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四大將門之恥,他平西夏滅明教,搶功夜襲金營,兵敗奔逃千裡

2020-12-07 騰訊網

公眾號:buyirushishuo 【No.621】

文 / 布衣如是說 未經授權 謝絕轉載

雖說「將門虎子」,但往往事與願違。北宋曹家、高家、折家、種家、姚家、楊家,雖是累代將門,也難免出現貪生怕死之徒。

楊門女將

1. 聲名顯赫姚家將

北宋仁宗慶曆二年,公元1042年農曆九月

西夏國主李元昊主動出擊,在定川寨之戰,殲滅宋軍九千多人,有一位名為姚寶的軍官,也死於此役。按照當時宋廷的規矩,他兒子姚兕以父軍功,蔭補右班殿直(宋徽宗時代改稱保義郎,武職五十二階中,序列第五十)。

宋代將領

這姚兕(字武之,京兆三原人)繼承父親遺志,投身軍旅陣前效力,在環慶路(今甘肅慶陽)擔任巡檢使。正值西夏犯境,姚兕迎戰敵軍,他一馬當先,一員西夏大將被他當場射殺,西夏兵見狀轉身而逃。

之後,姚兕率部駐防荔原堡,西夏先鋒部隊將荔原堡包圍,姚兕故布疑兵,出陣先將西夏先鋒官一箭射死,為宋軍整軍備戰爭取了時間。然後姚兕據險而守,他箭無虛發,射死數百名敵軍,以至於「裂指流血」。姚兕憑一己之力,往來衝殺,保住荔原堡、大順城兩座城寨。

楊家將

宋神宗聽聞姚兕事跡,將其召入京城,命其演武。姚兕猿臂神射,射技高超,讓宋神宗嘆為觀止。賜給他銀槍袍帶,並擢升他擔任環慶路都監。之後,姚兕徵討交趾有功,擔任雅州刺史。後跟「種家將」種世衡之子種誼並肩作戰,在洮州之戰中活捉青唐吐蕃(唃廝囉)名將鬼章。去世時姚兕官拜鄜延路總管。

姚兕的兄弟姚麟,兩個兒子姚雄、姚古都是北宋西軍名將。姚雄少年成名,去世之前,以檢校司空,奉寧軍節度使的官職致仕(退休)。而弟弟姚古因軍功,最終升任熙河經略使,成為西軍重要將領。

2.少年英雄,一戰成名

而姚雄之子姚平仲,可謂是「累代將門之後」,他的曾祖父姚寶、祖父姚兕、叔祖父姚麟、父親姚雄、叔父姚古都是馳騁沙場,威震西北的當世名將。姚平仲年幼時,父親去世,他被叔父姚古養大成人。

楊家將

姚平仲自幼長在軍中,武藝高強,跟他父親姚雄一樣,都是少年成名。在1115年九月的臧底河之戰,十八歲的姚平仲躍馬挺槍,殺入西夏軍陣中,往來衝殺無人能擋。十多年前,那位跟隨王厚徵討西夏,沽名釣譽的監軍宦官童貫。此時已官拜太尉,身兼陝西、河東、河北宣撫使之職,成為西線宋軍的最高指揮官。

童貫本想拉攏這位少年英雄,姚平仲卻看不起他,童貫惱羞成怒,降低對姚平仲的賞賜。但關中豪傑、西軍將領看到姚平仲初生牛犢不怕虎,敢懟童貫有膽量,特別推崇他,稱其為「小太尉」。

3 .南徵方臘,有功不賞

1121年正月,宋徽宗命童貫率領京畿禁軍和陝西西軍南下,徵剿方臘,姚平仲也參與其中。雖然姚平仲沒有像韓世忠那樣,生擒方臘,但他在剿滅方臘餘部時,立下赫赫戰功,越州剡縣(浙江嵊州)的摩尼教(明教)首領裘日新,便是死於姚平仲之手。

