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戰皆勝的面涅將軍狄青,緣何在名臣輩出的仁宗朝鬱鬱而終!

2020-12-12 騰訊網

北宋,在文風鼎盛的盛世背景下,武人透著些許無奈、些許落寞,他們再也找不回,百年前盛唐時的心氣勁兒了。

但是,遼國佔了燕雲十六州,又有西夏李元昊虎視眈眈,作為一代明君的宋仁宗如何坐得住?

自古大爭之世,必有英傑應世而出,狄青便是被時代選中之人。

當筆者翻閱《宋史》,發現宋軍普遍疲軟的情況下,狄青以軍功獲得拔擢。

一般軍戶在驟然高升之時,無外乎兩種情形。

其一,欣喜若狂,恃功而驕;其二,謹小慎微,滿足現狀。

狄青卻不在這兩種情況之內,反而虛心向範仲淹求學,不斷增加自己的底蘊,終於厚積而薄發,成就一代名將。

就筆者看來,狄青之發奮讀書,尤勝呂蒙一籌,乃是發自內心主動求學。

即使如此,為何在二十五戰皆勝的情況下,卻鬱鬱而終呢?

值得一提,此時正值仁宗朝,朝堂上都是範仲淹、韓琦、文彥博、富弼等等一群名留青史的文臣。武將集團,比較有名的恐怕也只有狄青了。

而狄青的後半生的不得志,怕是與其中一二人也脫不開干係。

對照《宋史》所載,筆者發現真正導致狄青鬱鬱而終的元兇,竟然是文彥博,幫兇赫然是對其信任有加的趙禎。

這兩人一個是赫赫有名的名臣,一個則是趙宋史上最為著名的明君。

到底是什麼原因,讓兩人對狄青下了黑手?

參考《宋史》中對文彥博的生平記載,筆者分析文彥博是一個求穩的政治家。他看得見大局,但是看不見大局下,犧牲的無辜百姓。

因此,當狄青掌握了兵權,文彥博認為「宋軍非宋軍,或為狄家軍」。

這對於皇權的穩固,產生了極大的威脅,因此文彥博果斷出手,斷了這禍根,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至於趙禎,更不必多說,自家祖上如何得來的江山,他心裡跟明鏡似的一清二楚,當下自然就默許了。

當然,除了《宋史》中記載的表面答案,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導致狄青的英雄末路。

筆者分析狄青的遭遇,極有可能是文官集團暗中推波助瀾促成的。

自漢唐以來,對外徵伐,耀我華夏軍威於四夷,似乎人們已經習以為常,連帶著武人地位也得到提升。

之後經過五代十國的暗黑歲月,文人意識到要想過好日子,就不能讓武人掌權。

於是乎,在因「黃橋兵變」的趙匡胤的支持下,文人集團迅速在趙宋的土壤上紮根壯大。

而武人集團在文官集團的下方,借著透下來的絲絲縷縷陽光雨露,換來片刻的喘息。

此時的狄青卻像一個另類,衝破了文官集團的壓制。

但是雙拳難敵四手,終究是他彎下了腰,苟延殘喘著,對著文官集團卑躬屈膝。

失去了傲骨的狄青,在筆者看來,喪失了那一股無匹的銳氣,哪怕現在去了戰場,怕也很難贏一場。

如果筆者面對如此境況,怕是會掛冠歸隱去吧,到這地步,官當的也沒什麼滋味了。

當外寇入侵時,狄青橫空出世;當盛世降臨時,狄青黯然謝幕。

可以說,狄青的鬱鬱而終,正印證了唐末時,詩人羅隱所感慨的那樣:

