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歷史認識共同研究報告(戰前篇):中日戰爭何以爆發》出版

2020-12-14 金臺資訊

2016年3月,北京大學國際戰略研究院和日本笹川和平財團共同啟動「歷史認識與中日關係的未來——中日有識者的戰略對話」研究項目,力圖通過中日學者共同考察中日關係的歷史,就1931~1945年中日戰爭的原因及背景,以及戰後中日關係的發展狀況達成一定共識,然後在雙方關於歷史認識的共識基礎上梳理兩國面臨的現實問題,並就未來中日合作關係進行探討。《中日歷史認識共同研究報告(戰前篇):中日戰爭何以爆發》為該項目第一階段研究成果的彙編,計有中方學者執筆的七篇文章和日方學者執筆的八篇文章。

《中日歷史認識共同研究報告(戰前篇):中日戰爭何以爆發》

主編:汪朝光 於鐵軍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出版年:2020年5月

主編簡介

汪朝光,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研究員、所長。1958年生。先後在南京大學歷史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和復旦大學歷史系獲歷史學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外國人研究員,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和史丹福大學、挪威卑爾根大學、日本中央大學訪問學者。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近代史和中華民國史,著有《1945~1949:國共政爭與中國命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中華民國史》(第4、11卷,中華書局,2011)、《和與戰的抉擇:戰後國民黨的東北決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等。

於鐵軍,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教授,北京大學國際戰略研究院副院長。1968年生。先後在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獲法學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曾在日本東京大學綜合文化研究科、史丹福大學國際安全與合作中心、哈佛大學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麻省理工學院安全研究項目留學或做訪問學者。主要教學和研究方向為東亞國際關係、國際政治理論和國際安全,主要著作有《中日安全與防務交流:歷史、現狀與展望》(共同編著,世界知識出版社,2012),譯著有《紛爭與協作——國際政治論集》(阿諾德·沃爾弗斯著,世界知識出版社,2006)、《帝國的迷思》(傑克·斯奈德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等。

內容簡介

目 錄

總報告

中日歷史共同研究報告 汪朝光/3

日中戰爭的原因與背景 〔日〕波多野澄雄(劉星 譯)/15

第一章 近代化比較

——中日兩國的國家建設

1930年代中期以前中日兩國近代化進程與工業化模式比較研究 嚴立賢/37

近代世界中的日本和中國 〔日〕吉澤誠一郎(劉星 譯)/62

第二章 國際關係/外交

——1920年代

從國際秩序的變化看九一八事變之前中日衝突的根源 王緝思 孫櫻/83

東亞國際秩序的變動與日中兩國的應對 〔日〕中谷直司(劉曉慧 譯)/106

第三章 經濟關係

——1910年代以來的貿易、投資、企業活動

20世紀前35年的國際經濟秩序與中日經貿關係 閆慶悅/133

現代中國經濟的變遷和1930年代 〔日〕久保亨(劉星 譯)/153

關於日中戰爭之經濟原因的諸學說——以日本帝國史研究為視角 〔日〕木越義則(劉星 譯)/176

第四章 文化關係

——1910年代以降

從文化「合作」到對抗——中國人眼中的「東方文化事業」 徐志民/201

日中文化關係——合作與背離 〔日〕熊本史雄(劉星 譯)/227

第五章 全面戰爭

——國內因素

關於中日戰爭全面爆發的原因 臧運祜/257

日中兩國決策機制的變化與走向全面戰爭的原因 〔日〕光田剛(劉星 譯)/277

第六章 全面戰爭

——國際因素

再論1930年代中日走向全面戰爭的國際背景 於鐵軍 李卓/301

滿洲事變、日中戰爭與國際關係——以與德國的關係為中心 〔日〕田島信雄(劉星 譯)/324

中文版作者簡介/339

後記/346

前面的話

中方專家委員會主任 蔡武

「戰後中日關係與歷史問題」合作研究項目自2016年初啟動以來,已經取得了重要的成果,第一階段的論文和報告即將面世。能夠取得這樣的積極成果,是雙方專家、學者本著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認真研究、坦誠交流的結果。事實證明,當初雙方的有識之士為這個合作項目確定的宗旨和基本框架是適宜的、有遠見的。這個合作項目的意義就在於,雙方的有識之士通過深入的研究就有關中日關係,特別是中日戰爭的歷史認識進行交流,力圖就歷史認識達成一定的理解,取得積極的共識,加深彼此間的互信,並在這種互信和共同認識的基礎上,整理中日關係目前面臨的一些問題,提出政策建議,從戰略的視角來認真檢視中日關係未來的發展,為中日關係的健康平穩發展,為中日合作的不斷擴大和深化做出應有的貢獻。

