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高義:以「老式」的社會學路徑來理解中國

2021-01-09 新浪財經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

原標題:評論丨傅高義:以「老式」的社會學路徑來理解中國

在中國知識界家喻戶曉的美國學者傅高義(Ezra Vogel)教授於2020年12月20日離世,享年90歲。消息一出,中、美、日三國學者紛紛悼念。打開朋友圈,我在哈佛期間認識的中國朋友紛紛曬出他們和傅高義教授的合影,畢竟教授謙謙君子、毫無架子,對後輩幾乎有求必應,我們這些在哈佛取過經的中國人即使無緣親自得到他的教誨,也多半在各種講座上多次領略過他的風採。

有意思的是,我看到一位讀博士的年輕朋友在社交媒體上說:「才知道傅高義是社會學家,一直以為他在歷史學系。」有這種印象的朋友應該不在少數,而這其實和美國社會學近幾十年整體風向的變動有關。

傅高義於1958年博士畢業於哈佛大學社會關係系,師從大名鼎鼎的理論大師塔爾科特·帕森斯,同學包括克利福德·格爾茨和查爾斯·蒂利。他的博士論文《婚姻關係與情緒受困擾的兒童》是對精神病院做田野觀察的產物,也是當時美國社會學界非常流行的研究課題。但傅高義對於帕森斯那種宏大而抽象的理論並無興趣,在聽了另一位導師弗洛倫絲·克拉克洪(Florence Kluckhohn)的建議後,不會說一句日文的他決心深入了解非西方社會,並在博士畢業後奔赴日本。兩年後,傅高義已經能說一口流利的日語,他的第一本專著《日本的新中產階級》正是基於他在此期間對日本家庭的第一手觀察。

返回美國的傅高義被耶魯大學聘為助理教授,但一年之後,來自哈佛大學的一筆慷慨的資助又吸引他回歸母校。此時的哈佛正努力走出麥卡錫主義的陰影,重建其歷史悠久的漢學項目,並希望培養一位從事當代中國研究的社會學家。傅高義敏銳地覺察到了中國研究的重要性,毅然在哈佛大學和本科生一起學起了漢語。1967年,作為講師在哈佛大學連開三年中國社會課程後,37歲的傅高義被破格擢升為正教授,不但正式開啟了他輝煌的學術生涯,更在此後幫助哈佛大學成為全球當代中國研究的重鎮。2013年,隨著《鄧小平時代》簡體中文版洛陽紙貴,傅高義在中國的名聲達到頂峰。

然而,有意思的是,雖然傅高義在政策界與公眾中的名聲如雷貫耳,他對於社會學這門學科的影響幾乎可以忽略不記。在理論越來越晦澀、技術越來越複雜的今天,傅高義簡潔明了、就事論事的文風顯得格格不入。20世紀80年代初,傅高義曾出任哈佛大學社會學系主任。在那時,該系匯聚了一批具有廣泛公眾影響的學者,既有傅高義這樣的「區域專家」,也有丹尼爾·貝爾這種深入剖析美國社會肌理的文化批評大師。但幾年之後,隨著開創了社會網絡分析「哈佛革命」的數理社會學家哈裡森·懷特轉投哥倫比亞大學,哈佛社會學系發現自己在社會學內部陷入邊緣化的尷尬境地。彼時,隨著計算機在社會科學研究中的普及,經費充足的威斯康星大學和密西根大學等中西部公立大學開始大力發展以人口研究為代表的量化研究和以犯罪學為代表的應用研究,頂級刊物《美國社會學評論》開始被這類研究所佔領。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哈佛社會學系開始大力向量化研究和公共政策領域靠攏,時至今日已是非常「主流」的社會學系。相應地,「區域專家」成了社會學家避之唯恐不及的一個詞。這種情況延續至今。我在2003年赴美讀博時,系裡的教授開學第一堂課就提醒我們,在向別人介紹自己的研究興趣時,千萬不要說「我是研究中國的」,而要說「我是研究政治社會學的,以中國為經驗關注對象」。

