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歷史:出身貧賤的大將狄青,是怎樣在戰亂中崛起?

2020-12-05 子延說史

前言

對於北宋歷史有一定了解的人都知道,趙匡胤因為忌憚功臣叛亂,所以在建國後的一次宴會中巧妙地收回了武將們的兵權,這就是著名的「杯酒釋兵權」。這樣的做法導致北宋的皇帝對待朝臣的態度一直是「重文輕武」,他們想要通過重用文臣來制衡武將,但這樣的政策導致北宋的戰鬥力十分低下。然而北宋建立的時候,並不是一個大一統國家,在它的西北有西夏國,在東北有遼國,在南方被徵服的蠻夷部族也常懷不軌之心,這就使得北宋需要出色的將領來應對這些潛在的危險。

西夏是党項人所建立的國家,所佔的土地很少,因此實力並不強悍,對北宋也保持著友好的藩屬關係,但是隨著元昊繼位,他對外積極招攬人才,擴大貿易;對內則施行改革,重視資源儲備。在元昊的統治下,西夏的勢力也越來越大,不僅佔據了河西走廊一帶,還企圖染指中原地區。

公元1034年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在這年的正月裡,元昊發動了對北宋的戰爭,從此開始,西夏和北宋就陷入了長達多年的拉鋸戰。因為北宋朝廷「重文輕武」的政策,所以邊防將領在帶兵出徵的時候會受到文官的制約。然而戰場上的情況瞬即萬變,稍有不慎便會導致數萬大軍毀於一旦。在這樣的背景下,北宋「偏將屢為賊敗, 士卒多畏怯」,這就導致了北宋在戰場上一而再,再而三的失利,伴隨而來的還有大塊土地的喪失。

當消息傳到了北宋朝廷,這讓性格仁厚的宋仁宗坐不住了。宋仁宗萬萬沒有想到西夏在短短幾年內戰鬥力如此剽悍,在感到震驚之餘,他也開始考慮派誰去迎戰西夏。在當時的所有將領中,仁宗唯獨選中了狄青,並任命他為延州指揮使,掌管對西夏作戰,狄青的傳奇人生也就此開始!

出身貧賤卻心懷大志,有勇有謀戰勝西夏

狄青出身於一個落魄家庭,家中祖輩都是通過務農來維持生計,這使得狄青從小便養成了吃苦耐勞的性格。狄青從小便把精忠報國的楊業作為偶像,長大後不動文墨的狄青因為科舉考試無望,便選擇了參軍。來到軍營沒多久,狄青便受到了戰友的尊敬和長官的注意,《宋人秩事彙編》中記載「唯獨狄青不懈, 呼之即至」,當訓練結束後其他士卒都去休息後,狄青還在刻苦訓練。

這次狄青受到仁宗重用,使得其有機會像楊業一樣建功立業。狄青來到邊境後,並沒有貿然主動出擊,而是先走訪軍營,查勘地形,儘可能地獲得關於元昊的情報。狄青發現西夏軍隊騎兵佔很大部分,在開闊地形下,騎兵衝擊對步兵有著巨大的傷害。因為北宋軍中少戰馬,所以為了應對這樣的情況,狄青開始在本地招募大量的弓箭手。為了鼓勵本地士兵作戰的積極性,狄青還給每位來參軍的士兵土地。

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宋軍的戰鬥力大大提高,因為之前的恥辱的慘敗使得士卒有著強烈的出擊欲望,大家都希望有機會一雪前恥。為了在戰鬥中掌握主動權,狄青派出了大量的斥候來觀察敵人的動向,一有機會就主動出擊,多次打擊了元昊的精銳。在公元1038年,元昊集中力量攻打北宋在西北的重地保安。保安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一旦失陷則意味著西夏的主力騎兵可以順勢而下,北宋軍隊在西北無險可守。狄青帶領自己的部隊馳援保安,當和元昊軍相遇時,狄青披著頭髮戴著青銅面具,率領著精銳部隊衝入敵陣。元昊軍從來沒有見到如此兇猛的敵人,都不敢上來堵截,北宋的弓箭手也乘機射殺了大量西夏騎兵。

這次戰鬥是北宋軍隊第一次完全戰勝西夏軍,史稱「保安大捷」。經過這次戰役,北宋徹底扭轉了在西北的敗勢,戰爭的天平開始平衡。為了防止西夏軍再次偷襲,狄青在邊境之地修築了大量的堡寨,這些堡寨不僅可以抵抗西夏騎兵,而且每一個都相隔不遠,在敵軍來犯時還可以相互支援,可以將北宋軍的優點發揮到最大。