「時來英雄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

以上僅為野史菌一家之言,如若覺得不錯,還請收藏、點讚。點擊關注,下一期講衛青跌宕人生。

相關焦點

  • 「面涅將軍」狄青:戰功再大也敵不過文人的一張嘴
    曹彬、石守信、楊家將、呼家將、種家將、「面涅將軍」狄青等都是北宋比較厲害的武將。只不過由於寇準、範仲淹、王安石、司馬光等文臣太過耀眼才掩蓋了武將的光芒,本文要說的便是「面涅將軍」狄青的故事。狄青影視形象代兄抵罪,面刺從軍狄青少時家境貧寒,生活拮据。
  • 面涅將軍
    大敗西夏,令敵軍聞風喪膽,狄青也狄青,和包拯相應,被民間認為是武曲星下凡。相信很多人,對於狄青這個名字,非常的陌生,但是,他在重文輕武的宋朝,能夠受到多方愛戴,且功勳卓著,自然有其原因。仁宗皇帝以「仁」「孝」治天下,這也是狄青能獲重用的重要原因歷史上的很多英勇之人,無不死在朝中奸佞宵小之手,但狄青是幸運的,因為自己的努力,還有一顆善良之心,他被宋仁宗皇帝大加讚賞,被任命為真定路副都總管。
  • 大將軍狄青
    「將軍英明!」將士們喊聲震廟宇。狄青傳令搭浮橋。先是十根碗口粗的竹杆標筏,然後五根筏,再三根,再一根;先要人能站,能跑,跑中擲標槍,開弓射箭。下水遊泳,先學鴨丸鳧水,一去一回二十裡;學鑽水,水下潛行,會憋氣,水中看物,水下投擲,水下發弓。後當泥鰍,把泥作水,泥中出入,蹚泥而行;再在泥中藏匿,要的是偽裝,出其不意。泥中放箭,擲槍要的是準頭,快而果決,勇而猛。
  • 北宋歷史:出身貧賤的大將狄青,是怎樣在戰亂中崛起?
    因有勇有謀相識貴人,一舉成為北宋名將北宋的名臣範仲淹對狄青讚許有加,他覺得在北宋這樣輕視武將的大背景下還能出現這樣有勇有謀的帥才,實在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情。當他得知狄青出身貧賤,沒有受過教育後便建議狄青讀《左氏春秋》。狄青聽取了範仲淹的建議,經過苦心鑽研,其戰略眼光大大提升,軍事水平也有所增高,成為了北宋難得的帥才。
  • 吳錚強·尋宋︱大宋平蠻三將碑:狄青、孫沔與餘靖
    等兩人回到朝中,朝廷一時舉棋不定,當地的劉滬、董士廉堅持築城,反對築城的尹洙便派狄青抓捕了劉滬等,引發築城軍民騷亂。朝廷調查的結果,水洛城繼續修築,範仲淹、歐陽修等築城派一面要求釋放劉滬等,一面建議安撫抓捕劉滬的狄青,時任諫官的餘靖則認為狄青等人做事太過倉卒。
  • 狄青從一個小兵,靠著自己的戰功,一躍成為宋朝的大將軍
    宋朝的許多的將軍都是依靠著家庭地位和自己打的勝仗,從而獲得了許多的戰功所以得到了皇帝的獎賞,但是並不是所以的將軍都是這樣起來的,比如說我們的名將狄青就是一個從小兵做起,然後一路走到掌握全國軍事的官職。然後狄青就從一個小兵做起衝在前面,殺了許多的敵人。在有關歷史中有這樣一段對他的評價,他披散著頭髮,戴著面具出入敵方的軍隊如割草一樣,沒有一個人能夠擋住他。不僅帶領著士兵們抗擊了西夏,還平定了廣西那邊的許多戰亂,算是留下了許多的戰功。狄青雖然是出身不好,但是他卻從來不看輕自己,這個人非常的好學。
  • 狄青要掀棺材板,《清平樂》給宋代將軍套日本戰國鎧甲?
    但是且不說這種只是存在可能性的甲,究竟會不會真的到狄青這種級別的將軍手中,單說海報中鎧甲的款式,其實與當時的日本甲形制也是嚴重不符。▲劇中的狄青(左)嗯……老實說,但就狄青這身鎧甲中,身甲與群甲的連接部分,到還有那麼點宋甲的味道。
  • 從仁宗作品看一個真實趙禎
    2、後篇客觀分析仁宗,指出輝煌文治的背後,是不及格的武功、以及三冗問題。「好好皇帝」的最大遺憾,是面對改革「無定志」,不願觸動保守派利益,留給了子孫更迫切轉型需要。一、仁宗朝的輝煌文治與「文人天團」描寫宋仁宗的《清平樂》正在熱播,要問趙禎朝最大特點是什麼?
  • 宋朝這5大將軍,放在任何一朝都是頂尖強者,第一更是被尊為武聖
    NO.5 劉錡劉錡是滬川軍節度使劉仲武的兒子,南宋的抗金名將,可以說他是西夏人眼中的夢魘,多次擊敗西夏,讓西夏將領聽他名字就怕,他還在順昌之戰中擊敗了不可一世的金兀朮,後來還與嶽飛一統北伐,在於柘皋之戰又一次將金軍擊敗,不過後來卻被剝奪了兵權,他的將軍生涯中幾乎從不主動撤兵,除非是毫無勝算,可以說有勇有謀!
  • 北宋名將狄青為何被冤死?嫉惡如仇的包公為何見死不救?
    令我奇怪的是,和他同朝為官的武將狄青被文官集團冤死,我沒見過和聽說過包拯為狄青打抱不平,因此我對包拯的人品打了一個問號。都說包公嫉惡如仇,為何關鍵時刻不仗義執言力保狄青?看著他被冤死。狄青(1008~1057)是北宋著名的武將,他比文官之首的包拯小九歲,從政的時間差不多。
  • 北宋名臣蔡襄生平事跡簡述
    蔡襄回朝伊始,就碰上一件震驚朝野的大事,諫臣唐介因反對仁宗重用外戚張堯佐,觸怒了皇帝被重貶。仁宗寵愛張貴妃,要提拔張貴妃的伯父張堯佐任宣徽使,官位僅次於中書和樞密院,而宋朝很警惕外戚幹政,不輕易讓外戚掌大權。仁宗前次要任命張堯佐擔任這一重職時,已被唐介、包拯、吳奎等人反對而作罷,這回重新給張任命此職,但讓他以此職名外放知河陽,算是讓了一步。
  • 狄青出殯當天,駙馬娘親一番話暗示了徽柔的結局,原來她並不糊塗
    劇中狄青有三次出場是令人印象深刻的,第一次是在範仲淹主持邊疆事務的時候,那個時候的狄青還只是一個打仗不怕死的武夫,他有仁心卻不懂何為仁,範仲淹賞識他,有心栽培他成為大宋的棟梁,在範仲淹看來,沒有人生來就是文人或者武人,不過就是有人先學文詞經書,有人先練刀槍騎射,狄青聰明勇悍又不失仁厚,怎麼能讀不了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