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兵器時代的最大主角——淺談中國古代的甲冑及其在戰爭中的作用

2020-12-22 騰訊網

冷兵器時代的最大主角——淺談中國古代的甲冑及其在戰爭中的作用

由於年代久遠,加之受到影視劇和評書的影響,我們現代人總是會對冷兵器時代的戰爭形成錯誤的印象。比如身披重甲的士兵十分不堪一擊,他們的甲冑似乎就像擺設一般,隨隨便便被砍一刀就死了。其實我們都上了藝術作品的當,鎧甲這種裝備非但不是毫無作用,相反,在殘酷的冷兵器時代,士兵們想要活命不止靠運氣,一副堅固的鎧甲是他們最為倚仗的物品。

一.鎧甲在漫漫歷史長河中的發展

中國的鎧甲,其發展的歷程和世界各國相差不大,都是從皮製逐漸演變成鋼鐵製。早期的皮製鎧甲被稱為"甲",甲往往是將整張的皮革進行精加工後披覆在士兵身上進行防護。顯然,這種皮製的甲的防禦力偏弱。並且這樣子的甲又十分不利於士兵在戰場上的活動,所以聰明的先人們又將皮革切成小塊,分好幾層扎捆在士兵身上,名為"合甲",合甲不但使士兵的靈活性大大提高,防禦力也要比最初的皮甲強。

戰國時期也有鐵製鎧甲的部隊,但是由於技術有限,鐵鎧部隊是十分稀有的。後來到了秦漢時期,由於金屬生產和加工的技術不斷進步,鐵鎧開始以較大規模應用於軍隊中。西漢時期,軍隊開始以效仿皮製扎甲製成的鐵扎甲為主要防禦裝備。這種鐵製扎甲結構重疊,甲片可以將對方兵器的動能傳遞到周圍的甲片上,最終被分散吸收。其唯一的弱點就是連接甲片的皮繩。正是憑藉著精良的甲冑,漢朝軍隊得以在與匈奴的戰鬥中取得優勢,並最終獲得勝利。

兩宋時期,鍛造和冶煉技術得到了更大的發展,並逐漸開始向周邊的地區擴散,中原之外的少數民族也開始成批給軍隊裝備鐵製鎧甲。其中最為著名的有金國的重裝騎兵部隊"鐵浮屠"和西夏裝備了"瘊子甲"的軍隊,傳說瘊子甲的防禦力極大,到了"五十步強弩不得入內"的程度。與西夏作戰之後,北宋便有將領向皇帝上書,說西夏的冷鍛甲刀槍不入,要求朝廷改良軍隊的裝備。

以上的鎧甲都屬於扎甲,當時中國古代的軍隊還裝備有另一種鎧甲"鎖子甲",鎖子甲因其"五環相護,一環受簇,諸環拱護"的特點,對箭矢有著十分強的防禦力。而鎖子甲不但防禦力卓越,更有著輕便的特點,故而大將們多將其作為貼身護甲。《晉書·呂光載記》便有一段關於鎖子甲的記載,說是呂光在討伐西域的時候就遇到了穿戴這種鎖子甲的少數民族騎兵,箭矢無法對他們造成傷害。清朝開國皇帝努爾哈赤也曾在戰鬥中被敵人射中頸部,若不是他有鎖子甲做成的護頸保護,恐怕這個被後世傳頌的一代梟雄就要作為亂世的墊腳石,被埋沒在歷史的長河中了。

二.鎧甲與武器在漫長冷兵器歷史上的對話

在冷兵器時代,矛和槍一直都是軍隊的主戰武器。這是因為槍、矛、槊、戟等尺寸既長,又主要進行穿刺攻擊的兵器能夠起到破甲的作用。現在影視劇裡那種一刀砍破敵人鎧甲的情節其實並不符合古代戰爭的實際。事實上,從漢代到唐代以來,中國軍隊使用的刀一直都以利於穿刺的直身刀為主,而不是用於劈砍的彎刀,劈砍這種攻擊方式在短時間內是無法對鎧甲造成損傷的,而實際戰爭多講究效率,要最快速的擊殺對手,並不會給你那麼長的時間來攻擊敵人。

為了提高穿刺性能,漢唐時期的刀長度更是能達到一米多長。前文提到,宋遼時期,少數民族的軍隊開始重甲化。這個時期軍隊使用的單手刀的厚重程度是曠古絕今的,並且在當時的宋朝軍隊裡還有成建制的以斧頭為主武器的部隊,該部隊專門被用來對付金兵的鐵浮屠和拐子馬,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到了宋元時期,軍隊開始普遍配備火器,為了防禦火器,棉甲和紙甲等輕甲又誕生了。由於鎧甲更偏重於防禦火器開始變得輕薄,刀的劈砍效果提高,這時候刀的尺寸才開始下降,其功能也開始往劈砍的方向轉化。

科學家曾經做過測試,兩件好點的鎖子甲加一件制藝靠近十七、十八世紀的中甲,是可以擋住動能巨大的手槍子彈的,足以看出古代鎧甲的防禦力之強。

結語.

