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家將與西夏同出党項族,為何成了北宋邊境的忠誠守夜人?

2020-12-12 騰訊網

北宋立國後,以「重文輕武」為國策,將中晚唐以來跋扈的武將權力逐漸收歸中央。但北宋並沒有完全罷黜所有的武將,依然有一批武將家族活躍於世,這些家族被稱作「將家」,比如大家熟知的「楊家將」,其實在宋代比「楊家將」影響更大的是「折家將」。折家,世居府州城,在北宋抗擊遼國和西夏的戰爭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民間戲劇小說中的「佘太君」,其實就來自府州折家。「佘太君」為什麼會是「折家」人呢?這個「佘」與「折」有什麼關係呢?在《通志·姓氏略》中說「折,常列翻」,「折」字的讀音和「蛇」或「佘」相同,都讀作「she」,由於「折」作為姓氏特別少見,因此在輾轉流傳的過程中,「折太君」就變成了「佘太君」。

影視劇中的佘太君

一、党項內遷與府州折家

折家並非傳統的漢族大家,他們的族源可以追溯到北魏時期的鮮卑人,後來與党項族融合,成為党項部落的一支。折家與建立西夏的李氏同出一族,但卻與李氏有著不共戴天之仇。在隋唐時期,党項人最初依附於西北的吐谷渾,經常與吐谷渾一起擾亂唐朝的邊境地區,貞觀九年(636年),唐朝擊敗吐谷渾後,党項人因此失去了可以聯合抗衡唐朝的盟友,崛起於青藏高原的吐蕃代替吐谷渾成為唐朝最大的對手,党項從此處在唐朝和吐蕃的夾縫之間。

唐朝和吐蕃之間的戰爭在形塑西北地區政局的同時,也造成了西北地區民族的大遷徙,党項族徘徊於唐朝和吐蕃之間,一部分党項人堅持留在故地,最終被同化成吐蕃人,另一部分党項人東遷到隴右,內附唐朝。

安史之亂後,內附的党項人成為唐朝的禍患,唐朝繼續組織這部分党項人東遷。這部分東遷的党項人分為兩支,以拓跋氏(李氏)為主的党項人遷居到了夏州地區,以折氏為主的党項人遷居到了陝西和內蒙古的交界地,這塊區域沿著黃河形成五座軍鎮,被稱為「緣河五鎮」,晉王李克用將「緣河五鎮」改為「府谷鎮」,李克用的兒子李存勖則將府谷鎮升為府州。折家一直生活在這裡,他們以府州為中心經營著自己家族的事業,因此被稱為「府州折家」。

府州古城

在唐末的亂世中,府州折家發展成為一支強大的區域勢力,當時折家的首領折宗本被任命為振武軍綠河五鎮都知兵馬使,雖然是一支不可忽視的軍事力量,但此時的折家並沒有強大到可以與李克用、朱溫等勢力去逐鹿天下,他們就近依附於晉王李克用,折家的任務是防禦北方的契丹人,在與契丹人的戰爭中逐漸和契丹結了仇。

後晉石敬瑭將燕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進一步激化了折家對契丹的仇恨。按照當時的協議,府州也在割讓之列,契丹為了完全掌控府州,計劃將折家強行遷移至遼東地區,當時折家的領袖是折從阮,他堅決拒絕契丹人的要求,這時候恰好趕上晉出帝石重貴和契丹交惡,折從阮奉命攻擊契丹,並且一度還佔領了勝州,這標誌著折家和契丹從此完全進入了敵對狀態,再也不可能有迴旋餘地了,甚至改變了折家過去徘徊在周圍強大勢力之間以求自保的策略。

