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兵器時代的男人裝:淺談士兵甲冑從「皮甲」到「鎧甲」的發展史

2020-12-14 騰訊網

冷兵器時代的戰爭,作戰雙方基本都是以近戰殺傷為主。身為一個戰士,若想要在戰場上建功立業,降低傷亡率,排除作戰能力突出或者武藝超高等個人因素之外,身穿一件護身的裝備,也就是身穿甲冑,實乃上上之策。從重視士兵的甲冑程度來看,不能說確保每場戰役都取得勝利,至少在戰爭開打之前,有了一身甲冑的護體,戰士會獲得一定的安全感。

隨著歷史的不斷向前發展,其實士兵的甲冑也不是一成不變。冷兵器時代,可以說戰爭是主旋律,而那個時代的男人的主要時裝,也就是士兵標配的甲冑,是從最初的「皮甲」逐漸發展成為「鎧甲」的。

春秋時代及以前,士兵甲冑均以「皮甲」為主流

冷兵器時代的人們身穿作戰服作戰,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那時候的原始部落,相互發生衝突是常有的事,人們為了維護自身的安全,受到了動物「孚甲以自御」的啟發,於是就通過各種的手段來護衛身軀,這就是最原始的甲冑。

人類步入文明社會之後,由於青銅的冶煉技術的掌握,這個時候就出現了鋒利的青銅兵器,無形之中就促使了人們對護身甲冑性能的改進。到了商周時期,士兵的作戰服逐漸形成了以皮甲為主。而此時的皮甲,是用什麼樣的皮作為材料的呢?

「昔吾先君唐叔射兕(sì)於徒林,殪(yì),以為大甲」。----《國語·晉語》

這是記載於《國語·晉語》中的一句話,「兕」指的是雄性犀牛,這句話意思就是說,晉國先君唐叔曾在山林之中射死了獨角犀,並用它的皮做成了大盔甲。另外在屈原《九歌·國殤》中也提到「操吳戈兮被犀甲」,描述的是士兵們手拿著幹戈身穿著犀牛皮甲上戰場的場景。

因此不難看出,即使是到了春秋時期,犀牛作為一種皮厚動物,堅固的犀牛皮依舊是商周時期直至春秋時期士兵皮甲的首選材質。

根據1928年發掘的安陽殷墟動物遺址和1973年在浙江餘姚發現的河姆渡遺址中均出土過犀牛骸骨可以得知:中國古代歷史中,犀牛曾有分布在中原的北界以及黃河一帶。

武王姬發伐紂建立周朝後,曾對中原的皮甲製造工藝進行了兩項重大的改革:一是把整片的固定皮甲根據身體的不同部位切割成大小形狀各異的革片,在革片上穿孔,用繩子連綴,有利於士兵各關節的活動;二是為了增強皮甲的牢固性,把兩層或更多曾的皮甲合在一塊,為了美觀表面再塗上顏色漆料,稱為「合甲」。

犀牛皮作為皮甲製作的上品,軍事重要物質,旺盛的需求必然會使人們對犀牛無止盡的殺戮。而隨著犀牛資源的日益匱乏,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各個諸侯國不得不採用比較容易獲得的牛皮來製作皮甲。

「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億有三千」。----《國語·越語》

「億有三千」很難說不是誇大其詞,但確實可以看出在皮甲為士兵甲冑的主流時期,牛皮逐漸成為了製作皮甲的主要材料。

而皮甲的製作技術成熟與能夠得到普遍使用,春秋戰國時期出現的一部官書《考工記》可以說明,「凡為甲,必先為容」,這個時候的皮甲,不僅僅精密堅牢,而且還量身製作,士兵穿著合身,更方便作戰。

戰國時期,為士兵甲冑從「皮甲」向「鎧甲」的過度緩衝期

「當敵則斬監甲、盾、鞮、鏊、鐵幕」。----《戰國策·韓策》

皮甲之所以會向鎧甲過度,是由於鐵器以及鐵兵器的出現。眾所周知,鐵兵器比青銅兵器要鋒利得多,「鐵幕」是指以鐵為臂徑之衣,這就是早期的鎧甲。

戰國時期的齊國是中國較早發明冶鐵術的國家和地區,雖然鐵器已經登上了歷史的舞臺,不過此時的鐵器以農具和手工具為大宗,《國語·齊語》就有記載:「美金(指青銅)以鑄劍戟,試諸狗馬;惡金(指鐵器)以鑄鉏夷斤斸(zhú,大鋤),試諸壤土」。

