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電大王跌落:70年代誕生,80年代破日產壟斷,連續20年銷量第一

2020-12-22 千經不盡理復來

「於無聲處聽驚雷,於無色處見繁花。」四十八年前,是一個大多數人還依靠半導體收音機來獲取娛樂的時期。慢慢地,伴隨著物質生產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們不再僅僅滿足於只能聽得到聲音的娛樂方式。

於是,它在大家的呼聲與期待的目光下應運而生,它就是長虹第一臺黑白電視機。隨後的幾十年裡,長虹電視憑藉自己超高的性價比得以大量生產,一時間風光不斷。

然而,就近幾年的銷量來看,曾經被稱為「彩電大王」的長虹電視銷量卻屢屢下滑,似乎是走向了下坡路。難道一代彩電大王,真的就這樣跌落神壇了嗎?

石破天驚,風靡雲湧

與現在電視的超高普及度不同,就在半個世紀前,電視無疑還是一種「奢侈品」。在當時的社會上,如果說誰家能擁有一臺電視機,可以說絕對是當之無愧的「富貴人家」了。

1972年12月,長虹第一臺黑白電視機試製成功。它的出現被稱為是石破天驚絕不為過,就此掀起了一股「電視熱」。大多數人並不了解的是,長虹並非是專業製造電視的企業。比起電視機,它的歷史還要再往前追溯二十年,一直到上世紀五十年代。

那是一個新中國剛剛誕生的時期,俗話說「落後就要挨打」,而新生的事物又往往都是脆弱的。當時的國家急需軍事企業來增強自身的戰鬥力,於是,1956年5月,長虹出現了。

「國家需要什麼,我們就生產什麼」絕不是一句空話,而是我國製造業一直擁有的擔當與責任。長虹作為一代彩電大王,用它自身的行動為我們生動地詮釋了到底什麼是「中國製造業精神」。

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即使長虹是一個在中國,乃至世界都有著影響力的企業,也有著跌落神壇的時候。

1988年,日本開始壟斷國內彩電市場,中國國產品牌遭到了嚴重的打擊,想要走出這段黑暗的時光絕非易事。就在千鈞一髮之際,當時的長虹集團董事長倪潤峰做出了一個重大的決定:降低長虹電視價格,打價格戰。當年長虹果然突破了這個僵局,實現了近2億的利潤。

因此,長虹當時是當之無愧的「彩電大王」,不僅橫掃國內的彩電行業,甚至連續二十年保持著國內銷量第一的記錄,直到2009年。但不久後,長虹卻開始走了下坡路,它不僅被同行遠遠甩開距離,甚至在之後的五年內虧損了近20億元。

長虹究竟為何昔日風光不再?這一切的源頭還要從長虹企業自身開始尋找。

2007年,液晶電視開始出現在國內市場,但投資成本高,又是新鮮事物,長虹並不敢將身價壓在這上面,而是斥巨資投資等離子電視。可是人民的需求卻早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

液晶電視的出現,導致等離子電視的銷量大大減小,長虹為此付出了巨大的損失,不僅資金難以迴轉,而且錯失了大量市場。這就導致了長虹今後一系列戰略性失敗的開始。

其次,長虹作為一代彩電大王,跌落神壇的原因不僅如此。另一個原因就是,長虹公司的經營管理出現了很大的漏洞。

倪潤峰是一個商界強人,也曾經為長虹電視的發展做出過巨大的貢獻,但是在2000年後,他的一些抉擇卻使長虹逐漸隕落。例如2001年,他主推一款即將被市場所淘汰的背投電視,導致長虹失去市場競爭力,與當時的主流電視漸行漸遠。

2004年,長虹董事長倪潤峰正式卸任,並由趙勇接替。此時的長虹電視產業已經是奄奄一息。

第二個失誤是長虹盲目投資美國市場,沒有注意到企業管理,原來長虹在美國的經銷商是一個徹頭徹尾的騙子,給長虹造成了三十多億的虧損額。這兩件事情無疑是給本就走向下坡路的長虹的再一度打擊。自此,一代彩電大王,在人們的視野中逐漸隕落。