"存在即合理",若是鎧甲真的如我們印象中那樣作用不大,古代的軍隊斷然不會虛耗財力去打造防禦力低下又拖士兵後腿的鎧甲。鎧甲這種防禦裝備在冷兵器時代的戰爭中一直是有著重要作用的,而古代軍隊用來作戰的武器也一直在隨著鎧甲的發展演變不斷變化。努爾哈赤十三副遺甲起家,強調的即是甲冑,而不是有多少兵器,說明古代一個軍事勢力實力的直觀體現是有多少甲冑,也從側面說明了鎧甲在古代戰爭中的重要性。

相關焦點

  • 冷兵器時代的男人裝:淺談士兵甲冑從「皮甲」到「鎧甲」的發展史
    冷兵器時代的戰爭,作戰雙方基本都是以近戰殺傷為主。冷兵器時代,可以說戰爭是主旋律,而那個時代的男人的主要時裝,也就是士兵標配的甲冑,是從最初的「皮甲」逐漸發展成為「鎧甲」的。 春秋時代及以前,士兵甲冑均以「皮甲」為主流 冷兵器時代的人們身穿作戰服作戰,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
  • 中國冷兵器時代甲冑的巔峰——大唐甲冑
    甲冑伴隨著戰爭出現,是冷兵器時代作戰最主要的防護方式,持續使用時間長達數千年並在唐宋時期發展到巔峰,此後隨著熱兵器的普及而逐漸衰落並最終被淘汰出戰場。千年積累,甲冑也發展出了自己的文化,不論是實用性還是觀賞性,甲冑歷來深受喜愛。
  • 古代允許百姓持有刀劍,為何禁止藏有甲冑,原來甲冑作用這麼大
    我們經常看古代文學作品和影視作品的時候能夠把發現一件事,就是裡面很多習武之人或者其他人都會持有一定的兵器。在冷兵器時代,他們持有的兵器威脅還是比較大的,但官府對他們持有的兵器並不禁止,而且持有刀劍也都不違法。不過他們雖然都持有刀劍等其他兵器,卻都沒有甲冑。按理說兵器的危害遠遠大於甲冑,為何古人都敢持有兵器卻不敢持有甲冑呢?
  • 冷兵器時代的戰爭 古代中國3大兇殘兵器!
    冷兵器,盛行在火器流行之前,在過去幾千年的大多數時間裡,它一直是戰場的主流兵器。「萬箭千刀一夜殺,平明流血浸空城」,描述的就是冷兵器時代的戰爭。冷兵器大致可以分為長兵和短兵,很好理解,長兵的意思就是長度更長的兵器,短兵則相反。
  • 獨具特色的日本古代防禦裝備 日本甲冑
    從冷兵器角度評電影《最後的武士》Ⅲ-獨具特色的日本防禦類日本的防禦類器械似乎也並不發達,不但達不到西方的高度,連中國的高度都達不到
  • 禁甲不禁兵,古代蓄養私兵都沒事兒,為何卻不能私藏甲冑?
    在中國古代有一個極為誇張的說法,就是「禁甲不禁兵」,蓄養一定規模的家丁和私兵有時候都沒有事情,但是卻不能私藏甲冑。所謂「一甲頂三弩,三甲進地府」,古代一件甲冑可以抵三把弓箭,而私藏甲冑是需要被抄家滅族的。歷朝歷代的政治制度或許大不相同,但是對於私藏甲冑來說,都是格殺勿論。
  • 中國古代的冷兵器
    冷兵器是相對火器(火藥武器)而言的,它主要依靠武器本身的鋒刃來殺傷敵人。我國從原始社會後期到唐末,戰爭中所用的兵器部是冷兵器。五代以後,火器開始進入實戰,是為冷兵器和火器並用時代。直到清末,冷兵器基本退出實戰,讓位於火器為止,冷兵器經歷了數千年的發展與交化。
  • 大明甲冑細節考
    冷兵器時代,甲冑,成為了兵士徵戰防禦的關鍵性裝備。其抵消了敵人衝擊力之餘,更給了將士反敗為勝、置死地而後生的時機。
  • 古代一件冷兵器的使用年限能有多長?
    在評價冷兵器時代的戰爭時常說真刀真槍,也就是刀槍的直接碰撞,俗話說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刀槍的碰撞也是這個道理。像是小說裡的青龍偃月刀、青釭劍絕對算得上神器了,但小說歸小說,真實的古戰場上,除了鈍擊類兵器外,幾乎所有銳器類兵器都有使用壽命,而且非常短。
  • 古代兵器譜上,甲冑佔據重要一席,雲南也有一件,被視為館藏之寶
    在古今中外的影視作品中,如果注意看細節,幾乎所有的古代戰爭場面,都有身著鎧甲的將軍或士兵,有的渾身上下全幅武裝,只露出一個眼睛。古代戰爭中,取勝的關鍵因素有很多,除了天時地利人和,戰略謀略外,重要的還有武器裝備,即便是到了現代,同樣是重要因素。
  • 古代歷史上冷兵器排行榜,第一名被稱為冷兵器之王,你知道嗎?
