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國將領和西夏武士的鎧甲是怎樣的?其實和宋朝武將甲冑差不多

2021-01-10 騰訊網

受到影視劇比如《楊門女將》,《精忠嶽飛》的影響,我們總是覺得塞北三朝的將領都是野蠻人,戴氈帽,穿皮衣或者赤裸上身,茹毛飲血,或者用一些非常超現實的戎裝武器,能夠把對面甲冑整飭的宋軍揍得滿地找牙,但是真實的歷史是這樣的嗎?

山西大同觀音堂遼代彩塑天王像

文物裡的歷史:遼國和夏國的漢式鎧甲

其實從現在的出土文物來看,契丹武將的鎧甲和同期宋代的甲冑大同小異,甚至不分彼此。契丹人的甲冑基本上就是唐末五代樣式的翻版,大致的甲冑部件其實也分為兜鍪,身甲,披膊,護腰,腿裙,獸吞,乃至外穿的繡衣。比如山西大同觀音堂遼代彩塑天王像,裡面的武士像就有鳳翅兜鍪等常見的中原鎧甲元素,僅有的區別是,腿裙比宋人的短,而且還有足背上的鐵護甲,身體正中部的鶻尾甲也比中原款式的要短,可見這種裝備是為了適應騎兵作戰做出的改良。可能有的人的鎧甲下會有皮毛內襯,用來抵禦北方的寒冷氣候。

木雕上的遼國鷹軍具裝騎兵

相比之下,遼代自己的特色,主要是護甲腹部的圓護是用皮帶掛在腹部前面的,然後再用腰帶來固定,這是遼朝區別於宋代的區別,此外,遼代頭盔上,有更接近於中亞樣式的鳳翅,鳳翅更加上揚,更加明顯;而瀋陽天垢淨光舍利塔地宮南壁壁畫上,就有一個遼國武士帶著有捲起頓項的頭盔,這一點和唐甲有些類似。

可能的遼國將軍甲想像圖

遼國將軍的鎧甲可能是這樣:線條更加粗獷,有獸臉圓護,有皮毛做的內襯,戰靴上有鐵足背,頭頂類似於宋朝的鳳翅兜鍪。如果沒有寫有本族文字的旗幟或者穿契丹服的侍從,可能今人無法區分身穿五代-宋式鎧甲的宋遼兩國將領。

瀋陽市天垢淨光舍利塔地宮壁畫,有頓項的遼代武士

遼代武士鎧甲上的圓護

除了遼國,其實西夏軍隊的武備也受到了中原的影響:從甘肅武威等地出土的彩繪木版畫來看,其實西夏軍的護甲也有典型的中原風格:鳳翅兜鍪,披膊,護腰,和中原的風格比較接近。由於西夏政權的淵源就是定難軍節度使,而且西夏也會從俘虜的宋遼部隊中抽調精兵為自己使用,毫不奇怪,西夏會有唐宋樣式的鎧甲。

木版畫上的西夏武士

黑水城西夏武士的木版畫

1909年在內蒙古黑水城發現的《義勇武安王像》,雖然描繪的是關羽,但是從側面反映的是西夏時代的武備,關羽本人基本上就是唐宋武將的形象,除了畫中後三人的襥頭,還有軍人服裝上的西夏旋團之外,夏軍武將和宋代武將的裝備差別也不大。

《玉茗堂批點按鑑參補北宋楊家將傳》裡的耶律沙和楊業,楊業是宋甲,但是耶律沙卻是清人打扮

那麼為什麼現在的影視作品和大眾心目中常見的遼和西夏的武將形象,都是穿著皮甲,頭戴氈帽,氈帽上還有幾條懸掛的皮毛呢?其實現在人心目中的古代軍事人物形象,定型於宋明時代,無論是三國還是兩宋,人物使用的護甲和武器主要反映的,是所在時代的風格特色。楊家將的故事在宋亡之後廣為流傳,在明清時代日益繁盛,出現了大量衍生作品。也是各種演義小說的插畫家將自己所在時代的北方外族形象投射到了契丹人或者女真人身上,所以,這才有了今人記憶中的那些塞北諸朝戰士的形象;現代的影視作品,又對這種便於區分敵我,黑白分明的圖像學做法進行了二次傳播。

明代熊大木撰寫的《南北宋志傳通俗演義題評》的插圖:

《繡像楊家將全傳》裡的插圖:

以上,明清演義中有遼朝武將和軍人的插圖,基本上比較失真。拋開將領級別的護甲,人們可以如何區分當時兩邊的軍人和士兵呢?