在哈佛時,我曾跟朋友說,如果傅高義這種社會學家今天從美國博士畢業,很可能找不到一份像樣的教職。這當然是玩笑話,但社會學這門學科的發展趨勢卻是顯而易見。在如今的美國社會學界,一個研究中國少數民族的學者可以不用遠赴中國西部地區搜集任何第一手資料,甚至無需到中國做任何田野,只要有足夠的量化數據,就可以在電腦前寫出一篇技術上令人炫目的博士論文,甚至有可能發表在權威刊物上。

但說到對人類社會的理解,電腦前的社會學家真的能比田野中的社會學家告訴我們更多嗎?社會學研究難道不需要像馬克斯·韋伯說的那樣深入理解行動者的文化與動機嗎?在幾年前的美國社會學年會上,大名鼎鼎的歷史社會學家西達·斯考切波不客氣地說:「許多年輕的社會學家如今大談特談歷史,卻不知自己在說些什麼。」作為一個對理論情有獨鍾並且現在教理論的社會學「專業人士」,我至今仍以這句話警示自己。跑模型、做統計固然有其價值,細緻的觀察、深入的訪談以及歷史的視野仍然有其不可替代的價值。

直到新冠疫情暴發,熱情好客的傅高義教授每隔兩三周都會邀請哈佛及鄰近高校十來位研究中國的青年社會學者去他家聚餐並分享各自的研究心得,幾十年雷打不動。從2017年到2019年,我有幸成為這個小共同體的一員,飯桌上聽他講各種學術八卦,飯後則由一位朋友向大家做學術報告。在2019年上半年的一次聚餐中,傅高義教授在飯桌上先介紹自己剛剛完成的新書《中國與日本:1500年的交流史》時,然後用十幾分鐘時間,以「純正」的、抽象的社會學理論將這本書的基本內容重述了一遍。他當時的最後一句話是:「如果要把這本書用社會學語言包裝一遍,我會這麼說,但那不是我的興趣。」我不是傅高義教授的門下學生,卻在這兩年中多次蒙其耳提面命。每見他一次,我的敬意就加深一分。這是一位「老式」的社會學家,但也是一位精通中文與日文的學者,是一位堅持每年訪問中國和日本並在新冠疫情暴發前剛結束中國之旅的學者,是一位在退休後仍長期主持費正清中心每周三學術講座並幾乎一場不落的學者,更是一位真正了解中國社會的學者。此刻痛失這位學者,我們更知這種「老式」社會學家的可貴。更可知這樣一代的「老式」學者為何熱衷於去理解並講述故事,以「老式」的方式,去接近並講述中國,才會真正體會認知中國。

(作者系華中師範大學大學教授)

(作者:李鈞鵬 編輯:李靖雲)