從中原掌握了生鐵冶煉技術,到鐵兵器的普及是一段很漫長的時間,直到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秦朝,鐵兵器依舊沒能得到普及。

「收天下之兵,聚之鹹陽,銷以為鍾,金人十二,重各千旦,置廷宮中」。----《史記·秦始皇本紀》

從秦始皇沒收天下的兵器集中到鹹陽,銷毀後鑄成大鐘和十二個銅人的記載可以看出,當時天下的兵器依舊是以青銅兵器為主,以此類推,秦朝時期士兵甲冑仍舊是以皮甲為主。

因此,戰國時期雖然有「鐵幕」的出現,但是由於冶鐵技術的不成熟,鐵兵器的尚未普及,鎧甲的製作成本與難度可想而知,而皮甲的製作工藝到春秋時期已有千年歷史可謂爐火純青,應付青銅兵器足以。不過歷史總會向前發展,冶鐵技術也不可能止步不前。鎧甲取代皮甲的趨勢,在戰國時期實為一個過度緩衝期。

西漢時期,「皮甲」黯然,「鎧甲」逐步發展成為冷兵器時代的男人裝

到了西漢時期,鋼鐵熱處理的技術的成熟,以及煉鋼技術的不斷改進,鐵範、疊鑄、鑄鐵柔化等技術已臻成熟,成為了冶鐵業的常規工藝。

這就形成了西漢的鐵兵器逐漸排擠了青銅兵器,佔據了絕對優勢的局勢。也正由於傳統的皮甲難以抵禦銳利的鐵製兵器,大大刺激了鎧甲的發展。

漢代的鎧甲用鐵甲片取代了秦代時期的皮革甲片,由甲申、披膊和護領組成。隨著鋼鐵加工技術的不斷提高,鎧甲的精堅程度也日益增強,所防護身軀的部位逐漸加大,功能日趨完備。

「戈矛成山林,玄甲耀日光」。----曹丕《至廣陵馬上作詩》

三國時期,魏文帝曹丕以十萬大軍耀兵廣陵,發出「戈矛成山林,玄甲耀日光」的感嘆,從中可以看出,鎧甲,即「玄甲」已經普遍成為士兵護身甲冑的著裝。

皮甲的黯然失色,鎧甲登上歷史舞臺成為士兵的主要「男裝」,雖在一定程度上是順應戰爭的需求,但也是歷史向前發展的一種體現。

冷兵器時代,士兵甲冑從「皮甲」到「鎧甲」的這段發展演變歷史,其實和中國古代青銅、冶鐵技術的發展息息相關。歷史在不斷向前發展,從中映射的也是中華民族的智慧。戰爭雖然可憎,但也是歷史的一部分。在十六世紀火器的出現,標誌著冷兵器時代的沒落,但鎧甲在中國帝制的黃昏時候,卻也留下了它那最後的一抹殘陽,成為了歷史的一部分。

