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假日對現代人意味著放鬆、休閒、娛樂,釋放緩解壓力的日子。但是,節日並不代表和平。回首歷史,一個個鮮血淋漓的事實一次次證明:戰爭和槍炮從未遠離過節日。
對於軍人而言,根本沒有「節日」一說。在他們的軍旅生涯中只有「打仗」和「準備打仗」兩個日子。但是,歷史證明,很多時候這種「覺悟」並非所有人都具備。下面就挑選兩例在中國傳統「佳節」發生的戰爭。
一、元宵節,狄青大敗「仁慈皇帝」
皇祐五年(公元1053年),正值北宋仁宗時期。北宋被譽為中國古代歷史上最富裕的朝代,同時也是軍事力量最「薄弱」的王朝。
當時的廣西經常被交趾(今越南)欺負,當地農民自發組織力量反抗卻最終被無情鎮壓。其中,儂智高的父親也在鎮壓中丟掉了性命。儂智高接過了義旗,想要替父報仇。但儂智高並不是一個無勇無謀之輩,他自知光靠義軍是無法對抗交趾的。因此,儂智高多次向北宋請求內附,想找個依靠對抗交趾,然而北宋「慫」了,並不理睬儂智高的請求。儂智高沒有辦法,靠人不如靠己,便自己建立「大南國」,稱「仁慈皇帝」。隨後,儂智高陸續攻佔了廣西、廣東、貴州大片土地,把宋朝的南疆折騰得地動山搖。三省官軍試圖鎮壓,但均以失敗告終。
史載:「略地千裡,弄兵安行,無一能拒。」
儂智高的部隊在北宋南疆勢如破竹,打得北宋官軍節節敗退。接連的失利終於引發了宋仁宗的重視,也讓這位仁宗皇帝寢食難安。無奈一下,宋仁宗啟用了手裡的唯一一張王牌,狄青。
狄青第一次派出了「楊家將」後人楊文廣作為先鋒試探。然而,出乎意料的是,楊文廣居然落敗被俘。這讓狄青知道,這個儂智高絕非草包,而且儂智高有著崑崙關這個天險,處於易守難攻的優勢,狄青想要打敗他並非易事。
1053年元宵節前一天,狄青下了一道命令:「準備十天的糧食,全軍休息十天,明天是元宵節,全軍放假過節。」他遍張燈燭,連續三天大宴麾下各級軍官,歡度節日。
大敵當前,儂智高對於狄青的一舉一動都嚴密監控中。儂智高根據情報分析,狄青軍隊所在地要抵達崑崙關,至少得有一天的行軍,並且元宵節前後那幾日天氣很差,風雨交加,天寒地凍。他判定狄青暫時不會有什麼動作,故「懈惰不為備」,打算過完節再說。
正月十八上午,儂智高得到一個晴天霹靂的消息:狄青突然出現在邕州20多裡外。原來,元宵節那天,狄青在賓州是故意迷惑儂智高的情報人員,讓儂智高出現錯誤的分析判斷。正月十六入夜後,狄青率兵夜襲崑崙關,發現居然無人防守,大喜過望,直趨邕州。
狄青對諸將笑言:「賊不知守此,無能為也。彼謂夜半風雨,吾不敢來,吾來,所以出其不意也。」
儂智高無奈之下與狄青展開了正面較量。但狄青是誰?那是常年徵戰西夏悍兵的大將,儂智高的南蠻草寇之流又怎麼能是他的對手!最後,狄青大敗儂智高,而儂智高的「大南國」也成為了歷史塵埃。
二、中秋節,朱棣真定大破耿炳文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駕崩。皇太孫朱允炆繼承皇位,是為建文帝。建文帝朱允炆登基後,便著手處理「藩王勢大」問題,準備採取削藩。
建文帝朱允炆採取了強硬的削藩政策,一年內連削廢五王,下一個目標直指燕王朱棣。燕王朱棣先是裝病,後又裝瘋,可朱允炆依然咄咄逼人,勢要將其削廢。眼看著逃不過這一劫,反而堅定了燕王朱棣起兵造反的信念。
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燕王朱棣在北平起兵造反。建文帝朱允炆任命年近古稀的老將耿炳文為徵虜大將軍,統率副將軍李堅、寧忠北伐。沒辦法,老朱把開國功臣殺得差不多了,留給朱允炆的可用之將十不存一。
耿炳文率領號稱三十萬的大軍,但實際上只有十三萬人。八月初,部隊到達真定,在滹沱河的南北兩岸分營紮寨。都督徐凱駐紮在河間,潘忠、楊松駐軍在莫州,先鋒九千人駐紮在雄縣。時值中秋,部隊沒有多少防備,將士都徹夜飲酒作樂歡度中秋佳節。而燕軍則趁此良機,在滹沱河裡事先藏匿了軍隊,在中秋之夜發動突然襲擊,先鋒九千人全部被殺。潘忠等率軍來增援,過月漾橋時,遭到伏擊,落入水中,潘忠、楊松都被俘。兩位大將寧死不屈,最終被殺。而此時耿炳文的部將張保向朱棣投降,並向朱棣報告南岸部隊的虛實情況。朱棣放張保回去,讓他向耿炳文釋放假情報。耿炳文因為得到假情報,錯誤的轉移部隊。待耿炳文軍隊轉移之際,朱棣軍突然來臨,沿城攻擊。耿炳文的部隊不能成列,潰敗入城。
朱棣軍將城緊緊圍住,耿炳文尚有十萬軍隊,堅守而不敢出來。朱棣知道耿炳文是一員老將,攻城不是件容易的事,過了三天,就自動撤兵。建文帝聽到耿炳文吃了敗仗,採納太常卿黃子澄的建議,以李文忠之子曹國公李景隆為大將軍。
通過這次中秋發動的戰爭,朱棣不僅打了個大勝仗,給「靖難之役」開了個好頭,更是令朱允炆換掉了老將耿炳文。而繼任的李景隆是個著名的大草包,又怎麼打得贏身經百戰的朱棣呢?
歷史證明:戰爭沒有節假日!節假日往往會成為發動戰爭的最佳契機,利用最小的代價換取最大的勝利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