我們這種完全民間性質的交流,雖然不能替代雙方官方對雙邊關係的界定和判斷,但我們期待著這種交流與合作,能夠影響兩國的輿論積極看待中日關係的未來發展,能夠推進兩國國民之間的信息共享與溝通。我們常說,「國之交在於民相親」,也常說,中日關係的健康發展,寄希望於兩國人民。如果我們的合作研究能在上述兩方面發揮一些積極的影響和作用,那我們的努力就是有價值、有意義的。

中日兩國的歷史文化傳統有許多共同的淵源,也有許多共同的智慧。我們常說,以史為鑑,可以知過往、示當下、警未來。在中日兩國兩千多年的交往史上,友好交流、相互借鑑、共同發展始終是主流,對立、敵對和發生戰爭的只是很短的一段時期。過去的這幾年,中日關係經歷了一段時期的波折,現在迎來了冰雪消融的暖春。作為無法選擇的一衣帶水的近鄰,作為在當今世界格局中具有舉足輕重影響的兩個大國,終究是要和平友好相處,平等互利相交。發展中日睦鄰友好合作關係是由兩國長期歷史往來、文化聯繫、友好傳統和人民根本利益所決定的。「和則共榮」「鬥則俱損」,是歷史經驗教訓的總結。

進入新世紀新時代,中國方面明確提出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主張。我認為,大力發展亞洲地區各國的和平友好合作,率先構建亞洲命運共同體是一個現實的選擇。中日兩國都把睦鄰友好合作奉為各自的基本國策,言行一致,知行合一,真正實現兩國「和平共處、世代友好、互利合作、共同發展」的目標,就能給兩國人民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與福祉,也能為亞太和世界和平與發展做出大的貢獻。

後記

作為北京大學國際戰略研究院與日本笹川和平財團的共同研究項目「歷史認識與中日關係的未來」最終成果之第一部,《中日歷史認識共同研究報告(戰前篇):中日戰爭何以爆發》中文版即將付梓,在此謹就該書的成書背景、大體思路、主要特點等幾個相關問題略記數筆,以為後記。

近代以來的中日關係,可謂剪不斷理還亂,波詭雲譎,跌宕起伏,其間有正常的往來,也有日本友人對孫中山領導的中國革命的支持,但更多的是日本對中國的蠻橫侵略,尤其是1931~1945年期間日本對華發動的侵略戰爭,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與慘痛的記憶,也極大地影響到中日關係。雖然那場戰爭結束已七十餘年,但歷史問題對於現實中的中日兩國關係仍然有很大的影響。這一點,無論在中日關係良好的時候還是惡化的時候,都是如此。可以說,歷史問題是處理中日關係時繞不開的一個問題。

2015年,當中日關係尚處於2012年以來又一輪低谷的時候,北京大學國際戰略研究院與日本笹川和平財團本著「牢記歷史、面向未來」的原則,就設立民間層面的中日歷史認識共同研究問題展開磋商。雙方認為,既然中日關係發展的重大阻礙之一是雙方未能就中日戰爭的歷史認識問題達成足夠的共識,在中日兩國絕大多數人都沒有經歷過那場戰爭的今天,兩國人民尤其是兩國學者之間在歷史認識問題上進行開誠布公的討論,使雙方的歷史認識更為接近歷史事實,也使雙方對彼此的觀點有更為深入的了解,這對於構建面向未來、著力合作的中日關係是不可或缺的。

有鑑於此,北京大學國際戰略研究院與日本笹川和平財團決定設立「歷史認識與中日關係的未來——有識之士的對話」共同研究項目,自2016年起,首先對1931~1945年中日戰爭的背景、原因、影響、教訓等歷史認識問題展開深入討論,進而對1945年之後中日關係的發展脈絡分階段進行考察,力求凝聚更多的建設性共識,並以此為基礎,探求未來中日兩國的和諧共存之道。