童貫

剿滅方臘餘黨,姚平仲功勞最大,童貫再次拉攏他,用金銀珠寶誘惑他,哪曾想這小姚將軍不為所動,並稱自己不要封賞,只求面見當今聖上(原文:平仲不願得賞,願一見上耳)。童貫非常忌恨姚平仲,便從中作梗,上報朝廷時,他將姚平仲的軍功輕描淡寫。

所以之後,立功的王淵、劉光世都見到了宋徽宗,唯有姚平仲沒被皇帝召見。姚平仲雖然沒見到宋徽宗,但太子聽過姚平仲很多傳聞,並對他神往已久,這位太子便是後來的宋欽宗趙桓。

4.汴梁風雲,殿前爭功

1125年十月,長驅直入的金兵,兵分兩路南下侵宋,兵鋒直指東京汴梁。聽聞金兵入侵,各地宋軍紛紛勤王,75歲的种師道原本已經致仕退休,歸隱終南山。但是接到宋徽宗詔書,命他率兵勤王,种師道來到姚平仲軍營,跟他率領七千西軍火速趕奔東京汴梁。

宋徽宗看到形勢不好,連忙將皇位禪讓給太子趙恆,是為宋欽宗,改年號為靖康。這宋欽宗跟老皇帝宋徽宗一樣,做事猶豫拿不定主意。金兵畏懼种師道,宋欽宗便讓种師道主持守御工作,种師道老成持重,他趁著宋欽宗跟金兵議和時,堅壁清野等待各路宋軍來援,再圖金兵。

汴梁保衛戰

此時官拜都統制的姚平仲,認為金兵不過如此,他想到種氏、姚氏都是西軍將門,种師中和養父兼叔父姚古援兵將至,姚平仲急於立功建業,生怕風頭被種家將搶走。

於是姚平仲找到李綱和宋欽宗,稱宋軍士氣高漲,要求主動出擊,奈何老種相公按兵不動。戰和不定的宋欽宗,此時又迫不及待跟金兵決一死戰,他等不了八天後就能到來的援軍,李綱又極力慫恿。

李綱

於是宋欽宗解除种師道的指揮權,將希望寄托在姚平仲身上,希望他一戰成功,保住趙宋國祚,並做出加官進爵的允諾。

5.夜襲失敗,遠遁山林

姚平仲誇下海口,要偷營劫寨,夜襲金軍大營,斬下金帥完顏宗望(斡離不)得人頭。本來這種斬首行動,應屬於軍事機密,結果宋欽宗竟讓術士挑選出兵日期,而且還傳遍東京汴梁的大街小巷。宋欽宗迷之操作,下令在開寶寺,樹起三面上書「御前報捷」大旗,生怕金兵不知道,近期要對他們採取軍事行動。

靖康之恥

結果可想而知,姚平仲和楊可勝,率領七千精銳,偷襲牟駝岡大營時,闖入空寨才知中計,但為時已晚,金兵大軍合圍。金兵的戰鬥意志比西夏高,作戰素養強於方臘義軍,姚平仲難以抵擋,宋軍大敗虧輸。楊可勝力戰被俘,壯烈殉國。

喪師辱國的姚平仲不敢回京,騎著一頭黑騾,日夜兼程七百五十裡,到達鄧州,才敢吃飯休息。之後,他又經武關到長安,本想在華山隱居,但又覺得離宋廷太近。便南下蜀地,在青城山的上清宮住了一天後,輾轉來到現四川省東北部萬源的大面山,又走了二百七十餘裡。估計這裡人跡罕至,連採藥人都看不到,於是姚平仲解開韁繩,將所乘的黑騾放歸山林,自己住到石洞之中,隱居幾十年。朝廷多次下詔,搜尋姚平仲,但都沒找到,此事不了了之。

