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時代》出版人李昕:傅高義生前還想寫兩個人,胡耀邦和朱鎔基

2020-12-24 手機鳳凰網

12月21日,美國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在社交媒體發布消息,著名中國問題專家、哈佛大學榮休教授傅高義去世,享年90歲。

消息表示:「我們懷著悲痛的心情宣布前主任傅高義去世。在1973-1975年和1995-1999年期間,傅高義教授擔任中心主任。他是我們中心真正的守護者,一位博學的學者,一位很好的朋友,我們將深刻懷念他。」

傅高義1930年出生於美國俄亥俄州的一個猶太人家庭。他是美國學者,社會學家,哈佛大學教授,曾任哈佛大學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主任,精通中文與日文。主要研究領域包括中國、日本社會研究,東亞政治、經濟研究。主要著作有:《鄧小平時代》《領先一步:改革開放中的廣東》《日本第一:對美國的啟示》《日本的中產階級》等。

鳳凰網文化連線著名出版人,也是《鄧小平時代》的簡體中文版出版方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前總編輯李昕,談一談他所了解的傅高義。

採訪&撰文|李牧謠

鳳凰網文化:據您所知,近一兩年傅高義教授主要在做什麼?

李昕:傅高義主要做中國當代史的研究。當然,他同時也是個日本研究學者。關於中國的研究,他最初是從廣東開始的。那時候,時任廣東省經委主任的張高麗陪同他做了很多參觀和調研,然後他寫了那本《先行一步》,是講廣東的經濟改革。從那之後,他就開始研究中國當代的社會政治問題。

據我所知。他直到去世以前都在研究胡耀邦。他跟我講過,他想寫兩個人,一個是胡耀邦,一個是朱鎔基。

他研究鄧小平的時候採訪了300多人。他研究胡耀邦也採訪過很多人,我還帶著他去採訪過一些高幹子弟,大概在2014或2015年。我想他還是像寫《鄧小平時代》一樣,要去採訪和胡耀邦一起共事過的人、重大歷史事件的見證人、一些領導人家屬,還有一些外國政要。但他的身體已經越來越差了,再讓他像以前那樣跑,太吃力了。所以他材料收集得比較困難,寫胡耀邦的那本應該沒有完成。至於朱鎔基,應該是沒有動筆。

鳳凰網文化:您剛剛也談到了《鄧小平時代》,您作為這本書的出版人,能不能說說出版前後的故事?

李昕:《鄧小平時代》是傅高義從哈佛大學退休以後,用了整整十年時間寫完的。他跟我講,他每天工作十個小時,用了十年的時間,我給他加起來,算了一下,大概一共用了四萬個小時。

他到中國來了十幾次,每次都住至少一兩個星期,採訪了很多當事人,包括和鄧小平有所接觸的人、改革開放的重要見證者、領導幹部的後人,以及各國政要,比如李光耀、澳大利亞總理等等。

他那本書的資料非常紮實和豐富,而且很多一手資料。你看《鄧小平時代》的開篇有一個鳴謝名單,裡面有近百人,原因就在這。而且他扉頁上寫:獻給我的妻子艾秀慈(他給他的夫人還起了一個中文的名字)。為什麼他寫這個?因為他曾經承諾退休了以後要陪著夫人好好生活。結果他除了每周陪夫人騎一次自行車,算是鍛鍊身體以外,其他時間全給了《鄧小平時代》這本書。所以他把感謝夫人寫在書裡面,因為他覺得很對不起她。像傅高義這樣治學是很值得我們中國學者學習和借鑑的。

鳳凰網文化:在和他接觸的過程中,有沒有發生什麼難忘的事?

李昕:每一件事情都難忘,沒有一件不難忘的。今天聽到這個消息,心裏面很難過,想起他很多事情來。這個人實在是一個給人留下太多難忘記憶的人。他是一個可愛的、可親的、善良的,令人尊敬的一位老先生。跟他打交道是很愉快的經歷。他作為一個學者,有極其嚴肅的一面,在學術上他非常堅持自己的觀點,非常較真。從這個角度來講,他是很難溝通、很難商量的。可是你知道,傅高義的書在中國大陸要出版的話,是要做技術處理的。但他不同意。如果說史料錯了,他願意改,在這個方面他非常謙虛,而且也一直歡迎別人批評。但如果你不能證明史料錯誤,他很堅持,就很難溝通。

