,但啟動新項目的資金還有缺口。另一個科技型創業團隊正式創業半年,目前仍沒有穩定的收益,團隊成員沒有工資,每個月還要為場地租金等煩惱。記者問是否考慮風投,團隊負責人搖搖頭:「目前不考慮,還是想自己做。」
市人才中心曾對一所駐鎮高校大學生進行調查,63.4%的大學生認為創業面臨的最大問題是資金缺乏。沒有資金的支持,再好的項目也只能停留在空想階段。
「從目前大學生創業情況看,他們運轉資金能力很弱。」姚勇表示,一個項目如風投等看中經過A輪B輪投資的,就能堅持走下去。但實際上大學生創業啟動資金主要還是靠父母或親朋好友,數額有限。而駐鎮高校的一些學生,利用老師研究的技術,組建團隊進行成果轉化。這些項目因為技術成熟度較高,較易得到風投資金、天使資金的青睞。
除資金問題外,大學生還擔心創業經驗不足、缺乏社會關係、沒有好的創業項目、開拓市場困難、就業環境欠佳等問題。
成功創業難
看準商機再創業
像劉嘉敏一樣還沒畢業就創業的大學生並不多。據麥可思研究院發布的《2016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顯示,2015屆大學畢業生的自主創業比例為3.0%。大學生創業者通常不是一畢業就創業,而傾向於先積累工作經驗後看準商機再創業,也就是說大學畢業生創業群體中大部分是先就業後創業。
問及一些創業成功的大學生,他們表示,創業一要有膽量、有勇氣,二要持之以恆、樹立「創業一定行」的堅定信念。另一位高科技創業大學生說,主要是踏踏實實,看準技術發展方向,往下做下去,成功遲早會來。
與國外大學生創業相比,我們的大學生自主創業的比例還不高。業內人士表示,在應試教育的大環境下,大學生還普遍缺乏創業意識,有較好的工作單位時,他們第一選擇就業而不是創業。
記者了解到,目前各院校都開設了創業培訓課程,為大學生種下了創業的種子。我市人社部門還在駐鎮高校推廣「模擬公司創業實訓」,5年來共有3000餘名大學生參加了創業培訓,其中有78名大學生成功創業。馮飛鵬從大一參加創業實訓後,便通過開設模擬公司,了解掌握公司運行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在創業導師的指導下逐步予以解決,並嘗試自己創業。馮飛鵬畢業半年後創設了營銷策劃、人力資源等兩個公司。下半年,他的公司在立足鎮江的前提下,將向蘇州、南京拓展。
為營造良好的創業環境,我市還打造大學生創業載體,為創業大學生提供「備案註冊、項目推介、專家諮詢、小額貸款、跟蹤服務」等創業服務。截至目前,我市已實現大學生創業園7個轄市區全覆蓋,省級大學生創業示範基地已達到5家,已經入駐大學生及創業團隊1000多人(個)。
姚勇建議,創業不是件容易的事,大學生選擇創業時還是要謹慎一些,要把能否組建一個好的團隊、營利點在哪等一系列問題想清楚。除了大學生自身要有持續的創業激情外,還必須找到市場的痛點,擁有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同時,善於藉助政府出臺的各項創業扶持優惠政策,以提高創業成功率。(沈春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