嶽飛在北宋軍中也曾服役

直到南宋孝宗乾道、淳熙年間,八十多歲的姚平仲才肯下山,來到丈人觀道院,將這些經歷敘述一遍。此時的姚平仲仙風道骨,紫紅色鬍子長達幾尺,紅光滿面,穿山越澗快如野馬,經常給別人寫草書,其字奇特雄偉,但從來不說自己得道的真實原因。南宋詩人陸遊,聽聞此事,寫下《姚平仲小傳》,收錄在《渭南文集》中。

按理說,勝敗乃兵家常事,姚平仲劫寨不成,損兵折將,也不至於為此棄軍奔逃幾千裡,畏敵如虎,好似「飛將軍」孫元良一般。姚平仲的堂兄弟姚友仲(姚古之子),率部擊退金兵,堅持到東京城破最後一刻,跟辛永宗一起,沒死在金兵之手,竟被潰敗的宋軍所害。

讀史明智,知往鑑來,帶你了解不一樣的歷史

相關焦點

  • 北宋靖康之恥的真香,恥到何等程度,超乎你的想像!
    靖康之恥又稱靖康之亂、靖康之難,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次著名事件,發生於北宋皇帝宋欽宗靖康年間(公元1126---1127年)因而得名。 (靖康之恥中被俘的北宋徽、欽二帝) 靖康之恥導致北宋王朝滅亡,也令百姓受盡劫難。
  •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
    人們都知道靖康之恥,但你知道靖康之難有多難嗎?下面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閏十一月三十日黎明,宋欽宗率大臣多人前往金營,這恰恰中了金人的圈套。宋欽宗到金營後,金軍統帥卻不與他相見,只是派人索要降表。宋欽宗不敢違背,慌忙令人寫降表獻上。而金人卻不滿意,並命令須用四六對偶句寫降表。
  • 靖康之恥北宋被滅國,韋太后到底有多慘?
    嶽飛在其名篇《滿江紅》中曾說:「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靖康之恥對於公元十二世紀的中國人來說,是一個慘痛而屈辱的事件,足以刻寫在中華民族的歷史記憶之中。因為這起事件,在中國存在了一百六十七年的大宋王朝覆滅了,這是中國歷史上為數不多的被遊牧民族滅亡的大一統政權。
  • 靖康之恥北宋徽、欽二帝被捋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 公元1127年,金軍南下攻破北宋都城開封,擄走了徽欽二帝父子,北宋政權滅亡,史稱「靖康之變」。
  • 南宋選擇「聯蒙滅金」,你以為是不顧唇亡齒寒,重蹈北宋覆轍嗎?
    在很多人的印象當中,趙宋王朝就曾兩次「品嘗」過「唇亡齒寒」的苦果,第一次是北宋與金國的「海上之盟」,第二次便就是南宋「聯蒙滅金」。北宋在與金國達成了「海上之盟」後,宋徽宗便調集大軍揮師北上,與金軍一同夾擊遼國,卻沒想到非但沒有取得像樣的戰果,還把自己的虛弱在金國面前展現的「淋漓盡致」。
  • 北宋最後的名將世家:他死後一個月,帝都淪陷了
    經略相公,是時人對經略安撫使的尊稱,這一職務掌一路軍政之事,類似於現在的軍區司令。「老種」的原型,是鎮守西北、抵禦西夏的北宋名將种師道,「小種」是他的弟弟种師中。种師道兄弟是種家將的第三代,從仁宗朝戍守西北到靖康之變,種家將守護了大宋近一個世紀。時至今日,種家將的知名度已比不上楊家將、嶽家軍等宋代大IP,但在宋代,種家將卻曾經天下聞名,甚至有機會挽救北宋王朝的傾頹,他們在開封圍城時千裡勤王,在靖康危局中奮力一搏,化作北宋覆滅前夕一曲悲壯的絕響。