但是他有很可親的一面,他也知道他的書要是想順利出版,也需要配合我們。只要我們不改動他的觀點,有些處理他也還是可以接受。

我們跟他整整商量了一年的時間,電郵來往大概也有幾百封吧。因為我們之前承諾過,修改的每一句話都要徵求他的同意。所以一年以後這本書出版了,傅高義每次演講都會說一句話:感謝三聯,三聯做了很好的工作,把我的學術成果,盡最大可能地保留住了。這本書裡沒有一句話不是我說的。

到最後,也不光是我們出版社審,這個書是要專家審稿的。專家給的某些意見,傅高義是很難接受的,他也通過我們去跟專家溝通,可有些專家也很堅持。對於一些爭執不下的東西,專家現去查史料。比如,傅高義不知道從哪查來的史料,說在某一次政治局會議上葉劍英講過什麼話。結果這個專家審稿時候說,葉劍英從來沒講過這個話,然後就去特地去查那次政治局會議的材料,真的沒有這話。那傅高義沒辦法,只好刪了。

鳳凰網文化:今年是2020年,改革開放已經40多年了。您覺得在現在這樣一個節點上,我們重新來看《鄧小平時代》這本書,它的啟示和意義在哪裡?

李昕:傅高義這本書應該是可以傳世的。實際上,他並不是在為鄧小平一個人立傳,而是在給中國的改革開放時代立傳。當然改革時代一直到今天還在延續,但是它這是個階段性的——鄧小平代表著改革開放的一個很長的歷史時期。傅高義是通過對鄧小平個人經歷的回顧,試圖對中國的二三十年做一個總結,也是對中國改革開放道路的一個梳理和總結。

傅高義的歷史貢獻在於,他把這個中國社會的一個轉型的過程描述清楚了,他告訴你中國的道路是從哪裡來,而且必將走向哪裡去。這個工作國內也有很多人做過,世界上一些關心中國問題的專家也做過,但從來沒有一個人像傅高義做得這麼好。所以他這本書是留給歷史的,是可以傳世的。

鳳凰網文化:您第一次見他和最後一次見他,分別是什麼場景?

李昕:第一次是2012年,我為了談《鄧小平時代》的版權,去香港見傅高義先生。最開始有30來家出版社競爭這本書,傅高義把這個版權委託給香港中文大學了,港中文負責這件事的是甘琦,就是北島夫人。他們內部成立了一個小組,討論這個版權究竟給哪一家出版社。他們投了兩輪票,最後剩了2家:我們(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和上海人民出版社。我代表北京三聯,上海人民出版社去了個年輕人,叫畢勝(上海世紀集團的編輯室主任)。現在畢勝好像是上海文化出版社的社長了。當時傅高義就很欣賞畢勝,認為他將來大有前途。但他還是把版權給了我們。大致是兩個理由:一是三聯的品牌優勢,傅高義說,那天午飯時在中文大學和一教授談天,問及大陸哪家出版社最好,對方答曰:「三聯」。二是三聯由我執筆寫的第二輪材料(包括內容分析報告和送審策略)令他滿意,認為很好地回答了他想了解的問題。他笑稱自己想不出這些點子,對中國的這套管理模式不熟。那是我第一次見他。

最後一次見面,好像是在2016年。我當時已經退休兩年了,聽說傅高義來北京,我說要請他吃個飯,敘敘舊。吃飯時候就聊到他新寫的《中國和日本:1500年的交流史》。談到這個著作,他說還是很希望我能夠繼續幫他出版,但是我當時已經退休了。傅高義還是很信任我,這本書在選擇大陸出版社的時候,他發過電郵給我,讓我比較一下幫他比較、權衡一下。我也給了他一些建議,最後由他去做決定。

後來據我所知,傅高義好像是跟中信籤了合同。中信的發行實力好一點,可能最後報價也比較高。但其實傅高義不在乎掙錢,反正有錢他也是捐掉。我在第一次跟傅高義見面的時候,他就說,我都80多歲了,我不需要錢了,我的錢反正也是捐,我就考慮誰做這個書可以影響更好、更大一些。所以大概是中信是靠著它的渠道取得了競爭的優勢。

另外,傅高義在中日關係問題上,他對雙方前一階段的做法都有他自己的看法、批評。他覺得你這件事做得不對,他那件事做得不對,你們應該怎麼做才會更好。他對中日雙方都抱著極大的善意,也得抱著充分的理解和期待,希望中日能很好合作。