2004年之前,彩電業務是長虹的核心業務,佔據其營業額的百分之七十以上,然而2005年後,這一數字已經縮減到了18.44%。

高層戰略性眼光的缺乏,導致長虹電視產業發展趨勢逐步下滑。一次次的虧損使長虹電視元氣大傷,負債的資產也越來越多。

資金的虧損使得長虹後續的研發工作難以繼續,廣告費用也是入不敷出。就在此時,其它的電視品牌如三星、海信、索尼已經藉此機會,佔據了大量的市場份額,此時的長虹似乎已經被主流市場排擠在外。

即使一個企業之前有著再好的群眾基礎,也不能夠止步不前,如果不跟隨時代潮流加以創新,那麼這個企業就會失去生命力,成為無水之源、無木之本,最終只能變成一口枯井、一樹枯木。

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

「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識到自己在更新換代上有著嚴重缺失的長虹,近幾年似乎也在奮力彌補。

近年,長虹啟動了智能轉型戰略,隨著網際網路的熱潮,它推出了「智慧社區下的智慧家庭平臺」,成為了國內智能融合產業布局領先企業。

不僅如此,長虹還宣布與騰訊平臺開展戰略合作,試圖與大熱的網際網路企業互利共贏。在企業不斷的創新之下,長虹成功地完成了企業現代化的發展,換上了人工智慧系統的電視,還成立了新的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實現了淨利潤的提升。

長虹以它自己長達近60年的發展歷史,為大家展示了一個生動的例子。從認真做軍工企業,到認真做電視,再到認真轉型網絡數位化,每一步都是一個腳印,雖然有深有淺,但能夠堅持就值得被我們敬佩。

正如普羅大眾的人生一樣,失敗乃兵家常事,失敗並不可怕,怕的是失敗後不認真思考錯誤的源頭,從此一蹶不振。只要有信心和敏銳的洞察力,不論是在多麼困難的時期,都能夠捲土重來。

正如當年一個國營軍工企業邁出「軍轉民」戰略轉型的那一步一樣,現在的長虹又邁出了像新時代網際網路電商的新腳步。相信只要有創新的信念和堅韌的毅力,彩電大王就不會跌落神壇,它的品牌精神會以另一種方式同我們共存。

