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千年錯看史(八)

2021-01-10 中國網財經

  另一方面,甲午之戰意味著東北亞的國際政治格局發生了根本性變化,日本開始成為中國一個無法躲避的利益覷覦者,而中日關係也逐漸變為中國外交關係中最重要最複雜的部分。留日的陳天華在《絕命書》中寫到:「今日而欲與日本同盟,是欲作朝鮮也;居今日而欲與日本相離,是欲亡東亞也。」但是,與其說如何處理對日關係讓中國人感到迷惑,還不如說是中國人對自己國家前景的懵然。

  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日軍神尾大佐率代表團訪華,拜會湖廣總督張之洞。神尾對張稱甲午戰爭「彼此俱誤」,而在「西洋白人日熾」的形勢下,中日兩國「同種、同文、同教」,應該加強聯絡(《張文襄公全集》)。神尾的說辭帶有明顯的哄騙色彩,其意在於為在華繼續擴張殖民權益營造遮掩的幌子。可是,此等謊言竟為張之洞所相信。一代名臣這般天真,實在可笑,究其原由應當還是對日本的無知。任達在《新政革命與日本》中提及,張在給總理衙門的報告中「仍蔑視日本為倭,將日語模糊地稱為東文」。張之洞在輕蔑中夾雜推崇的複雜心態,可以視之為近現代以來中國人對日本的主流看法。這兩種截然相反的盲目情緒混合一處,結果是無論輕蔑或推崇都全無理智可言。但張之洞的幼稚非其個人特例,清朝很多中國人都相信所謂「黃白種爭」之論,並因此抱有中日合作的幻想。章太炎在1897年的《亞洲宜自為唇齒論》裡,稱中國可以依賴的國家惟有日本,甚至連日本挑起甲午戰爭也被視為俄國壓力下迫不得已的「自救」。此類觀點一度頗為流行,上海《申報》刊登於1899年的一篇評論,還鼓吹與日本結盟,而日本未嘗不為發動侵華戰爭感到懺悔,所以一定會接受中國的建議。(參見伍國《亞細亞的孤獨者:十九世紀末的中國自我認同》)。以上諸般與虎謀皮的愚蠢觀點,已經瀕臨滑稽的地步。但這種荒唐幻想的流毒很長,羅志田在《近代中國民族主義的特殊表現形式》文中以後來胡適的心路歷程為例,點破了此一觀點的可笑:日本人雖也主張「黃白種爭」,卻只是利用它來「為其徵服中國正名」,因敗弱的中國要在「黃白種爭」中服從日本的領導。

  一戰爆發之後,以二十一條事件為標誌,中日關係徹底結束了表面上較為和緩的時期,轉而不斷惡化。日本加強了對華的打壓和幹涉,而中國人對日本的反感仇恨則與日俱增。不過,對於凡和日本沾邊便一味排斥反對的做法,戴季陶稱之為「智識上的義和團」。這種情緒化的極端趨勢,和日方互為促動,最終令兩國關係陷入惡性循環的境地,不可避免地走向了戰爭。(參見美國學者柯博文《走向最後關頭:中國民族國家構建中的日本因素》)

  戴季陶的那本《日本論》,至今仍堪稱研究日本的佳作,也得到了日本學界的重視好評。可問世近八十年來,中國人的類似著作尚未有與之媲美或超越者,更加凸顯了中國對日本的誤解、無知是何等根深蒂固。2005年,抗戰勝利60周年,在中國素以象徵文化水準與社會良知聞名的媒體《南方周末》發行了紀念特刊,其開篇社論的第一句就是「日本在一千多年來屬於中國的朝貢體系」,論者顯然不具備對日本歷史的基本掌握,卻滿懷民族主義的亢奮。此等謬論堂皇刊載於影響力甚巨的主流傳媒,給受眾帶來的誤導可想而知。

  美國歷史學家柯文在《在傳統和現代性之間:王韜與晚清改革》中,以最早直面西方的「新人」之一的王韜為例,指出他對日本自相矛盾的變化觀點,時而讚美時而痛斥的反覆,來自於中國人「一種讚賞、妒忌和鄙視等混在一起的複雜感情」,便產生了「既愛又恨的深刻矛盾感」。而究其原因,易惠莉對清士人在東北亞國際關係實情面前的精神狀態的評語,仍舊是極為恰當的:「不能坦然面對」。這個評判之後一直到現在,還能普遍適用於中國人的對日看法,特別是在經歷了殘酷的八年全面戰爭之後,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政後二十多年的外交隔絕之後,以及在今天自詡國力日漸強盛的社會氛圍之下,「坦然面對」似乎愈發困難了。

  (本文摘自《斂與狂——日本人看不見的日本》,未完待續)