註:本帳號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籤約帳號 。

兵器名:匈奴武器 戚家軍 明朝火器 西方長矛 槍和矛 盾牌文化 刺刀 方天畫戟 馬鐙 中國騎兵 保安腰刀 白起 戰車 鐵尺 軍刀 八面漢劍 日本軍刀

相關焦點

  • 冷兵器時代的最大主角——淺談中國古代的甲冑及其在戰爭中的作用
    冷兵器時代的最大主角——淺談中國古代的甲冑及其在戰爭中的作用 由於年代久遠,加之受到影視劇和評書的影響,我們現代人總是會對冷兵器時代的戰爭形成錯誤的印象。比如身披重甲的士兵十分不堪一擊,他們的甲冑似乎就像擺設一般,隨隨便便被砍一刀就死了。
  • 從「皮甲」到「鎧甲」,探析古代防具文化,為何皮甲材料大有所差
    一 原始社會到春秋:皮甲的天下原始社會時期,人類的食物來源主要是 靠狩獵和採摘。人們發現戰爭發生了 變化,鋒利的青銅武器能輕易的割開原始的甲,輕易的收取士兵的生命。在這種情況下,只有創造出比原來的甲更有防禦力的防護物,才能保護自己脆弱的生命。於是第一種為人類 量身定製、需要大量手工技術維持來獲得的 「皮甲」被創作了出來。
  • 中國冷兵器時代甲冑的巔峰——大唐甲冑
    甲冑伴隨著戰爭出現,是冷兵器時代作戰最主要的防護方式,持續使用時間長達數千年並在唐宋時期發展到巔峰,此後隨著熱兵器的普及而逐漸衰落並最終被淘汰出戰場。千年積累,甲冑也發展出了自己的文化,不論是實用性還是觀賞性,甲冑歷來深受喜愛。
  • 明朝盔甲能做到天下第一,是因為這種甲冑不僅便宜,而且實用性強
    中國古代歷史的發展,經過了無數次的戰爭,甲冑也跟隨時間不斷變化然後進行了不斷的更新和改進。直到今天甲冑是包含著深層次的信仰和紀念意義。甲冑的雛形是出現在銀商時期,這個時候人們稱之為皮甲。這種皮甲是在商代的一處墓穴中挖出來的,還保留了完整的一片皮甲。
  • 在富庶的兩宋時期,部隊的甲冑是怎樣的?有哪些創新的甲冑技術?
    在我們提及冷兵器戰爭的時候,除了那些光怪陸離的兵器之外,將士們身穿的甲冑也是我們十分好奇的。這些在如今看來沉重不堪的防護用品,在古代戰場上就是戰士們最為重要的依靠。兩宋在統治中國三百餘年的時間裡,一直和北方的遊牧民族政權處於對立狀態,而且在其西北方向上也戰事頻發,這讓兩宋的軍備在政治工作中處於十分重要的地位。
  • 大明甲冑細節考
    冷兵器時代,甲冑,成為了兵士徵戰防禦的關鍵性裝備。其抵消了敵人衝擊力之餘,更給了將士反敗為勝、置死地而後生的時機。
  • 皮甲、重甲、棉甲哪種更好用?明朝士兵這樣回應
    當元末各路義軍抗擊元軍時,各派的勢力也在不斷地增長,我們親愛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同志也擁有了自己的部隊,而以冷武器為主角的戰爭,士兵的披甲率是一個重要指標。朱元璋手下有不少元政府的降軍,元甲便是老朱當時接觸到的盔甲。既然這樣,就有必要了解一下元軍的甲冑。
  • 讓實驗說話,維京海盜斧都砍不開一件皮甲
    早在商代之時,皮甲已經被應用於戰爭之中。只是在東周之前,甲冑的製作工藝還十分粗糙,常常將一整塊皮革模壓後直接使用。直到春秋戰國時期,漆甲工藝與制甲工藝才有了更大的進步,各類札甲也出現在歷史舞臺之上。漆甲不僅是為了對甲冑進行裝飾以區分敵我,同時還是皮革防腐與硬質化處理的一部分。春秋戰國時期的皮甲在製作上,大致得經歷11道工序以後才能成形。
  • 明明是防禦裝備,為何歐洲鎧甲會被譽為騎士精神的象徵?
    1、自然選擇 鎧甲的產生就有選擇面向的人群,這是一個自然所屬關係。鎧甲作為防禦裝備並不是所有人都需要,首先就是作戰人群,其次鎧甲費用高昂一般的士兵根本承擔不了,在黑暗時代連年徵戰的國家根本無法為低階士兵提供全副鎧甲。而作為戰場的主導者「騎士」是有一定的經濟基礎,它們的裝備完全是由自己承擔,所以騎士的群體一般都是由貴族形成。
  • 遼國將領和西夏武士的鎧甲是怎樣的?其實和宋朝武將甲冑差不多
    山西大同觀音堂遼代彩塑天王像 文物裡的歷史:遼國和夏國的漢式鎧甲 其實從現在的出土文物來看,契丹武將的鎧甲和同期宋代的甲冑大同小異
  • 甲從何來,皮、藤、木、骨四大華夏原始甲冑
