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皆知楊家將和嶽家軍,但卻不知宋朝的真正王牌,是這兩支軍團

2020-12-15 趣觀歷史

引言

「醉裡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裡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這首《破陣子》是南宋詞人辛棄疾的名篇,膾炙人口,傳頌千古,講的便是將士們的徵戰之苦。在兩宋時期,戰火紛起,無數將士紛紛為國捐軀,有的名留青史,有的卻不為人知。

宋太祖趙匡胤,以武將起家,陳橋兵變之後,趙匡胤以武犯禁,打下了江山。在徹底掌權之後,趙匡胤削去了重要的進軍職位——都點檢,同時通過著名的「杯酒釋兵權」收回軍權,他還採取了一系列手段,將統兵權和調兵權分開,推行了一系列措施以打壓武將,雖然有利於維持政局穩定,但是也給宋朝的軍事力量發展帶來了一定的限制。而兩宋時期,卻由於戰事不斷,許多名將在此時嶄露頭角,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楊家和嶽家。

▲宋朝嶽家軍劇照

01

《楊家府演義》、《嶽飛傳》等演義小說或者評書,讓這兩家的忠烈故事廣為流傳,幾乎成了宋朝文化的代表之一。只要提起宋朝的武將,那麼首先被想起的便是楊、嶽兩家。但是不為人知的是,其實真正在宋朝叱吒風雲的將門,是折家和種家。這兩個武將家族鮮少被人提起,但是在宋代卻是名滿天下。

《宋史》有記載,折家在宋朝八代從軍,真正是一個延續了兩百多年的將門世家,家世淵源悠久;種家軍則是五代從軍,為大宋朝廷抗擊外敵,立下戰功無數。特別是在北宋期間,種家更是能人無數,英雄輩出:種世衡、種詁、種諤、種診、種誼、種樸、种師道、种師中等等軍事將領,一個接一個的領兵殺敵,保家衛國。

▲种師道畫像

02

折家軍最早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五代期間,鮮卑族後裔折從阮便是折家軍的創始人。折家本為山西大同本地望族,家風興武。折家駐於府州,抗擊契丹人。在周世宗那段時間,折從阮和兒子折德扆分任節度使,真正是「上陣父子兵」。

折從阮的兒子折德扆、折德願兩兄弟便是折家軍的第二代代表人物。這兩兄弟在北宋初年曾經一起鎮守府州,共抗外敵,多次擊敗契丹軍隊。折德的女兒後來嫁給了北宋名將楊業,也就是戲文中那位深明大義的「佘太君」。

▲佘太君劇照

第三代折家軍的人物以折德扆之子折御勳、折御卿兩兄弟位代表。在折德扆去世之後,淳化五年(公元994年),折御卿官拜永安軍節度使,在一場戰役中斬首契丹人五千之眾,深為契丹人所恨。在不久之後,契丹韓德威得知折御卿重病,便乘此機會報復,率大軍來犯。

折御卿的母親為其擔憂,特意寫信勸其不要迎戰。《宋史·折御卿傳》中,折御卿的回應是這樣的:「世受國恩,邊寇未滅,御卿罪也。今臨敵棄士卒自便,不可。死於軍中乃其分也,為白太夫人,無念我,忠孝豈兩全!」最終,折御卿戰死沙場。第四代折家軍的領軍人物是折家三兄弟:折惟信、折惟昌、折惟忠。這三兄弟同樣為國盡忠,死而後已。第五代主要將領是折繼世、折繼祖、折繼閔等,都是抗擊西夏的名將。

▲折家軍浮雕

03

折克行,是第六代折家軍中最著名的將領,其主要戰功是抵禦西夏的進犯。第七代的折可存同樣是宋朝的將領,受當朝之命曾經曾參與鎮壓方臘和宋江起義;折可適無比驍勇,極通軍事,曾破羌夏聯軍十餘萬人,立下了赫赫戰功。

