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高義:我希望自己的努力能幫助中日兩國更好地理解彼此

2020-12-22 觀察者網

導讀:當地時間12月20日,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在推特上發布消息稱,《鄧小平時代》作者、著名中美問題學者、研究中心前主任傅高義(Ezra F. Vogel)去世,終年90歲。本文為傅高義教授為自己生前最後一作《中國和日本:1500年的交流史》所寫的序言。在該文中,傅高義教授談到了自己研究日本和中國的起因與方法。成長於二戰陰霾中的他自幼就認識到戰爭的嚴重性,所以希望全世界聯合起來以避免再次發生戰爭。他也認識到,要做到這一點,就要更多地了解其他國家。他知道中日兩國間存在一些基於歷史的嚴重問題,但也希望兩國都能取得成功。他希望自己的書既能幫助中日更好地理解彼此,也能幫助西方更好地理解這兩個國家的關係。而中日關係的改善也有助於減少中美之間的誤解。

【文/傅高義】

我自小就認識到戰爭的嚴重性。我的父親是猶太人,他從波蘭來到美國。而他的兩個姐姐與丈夫和孩子留在波蘭,最後都死在納粹的集中營裡。當1945年二戰接近尾聲時,我十五歲,那時我們學校的初中和高中部在同一幢樓裡。比我高三個年級和更大的男生幾乎全去了戰場,他們中的大部分人我都認識。那時美國剛開始有電視機,但獲取新聞主要還是靠收音機。我們每天收聽新聞,希望聽到勝利的消息。家中有兒子上戰場的鄰居,都在窗口掛上小旗,一顆星星代表一個正在服役的孩子。和鄰居一樣,我們都期盼著他們能平安歸來。我們中學有好幾位學生死於抗擊日本的太平洋戰爭。

戰爭結束後,我們都深信全世界必須聯合起來,避免再次發生戰爭。戰後不久,我上了大學,同學中就有參加過二戰的退伍軍人。有大學老師教導我們,為了防止戰爭,我們需要更多地了解其他國家,學會跟它們合作。戰後,我所在的學校及其他大學,都增開了有關外國的課程。這樣做不只有利於外國,美國也能受益。我們認識到,為了讓美國人生活在和平中,就要跟世界上其他國家保持更好的關係。

二十一歲時,我和男同學們都被徵召入伍,準備前往朝鮮打仗。我接受了為期四個月的作戰訓練。有些共同受訓的朋友戰死在朝鮮,而我幸運地被派到美國的一所軍隊醫院,服務軍隊裡的精神病人。因為覺得這份工作非常有意思,戰爭結束,退了伍,我決定攻讀社會學和精神病理學的博士學位。

我始終記得二戰即將結束時得到的教訓,那就是美國人要生活在和平中,就需要跟世界上其他國家和平相處,這就需要對其他國家的人有更深入的了解。我快寫完博士論文的時候,哈佛大學的佛洛倫斯·克拉克洪(Florence Kluckhohn)教授對我說,你的見識還不夠,因為你從沒出過國。她告訴我,想對我們自己的社會有深入的理解,就要出國去感受文化差異。她建議我去日本,並幫我申請到為期兩年的博士後獎學金,第一年學語言,第二年訪問日本家庭。我將此視為一個了解外國人的機會,馬上就同意了。

讀研究生時,教授們都鼓勵我們將深度訪問作為了解其他文化的方法。要真正了解某種文化,我們必須真正熟悉為該文化所化之人,並像他們那樣去看世界。這也是一個交朋友的方法,無論是對個人,還是對研究而言,都是值得的。此後,我一直在用深度訪問的方法。我在1958至1960年間認識的日本人中,不少已經離世。我跟那些在世的人仍保持聯繫,當我去日本時,也會去見他們的孩子。為了了解日本社會的變化和保持友誼,我每年都去日本,這有助於我理解究竟日本人自己如何看待他們的社會。此外,有很多日本人來哈佛讀書。我教過不少優秀的日本學生,並跟其中的大部分人成為好友。我是他們的老師,但也從他們那裡學到很多。有些學生已在日本擔任重要職務,我一直從他們那裡學到東西。我相信,這些友誼使我能更深地理解日本。