相關焦點

  • 80年代地方電視機牌子介紹(二):黃河、泰山、環宇
    ,前面講過,整個80年代,全國大大小小的電視機牌子,加起來有90多個,所以就挑一些稍微有點名氣的講。張藝謀與鞏俐的第一部商業廣告片《黃河電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根據國家「保軍轉民、軍民結合」方針,黃河機器製造廠響應號召,引進彩電生產線,從此之後,影響著中國電視史的黃河牌誕生了。
  • 中國新彩電之王誕生:銷量力壓TCL、創維,已連續六個季度奪冠!
    數據顯示,2019年,在國內市場中小米電視的銷量就超過了康佳、長虹等老牌電視巨頭,突破了1000萬臺;而今年,在「黑天鵝」的影響下,包括海信、創維、TCL等主流品牌都受到了極大的衝擊,但小米電視依舊乘風破浪一般強勢開局,拿下了今年第一季度全國出貨量、銷量雙第一!
  • 70、80、90年代:回不去的時光,帶不走的舊夢
    對於70、80、90年代的人來說,童年裡沒有迪士尼,沒有長隆歡樂世界。70 年代·代表歌曲:《花兒為什麼這樣紅》憑票供應的年代,人們搶購的景象有糧票就有吃的,那個年代有公分沒糧票一樣買不到吃的70年代的香菸,你見過幾個?
  • 經過20世紀70、80年代的鼎盛時期,香港電影在90年代消失
    經過20世紀70、80年代的鼎盛時期,香港電影在90年代消失,大部分香港電影變成了為觀眾帶來快樂的「商品」。在這種華麗的氛圍下,沒有理想的、有追求的導演。為了獲得投資,必須按照「煤炭公司總經理們」的想法進行拍攝,而這些大膽的革新想法很難實現。要想使作品具有藝術性,最好是自己設立電影公司。
  • 70年代至80年代,日本最火的5部劇:《阿信》僅排第2,第一太感人
    70年代至80年代,日本最火的5部劇:《阿信》僅排第2,第一太感人5.東京愛情故事主演:鈴木保奈美、織田裕二該劇可謂最經典的日劇之一,「20世紀90年代純愛三部曲"之第二部。4.鐵臂阿童木該作是日本第一部電視連續動畫片。該動畫在電視臺連續播放4年。阿童木也是引進內地的日本動畫作品之一,播出後十分成功。2003年是阿童木的誕生之年,然而人類科技發展得仍並非手塚治虫想像般美好,阿童木這個擁有自我心靈意識的機器人,他在藝術、時尚領域的回歸似乎代表著新的未來希望,一種真正的電腦樂觀主義。
  • 70年代vs80年代,誰才是科幻電影元年
    上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科幻電影的質量呈指數級增長。在這二十年裡,人們不再懼怕浩瀚的宇宙,而是選擇擁抱太空的神秘主義和存在於數光年之外的美麗。80年代的大部分科幻電影都起源於70年代,這就引發了一個問題,70年代和80年代的科幻電影誰更好?70年代的科幻電影有些陰暗70年代的科幻電影的核心始於人們對太空探索的迷戀。毫無疑問,喬治·盧卡斯的《星球大戰》是那個年代的榜眼。
  • 細數80年代的國產電視機品牌,你家裡用過嗎?
    上次寫了新中國第一臺電視機誕生後,勾起了很多人的回憶,到了80年代,電視機已經在大城市中開始普及。而在農村,一直到80年代末才看到電視。這段時間,國產電視機牌子像雨後春筍般出現,來看看這些牌子你家裡用過嗎?金星:1978年,國家批准上海電視機廠引進全國第一條彩電生產線,1982年10月份正式竣工投產金星牌彩電。
  • 同學聚會歌曲204首 60年代、70年代、80年代的統統在這裡了
    適合同學聚會時聽的歌曲一共204首,收集60年代、70年代、80年代的經典好歌,再也不用發愁同學聚會用哪首歌做背景音樂,更不用發愁去KTV唱哪首歌了。多年不見,無數懷念。我愛你,中國14、我愛五指山 我愛萬泉河15、祝酒歌16、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17、敖包相會18、在那遙遠的地方19、打靶歸來20
  • 歐美70年代的鄉村音樂,你了解多少
    羅尼米爾薩普米爾薩普是20世紀70年代美國鄉村音樂的一個非常有影響力的歌手 ,他是這一類型中最多才多藝的藝術家之一,在鄉村音樂的領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杜蘭特韋斯特有兩件事使她成為70年代的音樂界名宿之一,可口可樂商業廣告和與肯尼羅傑斯合作。她為可口可樂創作的歌曲「鄉村陽光」在1973年成為年度唱片銷量第二名,高達300萬張,並且幫助她獲得兩項葛萊美獎提名,正式開始了自己的音樂生涯。韋斯特憑藉「上一次見到他」贏得了年度十大金曲之一,然後做出了與羅傑斯合作的最終決定。
  • 70年代日產GTR,「戰神」的鼻祖,掛「110」車牌,國內還看不到
    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這,在這裡每天都會有不同的內容,最新鮮、最熱門的汽車事件都會在此呈現,而本期的熱門內容便是:70年代日產GTR,「戰神」的鼻祖,掛「110」車牌,國內還看不到前言:很多人都知道百萬級別的超跑都是可以跑贏百萬級別的跑車,但是唯獨有一款車是例外