  • 遼、金、西夏的服飾藝術
    上一篇我們說到宋代的服飾,主要是官服制度,其實同兩宋並存的還有北方的遼、金、和蒙古等政權。他們也有著自己的服飾文化。遼、金、元都是少數民族為主的政權。遼,以契丹族為主;金,以女真族為主;元,則是以蒙古族為主的政權。這個時期,既有民族間的矛盾,又有經濟文化上的交流。
  • 《清明上河圖密碼6》之醒世大結局:北宋國運殆盡,一卷祭奠荒丘
    環顧當時的大宋朝時局,大遼被女真攻佔大半疆土,大宋欲與金達成「海上之盟」,遼國間諜得知此訊,拼力刺殺金國使者;而金人是虎狼之性,若大宋與金結盟,高麗便孤立無援;西夏一向依仗遼人,與大宋戰戰和和,侵擾不休;方臘如劫走金國使者,便可搶先與金結盟。於是,當「官家」皇上趙佶,與前樞密鄧洵武對弈棋局,棋到中盤,下成了僵局。
  • 讓宋朝承受「靖康之恥」的金國,滅亡時有多慘?一天死2皇帝
    女真崛起之時,的確厲害,完顏阿骨打憑藉數千軍隊,硬是能擊敗遼朝天祚帝親率的10餘萬契丹鐵騎,打殘了遼朝之機動力量,為最終滅遼奠定基礎。阿骨打1114年宣布起兵討伐遼朝,1115年稱帝,建國號為大金,1123年攻入燕京,滅了不可一世的契丹軍隊。從1115年稱帝到1123年滅遼,前後時間不過8年,這絕對是奇蹟。要知道,遼朝的軍隊非常厲害,一直都壓著北宋打,但面對女真軍隊時,是如此的不堪一擊。
  • 319年的宋朝,經歷金代遼,元代金,為何最終無法躲過滅國之禍
    北宋與遼在國書中甘願互稱南北朝,而南宋更是向金稱臣稱侄,哪有一點天朝大國的風範。但是一直委曲求全的宋朝還是將國祚延續了足足319年,更甚大唐。宋朝雖然不能盡復國土,依然是頑強的挨過了金代遼,元代金這兩次「上國」的權力交替,可為何還是無法躲過滅國之禍呢?
  • 北宋「靖康之恥」中,除了大尺度的牽羊禮外,還有哪些恥辱?
    ,又稱靖康之變、靖康之亂、靖康之難、靖康之禍。牽羊禮的女人然而「靖康之恥」遠遠不止牽羊禮,這些屈辱,牽羊禮只是後話。在這之前,還發生了很多事情。靖康年間,北宋光是給金國賠款,就有兩次。第一次是在宋徽宗宣和七年,當時金軍兵分兩路入侵北宋。雖然在河北地區金軍遭到了北宋軍隊的頑強抵抗,但是無奈宋軍的戰鬥力太弱了,最後還是戰敗了。當前線戰敗消息傳入京都時,可把宋徽宗嚇壞了,連忙甩鍋給了兒子,也就是宋欽宗。很多人以為新皇帝繼位,或許會給北宋當時的戰局帶來一些轉機,結果卻萬萬沒想到。
  • 「靖康恥」到底多恥?三千妃嬪上衣全脫、身披羊皮,皇后被辱自盡
    前言嶽飛作詞,其中有一句"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靖康之亂直接導致了北宋滅亡,作為著名的愛國大將,嶽飛將這件事情時時刻刻記在心間,對於野蠻的金軍他恨不得啖肉飲血。那麼發動金兵滅北宋之後到底做了些什麼?靖康恥到底有多恥呢?除了城破、賠款、皇帝被俘以外,宮中女子還要脫掉衣服披上羊皮被人羞辱,一國皇后也因為受不了這種屈辱,最終選擇了自盡。
  • 明知唇亡齒寒,南宋為何要「聯蒙滅金」?這樣做才是最佳選擇