另一位對我的思想產生影響的教授是塔爾科特·帕森斯(Talcott Parsons)。他認為,要理解另一個社會,必須了解該社會的所有主要方面,包括政治結構、經濟制度、社會組織,以及來自歷史的核心價值觀。我仍然相信努力了解一個社會各種不同方面的重要性,在研究日本時,我盡力去了解日本社會的各個主要面向,並將獲得的總體性認知和我所認識的日本人的看法結合起來。

1960年,我從日本回到美國。在和一位從前的老師談論未來規劃時,他問道:「你去研究中國如何?」我之前從未想過這個問題。

他解釋說,令任何想與「紅色中國」沾邊的人恐懼的麥卡錫時代正在終結,好幾所重點大學正準備加強對現代中國的研究。在麥卡錫時代,哈佛曾開設一些中國歷史、文化、語言的課程,但因為怕遭到強烈的公眾反對,沒有開設有關現代中國社會、經濟、政治、人類學或法學的課程。1960年代初,負責挑選新教員的哈佛資深教授們認為,那時美國的資深學者中無人具備足夠的學識,可以勝任這些學術領域的教授職位。因此,裴澤(John Pelzel)和費正清(John Fairbank)等決定挑選一些擁有博士學位、有興趣研究中國的年輕人,讓他們將關於中國的知識與自己學科的特殊方法相結合。如果這些年輕人能勝任,或許就可以保住教職。

我說,如能允許我繼續從事日本社會的研究,我對這個工作有興趣。

就在我與裴澤談話的那天,他給費正清打電話,告訴他我的學術興趣和研究背景。在四十八小時內,我得到了為期三年的博士後資助,用於學習中國語言、歷史和經濟,為研究中國社會做準備。如果我的表現令人滿意的話,就可以在哈佛教授相關課程。兩年後,我去香港待了一年,訪問曾生活在中國大陸或常去大陸的人。從香港回美後三年,我完成了書稿《共產主義下的廣州:一個省會的規劃與政治(1949–1968)》(Canton under Communism: Programs and Politics in a Provincial Capital, 1949–1968)。幾個月內,教授們通讀了書稿,參加了一些我按要求做的講座。1967年,我被哈佛大學授予教研中國社會的終身教職。

傅高義與朱鎔基(圖源:澎湃新聞)

我在哈佛的工作是幫助學生理解中國社會。我第一次獲得前往中國的籤證是在1973年春,作為一個科學家代表團的成員,在中國待了三個星期。訪問的一項內容是會見周恩來、喬冠華、周培源、郭沫若和費孝通等人。1967年春,我在哈佛首次講授關於中國社會的課程。1980年,我在廣州的中山大學待了兩個月,這也是我首次能在中國某個地方待久一點。我開始與中山大學的學者們交朋友。

1980年代初期,我所在的麻薩諸塞州與廣東省結好。因為曾以香港為基地研究廣東,並寫了一本關於廣東的書,我被選為麻州委員會成員,接待來自廣東省的官員。又因為我能說一些中文且去過廣東,當廣東的官員訪問麻州時,我協助陪同工作,並與他們成了朋友,包括省長梁靈光、省經濟委員會主任張高麗以及副主任楊邁。

一些官員知道我寫了《日本第一》,該書在美國和日本大賣。他們認為,如果我能去廣東待幾個月,寫一本關於廣東的書,外國人就可以獲得更多信息,更願意來廣東投資。當時,他們非常希望獲得更多外資。1987年,我作為廣東省經濟委員會的客人,受邀前往廣東七個月。我感到很幸運,有這樣一個在廣東交朋友的好機會。派來陪我的年輕幹部竇新元成了我的好友,從1986年開始一直跟我合作,直到不幸於2018年因心臟病去世。我從竇新元那裡受益良多。

在廣東時,我得以觀察該省各地,看到有些貧窮地區的小孩瘦骨嶙峋、衣不蔽體。那時改革開放剛開始,我已經能見到改革政策的成果。回美後,我寫了一本研究廣東省的書,叫《先行一步:改革下的廣東》(One Step Ahead in China: Guangdong under Reform)。此後的從教生涯中,我認識了多位中國學生,我把他們中的大部分人視為朋友。我還與一些學生保持聯繫,並繼續從他們那裡學到有關中國的知識。

2000年從哈佛退休時,我感到作為一名學者最重要的責任,是幫助美國人理解中國,正如在1970年代,我認為需要讓美國人更好地理解正在成為競爭對手的日本。我相信中國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改革開放,因此花了十年時間研究和寫出了《鄧小平時代》(Deng Xiaoping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

