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醉裡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裡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這首《破陣子》是南宋詞人辛棄疾的名篇,膾炙人口,傳頌千古,講的便是將士們的徵戰之苦。在兩宋時期,戰火紛起,無數將士紛紛為國捐軀,有的名留青史,有的卻不為人知。
宋太祖趙匡胤,以武將起家,陳橋兵變之後,趙匡胤以武犯禁,打下了江山。在徹底掌權之後,趙匡胤削去了重要的進軍職位——都點檢,同時通過著名的「杯酒釋兵權」收回軍權,他還採取了一系列手段,將統兵權和調兵權分開,推行了一系列措施以打壓武將,雖然有利於維持政局穩定,但是也給宋朝的軍事力量發展帶來了一定的限制。而兩宋時期,卻由於戰事不斷,許多名將在此時嶄露頭角,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楊家和嶽家。
01
《楊家府演義》、《嶽飛傳》等演義小說或者評書,讓這兩家的忠烈故事廣為流傳,幾乎成了宋朝文化的代表之一。只要提起宋朝的武將,那麼首先被想起的便是楊、嶽兩家。但是不為人知的是,其實真正在宋朝叱吒風雲的將門,是折家和種家。這兩個武將家族鮮少被人提起,但是在宋代卻是名滿天下。
《宋史》有記載,折家在宋朝八代從軍,真正是一個延續了兩百多年的將門世家,家世淵源悠久;種家軍則是五代從軍,為大宋朝廷抗擊外敵,立下戰功無數。特別是在北宋期間,種家更是能人無數,英雄輩出:種世衡、種詁、種諤、種診、種誼、種樸、种師道、种師中等等軍事將領,一個接一個的領兵殺敵,保家衛國。
02
折家軍最早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五代期間,鮮卑族後裔折從阮便是折家軍的創始人。折家本為山西大同本地望族,家風興武。折家駐於府州,抗擊契丹人。在周世宗那段時間,折從阮和兒子折德扆分任節度使,真正是「上陣父子兵」。
折從阮的兒子折德扆、折德願兩兄弟便是折家軍的第二代代表人物。這兩兄弟在北宋初年曾經一起鎮守府州,共抗外敵,多次擊敗契丹軍隊。折德扆的女兒後來嫁給了北宋名將楊業,也就是戲文中那位深明大義的「佘太君」。
第三代折家軍的人物以折德扆之子折御勳、折御卿兩兄弟位代表。在折德扆去世之後,淳化五年(公元994年),折御卿官拜永安軍節度使,在一場戰役中斬首契丹人五千之眾,深為契丹人所恨。在不久之後,契丹韓德威得知折御卿重病,便乘此機會報復,率大軍來犯。
折御卿的母親為其擔憂,特意寫信勸其不要迎戰。《宋史·折御卿傳》中,折御卿的回應是這樣的:「世受國恩,邊寇未滅,御卿罪也。今臨敵棄士卒自便,不可。死於軍中乃其分也,為白太夫人,無念我,忠孝豈兩全!」最終,折御卿戰死沙場。第四代折家軍的領軍人物是折家三兄弟:折惟信、折惟昌、折惟忠。這三兄弟同樣為國盡忠,死而後已。第五代主要將領是折繼世、折繼祖、折繼閔等,都是抗擊西夏的名將。
03
折克行,是第六代折家軍中最著名的將領,其主要戰功是抵禦西夏的進犯。第七代的折可存同樣是宋朝的將領,受當朝之命曾經曾參與鎮壓方臘和宋江起義;折可適無比驍勇,極通軍事,曾破羌夏聯軍十餘萬人,立下了赫赫戰功。
種家軍的創建者是大儒种放的侄子種世衡,此人向北宋朝廷提出在邊境建立新城,在很短時間內便在西北邊疆建立起抵抗西夏人的屏障。種世衡帶兵賞罰分明,軍紀嚴明,非常得人心,當時範仲淹管理著西北總軍務,對種世衡極為賞識。種世衡有八個兒子,皆在軍中服役,個個自小被培養成為軍中將才,其中種詁、種診、種諤三人被稱為「三種」,屢立戰功。
其中種諤,就是《水滸》中常被眾人提起的「老種經略相公」,青面獸楊志、禁軍教頭王進以及九紋龍史進都對其推崇備至。種諤之後,便是種家軍的第三代領軍人物「小三種」种師道、种師中、種樸,他們繼續率領種家軍浴血奮戰,無不以身許國。
兩宋時期由於戰事紛起,社會動蕩不穩,因此將門世家也紛紛崛起,以身報國。除了大家都比較熟悉的楊家將,本文所介紹的折家、種家,還有山西姚家。而嶽家和楊家,由於生不逢時,為奸佞迫害,僅僅延續兩代,令人嘆息。
結語
折家和種家,數代抗擊外敵,無數將士血染黃沙。靖康之變後,南宋越發腐朽衰弱,整體南遷,折家和種家後人漸漸離開了世代鎮守的西北,慢慢淡出歷史。雖然這兩家在現在不像楊家將和嶽家軍一樣有名,但是他們為國做出的貢獻,卻不可被遺忘。
參考資料:
《破陣子》
《宋史·折御卿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