二、折家與中原政權的交往

郭威建立後周后,劉崇在太原建立了北漢政權,為了與後周相抗衡,北漢投靠了契丹。在這種局勢下,折家不得不做出選擇,按照利益最大化原則,折家夾在契丹和北漢之間,與北周相隔很遠,投靠北漢是最安全的選擇,但出於對契丹的仇恨,折家毅然決然地選擇了歸附北周,這種選擇將自身放在了非常兇險的境地,往後餘生,它不得不依靠自身的實力生存,在長時間的戰鬥中,折家湧現出了很多優秀的將領,並且成功地保住了自己家族的根據地。

顯德元年(954年),契丹和北漢趁著周世宗柴榮剛繼位,聯合發兵進攻北周的潞州,周世宗親自帶兵反攻,在高平重創北漢軍隊,北周軍隊趁勢對太原展開了進攻,府州折家在折德扆[yǐ]的帶領下配合北周軍隊的攻勢,攻佔了河市鎮,並且在太原城外見到了周世宗,世宗深感府州位置的重要,決定重新設置永安軍,以折德扆為節度使。

影視劇中的周世宗

這個任命引起了遷徙到夏州地區的党項人首領李彝興的不滿,李彝興當時是定難軍節度使,他控制著夏州、銀州、綏州等地,而北漢的太原隔絕了府州通往中原的交通路線,因此定難軍控制的地盤就成為府州前往中原的唯一路線。顯德二年(955年)開始,李彝興禁止府州折家的使者通過這裡前往中原。

定難軍和永安軍之間的矛盾,引起了北周朝廷的爭議,一部分朝臣認為,相比於邊防重鎮夏州而言,府州偏小,應該放棄府州,安撫李彝興,而周世宗卻認為府州折家一貫忠誠,且與北周聯合起來可以對北漢形成夾攻之勢,因此下詔譴責李彝興。當時李彝興羽翼尚未豐滿,迫於北周的壓力,只好允許府州的使者通過夏州前往中原,但折家與李氏之間的矛盾並未從根本上解決。

三、宋遼、宋夏戰爭中的折家

北宋建立後,折家隨即歸附宋朝,他們積極鼓動趙匡胤攻擊北漢,希望早日打通從太原前往中原的道路,等到宋太宗繼位後,折家終於等到了機會。太平興國四年(979年),趙光義親徵北漢,折御卿率領折家軍攻擊嵐州,配合宋軍的攻勢,四月十八日,折御卿佔領嵐州,切斷了太原城的交通路線,五月五日,孤立無援的北漢投降北宋。

宋遼戰爭期間,折家軍經常從側翼出發攻擊遼國,為宋軍分擔壓力,景德元年(1004年),遼軍大舉南下,折惟昌從火山軍出發攻擊遼國的朔州,佔領了大狼水寨,切斷了圍攻苛嵐軍的遼兵歸路,迫使遼兵連夜撤軍,當年的十二月,宋遼兩國議和罷兵。

折家和夏州李氏的矛盾在李元昊稱帝建立西夏後進入了頂峰,他們積極參加宋軍與西夏之間的戰爭,經常給被圍攻的宋軍運送補給,並且出動軍隊偷襲西夏後方牽制夏兵,極大地幫助了宋夏邊境線上的宋軍。同時,折家還密切監視遼國和西夏的聯繫,保證河東地區不受到兩面圍攻的威脅,實在是當時北宋邊界上的「守夜人」。

文史君說

府州折家作為一個從党項人發展而來的地方集團,從唐末開始,積極參與到中原事務中來。由於同契丹之間的仇恨,因此在北周和宋初積極參與對契丹的戰爭,對宋朝最後消滅北漢發揮了重要作用。宋遼罷兵後,府州折家積極投身宋夏戰爭,從側翼給予夏軍壓力,幫助宋軍避免兩面受敵的威脅。

參考文獻

《續資治通鑑長編》,中華書局,2004年。

李裕民:《折氏家族研究》,《陝西師範大學學報》1998年第2期。

(作者:浩然文史·南禾)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註明外均來自網絡搜索,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我們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歷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們的帳號!您的點讚、轉發、評論,這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持!