2010至2011年間,在即將完成《鄧小平時代》一書時,我開始極度擔心中日關係。之前我一直認為,作為哈佛學者,我的主要責任是幫助美國人理解中國和日本各自的發展情況。但到2010–2011年,當發現中日關係變得如此糟糕和危險後,我認為自己應該幫助兩國改善關係。我知道兩國間存在一些基於歷史的嚴重問題。我有很多日本朋友,我希望日本成功。我也有很多中國朋友,我希望中國成功。如果兩國可以改善關係,對兩國人民都有好處。

我相信自己可以在改善中日關係方面扮演一個特殊的角色,因此也有了一種特殊的責任感。我是唯一的外國人,既寫了一本關於日本的書(《日本第一》),在日本成為暢銷書,也寫了一本關於中國的書(《鄧小平時代》),在中國也成為暢銷書。我認為,如果自己能寫一本關於中日歷史的書,也許在兩國都會有些讀者。一些中日專家對兩國關係史的了解比我多得多,但我希望我這樣一個旁觀者,對中日關係進行的客觀理解,能對改善關係有所貢獻。在接下來的七年裡,我閱讀了能看到的所有相關書籍,學到了很多知識。我確實希望這本根據個人所學寫成的書,既能幫助中日更好地理解彼此,也能幫助西方更好地理解這兩個國家的關係。

2012年1月18日,傅高義教授在香港中文大學與觀眾討論《鄧小平時代》一書的相關問題(圖源:香港中文大學網站)

我還不至於天真到相信只要中日人民互相理解,兩國關係就能自動得到改善。美國曾發生過內戰,彼此非常了解的南方和北方兵戈相向;在日本,擁有相同文化背景的群體間也曾發生內戰;中國也不例外。但我深信,理解歷史、直面歷史,對那些願意改善關係的兩國領導人是有用的──他們可以善用共同的文化遺產,一起來解決問題。特別是對中國人來說,歷史問題在處理對日關係方面尤其重要。

現在的中美關係如此緊張,我認為日本可以對溝通中美關係起一點作用,中日關係的改善也有助於減少中美之間的誤解。毋庸贅言,今天的中日關係比七年前我開始研究這個問題時有了很大改善,令我很欣慰。但兩國仍存在一些嚴重問題,希望他們可以找到更多符合雙方利益的合作方式,繼續改善關係。我希望自己作為學者所做的努力,對那些希望為改善關係做出貢獻的兩國領導人有所助益。

在本書中,我努力呈現中日雙方的觀點和立場,並力求準確。希望中文讀者發現書中關於中國的表述大體準確,也希望本書對日本角度的表述,能幫助他們理解日本人的想法,更好地與日本人打交道。

在1980年代,我在香港中文大學做了幾個月的訪問學者,期間認識了很多中大的教授,以及大學出版社的工作人員。2010年《鄧小平時代》即將殺青時,為了出版中文版,我聯繫了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他們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其領導層具有全球出版人的寬廣視野,對中文出版業了如指掌,工作人員極富專業素養。因為出版《鄧小平時代》時的合作極其愉快,我對出版本書的中文版自然也不作他想,直接聯繫了甘琦社長。

在我長達六十年的著述生涯中,曾有過很多優秀的同事,擔任我的研究助理和編輯。但從來沒有哪一位合作者比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的編輯葉敏磊女士,在史實核對上做得更多、更認真、更專業。她和本書譯者毛升、特約編輯林少予先生一起,不辭辛勞地工作了八個多月,對譯本進行逐行譯校、核對史實、查找引文出處,並邀請多位專家校讀譯稿。我很感激他們的付出,讀者也一定能從他們的努力中受益。在此我特别致謝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優秀的編輯團隊,這是一支夢之隊。和《鄧小平時代》一樣,在甘琦和林穎的出色領導下,他們盡心盡責地工作,使譯本更準確,更富學術價值。