為具體實施該項目,北京大學國際戰略研究院與日本笹川和平財團組成了由中日兩國資深外交家領銜,由歷史學家、國際關係學者、媒體界知名人士等每方各10人左右組成的專家委員會,以民間身份展開研討,發表建言及成果。

2016年3月9日,兩國專家委員會聯席會議在北京首次召開,正式啟動「歷史認識與中日關係的未來」共同研究項目。經中日雙方各自提名,會議討論決定,中方專家委員會主任由外交學院原院長吳建民先生出任,中國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原所長步平教授出任副主任,北京大學國際戰略研究院副院長、國際關係學院副教授於鐵軍擔任秘書長;宮本亞洲研究所代表、日本原駐中國大使宮本雄二出任日方專家委員會主任,副主任為京都大學法學研究科中西寬教授,東京大學法學部高原明生教授擔任秘書長,具體負責項目的協調和推進工作。會議並商定,以後在研究具體議題時,將邀請相關領域的更多專家參與其中,項目的階段性成果和最終成果將以公開方式發表。

此次會議之後,根據雙方專家委員會的磋商和交流,進一步將項目劃分為戰前和戰後兩個階段,並確定了第一階段雙方的具體研究主題和執筆者人選。研究主題方面,為了有別於此前學術界圍繞近現代中日關係已經進行的一些國際共同研究和中日共同研究,決定將此次研究的重點聚焦於雙方對中日戰爭爆發的背景與原因的認識,即關注點不再是一些具體的史實,而是近代以來中日兩國在應對西方衝擊而被迫開國之後所做出的不同應對,中日戰爭爆發之前兩國國際秩序觀的衝突,中日之間的經濟和文化關係對兩國衝突醞釀和升級的影響,中日戰爭從局部戰爭升級為全面戰爭的國內決策過程及其國際背景等一些更為宏觀、更具理論性的問題。專家委員會認為,基於這一思路的研究成果對於全面把握中日兩國走向戰爭的原因、深入理解國際關係中有關戰爭與和平的一般理論,以及思考當今和未來的中日關係,均具有重要的意義。為此,在第一階段研究課題參與者和論文執筆者中,除了歷史學者,也包括了國際關係學者,俾使研究成果儘量兼具紮實的史實、寬廣的視角、深入的分析和現實借鑑參考意義。

然而,項目啟動後不久,先是擔任中方專家委員會主任的吳建民先生於2016年6月因車禍不幸逝世,接著是擔任副主任的步平先生於同年8月因病辭世。吳建民先生自該項目籌劃伊始便參與其中,並主持了2016年3月9日於北京舉行的項目啟動會及其後的新聞媒體見面會。彼時其對中日共同研究項目的殷切期待溢於言表,至今猶歷歷在目。步平先生作為2006年底啟動、為期三年的中日雙方政府層面開展的共同歷史研究的中方主持人,對民間層次的中日歷史認識共同研究極為重視,在本項目正式啟動之前便為項目的開展悉心擘畫,提供專業指導,其淵博之學識和謙謙君子之風範,深為學界所敬仰。兩位外交界和中日關係史學界德高望重之士的遽然離去,令中日雙方所有的項目參與者感到萬分痛惜!

斯人已逝,其志長存!為了繼承吳建民先生和步平先生對中日友好事業的期許,並使項目工作能夠繼續順利推進,中方專家委員經討論後,邀請長期從事外事、新聞傳播和中外文化交流,經驗豐富並熱心推動中日友好事業的國務院新聞辦原主任、文化部原部長蔡武先生擔任中方專家委員會主任,聘請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所長汪朝光先生擔任副主任,統領中方專家委員會和執筆者小組的研究和撰寫工作。

