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丈夫,他很溫暖,懂得欣賞和理解。」傅高義的夫人夏洛特·伊克斯(Charlotte Ikels)21日在郵件中這樣告訴中新社記者。
由於手術後併發症,哈佛大學榮休教授、著名學者傅高義(Ezra Feivel Vogel)20日在美國麻薩諸塞州劍橋市一家醫院逝世,享年90歲。
作為美國知名的東亞問題專家,傅高義著作等身,在全世界享有聲望。他的著作《鄧小平時代》為中國人所熟知。他的兒子史蒂夫·沃格爾(Steve Vogel)在其撰寫的訃告中這樣評價父親,他從多角度研究了在許多國家中廣泛存在的實質性問題,「這使他在學術生涯中多次成為不同領域的知名學者。」
「不管他有多忙(而他正是一個工作狂),每晚9點到10點我們都會暫停工作,一起坐在沙發上,每人吃一塊巧克力——他負責挑選當晚的巧克力。」夏洛特說,「我們會一起回顧一下當天所做的事情,然後聊聊明天的安排。」
在史蒂夫眼中,傅高義是位「虔誠的丈夫和父親」,每年都要組織家庭成員聚會。2020年的家庭團聚活動,原本定在12月20日,通過視頻會議軟體進行。「他喜歡與朋友、家人和同事保持聯繫。」傅高義多年來堅持和夏洛特一起跑步;直到去世前不久,還每天騎自行車。
傅高義的家庭是名副其實的「學者之家」,他的夫人夏洛特、兩個兒子和一個女兒均在不同領域從事學術工作。
夏洛特是一位人類學家,曾與傅高義共同在中國廣東進行研究工作。「傅高義會說普通話,我會說廣東話。」她告訴記者,當時傅高義的研究側重政府和政策層面,她自己則關注普通人。「當我們把各自的研究進行對比分析時,就能清楚地認識政策是如何實施、並實際影響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夏洛特說,子女們對工作的選擇不盡相同,有很早就決定投身學術界;也有最初拒絕這一方向,但最後又熱情回歸了學術這項「家族事業」。「他對待工作非常非常認真。」她認為,幾個孩子都在這方面受到了傅高義的影響。
早年當過記者的史蒂夫,現在是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教授,重點研究日本問題。「我從未有意識地追尋父親的道路,但現在我和他的職業生涯的確很相似。」史蒂夫對中新社記者說,父親在工作中會「不計一切代價把問題搞清楚」,自己在這方面有著同樣的風格。
「我聽到他去世的消息時,正在家中處理一些郵件。」對于波士頓大學教授梅麗·懷特(Merry White)來說,傅高義亦師亦友。「當時我完全驚呆了。他怎麼會去世呢?他應該是剛剛休完假,或者躲在某個地方秘密地寫一本新書。他不會離開的。」懷特22日在回覆中新社記者的郵件中這樣描述她那一刻的感受。
懷特從1973年起在傅高義指導下學習,曾同他一起到中國考察。「他教導我要把事實和數據作為研究的出發點,而不是假設或者理論。」她說,傅高義教會了她如何讓數據講述事實,「傾聽它,然後分析它。」
「他曾問我:『如何讓數據歌唱?』」懷特說,直到今天,自己的研究成果仍然可以歸功於對這個問題的思考。
中國駐美國大使崔天凱在悼念傅高義時說,他的理念和信念將對我們產生永久的影響。而在懷特眼中,「傅高義是不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