傅高義

2019年9月

相關焦點

  • 傅高義:中日做「好鄰居」的關鍵在於處理好歷史情緒
    文|《財經》高級研究員馬國川編輯|蘇琦「我喜歡日本,也喜歡中國,希望兩個國家都能夠成功」,哈佛大學教授傅高義對《財經》說:「在改善中日關係方面,我覺得自己有一種特殊的責任感。」「通過向本國國民提供更完整、更準確的歷史敘事,以及對當下的兩國關係進行更持平的講述,兩國可以避免讓歷史造成的問題繼續惡化」,傅高義向中日雙方都提出了建設性建議,「兩國可以幫助國民更好地了解中日間長期的、互相交織的歷史,以此方式承認彼此學習的程度之深,並呈現彼此合作的正面經驗。」傅高義對中日關係的未來表示樂觀。
  • 哈佛教授傅高義逝世,曾指出中日關係好對中國全球影響力有好處
    基於自己對中日兩國的多年研究,傅高義論述了中日雙邊及中美日三邊關係的歷史發展,並分析了影響中日關係的因素。界面文化亦到場聆聽了本次演講,並撰寫《哈佛教授傅高義:中日關係好 對中國全球影響力有好處》一文。
  • 「中國先生」傅高義去世,生前致力於幫助西方了解中國
    至此,傅高義成為當時美國為數不多同時熟諳日本文化和中國文化、能從兩國研究中洞察亞洲與全球局勢的學者。2019年,他推出新書《中國和日本:1500年的交流史》,詳述兩國之間的交流與彼此之間的影響。
  • 美著名中國問題專家傅高義去世,精通中日兩國事務,能說地道的中文
    傅高義是數十年來研究當代中國和日本最具影響力的專家之一。他曾說:「我想更近距離地了解中國,也讓更多外國人了解更加真實的中國。」■「中國先生」精通中日兩國事務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在訃告中寫道,傅高義是「我們中心真正的擁護者,一名知識淵博的學者,一個非凡的朋友。
  • 傅高義生前未刊訪談|「我還計劃寫兩本書」
    如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金耀基教授對這本書的評價:「傅高義先生是久享盛譽的中國與日本研究的社會學家,《中國和日本》則是他第一次把中日兩國作為合一研究對象的新著。八十九歲的傅高義,以中日兩國朋友的身分,以抱同情態度的旁觀者的身份,期待兩國面對歷史,以同理心尋求互解互諒,開啟一個和平、發展的歷史交流的新起點。
  • 傅高義去世,世界還能更多了解中國嗎
    傅高義被認為是美國唯一的一位對中日兩國事務都精通的學者,他的去世有人稱是世界中國學一代大師的隕落。傅高義1930年7月生,費正清東亞中心前主任、社會學家、漢學研究學者,也是美國著名中國問題專家,長期關注中美關係。撰有《鄧小平時代》《日本第一》《日本的中產階級》《重整旗鼓一重建美國實例分析》等著作,努力讓世界理解改革開放的中國。
  • 「中國通」傅高義去世,曾說美國應公平對待中國
    傅高義還表示,美國應該承認中國對世界的貢獻,公平地對待中國。今日下午,新京報記者專訪傅高義著作《日本第一》序言譯者、復旦大學教授沈丁立。他表示,對於中美關係來說,傅高義取得的成就是最為顯著的。傅高義希望中美之間能夠加強合作,減少衝突,他也一直在推動中美關係朝著和平的方向發展。
  • 傅高義:一個「沒想過」從事中國研究的外國人,成了中國通,理解了...
    美國讀者不太了解鄧小平,所以要理解中國發展的背景,就應該多了解鄧小平。"在傅高義看來,哈佛大學教授與費正清研究學院前院長的身份讓他擁有著足夠的人脈,而充分利用這個資源,是一種責任——"一個好的(研究中國的)教授,責任不僅僅是對自己的學生教書,而是也讓西方人更多地了解中國。"
  • 傅高義:以「老式」的社會學路徑來理解中國
    打開朋友圈,我在哈佛期間認識的中國朋友紛紛曬出他們和傅高義教授的合影,畢竟教授謙謙君子、毫無架子,對後輩幾乎有求必應,我們這些在哈佛取過經的中國人即使無緣親自得到他的教誨,也多半在各種講座上多次領略過他的風採。有意思的是,我看到一位讀博士的年輕朋友在社交媒體上說:「才知道傅高義是社會學家,一直以為他在歷史學系。」
  • 傅高義去世,他五年前談到的寫作計劃終未完成
