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喬恩·萊特 中國畫報出版社
1453年,英法百年戰爭慘敗後,英格蘭軍隊返航回國,幾乎沒有人想到會再次發生衝突。然而,十年還沒過去,英格蘭便再次陷入了一場血腥的內戰之中,而這場戰爭重塑了英格蘭的統治精英。
受到精神疾病的困擾,國王亨利六世隱退養病,由他的幾個最信任的盟友攝政。一段時間之後,亨利六世身體康復,但這些顧命大臣都已經嘗到了權力的滋味,而且想得到更多的權力。1455年5月,覬覦王位的約克公爵理查向聖奧爾本斯進軍。第一次公開衝突在此展開,紅白玫瑰戰爭爆發。
我們如何解釋英格蘭歷史上這一最著名的戰爭?這場風暴是怎樣到來的?
01
一些學者注重針對歷史長期的解讀,常常將沉重的歷史責任歸咎於愛德華三世(EdwardIII)發動與法國的百年戰爭,讓英格蘭付出了沉重的經濟代價。
因此,從理論上講,財政困難的君主不得不向貴族做出過多的讓步。
▲愛德華三世,其子孫都是玫瑰戰爭的核心人物
最糟糕的是,據說愛德華曾表示允許擴大歷史學家所謂的「變態封建主義」(「Bastard Feudalism」,也有學者將其譯作「亞封建主義」)。
與較古老的統治模式不同的是,社會的領主附庸關係不是以授予土地保有權為核心的,而是以一種通過經濟手段而形成的契約制度結成的主從依附、效忠關係。
這種模式對於招募軍隊非常有效,但卻存在著固有的風險。
貴族可以武裝自己的家丁,如果發生民間糾紛,這些人也可能造成嚴重破壞,而效忠也可以買賣,因為效忠是個人行為而非世襲行為,因此,公共秩序不斷受到威脅。
有人稱,這種統治模式的最終結果是,君主制不斷受到削弱,因為君主制會在「過分強勢」的臣民的陰謀詭計下變得越來越不堪一擊。
因此,會出現約克公爵理查或造王者沃裡克這些有影響力的人物,也不足為奇,因為他們能夠決定國家的命運。
▲造王者沃裡克,英格蘭歷史上最有權勢的人物之一
但這種看法卻遭到反駁。我們應該承認,在戰爭與和平年代的大部分時間裡,「變態封建主義」(如果我們還接受這種說法的話)都運轉得很好。貴族們通常與君主一樣渴望分享某種程度的政治平衡。
英國歷史學家麥克法蘭有句名言:「只有無能君主才會懼怕『強勢大臣』。」事實上,王權並沒有受到致命的傷害,諸如議會和普通法之類的許多制度仍然運轉良好。
然而,正如麥克法蘭所言,一直以來,一切都取決於執政君主的性格和能力。
那些導致玫瑰戰爭爆發的事件當然也會證明這一點。
02
愛德華三世可能並未破壞英格蘭君主制的結構完整性,但愛德華三世的子女確實非常多,他們的後代導致了令人眼花繚亂的王朝爭奪戰。
1399年,愛德華三世的孫子、岡特的約翰之子亨利·博林布魯克篡奪了愛德華三世之孫、黑王子愛德華之子理查二世(Richard II)的王位,稱為亨利四世(Henry IV)。
▲ 亨利四世
從很多方面來看,亨利四世早期的統治時期內外交困,舉步維艱。
據說,理查二世是名暴君,他貪得無厭、專制武斷,亨利成功奪權幾乎完全是因為他會是一名更可靠的統治者。
亨利一上臺,便連忙承諾限制苛捐雜稅,但同蘇格蘭的戰爭等政治環境卻成為減輕稅收負擔路上的絆腳石。這一點從他在1399年至1404年換了不少於六位皇家司庫中可以明顯看得出。
由於潛在的競爭者都對英格蘭王位虎視眈眈,加之理查二世的大量前盟友心懷不滿,英格蘭越來越有一種強烈的幻滅感,這也就不足為奇了。
▲ 1399年10月13日,亨利四世的加冕儀式
很快,抱怨聲便為更緊迫的威脅所取代:歐文·格蘭道爾在威爾斯舉兵造反,亨利·霍茨波的陰謀和斯克羅普大主教的叛亂,等等。
不難看出,蘭開斯特王朝的君主制具有潛在的脆弱性。
到了亨利五世,情況很明顯已得到顯著的改善。亨利五世是位更有活力的國王,執政初期便鎮壓了騷亂且恢復了王室的財政,並因擊敗羅拉德異端而贏得讚譽。
更有利的是,他在法國的軍事戰役接連取得了巨大的勝利,如阿金庫爾戰役和1417年至1419年的諾曼第徵服。因此,到1420年,亨利五世順利地成為法國國王查理六世的繼承人。
▲阿金庫爾戰役——百年戰爭中英格蘭獲勝的一場戰役
然而,進一步觀察後,我們便會發現,亨利五世的遺產卻明顯給其繼任者亨利六世(Henry VI)帶來了很多不幸。
即使是同時代的人,都想知道亨利五世在法國的冒險經歷是否更多取決於個人野心,而非其傑出的治國才能。
這種野心是否有可能徵服敵人,或者他是否引發了一場毫無勝算的戰爭,並且給繼任者帶來了無法承受的經濟負擔?