  • 80年代5大「金飯碗」,當時人人嚮往,如今卻淪落為底層職業
    正如從80年代到如今的變遷,有多少東西被雨打風吹去?例如曾經的「5大金飯碗」,引得無數人競折腰,但到如今卻只是淪為了底層職業,只留下無盡的空嘆。 一、記憶中的80年代 其實說起到80年代,有很多的人都非常的嚮往這一時期,特別是高曉松等人。他們都堅定的認為,80年代是大師的年代,也是最值得記憶的年代。
  • 從黑白到4K 年近80的熊貓電視蛻變重生
    從20世紀50年代試製的前蘇聯制式黑白電視機、70年代量產的9英寸、12英寸黑白電視機,80年代引進日本和德國技術量產的彩電,一直到今天擁有IGZO全球領先液晶面板技術的4K超高清液晶電視,熊貓牌電視承載著幾代中國人的生活記憶。在即將迎來品牌誕生80周年之際,這家綜合性電子廠商在智能家電時代找到了電視發展新方向。
  • 路邊的經典——帶你探尋70年代的日產柴U20H通勤巴士
    1971年,日產柴推出了第一代C系重卡。基於初代C系列技術,1973年日產柴首次推出了U系列巴士。當時的U系列涵蓋了兩款車型,分別是U20和U30。這兩款車型是日產柴開創巴士產品的首代車型,極具代表性。但由於時間原因,現在已經很難看到這一系列的車型。
  • 90年代周星馳是香港票房「第一人」?未必,成龍周潤發更在他之上
    星爺在香港影壇是票房常勝將軍,自從90年《賭聖》爆紅崛起後他就一發不可收拾。進入2000年,其他巨星票房都跌下神壇了,但周星馳巔峰依舊還屢破票房紀錄。不過如果分時代來比的話,說90年代周星馳是香港票房「第一人」有爭議。為何這麼說呢?因為當年成龍周潤發的票房號召都不輸他,甚至可以說在星爺之上,這是有票房數據做依據的。
  • 重返80年代!這些復古的科技產品,一個比一個經典
    通過回顧80年代的科技產品,用上80年代正當時的科技老物件,也許是最適合咱們的方法。So,小雷現在就帶大夥重回80年代,看看那些屬於時代前沿的科技物件,從中找出過去與未來的密切聯繫。重回80年代,尋找科技物件德國根德彩電和小天才遊戲現在的數碼愛好者買數碼產品都注重生態。
  • 80年代譚張爭霸到90年代四大天王,哪個時期是香港樂壇最巔峰
    之後他們到世界各地旅遊,觸發了在香港土生土長的許氏兩兄弟思鄉之情,回港後許冠文寫了《鐵塔凌雲》的歌詞,由許冠傑主唱,1972年4月14日許冠傑在《雙星報喜》中首唱此歌曲,這也標緻著第一首粵語流行歌曲的誕生。結果反應空前理想而大受歡迎,帶動了香港當代粵語流行曲的發展。從此粵語歌便迎來他們長達三十多年是哪的輝煌。
  • 90年代滿街夏利,被譽為中國第一神車,神車是怎麼跌落神壇的?
    神車是怎麼跌落神壇的?想當年,夏利曾連續18年佔據銷量冠軍寶座,有一種傲視群雄的感覺,成功的原因有很多,核心是抓住了時勢,說白了,不是夏利有多牛,而是運氣好,碰到了那個時代,時勢成就夏利。眾所周知,夏利有二廂和三廂,90年代,二廂7.1萬-8.2萬,三廂9萬,在那個年代,還有比夏利更便宜的三廂車嗎?這種廉價轎車很受歡迎,大街小巷的計程車足以證明。
  • 連續五年全國銷量破百萬,東風日產邀重慶車主把酒言歡
    2020年餘額不多,東風日產已提前達成年銷一百萬輛的目標,連續五年躋身年銷百萬輛俱樂部,尤其是在今年收到經濟下行和疫情影響的雙重壓力下,成功頂住壓力,更顯難能可貴。一路高歌的東風日產,11月再傳捷報:全車系銷量126609輛,同比增長10.3%,為歷年該月份銷量最高記錄,同時實現連續8個月同比正增長,1-11月累計終端銷量達到1000303輛,達成2020年度百萬銷量。
  • 從「火車頭」到「聯合艦隊」——彩電大王「裂變」生長記
    從1972年試製第一臺黑白電視開始,長虹就是國內家喻戶曉的彩電品牌。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一臺長虹彩電更是不少家庭的標配首選。然而隨著家電市場競爭白熱化,這位曾經的彩電大王一度淡出大眾視線。和很多老國企一樣,長虹面臨著產品結構失衡、機制老舊、企業包袱重、改革艱難等問題。
  • 2020年10月份國內SUV銷量排行榜完整版
    2020年10月份國內SUV銷量排行榜完整版猜你喜歡2020年10月份國內SUV銷量排行榜完整版[車友頭條-車友號-2021款的上市其產品競爭力提升明顯,但仍「架不住」哈弗H6的「猛烈攻勢」;「車壇常青樹」本田CR-V仍然「領銜」合資品牌緊湊型SUV陣營,本月吉利博越增幅明顯,其Pro版和四驅版漸受消費者歡迎;儘管全新一代日產逍客在海外已然進行路試,處於「生命末期」的它還是有著「強大的生命力」,月銷輕鬆破2萬,同樣面臨換代的日產奇駿表現出色;大眾途觀L一向銷量穩定,倒是大眾探嶽忽上忽下,銷量不是特別穩定,這可能和當月的銷售政策有著極大的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