因有勇有謀相識貴人,一舉成為北宋名將

北宋的名臣範仲淹對狄青讚許有加,他覺得在北宋這樣輕視武將的大背景下還能出現這樣有勇有謀的帥才,實在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情。當他得知狄青出身貧賤,沒有受過教育後便建議狄青讀《左氏春秋》。狄青聽取了範仲淹的建議,經過苦心鑽研,其戰略眼光大大提升,軍事水平也有所增高,成為了北宋難得的帥才。

在範仲淹的舉薦下,狄青先後轉戰各道,每一次都給了元昊重大打擊,西夏多年積攢了力量也被消耗殆盡。元昊迫於無奈,只好向北宋稱臣,因此狄青也被封為護國大將軍。在狄青班師回京後,仁宗「親嘉其功; 拜樞密使, 賜節敦坊。」

掃平儂智高叛亂惹人妒,一代名將受辱含冤而死

公元1052年春末,在儂智高的帶領下,廣南路的蠻夷們發生了叛亂。儂智高帶領叛軍順著江水向東出發,一路攻城拔寨,直到攻佔了關西重鎮邕。佔領邕後,儂智高的軍隊進可侵略長江沿途的其他州府,退可以躲進廣西十萬大山,對北宋構成了極大的威脅。而且儂智高並沒有就此滿足,他先是建立「大南國」,稱皇帝,然後派軍沿著長江順流而下,猛攻廣州,直接挑戰北宋的統治。

宋仁宗在得知消息後震怒,他先是派遣多位將領前去平叛,但是都戰敗了。而就在這時,交趾上書請求出兵幫助北宋平叛,北宋朝廷在無法戰勝儂智高的情況下準備答應交趾的要求,並派遣使者表示在平叛後給予交趾豐厚的報酬。交趾雖然是一小國,但常懷侵略中原之野心,此次幫助平叛只是個試探,染指中原才是它的目標。

狄青猜到了交趾的意圖,於是他上書向仁宗諫言:「李德政聲言將步兵五萬、騎一千赴援, 非其情實。且假兵於外以除內寇非我利也。以一智高間橫蹂二廣, 力不能討, 乃假兵蠻夷, 蠻夷貪得忘義, 因而啟亂, 保以御之? 請罷交助兵。」仁宗聽後豁然開朗,急忙命人駁回了交趾的請求,並命狄青統一指揮關於廣南的戰事。

狄青到達廣南後,並沒有急於出戰,而是先整頓軍紀,修復兵器輜重,籌備糧草。廣南的地形多為崇山峻岭,這樣的地形非常不利於大部隊展開,而且地形複雜還容易受到伏擊,因此不能輕易出戰。但是廣南缺少鐵礦,因此叛軍士卒雖然鬥勇好戰,但是裝備遠遠差於北宋軍。面對這樣的狀況,狄青制定了穩紮穩打,逐步消滅叛軍的戰略。

崑崙關是邕州的天然屏障,只要收復了崑崙關,北宋軍就可以收復邕州,然而儂智高不僅在這裡部署了精銳士卒,還修築了堅固的防守工事。北宋軍一旦強攻不成,便會遭受重大損失,為了避免傷亡,狄青決定偷襲崑崙關。在上元節晚上,風雨大作,狄青派出了最精銳的部隊去偷襲儂智高,為了迷惑敵人,他依然和自己的將領在軍帳內喝酒。沒過多久,前方便傳來了攻克崑崙關的消息,原來守關的敵人發現狄青在軍帳內飲酒作樂,便放鬆了警惕,沒有發現在風雨掩護下悄悄來到關下的北宋軍,北宋軍不費吹灰之力便攻上了崑崙關。

邕州城內的敵軍得知崑崙關被北宋軍佔領,都感到驚慌失措,因此狄青沒有費多大力氣便收復邕州,儂智高也逃亡大理。儂智高叛亂被平定,不僅維護了北宋的統治,還促進了廣南地區的開發,加強了中原地區和西南地區的交流,有一定積極的歷史意義。

狄青在得勝回朝後受到了百姓的尊敬,甚至有許多的百姓把狄青當作英雄。這就引起了許多文官的不滿,他們認為如果像狄青這樣出生貧賤,但靠著戰功就可獲得高官,那麼文官的利益就會受到侵犯。這些文官不僅處處擠兌狄青,還用各種荒唐的理由誣陷他,甚至說狄青長的貌似太祖。歐陽修等人上奏仁宗,希望可以免去狄青的京官,讓他去地方任職,仁宗卻說「狄青是忠誠。」文彥博則直接上奏稱「當年太祖也是周世宗的忠臣。」

在一眾文官的步步相逼下,再加上仁宗也害怕狄青的勢力越來越大,便將狄青放逐了。狄青在臨走前問「朝廷為什麼要這樣對他,他從來沒有二心。」文彥博道「沒有什麼原因,只不過朝廷懷疑你罷了。」狄青的精神也因此受到了巨大損傷,第二年便去世了。

狄青出身貧賤,卻沒有自甘墮落,反而憑藉著自己的努力,成為了一代名將,對維護北宋的統治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可是因為特殊的歷史背景,狄青最後成為了北宋文官和武官鬥爭的犧牲品,真是可悲可嘆!