儘管亨利六世將面臨這一問題,但很明顯,在他繼承王位的那一刻,他還無法勝任這項任務。
對蘭開斯特王朝來說,選擇一個9個月大的嬰兒作為國王是十分冒險的,但好在當時並未出現什麼嚴峻的挑戰,也無其他選擇。
▲亨利六世未滿周歲就成為英格蘭國王,十歲加冕為法國國王
亨利實現了英格蘭歷史上最長的「少數決定原則」,成功地鞏固了自己的政權,這一事實表明:君主制並不像某些人所想的那樣脆弱。
然而,不幸的是,歷史證明,亨利六世仍然是一個充滿缺點、十分倒黴的君主。
許多歷史學家指出,亨利六世的缺點正是導致玫瑰戰爭最有說服力的直接原因。
03
在亨利六世的「少數決定原則」之下,王室內部的怨恨和敵對情緒為將來的事件埋下了伏筆,護國公格洛斯特公爵漢弗萊、貝德福德公爵(和格洛斯特公爵一樣,也是亨利五世的兄弟)和溫徹斯特主教亨利·博福特之間經常發生爭執。
同時,15世紀20年代,與法國的戰爭還在持續發酵,但由於聖女貞德的出現,法國的君主政體越來越咄咄逼人。
▲ 查理七世前面的聖女貞德。由於聖女貞德的出現,英國在百年戰爭中失利
後來查理七世(CharlesVII)加冕為法國國王,到1435年,法國與英格蘭的前盟友勃艮第王國籤約。這次籤約終將成為一場漫長而曲折的戰爭中的一個重大轉折點。
正是在這一時期,亨利六世開始在英格蘭政治中發揮重要作用。
他顯然沒有他父親那樣的軍事天賦,也從未率兵遠徵法國。
在國內,亨利六世似乎一直在不作為和親政之間遊移不定;儘管不該把亨利六世當作傀儡,但他卻任由其顧問之間滋生不健康的派系之爭。這些黨羽有很多都是成天圍繞在國王身邊謀取私利的人。
▲ 16世紀一位不知名的畫家所畫的亨利六世的肖像
儘管如此,維持一個和平政權的共識依然存在,因此,15世紀40年代,貴族內部的地方紛爭成功地得到了平息。
然而,從前線的角度來看,亨利六世的統治確實很糟糕,與法國開戰代價十分昂貴。更有甚者,亨利六世喜歡別人阿諛奉承,也需要確保各郡效忠自己,因此,會濫發禮物和獎賞。
故此,國家財政困難持續惡化。
在亨利掌權之前,王室的財務狀況就已經不佳,1433年,王室債務已達到16萬英鎊,卻僅靠年收入6萬英鎊來維持平衡。到1449年,亨利的債務額達到驚人的37.2萬英鎊。
到15世紀50年代初,王室收入縮至每年僅4萬英鎊,只有14世紀90年代理查二世時期所獲得收入的三分之一。
所有這些加在一起,活生生地破壞了君主制的穩定。
15世紀40年代中期,亨利六世找到了一種和平解決方案(其中包括他與法國安茹的瑪格麗特的聯姻),但1449年戰爭又重新爆發。
▲《塔爾伯特·舒茲伯利系列圖書》中描繪了亨利六世與安茹的瑪格麗特的大婚場景
次年,諾曼第失陷。1453年,加斯科尼的失陷給了英格蘭最後一擊。
兩地的失陷嚴重影響了英格蘭的士氣,諾曼第的失陷、英格蘭的經濟困境及對國王身邊顧問越來越多的批評聲,最終導致了民眾的普遍不滿。
許多人認為亨利身邊的顧問薩福克公爵威廉·德拉·波爾最危險,國會彈劾了他,將其放逐。波爾於放逐途中被謀殺。
同年,即1450年,約克公爵理查未經許可擅自從愛爾蘭返回,迅速成為焦點。
亨利並不信任約克公爵理查,於是在接下來的三年中,形成了一種令人不安的關係,而這種關係幾乎造成直接的衝突。
事情總會自行解決,但很明顯,約克公爵在宮廷中的影響力,尤其是約克公爵與薩默塞特公爵埃德蒙·博福特之間日益激烈的競爭,有可能擾亂全國政局。
▲對立的約克公爵和薩默塞特公爵的支持者採集白玫瑰和紅玫瑰來表示各自的忠誠
也許只要再有一個導火索——一個短期原因,就能加劇英格蘭業已形成的緊張局勢和內部敵意,將英格蘭推入公開的內亂與分裂中。
1453年,亨利六世因精神病而完全崩潰,導火索終於出現。
《玫瑰戰爭:英格蘭王權遊戲的終極對決》
[英] 菲莉帕·格裡夫頓 編著
定價:68.00
中國畫報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0.12
原標題:《玫瑰戰爭的起因:我們如何解釋英格蘭歷史上這一最著名的戰爭?》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