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我們說到宋代的服飾,主要是官服制度,其實同兩宋並存的還有北方的遼、金、和蒙古等政權。他們也有著自己的服飾文化。遼、金、元都是少數民族為主的政權。遼,以契丹族為主;金,以女真族為主;元,則是以蒙古族為主的政權。這個時期,既有民族間的矛盾,又有經濟文化上的交流。
(一)遼代官服制度
遼國官服繼承五代後晉的遺制,逢大的祭祀活動時戴金文金冠,白綾袍,紅帶懸魚,錯絡縫靴。小祀時戴硬帽,穿紅色刻絲龜文袍。朝服為絡縫紅袍,束犀玉帶,後改錦袍金帶。以穿新疆獐皮靴為貴。公服為紫皂幅巾,紫窄袍,束玉帶或穿紅襖。常服是盤領(即高圓領)左衽綠衣窄袖袍。
(二)遼代的服裝特徵
遼代服裝(主要指契丹族服裝),以長袍為主,男女皆然,上下同制。這個時期的服裝特徵:一般都是左衽,圓領,窄袖。袍上有疙瘩紐襻,袍帶在胸前繫結,然後下垂至膝。長袍的顏色比較灰暗,有灰綠,灰藍、赭黃、墨綠等幾種。紋樣也比較樸素。貴族階層的長袍,大多比較精緻,如遼寧法庫葉茂臺出土的棉袍,以棕黃色羅為地,通體平繡花紋,領繡二龍,肩、腹、腰部分別繡有簪花騎鳳羽人及桃花,水鳥、蝴蝶等紋樣。龍鳳紋樣,是漢族的傳統紋樣,在契丹貴族的服裝上出現,反映了兩族文化的相互影響。從形象資料來看,契丹族男子的服飾,在長袍裡面,改襯有一件衫襖,露領子與外,顏色比外衣淺,有白、黃、粉綠、米色等。下穿套褲,褲腿塞在靴筒之內,在腰間系帶子。婦女也可穿裙,但多穿在長袍裡面,腳穿長筒皮靴。
遼國契丹服裝對漢民族也產生了影響,北宋時,京師洛陽士庶中就有許多人穿契丹服,由於當時遼宋對敵,北宋王朝曾多次下令禁穿契丹服。
(三)金代服飾
金國原為女真族,附屬於遼。自金太祖收國元(1115年)建國為金,至1234年滅亡,先後共存在了近120年。
金代服飾,基本還保留著女真族的形制。法定服飾在進入燕地以後,開始模仿遼國,分南、北官制,注重服飾禮儀制度。進入黃河流域後,則開始吸收宋代冠服制度。
官服的款式為窄袖、盤領、縫掖,即腋下不縫合,前後襟連接處作折襉而不缺胯。在胸部肩袖上飾以金袖。金世宗時曾按官職尊卑定花朵大小,三品以上花大五寸,六品以上三寸,小官則穿芝麻羅。
金代的婦女,服飾大多沿用遼制。據記載,女真族女子喜歡穿一種繡遍全枝花的裙子,內有鐵條圈架做的裙撐,使裙擺擴張蓬起,雖與歐洲貴婦所穿裙撐形狀不同,但誇張女性下半身體積這一點是共通的。外衣喜穿黑紫,皂色、紺色直領左衽的團衫,前長拂地,後長拖地尺餘,腰束紅綠色飾帶。皇后冠服與宋相仿,有九龍四鳳冠、腰帶、蔽膝、大小綬、玉佩、青羅舄等。貴族命婦披雲肩。五品以上官員母親和妻子允許披霞帔。冬季貧富都穿皮毛,衣帽褲襪都是皮製的,比較好的衣料有紵絲、納錦、綢、絹等。
(四)西夏服飾
西夏是党項族所建,原居今青海省東南部黃河河曲一帶,後逐漸向周圍擴張。党項族原是遊牧民族,一向以武功立國。後來在經濟生活與文化上逐漸接受漢族封建體系的影響,到西夏中期,由於崇尚儒學,實行科舉取士,失去騎射尚武的傳統,逐漸沉湎於侈糜之中,自此走向衰敗。
當時,西夏與回鶴在軍事,經濟,宗教、文化方面關係密切,西夏王穿漢式服裝,因為他希望與中原皇帝平起平坐。而王妃則穿回鶴裝。
党項族的婦女戴尖圓領金冠,右邊插花簪子,穿交領,領口鑲寬花邊、右衽,窄袖、左右開褉的衣錦袍,袍內穿百褶裙,裙兩側和前方垂綬,腳穿翹尖履。男子頭戴氈帽,身穿圓領長袍,前兩身帽前有金花為飾,腰有腰袱,腰帶前有垂紳及地,腳穿皂靴。也有戴巾幘,穿圓領齊膝衣、長褲、綁腿、麻線鞋或皂靴的。下層百姓,男子一半穿短襦短衫,小口長褲,有的小腿束綁帶,足穿草鞋,女子則穿裙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