相關焦點

  • 人少地寡的西夏,憑什麼成為塞上強國,豪華的軍事武器讓宋遼眼紅
    在那個時代,不僅遼國垂涎於西夏的所鑄造的刀劍,宋國更是上至君王,下至文人學士,只要是統治階級都以佩戴西夏劍為榮耀,就連宋欽宗本人的佩劍都不是宋國自己所鑄造,反而是來自西夏這個國家。因為其劍的優越性,所以西夏的正規軍幾乎人手一把,羨煞了遼宋的大軍。
  • 「30秒懂幣」盤點遼代金鈔和西夏我國發行的貨幣
    前一期,小編為大家梳理盤點了南北宋貨幣,今天小編為大家盤點遼金和西夏我國主要流通的貨幣。公元916——1234年,兩宋時期,我國北方、東北和西北地區的契丹、党項、女真等少數民族,同時或先後建立過遼(契丹)、西夏(党項)、金(女真)等政權。
  • 《天龍八部》裡西夏國真的存在嗎?
    《天龍八部》是根據金庸的同名小說改編,故事發生在北宋年間,那時候外族一直覬覦大宋的國土,形成了漢、胡對立的局面。涉及宋,遼,大理,西夏等政權並立。但你會發現一件奇怪的事情,「西夏」這個王朝前後經歷了200多年,但在二十四史中,卻找不到任何關於該王朝的記載。
  • 西夏錢收藏:福聖、大安、貞觀、元德、正德、大德、天盛等
    今天我們聊聊西夏錢幣,西夏錢幣是我國古代貨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於公元1038~1227年,西夏王朝是古代党項族在我國西北部建立的以本民族為主體,多民族的封建王朝。西夏王朝存在190年,當時流通的貨幣主要是北宋和以前朝代的錢幣,當然,西夏王朝也鑄造了本朝的錢幣,數量很少;西夏錢幣有福聖寶錢、大安通寶、大安寶錢、貞觀寶錢、元德通寶、元德重寶、正德寶錢、大德通寶、天盛元寶、乾祐寶錢、乾祐元寶、天慶寶錢、天慶元寶、皇建元寶、光定元寶等;福聖寶錢
  • 遼、金、西夏的服飾藝術
    上一篇我們說到宋代的服飾,主要是官服制度,其實同兩宋並存的還有北方的遼、金、和蒙古等政權。他們也有著自己的服飾文化。遼、金、元都是少數民族為主的政權。遼,以契丹族為主;金,以女真族為主;元,則是以蒙古族為主的政權。這個時期,既有民族間的矛盾,又有經濟文化上的交流。
  • 西夏前身定難軍:節度使歸降也未被消滅的藩鎮
    公元1038年,党項首領李元昊正式稱帝,建立西夏王朝(此前他已放棄唐賜李姓、宋賜趙姓,改名嵬名曩霄),党項族徹底脫離了中原王朝,直到1227年亡於蒙古。不過,李氏家族的統治絕不止西夏這189年的國祚,西夏也不是李元昊這一代人建立的。党項李氏家族的統治史,可追溯至唐僖宗中和元年(881年)。
  • 「鷹」丨西夏党項民族文化的獨特標誌,源於對自然的崇拜
    在西夏党項族人的眼裡,翱翔在天空中的雄鷹代表的正是少數民族文化中所追求的「勇猛」,也符合西夏以武力立國的傳統。對比中原文人詩詞中對獵鷹的描述和透露出的崇拜之情,西夏人對獵鷹的崇拜還是基於其「勇猛」的自然屬性。
  • 《鬼吹燈》系列《龍嶺迷窟》中出現的西夏國黑水城真實存在!