相關焦點

  • 《鄧小平時代》作者、美國著名學者傅高義去世
    《朝日新聞》還透露了傅高義此前曾在醫院接受手術,因治療後情況不理想而突然逝世。1930年,傅高義出生於美國俄亥俄州,1958年獲哈佛大學社會學博士學位,在1963至1964年成為哈佛的博士後,學習中文和歷史。
  • 美國著名學者傅高義去世 曾在八旬高齡寫出《鄧小平時代》
    《朝日新聞》還透露了傅高義此前曾在醫院接受手術,因治療後情況不理想而突然逝世。1930年,傅高義出生於美國俄亥俄州,1958年獲哈佛大學社會學博士學位,在1963至1964年成為哈佛的博士後,學習中文和歷史。
  • 傅高義去世,他五年前談到的寫作計劃終未完成
    在他80多歲的時候,傅高義突然被很多中國人所熟悉,這在很大程度上緣於他退休以後歷經11年完成的一本書——《鄧小平時代》。「沒想到會寫那麼久,也沒想到能引起那麼大的反響。」傅高義的普通話好到能夠不做作地發準絕大多數捲舌音,他還不時地用兒化音裝飾自己的中國腔。「我聽了很多人講他的故事,慢慢地,我的確是崇拜他的。」有人認為,傅高義是帶著崇拜的心理去寫鄧小平的,他並不否認這一點。
  • 《鄧小平時代》作者傅高義去世,生前因東亞研究具有盛名
    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吳心伯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表示,他收到了哈佛大學日美關係項目負責人克裡斯蒂娜·戴維斯(Christina Davis)發來的郵件,得知傅高義去世的消息。戴維斯也對《朝日新聞》證實傅高義了去世的消息。戴維斯稱,傅高義在接受外科手術後恢復不佳,於劍橋奧本山醫院離世。
  • 傅高義:寫完《鄧小平時代》10年後,我更覺得改開偉大
    傅高義後來在一本書的序言裡寫道:「在美國的很多大學裡,儘管歷史學家、語言學家和文學家都在教授關於中國的課程,但卻都對1949年之後的中國大陸沒有多少了解。」 到了上世紀50年代後期,傅高義說,當時哈佛大學已經有中文、中國歷史、中國文化的研究,但是在政治、社會、經濟、法律這些專業上,還沒有人做中國的研究。
  • 傅高義生前未刊訪談|「我還計劃寫兩本書」
    如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金耀基教授對這本書的評價:「傅高義先生是久享盛譽的中國與日本研究的社會學家,《中國和日本》則是他第一次把中日兩國作為合一研究對象的新著。八十九歲的傅高義,以中日兩國朋友的身分,以抱同情態度的旁觀者的身份,期待兩國面對歷史,以同理心尋求互解互諒,開啟一個和平、發展的歷史交流的新起點。
  • 哈佛「中國先生」傅高義去世
    高 傾十年之力寫《鄧小平時代》2013年《鄧小平時代》簡體中文版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推出,一年後該書銷量已突破70萬冊。在書中,傅高義以豐富的史料、國內外重要的研究成果、檔案資料和為數眾多的獨家訪談為基礎,對鄧小平個人性格及執政風格進行了深層分析,並對中國改革開放史進行了完整而獨到的闡釋。
  • 「中國先生」傅高義去世,生前致力於幫助西方了解中國
    1961年開始在哈佛學習中文和中國中古歷史,長期從事對中國政治、經濟和歷史的研究,在哈佛被稱為「中國先生」。2000年,70歲的傅高義從哈佛大學退休,花十年時間寫出名作《鄧小平時代》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社長甘琦向89歲的傅高義伸手攙扶時,傅高義沒有推開她。甘琦感嘆:傅先生研究中國、日本這麼多年,終於接受了中國的「敬老」文化。
  • 「中國先生」傅高義去世,回顧他眼中的經濟特區和深圳
    2012年3月,傅高義花了整整10年時間完成著作《鄧小平時代》,獲得了熱烈評論。該書獲得加拿大多倫多大學萊昂內爾·蓋爾伯獎(Lionel Gelber Prize),該獎授予最佳英語外國事務非虛構著作。此外,傅高義還著有《日本中產階級》、《重整旗鼓 —— 重建美國實例分析》等多部著作。
  • 《鄧小平時代》作者傅高義突然辭世,自傳大綱剛備好,中國各界緬懷