參考文獻

《宋史》《夢溪筆談》《西夏史略》

相關焦點

  • 北宋名將狄青為何被冤死?嫉惡如仇的包公為何見死不救?
    令我奇怪的是,和他同朝為官的武將狄青被文官集團冤死,我沒見過和聽說過包拯為狄青打抱不平,因此我對包拯的人品打了一個問號。都說包公嫉惡如仇,為何關鍵時刻不仗義執言力保狄青?看著他被冤死。狄青(1008~1057)是北宋著名的武將,他比文官之首的包拯小九歲,從政的時間差不多。
  • 《大英雄狄青》:捨棄愛情守護家國的大義,卻是觀眾的遺憾
    豆瓣評分這部作品當年是由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和上海文廣新聞傳媒集團聯合拍攝的,故事以歷史人物北宋大將狄青的人生經歷為藍本歷久彌新的《大英雄狄青》,亮點依舊突出長纓刀在手,壯志懷在胸。風吹草低行萬裡路,血刃霜刀邊塞風,男兒心中的豪情,從小與眾不同。鴻鵠高飛雲霄外,劍映豪氣貫長虹。歷史上的北宋名將狄青驍勇善戰,足智多謀,因此在民間備受推崇,有很多關於他的故事和記載。
  • 狄青從一個小兵,靠著自己的戰功,一躍成為宋朝的大將軍
    然後狄青就從一個小兵做起衝在前面,殺了許多的敵人。在有關歷史中有這樣一段對他的評價,他披散著頭髮,戴著面具出入敵方的軍隊如割草一樣,沒有一個人能夠擋住他。不僅帶領著士兵們抗擊了西夏,還平定了廣西那邊的許多戰亂,算是留下了許多的戰功。狄青雖然是出身不好,但是他卻從來不看輕自己,這個人非常的好學。
  • 赤面獠牙,稱霸北宋,打得敵人哭爹喊年,堪稱文曲星下凡救世
    北宋初年,宋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導致宋朝麾下並無強兵能將!在抵禦外族方面,處處受制! 在這個大的背景下,一名汾州西河人站了出來,他就是狄青!
  • 我國古代戴面具的大將有哪些?為何戴面具?
    我國古代名將輩出,將星璀璨,但是有這樣三位大將,每逢出戰迎敵時,均佩戴面具。他們為什麼要佩戴面具呢?一、扈再興:扈再興,南宋抗金將領,他佩戴面具只是為了鼓舞士氣,並非嚇唬敵人。二、狄青狄青,字漢臣,出身貧寒,北宋名將,擅長騎射,因面部有刺字,人稱「面涅將軍」。北宋時期重文輕武,除了太祖、太宗時期出現過一些將才,其餘時候都沒有出色的將領出現,一直到宋仁宗年間,狄青的橫空出世。16歲那年,狄青代哥哥受過,被刺面發配從軍。在軍中時候,因為有勇有謀,頗受讚賞,由一名小卒升到指揮史。
  • 「面涅將軍」狄青:戰功再大也敵不過文人的一張嘴
    網上曾經有一句流傳很廣的話是:「北宋無將,南宋無相」。初次聽到這句話時很是費解,北宋明明有很多有名的戰將,怎麼能說沒有將呢?曹彬、石守信、楊家將、呼家將、種家將、「面涅將軍」狄青等都是北宋比較厲害的武將。
  • 6本架空歷史類小說,北宋末年,戰亂四起,群雄逐鹿,華夏式微
    大家好,我是雲端書蟲,今天給大家分享6本架空歷史類小說,拒絕書荒 第一本:《萌娘三國演義》作者 :三十二變248 萬字完結
  • 他是宋仁宗時期的「武曲星」,更是北宋第一名將,專家:實至名歸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宋朝一貫是積貧積弱的,特別是對比其他的王朝,其在軍事方面也總是那麼不盡人意。但事實上,無論北宋還是南宋,都曾湧現過一些不可多得的傑出將領。受益於傳統戲劇等影響,我們會誤把楊家將等人物視為北宋最厲害的將領,事實上北宋第一名將另有其人,他究竟會是誰呢?
  • 節日不代表和平,回首歷史,有哪些著名的戰爭是在節假日爆發的?
    回首歷史,一個個鮮血淋漓的事實一次次證明:戰爭和槍炮從未遠離過節日。對於軍人而言,根本沒有「節日」一說。在他們的軍旅生涯中只有「打仗」和「準備打仗」兩個日子。但是,歷史證明,很多時候這種「覺悟」並非所有人都具備。下面就挑選兩例在中國傳統「佳節」發生的戰爭。