    1930年,傅高義出生於美國俄亥俄州一個猶太人家庭,1950年畢業於俄亥俄州韋斯利大學,1958年獲哈佛大學社會學博士學位,被認為是美國唯一的一位對中日兩國事務都精通的學者。傅高義是哈佛大學教授、著名中國研究專家。2011年9月傅高義撰寫的《鄧小平》在哈佛大學出版社出版後,獲得熱烈的評論。
  • 愛情最美的樣子,是讓彼此都能成為更好的自己
    而現實生活中的我們大多數都不是這樣的,所以各種糾結,各種問題層出不窮,所以我們應該豐富自己的內心,讓自己豐盈起來,自己給自己足夠的安全感,這樣不強求外界的力量,無牽絆,可以更開心自如的生活!保持「有很好,沒有我也能自足」的心態!錢鍾書曾用一句話概括他與楊絳的愛情:「絕無僅有地結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
  • 傅高義生前未刊訪談︱「我還計劃寫兩本書」
    傅高義:2010年到2012年期間,就在我快寫完《鄧小平時代》這本書的時候,中日兩國關係變得緊張。我很擔心。我覺得我應該為改善他們的關係盡一點力。我有很多中國朋友,我希望中國好。我也有很多日本朋友,我也希望日本好。我作為一個學者,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寫書。
  • 傅高義:寫完《鄧小平時代》10年後,我更覺得改開偉大
    「(傅高義)作為學者、公僕和人類,是一個巨人。(他)不知疲倦地保持好奇心。(他的離世)是巨大的損失。」塞繆爾斯寫道。 從事中國研究的傅高義曾這麼解釋自己的中文名字的雙重含"義":"我有兩個'義',一個是英文的(傅高義英文本名為Ezra F.Vogel),Vogel翻譯是'傅高','義'是Ezra,開始字母是'E',也有'英文'的意思;而在中文裡,我覺得一個老師(應該)很重視'義',是義氣的那個'義'。 我認為('義')是一個很好的目標。 上世紀50年代,美國研究中國的學者寥寥無幾。
  • 《鄧小平時代》作者、美國著名學者傅高義去世
    他被認為是美國唯一一位對中日兩國事務都精通的學者,曾出版有《日本的中產階級》《日本第一》《共產主義制度下的廣州:一個省會的規劃和政治(1949-1968年)》等著作。2013年3月23日,第五屆世界中國學論壇在上海展覽中心舉行,傅高義被授予「世界中國學貢獻獎」。
  • 「中國先生」傅高義去世,回顧他眼中的經濟特區和深圳
    研究中國的國際學者眾多,能冠以「中國通」的則甚少,其中美國著名中國問題專家、哈佛大學榮譽教授傅高義則被譽為「中國先生」。
  • 王毅希望中日媒體追求真實、傳遞善意、共創未來
    王毅說,我剛剛結束對日本、韓國的正式訪問。訪日期間,中日雙方確認,要按照兩國領導人重要共識精神,面向未來,紮實構建契合新時代要求的中日關係。訪問還達成了五點重要共識和六項具體成果。其中的人員往來「快捷通道」今天得以正式啟動,相信將為疫情背景下加速復工復產合作、助力經濟復甦提供重要支撐。
  • 傅高義去世:人們不會忘記「中國先生」的記錄
    圖/新京報網文|徐立凡 據《新京報》報導,北京時間12月21日,哈佛大學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發表推文稱,我們懷著悲痛的心情宣布,前主任傅高義去世。據悉,傅高義於當地時間20日去世,享年90歲。 當日中國駐美大使崔天凱發布數條推特,對傅高義的去世表示哀悼。
  • 美國著名學者傅高義去世 曾在八旬高齡寫出《鄧小平時代》
    他被認為是美國唯一一位對中日兩國事務都精通的學者,曾出版有《日本的中產階級》《日本第一》《共產主義制度下的廣州:一個省會的規劃和政治(1949-1968年)》等著作。2013年3月23日,第五屆世界中國學論壇在上海展覽中心舉行,傅高義被授予「世界中國學貢獻獎」。
  • 哈佛「中國先生」傅高義去世
    訃告說:「我們非常悲傷地宣布我們的前主任傅高義教授(1930-2020年)去世。傅高義教授曾在1973-1975年和1995-1999年擔任中心主任。他是我們中心真正的守護者,一位博學的學者,一個很好的朋友。我們會非常想念他。」傅高義在接受外科手術後恢復不佳,病逝於美國麻薩諸塞州劍橋的一家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