相關焦點

  • 傅高義:一個「沒想過」從事中國研究的外國人,成了中國通,理解了...
    1973年,傅高義跟隨美國國家科學院贊助的代表團第一次訪問中國,這是到達中國的第一個美國代表團。80年代以後,傅高義則每年至少來一次中國。由於改革開放從廣東開始,傅高義對中國的研究也始於廣東。當地100多個縣,他踏足70多個。"
  • 「中國先生」傅高義去世,回顧他眼中的經濟特區和深圳
    研究中國的國際學者眾多,能冠以「中國通」的則甚少,其中美國著名中國問題專家、哈佛大學榮譽教授傅高義則被譽為「中國先生」。
  • 哈佛「中國先生」傅高義去世
    傅高義在接受外科手術後恢復不佳,病逝於美國麻薩諸塞州劍橋的一家醫院。傅高義精通中文和日文,被認為是美國唯一的一位對中日兩國事務都精通的學者。他對中國問題的觀察和寫作持續了整整四十年,在哈佛大學,有著「中國先生」的稱號,著有《鄧小平時代》一書。
  • 傅高義去世:人們不會忘記「中國先生」的記錄
    圖/新京報網文|徐立凡 據《新京報》報導,北京時間12月21日,哈佛大學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發表推文稱,我們懷著悲痛的心情宣布,前主任傅高義去世。據悉,傅高義於當地時間20日去世,享年90歲。 當日中國駐美大使崔天凱發布數條推特,對傅高義的去世表示哀悼。
  • 《鄧小平時代》作者、美國著名學者傅高義去世
    在哈佛大學有著「中國先生」稱號的著名學者傅高義去世了。據《朝日新聞》消息稱,傅高義於當地時間20日在麻薩諸塞州劍橋的一家醫院去世,享年90歲。當地時間12月20日,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也在社交媒體上發布了這一消息。
  • 周曉虹:東亞的審讀與傅高義的人生
    一我與傅高義相識的時候,他已年近七十。一九九九年秋季,我和一起來哈佛訪問的舍友李大華一起選修了傅高義在社會學系開設的中國研究的Seminar課程,現在想來,那時他在哈佛任教的時光已經進入倒計時,而我們可能是他課堂上的最後一批外國學人。
  • 傅高義去世,世界還能更多了解中國嗎
    傅高義被認為是美國唯一的一位對中日兩國事務都精通的學者,他的去世有人稱是世界中國學一代大師的隕落。傅高義1930年7月生,費正清東亞中心前主任、社會學家、漢學研究學者,也是美國著名中國問題專家,長期關注中美關係。撰有《鄧小平時代》《日本第一》《日本的中產階級》《重整旗鼓一重建美國實例分析》等著作,努力讓世界理解改革開放的中國。
  • 美國著名學者傅高義去世 曾在八旬高齡寫出《鄧小平時代》
    在哈佛大學有著「中國先生」稱號的著名學者傅高義去世了。據《朝日新聞》消息稱,傅高義於當地時間20日在麻薩諸塞州劍橋的一家醫院去世,享年90歲。當地時間12月20日,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也在社交媒體上發布了這一消息。
  • 哈佛教授傅高義逝世,曾指出中日關係好對中國全球影響力有好處
    傅高義是美國哈佛大學亨利·福特二世社會學榮休教授,曾任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主任,東亞研究專家,在哈佛享有「中國先生」的稱號,並被認為是美國少有的精通中日兩國事務的學者。他著有多部關於日本、中國和亞洲研究的社會學著作,1963年發表《日本新中產階級》,奠定了此後日本研究的基石。1979年發表《日本第一:對美國的啟示》,在西方和日本暢銷多年,對學界和政商界產生重要影響。
  • 傅高義去世 中國大使:他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
    來源:環球網原標題:傅高義去世,中國大使:他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環球網報導】當地時間12月20日深夜,中國駐美大使崔天凱連發多條推文,就美國知名中國研究學者傅高義去世表示哀悼。崔天凱發推說:「聽聞傅高義去世的消息,我很難過。他是一名傑出的中國研究學者,也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他畢生致力於增進中美兩國人民之間的相互了解,對中美人民友誼及中美關係做出了重大貢獻。他在中國(研究)上的智慧和見解不僅對該領域研究者有著不可估量的價值,對世界而言也是如此。」
  • 傅高義:寫完《鄧小平時代》10年後,我更覺得改開偉大
    傅高義後來在一本書的序言裡寫道:「在美國的很多大學裡,儘管歷史學家、語言學家和文學家都在教授關於中國的課程,但卻都對1949年之後的中國大陸沒有多少了解。」 到了上世紀50年代後期,傅高義說,當時哈佛大學已經有中文、中國歷史、中國文化的研究,但是在政治、社會、經濟、法律這些專業上,還沒有人做中國的研究。
  • 夫人緬懷傅高義:他懂得欣賞和理解,每晚一起吃塊巧克力