進入本書的寫作階段後,先是在每位撰稿人提交的寫作提綱的基礎上,中日雙方於2016年7月在東京召開了中日撰稿人碰頭會,就各自的寫作重點進行了充分的溝通,然後在此基礎上由撰稿人執筆成稿。之後中日雙方又分別組織了多輪本方撰稿人會議,對完成的稿件進行充分的討論,向撰稿人提出修改建議。撰稿人修改後再將稿件提交給中日聯合專家委員會進行審議,並根據反饋對稿件再做進一步的修改,最後由編者對各章內容統一進行最後的編輯和審校。可以說,呈現在讀者面前的本書的各個章節,既反映了撰稿人本人的學術觀點,也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各方的合理建議,是中日兩國學者就一些共同關心的歷史認識問題進行的一次嚴肅的對話。

關於本書的內容,總論和個論部分已有或略或詳的闡述,此處不再贅言。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在項目進行的整個過程中,關於中日戰爭的性質,即這次戰爭是日本對中國發動的侵略戰爭,在參加項目的中日專家中並無分歧。實際上,這一共識是雙方進一步討論中日歷史問題的基本前提。但在一些具體問題上,雙方專家對於中日兩國走向戰爭的原因的認識仍有差別,在同一議題下雙方展開的對話和討論也常常會令人感受到其間的張力所在。相信從這種充滿張力的對話中,讀者對中日戰爭爆發背景和原因及其當下認識的複雜性也會有更深切的體會。為此,我們在本書的編排設計上也採取了同一研究題目下中日學者一一對應的方式,以便於讀者對參加該項目的中日學者的歷史認知加以比較。

在項目結束、本書付梓之際,謹對決定設立該項目的北京大學國際戰略研究院院長王緝思教授和日本笹川和平財團前會長羽生次郎先生,一直為該項目及此前多個中日歷史共同研究項目提供具體幫助的笹川和平財團日中友好基金室的於展先生、小林義之先生、胡一平女士,為本書中的日文稿件提供專業翻譯的劉星教授、劉曉慧博士,為本項目的順利開展承擔了大量事務性工作的北京大學國際戰略研究院研究助理孫櫻女士,為本書的編輯工作盡心盡力的趙晨先生和宋榮欣女士,中日專家委員會全體成員和所有參加該項目各章的執筆者同仁表示衷心的感謝!對為項目進行卓有貢獻而不幸逝去的吳建民先生和步平先生表示深切的懷念!希望這一研究可以使我們更正確地認識中日關係的過去,更睿智地思考中日關係的當下和未來,並對我們思考和認識更廣泛意義上的國際關係問題有所啟發。