西夏服裝上的旋斕

首先,按照習俗,契丹高官會戴氈帽或者紗冠;其實普通的契丹人穿的就是契丹戎服,摘下氈帽就是髡髮的髮型;党項人的情況也比較類似,此外其服裝上受到唐風和回鶻的影響,有團形花紋。在戎服和鎧甲顏色上,宋甲的顏色因為軍種,編製品級不同,所以青,白,朱,黑,黃色都有;党項人的鎧甲喜歡刷成金銀色,但是整體服色喜歡白色,可能與西夏對於白色的崇拜和佛教信仰有關;契丹人的重甲也是以紫黑色為第一,青色其次。

此外,三方的文字和旗幟,令牌也是一個重要的區分指標,不同語言的口令也是如此。所以在當時,還是有很多辦法區分兩邊的將領和軍隊的。你學會了嗎?

圖文分享自:歷史心發現

相關焦點

  • 金國鐵浮屠的鎧甲到底是怎樣的?其實和宋朝鎧甲區別不太大
    鐵浮屠的鎧甲其實是一個偽命題,倒不如說,金國重甲部隊的鎧甲是怎樣的。金國將領都不一定知道鐵浮屠是什麼部隊在女真人剛剛崛起的時候,他們甚至鄙視使用鎧甲,完顏阿骨打認為穿著鎧甲打了勝仗,等於是過於依賴鎧甲來取得勝利了,後來,他們還是藉助遼國叛軍獲得了500套鎧甲,而遼國鎧甲的形制其實深受中原宋朝的影響,因此契丹人的鎧甲也會影響金人的鎧甲形制。
  • 在富庶的兩宋時期,部隊的甲冑是怎樣的?有哪些創新的甲冑技術?
    雖然在兩宋時期,經濟相對發達,但是政府為了應對周邊頻繁的戰爭,他們也組織了一支數量龐大的軍隊,這也是宋朝有名的"冗兵"現象。這讓普通士兵很難有良好的防措施,因此我們先從兩宋將領的甲冑談起。宋代甲冑的主體,根據所用材料,以及製造方法的不同,大致可以分為烏錘甲,朱漆山字甲,順水山字甲以及金漆鐵甲。這塊鎧甲一般由兩部分組成,即胸背甲以及腿裙,其在組合之後能夠對將領的胸腹,後背,以及大腿部位進行全方位的防護。而在這些鎧甲的外面,宋朝人也會加上唐代出現的抱肚,這在收束下擺的同時,也能夠顯示穿著者的身份。
  • 軍事「弱雞」的宋朝,熬死了遼國金國,還使蒙古鐵蹄從歐非撤軍
    宋朝,一個極其「偏科」的朝代。我們先來看看它分數最低的科目 - 「軍事」和「外交」。在軍事上,宋朝被遼國、西夏、金國、蒙古打得夾著尾巴做人。而宋朝皇帝的解決方法並不是提高戰鬥力,而是「既然打不贏,那就用錢來擺平吧!」
  • 日本武士甲冑發展簡史
    2:主要的甲冑類型在日本的甲冑體系中,最為重要的甲冑類型要算大鎧,腹卷,胴丸,當世具足了。這幾種鎧甲也是日本甲冑中的典型代表,因此本章節將介紹以上這四類甲冑的不同特點進行區分。那麼這四種甲冑各自有怎樣的特 點,又改如何區分呢?我們首先來對最為豪華的日本甲冑——大鎧進行簡單的介紹!
  • 《宋仁宗和他的帝國精英》⑥| 傷亡慘重的好水川之戰
    昨晚,我們了解到的是宋夏之戰的概況,以及在這場戰爭中凸顯出來的兩位武將,一位是「面涅將軍」狄青,另一位是「西北狼毒」種世衡。在多位精英的協力效命下,宋仁宗的天下又將走向怎樣的事態?讓我們開始今天的共讀吧。
  • 宋朝經濟強大,名將也不少,卻為何總敵不過北方的少數民族政權?
    宋朝強大嗎?為什麼宋朝的經濟那麼的好,武將名將也不缺,可是為什麼它就是打不贏周邊的少數民族政權?這可以說得上是我們中國人的一個"千年之問"。人口的比較就拿人口上的數據來比較,根據各種史料的數據統計,宋朝人口數最多的時候超過1億,哪怕是人口數最少的時候也有3000萬左右。而遼國最巔峰是也不過才900萬左右,西夏就更慘,最高峰才不過300萬左右的人口。如果只按這樣的數據所比的話,遼國和西夏哪怕是傾全國之力,宋朝就能靠兵源的潛力而擊潰他們。