    而國與國之間也常常發生唇亡齒寒之事,而宋朝就經歷了兩次唇亡齒寒的教訓。公元1120年,北宋政府面對新興的金人對遼朝的進攻,背棄了與遼朝的和約,選擇了與金人合作,訂立「海上之盟」,聯手消滅遼朝。盟約規定事成之後,宋將本來支付給遼的歲幣轉交給金,並收回幽雲十六州。然而1125年宋金聯合滅遼時,由於宋軍實在不堪一擊,無法靠自己的力量收復幽雲地區,最終在金軍的協助下才勉強打下了這些地方。
  • 疾馳的草原徵服者—遼、西夏、金、元
    西夏的建國者,名叫李元昊,這個名字,有點韓國風,現在相當常見;公元1038年,李元昊開國稱帝,改國號為大夏,我們都知道,夏這個字對中華文化來說是很神聖的,夏是中國第一個朝代的名字,所以北宋對夏這個國號不予認可,因為他們地處西北,所以把他們叫做西夏。這裡順便說一下,一些史料裡寫的「唐古特"、「唐兀惕」就是指西夏,很明顯這是「党項"這個詞的別譯。
  • 靖康恥到底有多恥?這件事引發滅族式復仇
    就是這樣一個寶藏王朝在短短300年間即遭遇了痛心的靖康之恥,也走過了血腥的復仇之路。靖康之恥要從宋徽宗開始說起,他是宋朝的第八位皇帝。自幼喜愛騎馬射箭,筆墨丹青,對奇花異石,飛禽走獸有著濃厚的興趣,但是他專好享樂,對朝政毫無興趣,大肆修建宮殿,搜刮民脂民膏,惹得民怨四起,起義不斷。宋徽宗在位期間金國數次挑釁大宋,甚至迫使宋每年向他們進貢綢緞萬匹,金銀若干。
  • 天可汗李世民:渭水之恥到平滅東突厥,不修長城的大唐終成大帝國
    這就有了渭水之盟。八月三十日,大唐與東突厥在渭水河畔斬白馬結盟。但是,大唐跟突厥籤訂的,是一個不平等的條約。大唐「傾府庫賂以求和」、東突厥「盡擄男女財寶而退」。所以,李世民不承認這是什麼渭水之盟,而認為這是大唐的渭水之恥。
  • 靖康之恥發生時,聞名天下的楊家將為何毫無蹤影?原因令人心酸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節選自嶽飛·《滿江紅·寫懷》。 嶽飛在詩中所說的「靖康恥」指的就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靖康之變」,據《宋史》所載,北宋宣和七年,金軍兵分兩路,南下攻宋,危急關頭,昏庸無能的宋徽宗禪位於太子趙恆,是為宋欽宗,自己則做起了甩手掌柜。
  • 建立了西夏的党項人,被蒙古滅國後,是否被滅族?還有後裔嗎?
    蒙古曾經6次攻打西夏,成吉思汗之死,有說是在徵西夏時中箭墜馬傷重而死,也有說是在強拆西夏王妃時被咬掉了命根子而死,總之,是死於徵服西夏的戰爭。他死前下旨,對於西夏人:「殄滅無遺,以滅之、以死之。」。當西夏滅亡時,懷著復仇心理的蒙古大軍對西夏進行了滅絕性的摧毀。
  • 簡評北宋時期兩組帝王與權相
    北宋、遼、西夏態勢圖北宋時期,距今一千多年的時間,風雲際會,宋、遼、金、西夏上演著此消彼長的鬥爭態勢,各國之間在鬥爭中共存共生。本文我們拿北宋時期兩組帝王與權相來梳理哪個歷史時期的往事。第一組登場的是宋真宗與宰相寇準。宋真宗是太平天子,他自幼生在於深宮之中,傳說他的繼位是由於一位道人,道人向趙光義說,趙恆(宋真宗姓名)面相貴不可及,具備帝王之相,故而被立為太子。他沒有經歷過他伯父(趙匡胤)和父親(趙光義)的戎馬生涯,性格上有些懦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