相關焦點

  • 《東往東來》:為中日語言交流史正本清源
    陳力衛陳力衛,日本成城大學教授,專攻日語史、中日語言交流史,主要著作有《和製漢語的形成與發展》《圖解日本語》《日本的諺語·中國的諺語》《近代知識的翻譯與傳播》,譯有《風土》《現代政治的思想與行動》。東亞漢字文化圈的輻射影響力,塑造了中日兩國之間的文化複雜性。近代以來,西方文明的輸入與歷史的糾葛,導致了中日之間語詞概念的傳播、互動與共享關係受到幹擾,以至於後世在談論時總是以訛傳訛。通過對比中日近代出版的報紙雜誌和辭典收錄狀況,《東往東來》打破了過往的種種偏見與謠傳,對語詞概念的來源進行了具體驗證,並透過語詞概念的辨析,描摹出一部中日兩國社會思潮與文化互動的變遷史。
  • 天涯比鄰: 兩千年來中日兩國交往史_鳳凰網
    阿倍仲麻呂(698—770)是中日友好關係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中國名字叫晁衡,他和唐朝著名詩人王維、李白、儲光羲等都有過親密交往。天寶十三年(753年),晁衡回國探親,途中遭遇風暴,李白誤聞晁衡在歸日本時翻船遇難,非常悲痛,寫下了著名的《哭晁卿衡》一首,情意深厚:「日本晁卿辭帝都,徵帆一片繞蓬壺,明月不歸沉碧海,白雲愁色滿蒼梧。」
  • 岸本齊史新作確定腰斬,《死神》千年血戰篇動畫化官宣
    這個壞消息和三大民工漫中的《火影忍者》有關,那就是火影的作者岸本齊史他的新作已經確定要腰斬了。在《火影忍者》完結之後,作者岸本齊史並沒有閒著,他和助手大久保彰又在《少年JUMP》開了一部新的作品叫做《機侍八丸傳》。《機侍八丸傳》是一部武士題材的科幻漫畫,主要講述的是一位叫做八丸的少年在機緣巧合下成為機侍,並和貓型機侍一起開始了尋找開啟潘多拉盒子的鑰匙的冒險之旅。
  • 國漫IP強勢來襲 《Butlers~千年百年物語~》讓中日漫迷一起追
    4月12日凌晨,一部名為《Butlers~千年百年物語~》動畫新番,在中日兩國同步開播——該劇作為角川2018年春季檔的主推劇,北京時間每周三午夜(周四凌晨)更新播出一集,中日同步。上周第一集播出後,角川官方表示:作為一部在日本毫無群眾基礎的中國動漫作品,在開播前就接近一萬粉絲已經很厲害了。國內的動漫迷就更興奮了,凌晨的B站,彈幕飛起,屏幕上都看不清人臉了。上線僅僅20小時,追番人數超過10萬。
  • 中日聯合挖出千年前織錦,上書:五星出東方利中國
    考古重大發現 1995年10月,中日尼雅遺址學術考察隊,聯合在我國新疆和田尼雅遺址處考察。經過詳細勘測,一名日本專家突然發現了一座保存完好的雙人合葬墓。而當古墓被打開後,古屍右臂上綁著的一件絲錦,立刻吸引了在場所有人的目光。這是一件怎樣的織錦啊,織錦上色彩絢爛無比,紋飾詭異。
  • 中日千年前的第一戰——白江口之戰
    日本派遣二路大軍中日之間第一次大規模戰爭爆發。日本齊明天皇,派遣軍隊4萬餘人,浩浩蕩蕩,乘著小漁船,分兩路進攻在百濟的唐軍和新羅。唐將劉仁軌麾下兵力七千人,力量懸殊!大唐戰艦日方將領自以為總結經驗後,中日水軍再一次開戰。
  • 加泰隆尼亞的獨立史:與西班牙的千年之仇,可惜每次都站錯邊
    而加泰隆尼亞搞獨立,已經有上千年的歷史,可以說是分離主義的祖師爺,一直以來都是西班牙政府很頭痛的問題。加泰隆尼亞經濟發達,有自己的語言外,文化與政治都與西班牙中央格格不入。今天,我們通過了解加泰隆尼亞的歷史,就可以知道,其實這個仇已經上千年了。
  • 《中日歷史認識共同研究報告(戰前篇):中日戰爭何以爆發》出版
    2016年3月,北京大學國際戰略研究院和日本笹川和平財團共同啟動「歷史認識與中日關係的未來——中日有識者的戰略對話」研究項目,力圖通過中日學者共同考察中日關係的歷史,就1931~1945年中日戰爭的原因及背景,以及戰後中日關係的發展狀況達成一定共識,然後在雙方關於歷史認識的共識基礎上梳理兩國面臨的現實問題,並就未來中日合作關係進行探討。
  • 日本遺孤:中島幼八兩個母親三個父親 一輩子輾轉中日兩地
    核心內容:1972年,中日實現邦交正常化,大部分日本遺孤都回到了故國,然而對於已人到中年的他們來說,日本社會和原生家庭都已很難融入,近野省三在返日後,繼續關照他的童年夥伴,和中島幼八一起參加促進中日建交的運動,飯塚正子被中國政府出資養大,並讀到大學,中日建交後得以返回日本