  • 富弼墓壁畫守門武士像:頂盔摜甲握利劍 宋代甲冑在眼前
    頭戴兜鍪(móu,頭盔)、身披鎧甲、手持利劍、威風凜凜……這是位於富弼墓室之外的甬道東壁壁畫上的一名武士(如上圖)。這名武士身高1.6米,身上盔甲及其穿戴綑紮的方式極其講究,為後人研究宋代的甲冑制度提供了珍貴資料。甲,指鎧甲;胄,指頭盔。甲冑作為將士的防護性裝備,在冷兵器時代充當著極其重要的角色。
  • 侵佔宋朝河東之地700餘裡:澶淵之盟後,遼國並未遵守盟約!
    周世宗北伐,收復了幽雲十六州中的瀛州和莫州,使契丹在幽雲一帶的實際控制區域只剩下十四州,為日後契丹向宋朝索要關南之地埋下了伏筆。北宋立國之初,為收復剩下的十四州,宋太祖在內府庫設置「封樁庫」 ,將平定割據政權所獲錢帛和朝廷運行剩餘錢財存入,作為日後復幽雲的軍費。
  • 冷兵器時代的最大主角——淺談中國古代的甲冑及其在戰爭中的作用
    冷兵器時代的最大主角——淺談中國古代的甲冑及其在戰爭中的作用 由於年代久遠,加之受到影視劇和評書的影響,我們現代人總是會對冷兵器時代的戰爭形成錯誤的印象。比如身披重甲的士兵十分不堪一擊,他們的甲冑似乎就像擺設一般,隨隨便便被砍一刀就死了。
  • 《鬼吹燈》系列《龍嶺迷窟》中出現的西夏國黑水城真實存在!
    在《鬼吹燈》系列《龍嶺迷窟》中出現鷓鴣哨為尋找雮塵珠涉險與師傅前往西夏國黑水城古墓內尋找雮塵珠,其實,在作者天下霸唱的筆下,這系列小說中所出現的古人物和古遺蹟都是在歷史上真實存在的,西夏國黑水城也是,那究竟是怎樣的呢?
  • 在富庶的兩宋時期,部隊的甲冑是什麼樣的?都有怎樣的甲冑技術?
    所以在此期間,軍隊將士的甲冑製作技能也得到提升。所以與前唐及五代相比,兩宋甲冑有何進步,將軍甲冑與士兵甲冑有何不同?甲冑,自古以來就是戰場上最重要的護具,但由於它一般都是用金屬製成的,所以價格較高。儘管兩宋時期經濟比較發達,但為了應付周邊頻繁的戰亂,政府也組織了大批軍隊,這就是著名的宋朝「冗兵」現象。
  • 大明甲冑細節考
    而明朝鎧甲本身的工藝性則兼容並包、蔚為大觀,成為了唐宋之後又一個中國甲冑設計的巔峰,且將軍的鎧甲經過專人設計,量身定做,更保證了身體與力量、戰鬥力和協調性的相互統一。1.鳳翅盔即便在普通寺廟和道館中,我們皆可從四大天王或者關羽、周倉等武將身上看到鳳翅甲的樣式。相對於明代士兵的普通鐵製頭盔,鳳翅盔的典型意義,正是大明高級將領的地位和身份的象徵。
  • 李元昊創建的西夏王朝,有什麼超能力,居然欺負宋朝一百多年
    時年1038年,李元昊硬是從宋朝的疆土內裂變出來,創建大夏國,世稱「西夏」,宋朝這方面儘管快速作出了反應,斷「邦交」,停互市,發起大軍徵討,而且最後逼得西夏國主李元昊削掉了帝號,但宋夏僵持的局勢也從此產生。西夏此後和宋、遼相爭,建立了三分天下的格局。在之後的歲月裡,以大宋朝之興盛、上百萬之兵眾,卻對一個小小西夏國一直無可奈何。
  • 阿骨打歸還燕京的背後:遼國3大殘餘勢力,虎視眈眈!