  • 狄青故事:雲中子高徒,雖然不敵鬼面具、席雲帕,仍可逼狄青自殺
    一年三百六十五,老樂閒言話今古,本文個各位聊聊《狄青演義》的故事,作為北宋一朝為數不多的名將,歷史地位要比楊家將和呼家將更高的狄青,與之相關的評書話本小說,也必然要被人創作出來,不知道是小說作者的水平有限,還是為了凸顯出狄青的影響力,《狄青演義》系列故事,反倒成了北宋名將小說中最荒誕
  • 讓你回古代當元帥,七位先鋒大將中選兩位,你會選哪兩個呢?
    我們都知道秦瓊是隋唐時期的著名大將,他最開始是為大隋效力,後來加入了瓦崗寨,在李密的軍前效力,之後瓦崗寨瓦解投靠了王世充,王世充後來和李家對上,他又選擇了李世民,之後為李家南徵北戰,立下了汗馬功勞。可以說是一位武藝十分高強的大將。謀略方面倒是不突出。可以說做先鋒帶兵是一把好手。
  • 吳錚強·尋宋︱大宋平蠻三將碑:狄青、孫沔與餘靖
    狄青,宋朝歷史上另一位屈抑而死的山西武將。他本是農家子,論出身遠比不上楊業。因練得一身武藝,更兼身材魁梧,平時也是受不得委屈的人。因在家鄉與人爭執,任氣到京城參加皇帝的禁衛軍,常在皇家儀仗隊中出風頭。後來不知何故,觸犯軍法,罪至於死,被大範老子範雍救了下來。
  • 二十五戰皆勝的面涅將軍狄青,緣何在名臣輩出的仁宗朝鬱鬱而終!
    北宋,在文風鼎盛的盛世背景下,武人透著些許無奈、些許落寞,他們再也找不回,百年前盛唐時的心氣勁兒了。 但是,遼國佔了燕雲十六州,又有西夏李元昊虎視眈眈,作為一代明君的宋仁宗如何坐得住?
  • 歷史人物變成二次元帥哥,狄青成刺青少年,藍衣曹植成焦點
    hello,大家好,我是小白說起李白、杜甫、嬴政、劉邦這些歷史人物相信小夥伴們並不陌生,假如這些歷史人物以二次元的形式重新展現,將會是怎樣的一種模樣呢?今天小白給大家介紹一款美名為《忘川風華錄》的遊戲,這款遊戲中出現了許多大家耳熟能詳的歷史人物狄青狄青是北宋著名將領,因為出生寒門,年少時候的狄青與家鄉的人發生衝突,被刺字發配充軍,也因此開啟了他的一代名將之路遊戲中的狄青是以少年形象出現,少年一身紅衣
  • 北宋怨軍將領郭藥師為何成為歷史上真正的「三姓家奴」?誰之過?
    作者:陳二虎一、流民組成的「怨軍」人們一說起「三姓家奴」立馬想到《三國演義》中的呂布,雖然武藝高強,卻背信棄義。然而,在歷史還有一位悲催人物叫郭藥師,先後「效忠」三個國家,也就是大遼、北宋與金朝,十足的「三姓家奴」。當我們留意史料,發現郭藥師是一個心酸又心疼的人,在亂世中,生存也許是人最基本的要求,同時,信任才讓人有存在感。
  • 除了荒唐的「崇文抑武」,還有什麼導致北宋軍隊戰力如此薄弱?
    範仲淹的這首《漁家傲·秋思》差點為他招致禍患,因為詩中描寫的儘是將士厭戰的景象。為何會厭戰?當然是因為明知道打不過人家,還要被迫在苦寒的塞外駐防。 北宋經濟發達,而軍事力量薄弱,這已經是人盡皆知的事實。燕雲十六州那可是汴梁的北大門,北宋都不能將其控制在自己的手中,太宗皇帝還差點被俘虜,坐著驢車倉皇逃竄。
  • 中國歷史上三位戴面具打仗的將領,有一位太帥差點被看死
    在那個地方割據,連年戰亂的年代,作為王侯將相家的孩子,要上前線接受戰爭的考驗。因為相貌俊美,與敵軍對陣時,經常被對手輕視。為此,蘭陵王命人製作了面目猙獰的「大面」,每逢出戰,就戴在臉上,以此震懾對手。蘭陵王自從帶上面具之後,便為北齊立下赫赫戰功,特別是後來的「邙山大戰」,蘭陵王率領五百輕騎,突破北周十萬大軍重重圍困。士兵們為此戰而謳歌他,即後來知名的《蘭陵王序陣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