  • 火影作者岸本齊史屢次被網友DISS,連《鬼滅之刃》完結也要被點名
    這部《機侍八丸傳》可以說是岸本齊史的夢想,因為他一直很想創作科幻和武士類的漫畫。可惜的是,雖然岸本齊史對《機侍八丸傳》寄予眾望,但讀者對於這部設定複雜繁瑣的科幻漫畫並沒有太大的興趣。在作品連載不到一年的時候,《少年JUMP》就宣布要腰斬《機侍八丸傳》。
  • 《大朝鮮帝國史》,一本韓國歷史教科書,顛覆三觀,引中日痛罵
    《國民教育史》是韓國陸軍軍校現在所使用的歷史教科書,大部分的韓國軍人,都是通過這本書來了解他們自己國家的歷史。而這本官方教科書的大部分內容,都是改編自1994年韓國學者金珊湖所編著的《大朝鮮帝國史》。這是一本影響力很大的歷史著作,但並不是因為它的學術性和嚴謹性,而是它的內容太過於「奇幻」。
  • 甘陽、侯旭東主編《新雅中國史八講》
    內容簡介清華大學新雅書院「中國史」通識課程講稿。孫慶偉、侯旭東、閻步克、張國剛、鄧小南、姚大力、劉志偉和楊念群等八位學者,依次對中國大的歷史時期與核心王朝的發展進程和時代特點進行綜括性的脈絡梳理和問題分析。
  • 重讀中日建交公報,這個開篇使用的成語,讓人覺得後背發涼
    大部分成語雖然流傳了上千年,但仍保留著本意。比如常見的「投鞭斷流」是將前秦苻堅的人馬眾多,兵力強大,現在也還是如此;而「草木皆兵」原意是前秦苻堅打了敗陣,誤以為山上的草木都是敵兵,說明人在驚慌時疑神疑鬼,現在用這個成語,也是這個意思。但也有一些成語,逐漸失去了本意,而被賦予了新的含義。
  • 《揚州八怪題畫詩考釋》:達人隨性好畫圖
    歷史上首次將藝人稱為「達人」,似預示千年後揚州由「八怪」發動繪畫變革緣於人的性情。回望歷史,「揚州八怪」就是應時而生的畫壇達人。  五代出現荊浩、關仝、董源、巨然等山水畫巨匠,後人按活動地域將荊、關視為北方畫派,董、巨為南方畫派,雙峰並峙,燭古耀今。評論家對明初戴進為首的畫家以作品、履歷認證品級,分類註疏,品鑑定性,達成按地域分類有美學意涵的畫派共識。
  • 原作玩家嫌刀劍亂舞劇情瑣碎無趣 杉浦理史的錯
    說到2016新番表現,背鍋背最大的除了《甲鐵城的卡巴內裡》大河內以外,應該就是《熊巫女》杉浦理史了。然而杉浦理史又接下了《刀劍亂舞-花丸-》這個難度不低的劇本工作,所幸後來大致上來說還算中規中矩,畢竟動畫工房將其定位成日常番嘛,不需要嚇死人的超展開。
  • 我是戰史研究者周明,關於淞滬會戰的來龍去脈,問我吧!
    我是戰史研究者周明
  • 周恩來貿易三原則把中日關係推向「半官半民」
    把握歷史發展的總趨勢 中日兩國地理上相近,文化上相通,有著數千年友好交往的歷史。但是自1894年起,日本先後對中國發動了兩次侵略戰爭。在長達半個世紀的時間裡,日本侵略者在中國的領土上,大片割佔土地,瘋狂掠奪資源,肆意摧殘文化,野蠻屠殺人民,犯下了世人憤慨的罪行。
  • 《八犬傳》中譯本出版
    伏姬因受犬氣而孕,為表清白剖腹自殺時,其腹內飛出一團白氣散向八方,從此誕生了持有仁、義、禮、智、忠、信、孝、悌八顆靈珠的八犬士。真假村雨丸、芳流閣決鬥、對牛樓鏖仇、庚申山妖貓、親兵衛伏虎……雄壯華麗、異想天開的傳奇物語就此展開。《八犬傳》在時間上屬於日本戰國史,其中出場了許多真實人物,也穿插了大量史實。
  • 《八佰》裡的這句泰興話,在上海真實的「響過」
    今年 《八佰》「壯士許國」的故事 被搬上了銀幕 不少網友評論 「看《八佰》,血脈賁張!」
  • 明治維新之後,中日77年競爭以日本的失敗告終
    從白江口之戰開始,日本老實了大約一千年,在此期間,日本悉心學習中國文化,不敢再覬覦中國的利益。但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到了明朝時期,日本的野心再次暴露,試圖通過入侵朝鮮半島,並以此為跳板鯨吞中國。當時日本的首領豐臣秀吉,甚至大言不慚地聲稱,吞併中國後,要把天皇遷到北京,他自己遷居寧波。但最終日本的野心再次被無情地粉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