    月兒彎彎照九州(十八)遼國殘餘勢力佔領燕京之後,阿骨打決定遵守盟約,將燕京歸還宋朝,此舉遭到女真貴族和遼國降官的一致反對。(2)」 阿骨打不願背盟,除了女真人生性淳樸、信守承諾之外,還有基於當前形勢的考量,作為十二世紀初期最出色的軍事家和政治家,阿骨打深知與宋朝反目的時機尚不成熟,因為此時天祚帝尚在,遼國殘餘勢力依然強大。當時,遼國殘餘勢力主要有三支:第一支是蕭幹。
  • 世人皆知楊家將和嶽家軍,但卻不知宋朝的真正王牌,是這兩支軍團
    宋太祖趙匡胤,以武將起家,陳橋兵變之後,趙匡胤以武犯禁,打下了江山。在徹底掌權之後,趙匡胤削去了重要的進軍職位——都點檢,同時通過著名的「杯酒釋兵權」收回軍權,他還採取了一系列手段,將統兵權和調兵權分開,推行了一系列措施以打壓武將,雖然有利於維持政局穩定,但是也給宋朝的軍事力量發展帶來了一定的限制。
  • 宋朝被稱為「七國時期」,最強的不是宋朝,其它六國是哪六國?
    宋朝並不完整而對於宋朝,其實在歷史上也都不是完整的王朝,因為當時宋朝的時候還存在著另外六個國家,它所在的時代同樣也是和先秦時期一樣處於「七國時期」。今天則為大家介紹一下那個時間裡所謂的宋朝時期的七大國家。
  • 折家將與西夏同出党項族,為何成了北宋邊境的忠誠守夜人?
    但北宋並沒有完全罷黜所有的武將,依然有一批武將家族活躍於世,這些家族被稱作「將家」,比如大家熟知的「楊家將」,其實在宋代比「楊家將」影響更大的是「折家將」。折家,世居府州城,在北宋抗擊遼國和西夏的戰爭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民間戲劇小說中的「佘太君」,其實就來自府州折家。「佘太君」為什麼會是「折家」人呢?這個「佘」與「折」有什麼關係呢?
  • 宋朝歷史上堪稱「異族」,富得流油,為何軍隊戰鬥力卻十分薄弱?
    就社會財富的稀缺性而言,宋朝堪稱中國古代最富庶的古代王朝,遠遠超過大王朝秦漢、隋唐和明清。除全社會缺乏尚武之風外,宋朝皇帝對武將近乎神經質的防範政策,更是不利於軍事建設。為了限制武將的自主性,皇帝不僅採取了調兵權與指揮權分離、文官掌管軍隊、將帥平時與士卒隔離等措施,而且還以「御製陣圖」指導前線將領在戰場上行軍紮營、布陣作戰,禁止將帥自主行動。如此說來,那些受困的將軍們在戰場上又怎能得勝呢?
  • 宋朝號稱最富有的朝代,財富佔全球1/5,為何戰力最弱版圖最小?
    然而,宋朝在歷史上堪稱「異類」,雖然富得流油,但軍隊的戰鬥力卻很弱,版圖也遠不及其他大一統王朝遼闊,並且屢受異族的欺凌,堪稱「經濟上的巨人,軍事上的侏儒」。其實,宋朝的軍事實力之所以如此不堪,有其不得已的苦衷,歸結起來大致有以下三點原因: 首先,「崇文抑武」的國策消磨了國民的尚武精神,也嚴重限制武將的自主性。
  • 《大明風華》裡朱亞文和王學圻穿的甲冑,對明朝甲冑復原度高嗎
    朱亞文身披一件金色魚鱗罩甲,這也和《出警入蹕圖》中萬曆皇帝的甲衣並無二致,肩部的肩吞都是龍頭。罩甲有長短兩種,朱亞文和朱翊鈞所穿的都是包括腿裙的長款罩甲,這是騎馬的軍官和將領的標配,步戰官兵只穿短款。它的形制恢復自唐甲,是明甲和元甲的區別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