    在《鬼吹燈》系列《龍嶺迷窟》中出現鷓鴣哨為尋找雮塵珠涉險與師傅前往西夏國黑水城古墓內尋找雮塵珠,其實,在作者天下霸唱的筆下,這系列小說中所出現的古人物和古遺蹟都是在歷史上真實存在的,西夏國黑水城也是,那究竟是怎樣的呢?
  • 宋夏靈州之役:北宋從志在必得到損將折兵,問題出在哪?
    宋神宗元豐四年(1081年) ,北宋分五路大軍討伐西夏,史稱宋夏靈州之役。這次僅北宋一方被調動的兵力就在三十萬人以上,從人數上看,此役堪稱北宋立國以來規模最大的軍事行動。然而,這次北宋統治者信心滿滿發動的靈州之役的結果卻事與願違:三路大軍不戰而退,中環慶路高遵裕和涇原路劉昌祚兩路雖然圍攻靈州城,但糧草卻被西夏人攔截,同時西夏軍決開黃河堤水淹宋軍,最終宋軍損兵折將,大敗而歸。那麼這場由北宋志在必得而發動的靈州之役,卻以宋軍損兵折將告終,問題究竟出在哪裡呢?
  • 同樣佔據河套地區,為何西夏長達189年,而大夏僅存24年
    上圖_ 遼 北宋 西夏形勢圖 二、西夏:党項再起呂梁西 公元883年黃巢起義被鎮壓後,唐僖宗封党項族平夏部首領李思恭為夏州節度使
  • 建立了西夏的党項人,被蒙古滅國後,是否被滅族?還有後裔嗎?
    蒙古曾經6次攻打西夏,成吉思汗之死,有說是在徵西夏時中箭墜馬傷重而死,也有說是在強拆西夏王妃時被咬掉了命根子而死,總之,是死於徵服西夏的戰爭。他死前下旨,對於西夏人:「殄滅無遺,以滅之、以死之。」。當西夏滅亡時,懷著復仇心理的蒙古大軍對西夏進行了滅絕性的摧毀。
  • 恃強凌弱|西夏靠這四字,扛住成吉思汗6次攻伐,拖了蒙軍22年
    為平息騷亂,唐僖宗把大量財寶分給各鎮節度使,希望他們出兵勤王,其中包括党項族首領、定難軍節度使拓跋思恭。黃巢大聲疾呼,但最終還是失敗,被各路軍閥聯合收割。戰後,唐僖宗為了表彰拓跋思恭的功績,賜李姓,封五州,党項族從此有了屬於自己的土地,這也是西夏國的雛形。
  • 熙寧變法—北宋文壇風暴,一代文豪為何落得千夫所指之境
    引言:北宋的繁華並不亞於唐朝貞觀年間,一幅《清明上河圖》更是為人們顯示出一個不一樣的市井風情。描繪出了北宋都城下市民眼中的汴京,更是北宋全盛時期繁榮的見證。北宋的繁華不僅是經濟上的昌盛詩詞歌賦方面也可謂文人層出不窮,也就是在這個繁華的市井文化之下又如羅剎門般上演著各種明爭暗鬥,變法圖強的劇情。本就昌盛的北宋又為何變法不停?一代忠臣宰相力圖變法為民的王安石又為何落得個千夫所指之境?為何一朝變法成了民不聊生的開端?這不能不令人深思:一個品格高尚,報復宏大的學者型謀臣何以成為背離民怨的改革悲劇人物?
  • 銀川:西夏文明的吉光片羽
    這件銅牛作為西夏王陵的陪葬品,身份自然更加尊貴,所以它通體鎏金,閃耀著華美。如果不是創造於農耕文明時代,這件作品大概很難做到這樣傳神,它恰好體現了西夏從遊牧轉向農耕的一段燦爛的文明史。西夏是由党項族建立的政權,這是曾經遊牧於青海一帶的羌族人的一支,後來內遷到寧夏、甘肅一帶。
  • 千錘百鍊夏國劍,宋欽宗蘇東坡為何對它情有獨鍾?西夏兵器製造史