於鐵軍

2019年9月4日於北京大學

相關焦點

  • 徐志民:日本對七七事變的認識及中日論爭
    隨著韓戰爆發和日本經濟的恢復,日本右翼勢力「死灰復燃」,一些原日軍參謀或士兵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出版了一批「戰記讀物」、戰史著作和回憶錄,雖礙於東京審判的結論和歷史事實不再宣稱中方「有計劃」地「挑起」七七事變,但強調中國軍隊的「非法射擊」引起了這一「突然事件」。
  • 傅高義:中日做「好鄰居」的關鍵在於處理好歷史情緒
    這位熟諳中日兩國語言、文化和社會,久享盛譽的中國與日本研究的社會學家說:「半個多世紀以來,我作為對兩國都抱同情態度的旁觀者,研究兩國歷史,希望兩個國家都能夠成功。」在傅高義看來,長達1500年的歷史上,中日關係的主流是互相學習、互相交流,「兩國關係比人們意識到的要密切得多。」
  • 《日本經濟藍皮書:日本經濟與中日經貿關係研究報告(2020)》發布
    中國網9月10日訊 今日,全國日本經濟學會、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在京發布了《日本經濟藍皮書:日本經濟與中日經貿關係研究報告(2020)》(以下簡稱:「藍皮書」)。此次藍皮書的主題是「中美貿易摩擦背景下的日本經濟」,設有「總報告」「熱點追蹤」「中美貿易摩擦的影響」「全球大變局下的日本經濟」「應對老齡化社會」「日本康養產業的發展」等欄目。
  • 從「九一八」事變和中日戰爭看:日本人為何選擇了戰爭?
    >///「人為」發動的「九一八」事變,「偶然」爆發的中日戰爭大家好。今天的話題關於「 九一八」 事變與中日戰爭。「九一八」事變是在1931 年(昭和六年) 9 月18 日,按照關東軍參謀的計劃發動的事件;中日全面戰爭則是以1937 年7 月7 日的小規模武力衝突為導火索而爆發的。請注意,「九一八」事變是「人為」發動的,而中日戰爭在某種意義上是「偶然」爆發的。
  • 戰時出版的中日文圖書資料
    原標題:戰時出版的中日文圖書資料   新華社北京8月21日電 國家檔案局21日在其官網發布了《「慰安婦」——日軍性奴隸檔案選》第七集:戰時出版的中日文圖書資料。   第七集包括兩份資料,一是戰時日文出版物中關於上海地區的「慰安所」信息(上海市檔案館),日本金風社1941年在上海出版的《支那在留邦人人名錄》第31版(日文),刊登了在上海市中心、江灣、吳淞等地設立的「海軍慰安所」「軍慰安所」「慰安所」等信息。
  • 傅高義:我希望自己的努力能幫助中日兩國更好地理解彼此
    成長於二戰陰霾中的他自幼就認識到戰爭的嚴重性,所以希望全世界聯合起來以避免再次發生戰爭。他也認識到,要做到這一點,就要更多地了解其他國家。他知道中日兩國間存在一些基於歷史的嚴重問題,但也希望兩國都能取得成功。他希望自己的書既能幫助中日更好地理解彼此,也能幫助西方更好地理解這兩個國家的關係。而中日關係的改善也有助於減少中美之間的誤解。
  • 初中教師招聘考試常見知識點「甲午中日戰爭」練習題
    二、典型例題1.作為「中國之巨禍」的甲午戰爭,在某種意義上也決定了此後半個世紀中日兩國的發展前途和命運。把37年之後的炮聲看作黃海海面炮聲的歷史迴響並不為過。這是在強調( )。A.甲午中日戰爭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B.甲午戰爭後俄、法、德三國幹涉還遼C.甲午戰敗標誌著洋務運動的破產D.甲午戰爭後中國向西方學習上升到制度層面3.有學者認為甲午戰爭的爆發,加深了歐美列強之間的矛盾,直接影響到國際關係的質變。大清國陳舊的體制被撼動,戰爭加速了大清國的沒落。該學者旨在說明甲午戰爭( )。
  • 中日歷史上三次大海戰,中方2: 1獲勝,誰的「人」更強?
    對於這種以舊歷史  「刻舟求劍」的說法,很多自信的國人並不認同,他們嘗試進行各自反駁,但很多最終還是淪落到了「各說各話」。只是,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的是,即使是從歷史角度評比,我國先輩們在海戰上的表現也絕不比日本差,甚至是更好!繼中日海軍對比第一彈(用「彈」這個說法,有寓意子彈的意思)《是誰在篡改歷史,誤導國人?
  • 思考和謀劃中日關係 習近平為何強調歷史眼光和全球視野
    (近觀中國)思考和謀劃中日關係 習近平為何強調歷史眼光和全球視野中新社北京9月4日電 (張素 張蔚然 李京澤)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座談會9月3日在北京舉行。其間談及中日兩國關係時,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說,應該以歷史眼光和全球視野思考和謀劃兩國關係。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的中國近代史和國際關係專家認為,習近平在座談會上專門就如何看待歷史問題和發展中日關係作出表述,又從「時」和「空」兩個維度論述保持中日長期和平友好關係的意涵,既是回應現實關切,也是立足長遠發展。
  • 菊池秀明:中日應學習魯迅和內山完造
