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在文風鼎盛的盛世背景下,武人透著些許無奈、些許落寞,他們再也找不回,百年前盛唐時的心氣勁兒了。
但是,遼國佔了燕雲十六州,又有西夏李元昊虎視眈眈,作為一代明君的宋仁宗如何坐得住?
自古大爭之世,必有英傑應世而出,狄青便是被時代選中之人。
當筆者翻閱《宋史》,發現宋軍普遍疲軟的情況下,狄青以軍功獲得拔擢。
一般軍戶在驟然高升之時,無外乎兩種情形。
其一,欣喜若狂,恃功而驕;其二,謹小慎微,滿足現狀。
狄青卻不在這兩種情況之內,反而虛心向範仲淹求學,不斷增加自己的底蘊,終於厚積而薄發,成就一代名將。
就筆者看來,狄青之發奮讀書,尤勝呂蒙一籌,乃是發自內心主動求學。
即使如此,為何在二十五戰皆勝的情況下,卻鬱鬱而終呢?
值得一提,此時正值仁宗朝,朝堂上都是範仲淹、韓琦、文彥博、富弼等等一群名留青史的文臣。武將集團,比較有名的恐怕也只有狄青了。
而狄青的後半生的不得志,怕是與其中一二人也脫不開干係。
對照《宋史》所載,筆者發現真正導致狄青鬱鬱而終的元兇,竟然是文彥博,幫兇赫然是對其信任有加的趙禎。
這兩人一個是赫赫有名的名臣,一個則是趙宋史上最為著名的明君。
到底是什麼原因,讓兩人對狄青下了黑手?
參考《宋史》中對文彥博的生平記載,筆者分析文彥博是一個求穩的政治家。他看得見大局,但是看不見大局下,犧牲的無辜百姓。
因此,當狄青掌握了兵權,文彥博認為「宋軍非宋軍,或為狄家軍」。
這對於皇權的穩固,產生了極大的威脅,因此文彥博果斷出手,斷了這禍根,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至於趙禎,更不必多說,自家祖上如何得來的江山,他心裡跟明鏡似的一清二楚,當下自然就默許了。
當然,除了《宋史》中記載的表面答案,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導致狄青的英雄末路。
筆者分析狄青的遭遇,極有可能是文官集團暗中推波助瀾促成的。
自漢唐以來,對外徵伐,耀我華夏軍威於四夷,似乎人們已經習以為常,連帶著武人地位也得到提升。
之後經過五代十國的暗黑歲月,文人意識到要想過好日子,就不能讓武人掌權。
於是乎,在因「黃橋兵變」的趙匡胤的支持下,文人集團迅速在趙宋的土壤上紮根壯大。
而武人集團在文官集團的下方,借著透下來的絲絲縷縷陽光雨露,換來片刻的喘息。
此時的狄青卻像一個另類,衝破了文官集團的壓制。
但是雙拳難敵四手,終究是他彎下了腰,苟延殘喘著,對著文官集團卑躬屈膝。
失去了傲骨的狄青,在筆者看來,喪失了那一股無匹的銳氣,哪怕現在去了戰場,怕也很難贏一場。
如果筆者面對如此境況,怕是會掛冠歸隱去吧,到這地步,官當的也沒什麼滋味了。
當外寇入侵時,狄青橫空出世;當盛世降臨時,狄青黯然謝幕。
可以說,狄青的鬱鬱而終,正印證了唐末時,詩人羅隱所感慨的那樣:
「時來英雄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
以上僅為野史菌一家之言,如若覺得不錯,還請收藏、點讚。點擊關注,下一期講衛青跌宕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