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今年全國高校畢業人數達727萬,比去年增加近30萬,可受經濟增速放緩等因素影響,有效就業崗位一時難有大的增長。解決大學生就業難題,鼓勵創業無疑是一劑「良方」。這既需要大學生轉變觀念、正確抉擇,也需要把鼓勵創業的各項政策落實好,並加快推進高等教育改革。
本期「經濟日報 中央電視臺聯席評論」話題——下活大學生創業這盤棋。
日前,溫州大學內舉行的一場「特殊」招聘會頗引人關注。招聘方是10餘家大學生自主創業團隊,來應聘的是上千名大學生。這種自主創業又「消化」就業的新模式,大大拓寬了就業渠道,在今天具有啟示意義。
創業是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一劑「良方」。今年全國高校畢業人數達727萬,比去年增加近30萬,可有效就業崗位受經濟增速放緩、現代服務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等影響,一時難有大的增長。但若把創業這盤「棋」下活,形勢就會有所改觀。大學生通過創業,自己找到「飯碗」不說,平均還能帶動4人到5人就業。現在我國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的比例僅2%左右,如果再提高兩個百分點,實際上就「憑空」多生出了140餘萬個就業崗位,其中有相當一部分崗位是適合大學生的。
創業也是大學生展現才華、服務社會的有效途徑。科大訊飛公司董事長劉慶峰就是大學生創業的典範,1999年這位仍在校的博士生帶領10多名同學,懷揣「讓世界聆聽聲音」的夢想走上創業之旅,如今該公司已成為全球首屈一指的智能語音公司。類似的「樣本」有許多。近兩年,高等院校還湧現出了一批出於愛好、專長而走上創業路的「創客」,將興趣、書本上的知識與實幹創業有機結合起來,實現了自身價值,闖出了一片新天地。現實生活中,很多大學生畢業後找到了「體面」工作,但後來還是主動選擇了「下海」創業。為什麼如此?其原因就在於創業具有巨大的魅力,它讓一切夢想皆有可能。
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成功出彩的機遇和機會,都要在自己所處的時代條件下謀劃人生、創造歷史。當前,全球新的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已經到來,我國正在加快推進經濟體制改革,高知識含量的新行業層出不窮,市場競爭環境越來越公平,創業的成本和門檻也越來越低。最近,國務院常務會議又制定了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的一攬子「新政」,這是一個巨大利好。可以說,我們面對的時代是一個充滿創業機遇的時代。大學生在知識和文化方面具有明顯優勢,如果能夠和實踐相結合,敢闖敢試,在實幹創業中放飛青春夢想,勢必能有大作為。
把創業這盤「棋」下活,大學生要認清形勢、轉變觀念、正確抉擇,有關部門也要做好服務工作,對不利於創業就業的體制機制敢於「下刀子」。眼下,最緊要的是把相關財稅支持政策不折不扣落實好,把「大學生創業引領計劃」實施好,有針對性地在高校組織開展項目開發、風險評估、開業指導、融資服務、跟蹤扶持等「一條龍」創業服務,千方百計強化創業服務體系建設。與此同時,高等教育如何改革,專業設置、課程安排怎麼優化,也需要加快研究、推進。學生一天到晚只知道讀書學習,關在「象牙塔」裡,脫離社會實踐,這樣的氛圍不利於形成創業文化,也不是我們育人的最終目的。(原文來源:經濟日報)
(本文執筆:馬志剛)
(責任編輯: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