種家軍的創建者是大儒种放的侄子種世衡,此人向北宋朝廷提出在邊境建立新城,在很短時間內便在西北邊疆建立起抵抗西夏人的屏障。種世衡帶兵賞罰分明,軍紀嚴明,非常得人心,當時範仲淹管理著西北總軍務,對種世衡極為賞識。種世衡有八個兒子,皆在軍中服役,個個自小被培養成為軍中將才,其中種詁、種診、種諤三人被稱為「三種」,屢立戰功。

▲範仲淹畫像

其中種諤,就是《水滸》中常被眾人提起的「老種經略相公」,青面獸楊志、禁軍教頭王進以及九紋龍史進都對其推崇備至。種諤之後,便是種家軍的第三代領軍人物「小三種」种師道、种師中、種樸,他們繼續率領種家軍浴血奮戰,無不以身許國。

兩宋時期由於戰事紛起,社會動蕩不穩,因此將門世家也紛紛崛起,以身報國。除了大家都比較熟悉的楊家將,本文所介紹的折家、種家,還有山西姚家。而嶽家和楊家,由於生不逢時,為奸佞迫害,僅僅延續兩代,令人嘆息。

▲楊家將劇照

結語

折家和種家,數代抗擊外敵,無數將士血染黃沙。靖康之變後,南宋越發腐朽衰弱,整體南遷,折家和種家後人漸漸離開了世代鎮守的西北,慢慢淡出歷史。雖然這兩家在現在不像楊家將和嶽家軍一樣有名,但是他們為國做出的貢獻,卻不可被遺忘。

參考資料:

《破陣子》

《宋史·折御卿傳》

相關焦點

  • 楊家將和嶽家軍人人皆知,但其實宋朝真正的王牌,是這兩支軍隊
    ——範仲淹《漁家傲·秋思》 從960年後周諸將發動陳橋兵變,到祥興二年(1279年)三月十九日崖山海戰結束,經歷319年的宋朝徹底滅亡。在人們的印象中,三百多年的時間裡,宋朝外患不斷,似乎總是在不停的挨打。
  • 嶽家軍楊家將已耳熟能詳,歷史上另一軍門世家更加有名
    很多人只聽到過嶽家軍楊家將,其實,「種家軍」是真正的軍門世家,一直駐守西北邊關(今寧夏甘肅一帶),與北宋共存亡;宋朝歷史上,種家軍應比前兩位更有名,理由有三:掌門種家衡出身書香門第,是大儒种放的侄子;他拉攏羌族中實力最強的部落,除掉李元昊的左膀右臂。
  • 嶽家軍敢死隊:「背嵬軍」
    當時幾乎所有宋將都縱兵行暴踐民,箇中之尤即數張俊,其部隊還常以「自在軍」炫耀;建炎四年(1130年)宋軍收復建康(今南京)後,在這座繁華的東南都會之中,各路宋軍紛紛變身為強盜,令已在女真鐵騎下飽受欺凌的建康百姓大受其苦;只有嶽飛駐兵臨近的廣德(今屬安徽),民間「無秋毫之擾」。當年秋天,嶽家軍移防江北泰州,當地百姓同樣安堵如故;為此,宋高宗親自下手詔表揚嶽家軍所到之處,秋毫無犯,「民不知有兵也」。
  • 詳解嶽家軍十二猛將,嶽雲排名第一,楊再興最慘
    南宋初年,宋朝軍隊在與金軍的多次交戰中,逐漸鍛鍊出了幾支戰鬥力極強的抗金大軍。其中主要的有張俊的張家軍,韓世忠的韓家軍,嶽飛的嶽家軍,楊沂中的楊家軍,劉光世的劉家軍等,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嶽飛所部的嶽家軍。嶽家軍驍勇善戰,紀律嚴明,素有「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的稱號,而對手金軍則對其有「撼山易,撼嶽家軍難」之評語。
  • 嶽家軍是私軍嗎?
    這兩隻私軍產生的背景,有點特殊:當時清帝國的正規軍——八旗和綠營都已經嚴重退化,戰鬥力低下,根本抵擋不住太平軍。這種情況下,也只能讓大家自發搞團練,說白了就是自己出錢拉隊伍,自行抵抗太平軍。其實,漢末三國時期,為了對抗黃巾起義和董卓之亂,劉備、曹操、趙雲等人都拉過隊伍,組建過私軍。
  • 「嶽家軍」下轄12支主力軍,到底有多少官兵?哪支戰鬥力最強悍?
    若要問南宋初期,戰鬥力最為強悍的軍隊是哪支?多數人都會回答是「嶽家軍」。作為南宋名將嶽飛領導的抗金軍隊,在宋金戰場上,嶽家軍是屢建奇功,打得金軍是叫苦不迭,如之戰,數萬嶽家軍以少勝多,大敗十餘萬金兵;潁昌之戰,嶽家軍又大破完顏宗弼軍,「殺兀朮婿夏金吾、副統軍粘罕索孛堇,兀朮遁去」。
  • 古代五大精銳部隊之一「嶽家軍」,轄幾支部隊?哪支戰鬥力最強?
    若要問南宋初期,戰鬥力最為強悍的軍隊是哪支?多數人都會回答是「嶽家軍」。作為南宋名將嶽飛領導的抗金軍隊,在宋金戰場上,嶽家軍是屢建奇功,打得金軍是叫苦不迭,如郾城之戰,數萬嶽家軍以少勝多,大敗十餘萬金兵;潁昌之戰,嶽家軍又大破完顏宗弼軍,「殺兀朮婿夏金吾、副統軍粘罕索孛堇,兀朮遁去」。
  • 撼山易,撼嶽家軍難:嶽家軍特種部隊背嵬軍究竟是一支怎樣的部隊
    從此獨自成軍,揭開了"嶽家軍"的傳奇篇章。嶽飛治軍十分嚴格,對部屬的要求非常嚴厲,其所率嶽家軍素有「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的美譽。嶽家軍驍勇善戰,紀律嚴明,控扼荊襄戰略要地,成為南宋朝廷立國江南的屏障,連金軍也贊稱嶽家軍「撼山易,撼嶽家軍難」。要不是嶽飛在自家的權力漩渦當中遭遇不測,恐怕還能夠帶領宋朝收復不少失地。
  • 嶽家軍六大降將:第三位令嶽飛遭遇慘敗,榜首擒殺敵將十四人
    嶽家軍大破五方陣時,嚴成方錘殺賊寇猛將楊凡,至此成了嶽家軍中的四大錘將之一。嚴成方無疑是幸運的,他跟隨嶽家軍北上抗金期間屢有戰功,最終凱旋而歸。 曹寧奉命前往軍前效力時,挑殺兩員嶽家軍將領,又與張憲等猛將戰得難分高下,打得嶽飛高懸免戰牌。後來,曹寧得知真相後向嶽家軍投誠,只因在陣前挑殺了不知悔悟的父親,被嶽飛所不容,被趕出軍營後自刎身亡,首級還被高懸營前示眾,十分悽慘。