    在古時候的冷兵器最開始是由農作工具改良以後誕生的武器,在悠長的歷史長河中這些冷兵器都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這些各種各樣的冷兵器也是因為戰爭而慢慢誕生出來的產物。通過對古代遺蹟的考古發現,冷兵器最早出現在了距今46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從此也拉開了冷兵器在戰場上的應用。那麼古代冷兵器最厲害的五個你都知道是什麼嗎?
  • 中國古代軍隊,沒有手拿鐵皮的盾牌進行衝鋒,難道是不起作用?
    衝鋒這種戰鬥模式,一般只適用於騎兵,對於步兵來說沒啥作用。拿盾牌衝鋒,那是沒有規章的亂打。中國古代作戰講究陣型,在冷兵器時代,誰能保持自己的陣型不亂,幾乎就已經佔據了不敗之地。中國古代經過上千年的戰爭,早已經形成了,一種超越歐洲的戰爭模式。這就是陣法。
  • 冷兵器在現代戰爭中,究竟有沒有用武之地?
    冷兵器在現代戰爭中是有用的。
  • 中國古代冷兵器之——馬槊
    馬槊,中國古代冷兵器,是重型的騎兵武器,是長矛的重型精品版。據《中國軍事百科全書·古代兵器分冊》記載:槊起源於漢朝,興起於騎兵為主的漢朝時代,即魏晉-隋唐。
  • 在富庶的兩宋時期,部隊的甲冑是什麼樣的?都有怎樣的甲冑技術?
    當我們談到冷兵器戰爭時,除了那些奇形怪狀的兵器外,士兵們所穿的盔甲也讓我們感到很好奇。那些現在看起來沉重不堪的防護裝備,在古代戰場上是戰士們最大的依靠。兩宋統治中國三百多年來,一直處於與北方遊牧民族政權對峙的狀態,並在其西北部頻繁發生戰爭,使兩宋的軍事力量在政治工作中佔有重要地位。
  • 鐵質甲冑保護修復項目啟動 - 電子報刊
    此套甲冑是目前國內發現的年代最早、最為完整的鐵質甲冑,為研究我國歷史上十六國時期的軍事和科技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作為古代防護武具的甲冑,興起於戰爭的需要,伴隨著古代科技的進步而不斷改進,迄今已有幾千年的歷史。據專家介紹,甲冑作為將士的防護性兵器,在冷兵器時代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由於地域、民族、兵種和等級不同,同為甲冑,卻有很多差別。
  • 古代戰爭中,如何才能避免誤傷戰友,這三種方法非常管用
    唐三十六隋煬帝三徵高句麗,可以說是古代投入人數最多的戰爭,沒有之一,不算高句麗一方,僅大隋一方三次投入總兵力就超過兩百萬,民夫運輸後勤等人數更是兩倍於兵力,可延綿近千裡,光是第一次徵戰,隋朝損失的軍隊就超過三十四萬。鄱陽湖戰役,是我國古代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水戰,也是中古時期世界規模最大的一次。
  • 從石器到鐵器,中國冷兵器的發展,是時代的進步還是不得已而為之的...
    ,王朝的內外戰爭皆是以冷兵器為主流。然而他們的威力雖不如現在的熱兵器厲害,但在那個刀光劍影的年代,卻有著不亞於熱武器的地位與作用,甚至有些冷兵器到了現代,仍有著它發光發熱的一席之地。 石器時代 石器時代具體的出現時間目前雖然無法考究,但從目前考古學家的發現文物中分析,中國早在1萬年前就進入到了石器時代。石兵器的出現,是從原始人的最開始製作的生產工具中延伸轉變而來的,如石戈、石刀和石矛等,是最早前誕生的石兵器。
  • 明朝盔甲能做到天下第一,是因為這種甲冑不僅便宜,而且實用性強
    中國古代歷史的發展,經過了無數次的戰爭,甲冑也跟隨時間不斷變化然後進行了不斷的更新和改進。直到今天甲冑是包含著深層次的信仰和紀念意義。甲冑的雛形是出現在銀商時期,這個時候人們稱之為皮甲。這種皮甲是在商代的一處墓穴中挖出來的,還保留了完整的一片皮甲。
  • 「一甲頂三弩,三甲進地府」,私藏甲冑為何被歷代王朝冠以重罪?
    昂貴的造價與工藝,大大限制了甲冑的數量,也使得民間很少有能製造出甲冑的人存在。所以擁有多少甲冑,在古代往往是一個國家軍事實力的一個標誌,很多時候,只有真正披甲的軍隊,才被視為正規軍。形容一個國家軍隊的時候,常常是這麼說的「戴甲之士十萬」之類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