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立國後,以「重文輕武」為國策,將中晚唐以來跋扈的武將權力逐漸收歸中央。但北宋並沒有完全罷黜所有的武將,依然有一批武將家族活躍於世,這些家族被稱作「將家」,比如大家熟知的「楊家將」,其實在宋代比「楊家將」影響更大的是「折家將」。折家,世居府州城,在北宋抗擊遼國和西夏的戰爭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民間戲劇小說中的「佘太君」,其實就來自府州折家。「佘太君」為什麼會是「折家」人呢?這個「佘」與「折」有什麼關係呢?在《通志·姓氏略》中說「折,常列翻」,「折」字的讀音和「蛇」或「佘」相同,都讀作「she」,由於「折」作為姓氏特別少見,因此在輾轉流傳的過程中,「折太君」就變成了「佘太君」。
影視劇中的佘太君
一、党項內遷與府州折家
折家並非傳統的漢族大家,他們的族源可以追溯到北魏時期的鮮卑人,後來與党項族融合,成為党項部落的一支。折家與建立西夏的李氏同出一族,但卻與李氏有著不共戴天之仇。在隋唐時期,党項人最初依附於西北的吐谷渾,經常與吐谷渾一起擾亂唐朝的邊境地區,貞觀九年(636年),唐朝擊敗吐谷渾後,党項人因此失去了可以聯合抗衡唐朝的盟友,崛起於青藏高原的吐蕃代替吐谷渾成為唐朝最大的對手,党項從此處在唐朝和吐蕃的夾縫之間。
唐朝和吐蕃之間的戰爭在形塑西北地區政局的同時,也造成了西北地區民族的大遷徙,党項族徘徊於唐朝和吐蕃之間,一部分党項人堅持留在故地,最終被同化成吐蕃人,另一部分党項人東遷到隴右,內附唐朝。
安史之亂後,內附的党項人成為唐朝的禍患,唐朝繼續組織這部分党項人東遷。這部分東遷的党項人分為兩支,以拓跋氏(李氏)為主的党項人遷居到了夏州地區,以折氏為主的党項人遷居到了陝西和內蒙古的交界地,這塊區域沿著黃河形成五座軍鎮,被稱為「緣河五鎮」,晉王李克用將「緣河五鎮」改為「府谷鎮」,李克用的兒子李存勖則將府谷鎮升為府州。折家一直生活在這裡,他們以府州為中心經營著自己家族的事業,因此被稱為「府州折家」。
府州古城
在唐末的亂世中,府州折家發展成為一支強大的區域勢力,當時折家的首領折宗本被任命為振武軍綠河五鎮都知兵馬使,雖然是一支不可忽視的軍事力量,但此時的折家並沒有強大到可以與李克用、朱溫等勢力去逐鹿天下,他們就近依附於晉王李克用,折家的任務是防禦北方的契丹人,在與契丹人的戰爭中逐漸和契丹結了仇。
後晉石敬瑭將燕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進一步激化了折家對契丹的仇恨。按照當時的協議,府州也在割讓之列,契丹為了完全掌控府州,計劃將折家強行遷移至遼東地區,當時折家的領袖是折從阮,他堅決拒絕契丹人的要求,這時候恰好趕上晉出帝石重貴和契丹交惡,折從阮奉命攻擊契丹,並且一度還佔領了勝州,這標誌著折家和契丹從此完全進入了敵對狀態,再也不可能有迴旋餘地了,甚至改變了折家過去徘徊在周圍強大勢力之間以求自保的策略。
二、折家與中原政權的交往
郭威建立後周后,劉崇在太原建立了北漢政權,為了與後周相抗衡,北漢投靠了契丹。在這種局勢下,折家不得不做出選擇,按照利益最大化原則,折家夾在契丹和北漢之間,與北周相隔很遠,投靠北漢是最安全的選擇,但出於對契丹的仇恨,折家毅然決然地選擇了歸附北周,這種選擇將自身放在了非常兇險的境地,往後餘生,它不得不依靠自身的實力生存,在長時間的戰鬥中,折家湧現出了很多優秀的將領,並且成功地保住了自己家族的根據地。
顯德元年(954年),契丹和北漢趁著周世宗柴榮剛繼位,聯合發兵進攻北周的潞州,周世宗親自帶兵反攻,在高平重創北漢軍隊,北周軍隊趁勢對太原展開了進攻,府州折家在折德扆[yǐ]的帶領下配合北周軍隊的攻勢,攻佔了河市鎮,並且在太原城外見到了周世宗,世宗深感府州位置的重要,決定重新設置永安軍,以折德扆為節度使。
影視劇中的周世宗
這個任命引起了遷徙到夏州地區的党項人首領李彝興的不滿,李彝興當時是定難軍節度使,他控制著夏州、銀州、綏州等地,而北漢的太原隔絕了府州通往中原的交通路線,因此定難軍控制的地盤就成為府州前往中原的唯一路線。顯德二年(955年)開始,李彝興禁止府州折家的使者通過這裡前往中原。
定難軍和永安軍之間的矛盾,引起了北周朝廷的爭議,一部分朝臣認為,相比於邊防重鎮夏州而言,府州偏小,應該放棄府州,安撫李彝興,而周世宗卻認為府州折家一貫忠誠,且與北周聯合起來可以對北漢形成夾攻之勢,因此下詔譴責李彝興。當時李彝興羽翼尚未豐滿,迫於北周的壓力,只好允許府州的使者通過夏州前往中原,但折家與李氏之間的矛盾並未從根本上解決。
三、宋遼、宋夏戰爭中的折家
北宋建立後,折家隨即歸附宋朝,他們積極鼓動趙匡胤攻擊北漢,希望早日打通從太原前往中原的道路,等到宋太宗繼位後,折家終於等到了機會。太平興國四年(979年),趙光義親徵北漢,折御卿率領折家軍攻擊嵐州,配合宋軍的攻勢,四月十八日,折御卿佔領嵐州,切斷了太原城的交通路線,五月五日,孤立無援的北漢投降北宋。
宋遼戰爭期間,折家軍經常從側翼出發攻擊遼國,為宋軍分擔壓力,景德元年(1004年),遼軍大舉南下,折惟昌從火山軍出發攻擊遼國的朔州,佔領了大狼水寨,切斷了圍攻苛嵐軍的遼兵歸路,迫使遼兵連夜撤軍,當年的十二月,宋遼兩國議和罷兵。
折家和夏州李氏的矛盾在李元昊稱帝建立西夏後進入了頂峰,他們積極參加宋軍與西夏之間的戰爭,經常給被圍攻的宋軍運送補給,並且出動軍隊偷襲西夏後方牽制夏兵,極大地幫助了宋夏邊境線上的宋軍。同時,折家還密切監視遼國和西夏的聯繫,保證河東地區不受到兩面圍攻的威脅,實在是當時北宋邊界上的「守夜人」。
文史君說
府州折家作為一個從党項人發展而來的地方集團,從唐末開始,積極參與到中原事務中來。由於同契丹之間的仇恨,因此在北周和宋初積極參與對契丹的戰爭,對宋朝最後消滅北漢發揮了重要作用。宋遼罷兵後,府州折家積極投身宋夏戰爭,從側翼給予夏軍壓力,幫助宋軍避免兩面受敵的威脅。
參考文獻
《續資治通鑑長編》,中華書局,2004年。
李裕民:《折氏家族研究》,《陝西師範大學學報》1998年第2期。
(作者:浩然文史·南禾)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註明外均來自網絡搜索,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我們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歷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們的帳號!您的點讚、轉發、評論,這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