    「作為丈夫,他很溫暖,懂得欣賞和理解。」傅高義的夫人夏洛特·伊克斯(Charlotte Ikels)21日在郵件中這樣告訴中新社記者。由於手術後併發症,哈佛大學榮休教授、著名學者傅高義(Ezra Feivel Vogel)20日在美國麻薩諸塞州劍橋市一家醫院逝世,享年90歲。
  • 「中國先生」傅高義去世,生前致力於幫助西方了解中國
    1961年開始在哈佛學習中文和中國中古歷史,長期從事對中國政治、經濟和歷史的研究,在哈佛被稱為「中國先生」。2000年,70歲的傅高義從哈佛大學退休,花十年時間寫出名作《鄧小平時代》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社長甘琦向89歲的傅高義伸手攙扶時,傅高義沒有推開她。甘琦感嘆:傅先生研究中國、日本這麼多年,終於接受了中國的「敬老」文化。
  • 「中國通」傅高義去世,曾說美國應公平對待中國
    據日本《朝日新聞》報導,美國著名中國問題專家、哈佛大學榮休教授傅高義於當地時間20日在麻薩諸塞州劍橋的一家醫院逝世,享年90歲。哈佛大學日美關係項目負責人克裡斯蒂娜·戴維斯也證實了這一消息,戴維斯稱,「傅高義在接受外科手術後恢復不佳,不幸離世」。
  • 中國學者憶傅高義:困難時期積極行動,治學方法態度啟發後人
    「沒有大架子」「獎掖後進」「有擔當」「理解中國文化」……這是中國學者們回憶起與傅高義的交往時出現的高頻詞。當地時間12月20日,美國知名學者傅高義去世,享年90歲。傅高義研究中國和日本幾十載,與中國交往頗深,在取得了深厚的學術造詣的同時,也一直在努力促進中美關係的發展。
  • 「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學」研討會暨《中國社會治理通論...
    既符合時代需要,又符合社會學「多重」「綜合」「開放」的品格。專家聚焦研討「不斷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學的有效實現路徑」與會專家研討認為,在新時代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學必須面向新時代、研究新時代、服務新時代的使命和任務。在新時代的實踐創新、制度創新、理論創新中構建和完善系統、全面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學理論體系。
  • 中國駐美大使崔天凱悼念傅高義:他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
    澎湃新聞記者 南博一當地時間12月20日深夜,中國駐美大使崔天凱發布數條推特,就美國知名中國研究學者傅高義(ErzaVogel)的去世表示哀悼。崔天凱大使在推特上說:「知道傅高義去世的消息,我很難過。他是一名傑出的中國研究學者,也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
  • 重磅|《邁向人民的社會學: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四十年學術...
    彙編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建所40年來科研成果精粹反映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的巨大變遷梳理社會學界學術成果,推進學科發展新書推薦自建所以來進行了多項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和中國社會科學院重大、重點課題的研究,如「中國小城鎮研究」、「中國百縣市經濟社會調查研究」、「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研究」、「『單位』組織和民間社會組織研究」、「中國社會發展研究」、「中國社會指標體系研究」、「中國城市家庭研究」、「中國青年價值觀研究」、「中國社會學基礎理論研究」、「當代中國城鄉社會變遷研究」、「當代中國社會人民內部矛盾研究」等等。
  • 傅高義:我希望自己的努力能幫助中日兩國更好地理解彼此
    他希望自己的書既能幫助中日更好地理解彼此,也能幫助西方更好地理解這兩個國家的關係。而中日關係的改善也有助於減少中美之間的誤解。【文/傅高義】我自小就認識到戰爭的嚴重性。我的父親是猶太人,他從波蘭來到美國。而他的兩個姐姐與丈夫和孩子留在波蘭,最後都死在納粹的集中營裡。
  • 傅高義去世,他五年前談到的寫作計劃終未完成
    1930年,傅高義出生於美國俄亥俄州一個猶太人家庭,1950年畢業於俄亥俄州韋斯利大學,1958年獲哈佛大學社會學博士學位,被認為是美國唯一的一位對中日兩國事務都精通的學者。傅高義是哈佛大學教授、著名中國研究專家。2011年9月傅高義撰寫的《鄧小平》在哈佛大學出版社出版後,獲得熱烈的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