    從人類發明武器的那一刻,以防護自身為目的器具也隨之出現,這種穿戴在身上的防護性器具,在很長的冷兵器時代中被稱之為"甲冑"。 有兵即有甲,無論時代如何變,兵甲之需不變。在熱武器時代下,沉重的甲冑(胄:防護用的頭盔)已經退出了歷史舞臺,因為熱武器之下,甲冑已經起不到防護的作用。 但兵與甲的共生關係依舊存在,只不過冷兵器變成了熱武器,威武甲冑變成了防彈衣。在未來的歲月裡,兵與甲的糾纏仍舊看不到盡頭。可不能知未來,我們卻能回望過去,去看看甲從何來!
  • 冷兵器時代的最大主角——古羅馬士兵的防護裝備
    在古羅馬王政時代初期(公元前8一前7世紀),只有最富有的羅馬士兵才佩戴盔甲,而且只有一頂頭盔和青銅鍛制的胸甲。希臘式青銅胸甲是最普通的軀體盔甲,它包括前胸和後背兩塊甲板,用皮繩穿過甲板背面的環孔並使之固定在適當位置。它們可追溯到公元前7世紀,而最晚到公元前6世紀末仍在使用。
  • 中國甲冑史:秦俑修復專家揭秘秦軍甲冑的神秘面紗
    不過,秦軍鎧甲的具體材質一直存在爭議,有人認為是木甲,也有人認為是皮甲,還有人主張是金屬材質的甲片,甚至有人根據石鎧甲坑出土的幾副石甲,認為兵馬俑身上的甲片可能為石制。我們根據現在看到的秦俑甲冑結合秦代史料進行了分析,但謹慎起見,同時也為了進一步弄清楚秦軍甲冑實況,筆者拜訪了曾對兵馬俑進行修復的文物修復專家王東峰老師,就兵馬俑甲冑問題向他請教。
  • 中國古代的鎧甲實際防禦力到底如何?
    在大多數有關古代戰爭的影視作品中,將領和士兵往往都穿著各種各樣的鎧甲,然而不論將領還是士兵所穿戴的鎧甲看上去是繁複還是簡單,其防禦力在劇情裡卻往往糟糕得不行。例如在十九世紀初的拿破崙戰爭時代,歐洲大陸上的各國軍隊就已經普遍淘汰了步兵所使用的鎧甲,原因就在於當時因為熱兵器的大發展,鎧甲已經很難保護步兵了。
  • 在富庶的兩宋時期,部隊的甲冑是什麼樣的?都有怎樣的甲冑技術?
    當我們談到冷兵器戰爭時,除了那些奇形怪狀的兵器外,士兵們所穿的盔甲也讓我們感到很好奇。那些現在看起來沉重不堪的防護裝備,在古代戰場上是戰士們最大的依靠。兩宋統治中國三百多年來,一直處於與北方遊牧民族政權對峙的狀態,並在其西北部頻繁發生戰爭,使兩宋的軍事力量在政治工作中佔有重要地位。
  • 從楚王的頭盔鎧甲,看漢代人的安全防護
    頭盔鎧甲是冷兵器時代的重要防護用品。徐州獅子山楚王陵出土的多件鐵甲、鐵胄,見證了徐州的戰爭歷史,也體現了古人的安全意識。從戰國晚期到東漢,隨著鐵製兵器的發展,鐵鎧逐漸代替皮甲成為主要的防護裝備。西漢時,人們稱鐵甲為「玄甲」,「玄」即黑色。漢代鐵甲不僅在編制工藝上日益精湛,而且鐵甲的鍛造技術也不斷提高。據測定,西漢鐵甲片表面為鐵素體的退火組織,中心部位的碳含量很高,使甲片不僅堅硬而且富有韌性。
  • 中國鐵鎧甲的代表之作!為什麼說明光鎧影響了幾百年鎧甲設計
    軍事愛好者們都知道,人類的戰爭史經歷了冷兵器時代、冷熱兵器混用時代以及熱兵器時代三個階段。在漫長的冷兵器時代,面對著刀矛弓弩的殺傷,鎧甲成為了士兵們最重要的保護神。在冷兵器作戰中,批鎧甲的士兵和無鎧甲的士兵在存活率上簡直是天壤之別。而今天我們要談的,就是中國鎧甲歷史上的一款代表之作——明光鎧。
  • 從石器到鐵器,中國冷兵器的發展,是時代的進步還是不得已而為之的...
    戈戟矛等長兵器是大部分士兵將士的常用武器,而刀劍斧等則大多為中上層將士或者特殊作戰部隊使用。 另外還有各種鮮為人知的奇門兵器,如峨眉刺、啄戈、耙以及雙環等,這些曾經名留於歷史之中的怪異武器,如今已經甚少人知道。然而他們的威力雖不如現在的熱兵器厲害,但在那個刀光劍影的年代,卻有著不亞於熱武器的地位與作用,甚至有些冷兵器到了現代,仍有著它發光發熱的一席之地。
  • 中國甲冑史:復活的大漢鎧甲
    冶鐵技術發展的直接影響是,漢代兵器得到了變革,青銅兵器逐漸退出歷史舞臺,鐵製兵器成為這個時代的「霸主」;其次是兵種的變革,春秋戰國以來的戰車終於讓位於騎兵和步兵;三是甲冑的變革,鐵製甲冑的出現,讓中國傳統甲冑在材料、形制、規格、組合方面都呈現出與前代不同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