    菊池秀明:我從1980年代開始研究中國歷史。我在中國留過兩年半學,回國後的十年裡,我每年都會去中國。這本書正是基於這種對中國社會的長期了解和認識寫成的。當年執筆「講談社·中國的歷史」系列的很多學者,都成為了中日共同歷史研究委員會的日方代表,我也是代表之一。
  • 張蘊嶺談多視角下的中日關係:破解所謂「惡鄰」詛咒
    中日的長期交往歷史,現實中密不可分的共利基礎,難道不可以破解所謂『惡鄰』詛咒嗎?」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國際研究學部主任張蘊嶺日前在《日本學刊》2016年第2期發表《多視角下的中日關係》指出。 回顧歷史,中日關係發展猶如一條大河,總體趨向前進,但波折時有發生,道路並不平坦。張蘊嶺在文章中稱,中日之間是一種「割不斷,理也亂」的複雜關係。
  • 盤點中日歷史上,雙方進行了五次戰鬥,都是在哪個朝代發生的
    然而,中日歷史上,從古代到民國,先後發生了五次規模較大的戰役,這五次戰鬥都是在不同的朝代發生的。那麼,今天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雙方進行了五次戰鬥,都是在哪個朝代發生的戰事。白江口之戰第一次戰役是在公元前663年,當時,中國處於唐代時期,統治者是唐高宗李世民。可能了解歷史朋友都知道,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國古代有為之君。唐代在他的統治下成為亞洲強國。
  • 中日千年錯看史(八)
    另一方面,甲午之戰意味著東北亞的國際政治格局發生了根本性變化,日本開始成為中國一個無法躲避的利益覷覦者,而中日關係也逐漸變為中國外交關係中最重要最複雜的部分。留日的陳天華在《絕命書》中寫到:「今日而欲與日本同盟,是欲作朝鮮也;居今日而欲與日本相離,是欲亡東亞也。」
  • 抗戰中日宣戰問題背後的國家利益考量
    但直到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國民政府才基於張忠紱的說帖確定了應對方針。 7.太平洋戰爭爆發前,英國曾維護其在華利益。積極向日本施壓。但並未無償援助中國,只提供少量貸款。 歡迎轉載!
  • 日本歷史學者希望與中國學者共同對日本侵華戰爭開展實證性調研
    通訊:「共同挖掘、記錄真實的歷史」——日本歷史學者希望與中國學者共同對日本侵華戰爭開展實證性調研
  • 《中日交流標準日本語》出版30周年座談會暨研討會舉行
    在今天舉行的由人民教育出版社主辦的「中日交流標準日本語出版30周年座談會暨研討會」上,四川外國語大學成都學院日語系主任助理、專業課教師陳強的故事,打動了不少人。1998年《中日交流標準日本語》(以下簡稱「《標日》」)出版10周年,陳強正上初二,開始自學日語。在《標日》的引領下,陳強自學通過了N1(面向母語為非日語的日語學習者的日語語言能力測試的最高等級)。
  • 絹谷幸二作品展在清華大學舉行 架起中日友好之橋
    中新社北京8月31日電 (記者 馬海燕)作為紀念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締結40周年的重要活動之一,「絹谷幸二作品展——愛與祈願·豐穣之翼」開幕式31日晚在清華大學舉行。本次展覽精選了日本著名畫家絹谷幸二以「祈願和平」為主題創作的系列畫作中的23幅代表作,展示了在歷史長河中藝術力量如何開拓和平未來。絹谷幸二向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捐贈了作品《蓮華夢譚》。他表示:「中日兩國之間的交流,至今連綿數千年。我們必須保證這條交流的大河奔流不息,務必使亞洲大地綻放出絢爛多彩的文化之花。」
  • 中日之間的五次大戰,日本最慘的一次,日軍輸的連褲子都不剩
    歷史上中日爆發了5次戰爭。分別為:白江口之戰(公元663年8月27日至8月28日)、元日戰爭(1274年至和1281年)、萬曆朝鮮戰爭(1592年4月—1593年7月(第一次),1597年2月—1598年12月(第二次))、甲午戰爭(1894年7月25日—1895年4月17日)和抗日戰爭(1931年9月18日-1945年8月15日)。
  • 周恩來貿易三原則把中日關係推向「半官半民」
    把握歷史發展的總趨勢 中日兩國地理上相近,文化上相通,有著數千年友好交往的歷史。但是自1894年起,日本先後對中國發動了兩次侵略戰爭。在長達半個世紀的時間裡,日本侵略者在中國的領土上,大片割佔土地,瘋狂掠奪資源,肆意摧殘文化,野蠻屠殺人民,犯下了世人憤慨的罪行。
  • 2020年中日關係輿論調查報告在北京、東京發布
    中國網記者 林伊人 攝中國網11月17日訊(記者 林伊人)11月17日,由中國外文局和日本言論NPO共同實施的第十六屆北京-東京論壇「中日關係輿論調查」結果首次以在線方式在北京、東京發布,中國外文局副局長高岸明出席發布會。高岸明表示,今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國際形勢也發生了重大變化,中日關係面臨著新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