  • 嶽飛被捕後,嶽家軍12位將領中竟有9人證明他謀反
    嶽飛在中國歷史上可謂家喻戶曉,在南宋對抗金軍的戰鬥中,嶽飛和其手下的嶽家軍戰果輝煌,為風雨飄搖的南宋政權立下了赫赫戰功。 他那首慷慨激揚的《滿江紅》,道出了他收復失地的雄心壯志。只可惜他最後卻被趙構十二道金牌緊急召回,在奸臣秦檜的主導下被處死。
  • 他以300嶽家軍對陣12萬金兵,只為保護嶽飛,卻與嶽飛有殺弟之仇
    他就在兄弟情義和民族大義面前,選擇了後者,而這個選擇給他贏得了一員得力大將,並且此人也用實際行動證明了嶽飛的選擇是正確的,因為他為了保護嶽飛,用生命維護了嶽家軍的尊嚴,此人名為楊再興。 嶽飛從張俊手下偏將,一步步成長為南宋軍中柱石,之後便以光復宋朝江山,一雪靖康之恥為己任。四次北伐抗擊金人,收復了數座失地,金軍在強悍的嶽家軍面前,節節敗退潰不成軍。
  • 號稱比陸文龍還勇猛的曹寧,為什麼歸順嶽家軍後卻自刎而死?
    曹寧的父親在《說嶽全傳》曾任宋朝黃河節度使。不過後來卻叛宋降金,其父因此被封為趙王。不過曹寧雖然在金營,但他還有忠義之心的,當時身處曹營還有一個漢人就是陸文龍。陸文龍也是萬人敵的勇將,在和嶽家軍對陣時,嶽雲、張憲、嚴成方、何元慶都是嶽家軍的勇將,他們四人雖然對陸文龍以車輪戰,但陸文龍卻毫無懼意,可見其之實力。也因此曾一度讓嶽家軍掛起免戰牌。陸文龍本是漢人,其父為宋朝官員,金兀朮攻城時,其父母殉難,當時還小的陸文龍被金兀朮收養為義子。
  • 盤點嶽家軍各將領的最後結局
    當時除了嶽家軍外,宋朝主要的軍事力量還有張俊的張家軍,韓世忠的韓家軍,嶽飛的嶽家軍,楊沂中的楊家軍,劉光世的劉家軍等。嶽家軍的創始人正是嶽飛,部隊開始以朝廷撥隸為主,後來陸續收編了各地的抗金力量,實力逐漸壯大。其主要將領包括:張憲、王貴、牛皋、楊再興、嶽雲、傅慶、梁興等人。下面將盤點嶽家軍主要將領的最後結局。
  • 嶽飛入獄後,嶽家軍12位將領中為何有9人舉報他謀反?原因很現實
    而在南宋對抗金軍的戰鬥中,嶽飛和其手下的嶽家軍戰果輝煌,為風雨飄搖的南宋政權立下了赫赫戰功。可即便是如此一代英傑,也有墜落之時。他沒有死在象徵著榮耀的抗金戰場上,卻死在了奸人秦檜的陷害和挑唆上。紹興十一年(1141),金國在無力攻滅南宋的情況下,被迫與南宋重新議和。
  • 宋朝這5大將軍,放在任何一朝都是頂尖強者,第一更是被尊為武聖
    很多歷史迷一提到宋朝就總是唉聲嘆氣,似乎這個朝代除了屈辱就是失敗,的確宋朝給人的印象就是一副軟弱的模樣,然而這樣就能夠完全的否定宋朝的強大嗎?正所謂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宋之所以顯得弱,那也是因為蒙古鐵騎太強,試問能與蒙古抗衡四五十年的宋朝真弱嗎?
  • 「嶽家軍」戰力爆表,根本原因是其「反建制」
    眾所周知,宋朝軍隊可以簡單地劃分為三類:禁軍(中央直屬精銳部隊,駐防戰略要地),廂軍(戍守各州郡的地方軍),鄉兵(民兵組織)。由於宋朝採取了獨特的募兵制,並且將其賦予了消除社會不穩定因素的功能,久而久之,造成了禁軍數量龐大(高峰期軍隊員額超過200萬)、機構極度臃腫,兵員素質低下,自然沒有什麼戰鬥力。
  • 他是嶽家軍叛徒,與金作戰發明「噴火槍」,從此開啟熱武器時代!
    "此舉描述了宋朝時期的"不舉子"現象,即生了孩子不養育,把嬰溺死或扔掉,如此殘忍行徑背後的重要原因在於宋朝賦稅沉重。歷史上,宋朝經濟實力強盛,財政收入可觀,但卻給後人留下了"積貧積弱"的印象,原因在於"冗官""冗兵"現象的出現導致"冗費"。
  • 「發達國家」宋朝為何總被四鄰欺壓
    宋朝積富積弱,經濟繁榮與軍事無能貫穿朝代始終。缺少強硬軍事和外交實力支撐的風雅宋朝,處處被外鄰壓制。大國崛起和小民尊嚴實乃相輔相成,大國崛起是維護小民尊嚴的前提。沒有敢與外敵掰手腕的強大國力,大宋百姓富庶、安康的小民尊嚴實在是過於輕微,代價慘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