    日本重視傅高義對時局的判斷,皆因他對東亞,尤其是對日本和中國的研究深入社會肌理,並敏銳覺察到時代的腳步。早在上世紀60年代,即便鐵幕深鎖,傅高義也已開啟對中國的研究,這段經歷促使他和費正清等美國學者為當時的尼克森政府建言,「現在是跟中國接觸的好機會」。
  • 傅高義生前未刊訪談︱「我還計劃寫兩本書」
    傅高義生前系哈佛大學亨利福特二世社會科學榮休講座教授,其著作被翻譯成中文的有《日本新中產階級》(1963)《共產主義下的廣州:一個省會的規劃與政治(1949-1968)》(1969)《日本第一》(1979)《重整旗鼓——企業的振興與競爭》(1985)《先行一步:改革中的廣東》(1989)《亞洲四小龍騰飛之謎》(1991)《日本還是第一嗎》(2000)《中美日關係的黃金時代》(2002)《鄧小平時代》
  • 傅高義:我希望自己的努力能幫助中日兩國更好地理解彼此
    導讀:當地時間12月20日,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在推特上發布消息稱,《鄧小平時代》作者、著名中美問題學者、研究中心前主任傅高義(Ezra F. Vogel)去世,終年90歲。本文為傅高義教授為自己生前最後一作《中國和日本:1500年的交流史》所寫的序言。在該文中,傅高義教授談到了自己研究日本和中國的起因與方法。
  • 傅高義:一個「沒想過」從事中國研究的外國人,成了中國通,理解了...
    費正清東亞中心主任、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主任、著名社會學家、漢學研究學者……諸多的職位和頭銜足以證明傅高義與東亞文化研究的深厚淵源。然而,儘管在哈佛早已擁有了"中國先生"的稱號,對於大多數中國人而言,對於傅高義這個名字的了解,也許還是源於那部《鄧小平時代》。
  • 傅高義去世,世界還能更多了解中國嗎
    傅高義對中國問題的觀察和寫作持續數十年,對中國的政情、輿情以及社會經濟狀況有深入的了解。同時,他的研究興趣也涵蓋現代日本和日本的工業化等話題。傅高義被認為是美國唯一的一位對中日兩國事務都精通的學者,他的去世有人稱是世界中國學一代大師的隕落。傅高義1930年7月生,費正清東亞中心前主任、社會學家、漢學研究學者,也是美國著名中國問題專家,長期關注中美關係。
  • 傅高義去世:人們不會忘記「中國先生」的記錄
    圖/新京報網文|徐立凡 據《新京報》報導,北京時間12月21日,哈佛大學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發表推文稱,我們懷著悲痛的心情宣布,前主任傅高義去世。據悉,傅高義於當地時間20日去世,享年90歲。 當日中國駐美大使崔天凱發布數條推特,對傅高義的去世表示哀悼。
  • 傅高義教授,天堂裡是否不用「每日起舞」
    在麻薩諸塞州劍橋的奧本山醫院,90歲的傅高義因術後併發症辭世。月光下,白雪覆蓋的大地靜悄悄的。內心裡,我為而駕鶴西去的老教授默默送行。認識傅高義教授,源於5年前完成報社布置的一個任務。彼時,他十年磨一劍完成的《鄧小平時代》被視為向西方客觀介紹改革開放以來當代中國的重要著作,人民日報做過多次報導。春節前,文藝部「足音」欄目年終回顧版為此約寫一篇人物近況。
  • 61年胡耀邦視察大饑荒:對包產到戶"心裡發虛"
    他還說1959年廬山會議後不該把「反右傾」鬥爭搞到縣以下的基層去。他還提出,要對廬山會議後幾年來批判和處分錯了的人進行甄別平反。由於毛澤東提出對「反右傾」要進行甄別,黨內出現了為1957年「反右」運動中搞錯了的人進行改正的呼聲。胡耀邦參加了中央工作會議,得風氣之先,他要把新的精神告訴在金鄉縣農村的團中央系統幹部們。
  • 夫人緬懷傅高義:他懂得欣賞和理解,每晚一起吃塊巧克力
    他的著作《鄧小平時代》為中國人所熟知。他的兒子史蒂夫·沃格爾(Steve Vogel)在其撰寫的訃告中這樣評價父親,他從多角度研究了在許多國家中廣泛存在的實質性問題,「這使他在學術生涯中多次成為不同領域的知名學者。」「不管他有多忙(而他正是一個工作狂),每晚9點到10點我們都會暫停工作,一起坐在沙發上,每人吃一塊巧克力——他負責挑選當晚的巧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