    描繪了一個颯爽的畫面,也表達出他對劍的熱衷和景仰。李白仗劍圖二、西夏劍為何被稱為天下第一?金庸的小說裡誰是天下武功第一?是歐陽鋒?是獨孤求敗?還是掃地僧?可能在不同人心中有不同的排名。玄武大帝圖當佛教、道教人士佩劍,劍就成了一種法器。在西夏人眼中,劍是驅魔闢邪的常用法器。1990年,寧夏賀蘭縣宏佛塔出土的《玄武大帝圖》、《護法力士圖》中玄武大帝和力士都手持寶劍。在西夏,劍還是一種刑具,宋朝刑場殺人一般是「開刀問斬」,影視劇中我們見慣了劊子手掄起鬼頭大刀時的猙獰,西夏死刑有絞刑、斬首,斬首不用刀,而用劍。
  • 「風物誌」武威西夏木緣塔 解密神秘的西夏王國
    這件木緣塔造型奇特,保存完整,為西夏墓葬中第一次發現,是研究西夏葬俗以及佛教藝術極為珍貴的實物資料。西夏是一個神秘的王國,有著許多鮮為人知的秘密。這件木緣塔,為何讓國內外專家學者如此珍視呢?西夏官員「西經略司都案劉德仁」為何會採用塔葬呢?西夏的葬俗,史籍有零星記載。《通典·邊防》記述:西夏主體民族党項人「死則焚屍,名為火葬」。西夏人葬俗,焚屍,卻又有墳墓,墓葬中的木緣塔就是裝骨灰的「靈匣」。這種奇怪的葬俗和其他地方完全不一樣,借鑑了佛教,又融合了漢族墓葬習俗。實際上,不單在喪葬習俗上西夏人十分奇特,日常生活中,他們的行為習慣也非常「奇異」。
  • 疾馳的草原徵服者—遼、西夏、金、元
    吾家諸子乃豚犬爾。」大意,生子當如李存勖,和他相比,我家這些几子簡直都是豬狗!不過嚴遂成的詩,寫的不是李存勖,而是李克用,其中第五、六句:「風雲帳下奇兒在,鼓角燈前老淚多。」堪稱名句。唐朝末年與五代十國,李克用、李存勖父子,都是軍神一般的人物,李存勖還是後唐的開創者。他們的幸與不幸,皆在於碰到了耶律阿保機這樣的對手,對耶律阿保機而言,也是如此。
  • 北宋歷史:出身貧賤的大將狄青,是怎樣在戰亂中崛起?
    狄青來到邊境後,並沒有貿然主動出擊,而是先走訪軍營,查勘地形,儘可能地獲得關於元昊的情報。狄青發現西夏軍隊騎兵佔很大部分,在開闊地形下,騎兵衝擊對步兵有著巨大的傷害。因為北宋軍中少戰馬,所以為了應對這樣的情況,狄青開始在本地招募大量的弓箭手。為了鼓勵本地士兵作戰的積極性,狄青還給每位來參軍的士兵土地。
  • 北宋四大將門之恥,他平西夏滅明教,搶功夜襲金營,兵敗奔逃千裡
    北宋曹家、高家、折家、種家、姚家、楊家,雖是累代將門,也難免出現貪生怕死之徒。聲名顯赫姚家將 北宋仁宗慶曆二年,公元1042年農曆九月 西夏國主李元昊主動出擊,在定川寨之戰,殲滅宋軍九千多人,有一位名為姚寶的軍官,也死於此役。按照當時宋廷的規矩,他兒子姚兕以父軍功,蔭補右班殿直(宋徽宗時代改稱保義郎,武職五十二階中,序列第五十)。
  • 「大歷史系列」北宋時期的亞洲和歐洲都有哪些國家
    2、西夏西夏國是北宋時期和遼、北宋並立的政權,享國時間也要長於北宋,西夏(1038年—1227年),歷經十帝,享國189年。從881年李思恭拜定難軍節度使起,李氏政權共計346年。當時,北宋霸佔中原,東北和華北是被遼佔領,西北部就是西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