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淞滬會戰之陣地戰(下)
#抗日戰爭##紅色血脈##抗日老兵的故事##歷史冷知識##圖說軍事#中國抗戰領袖—蔣介石一.史料來源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南京史料整理處編:《中國現代政治史資料彙編》第3輯第31冊,《蔣介石規定淞滬會戰戰鬥序列電》時間注1937年9月22日日本防衛廳防衛研究所戰史室編:《中國事變陸軍作戰史》第1卷第2分冊日本防衛廳防衛研究所戰史室編
-
淞滬會戰之上海圍攻戰(上)
上海淞滬會戰紀念碑近期筆者考證到大量淞滬會戰新史料,遂重寫淞滬會戰。以紀念浴血疆場的國軍烈士。沒有你們,就沒有今天之中國!將分上海圍攻戰,反登陸作戰,陣地戰,防禦戰,金山衛登陸入杭州灣阻擊戰,撤退戰六個階級講述淞滬大血戰。
-
淞滬會戰|史可法號魚雷艇奇襲日軍旗艦
故事是這樣的,位於江陰的海軍電雷學校,從英國進口了15艘魚雷艇,分別編組為「嶽飛」「史可法」「文天祥」中隊。8月14日晚,「史102號」和「史171號」快艇偽裝為漁船潛往黃浦江龍華,16日晚上8時許,由「史102號」單獨出擊日軍旗艦出雲號。
-
日本在贏得淞滬會戰後,為什麼曾陷入短暫的戰與不戰的矛盾狀態?
作為抗日戰爭期間最大規模的一場會戰,淞滬會戰期間,中日雙方投入了上百萬兵力進行著殊死的搏鬥。最終戰爭以日本的勝利而告終,然而日本在贏得淞滬會戰之後,卻曾陷入短暫的戰與不戰的矛盾狀態,這又是究竟因為什麼呢?
-
淞滬會戰 | 血腥的佘山之役:淞滬會戰的最後一幕
「八·一三」淞滬會戰後,日本的侵略歷史再次重演,路線幾乎一模一樣。據1937年10月29日《申報》專電記載:「上午9時許,大批敵機飛松(松江)襲擊,投彈一百三十餘枚。」日軍轟炸之處,松江城內一片生靈塗炭。
-
中國人應該銘記的歷史,抗日戰爭十大戰役之淞滬會戰
,上高會戰,南京保衛戰,太原會戰,徐州會戰,武漢保衛戰,桂南會戰,長沙會戰,緬北滇西戰役,湘西會戰。 今天我們說一說抗日戰爭十大戰役之淞滬會戰 淞滬會戰自1937年8月13日晨,日軍以公共租界的日本人聚集區和黃浦江上的軍艦為基地,向閘北一帶進行炮擊,我軍奮起還擊開始,至11月12日我軍西撤結束。
-
淞滬會戰之反登陸作戰(上)
中國近代史專家—餘子道(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上海研究中心研究員)淞滬會戰分上海圍攻戰,反登陸作戰,陣地戰,防禦戰,金山衛登陸入杭州灣阻擊戰,撤退戰六大階段。本文將繼前作《淞滬會戰之上海圍攻戰》後,分上,下兩章介紹淞滬會戰第二階段-反登陸作戰。
-
八佰背景,淞滬會戰,山河染血
《八佰》這部電影中描述的四行倉庫保衛戰,是以淞滬會戰為背景的一場殊死搏鬥,也是帶著目的的犧牲。 世界視角下的四行倉庫保衛戰 淞滬會戰中,日軍因遭到國民軍隊的頑強抵抗而損失慘重,而我們付出的代價卻更為慘烈。
-
淞滬會戰:中央軍來了,桂軍來了,川軍也來了
為了儘快讓國民政府屈服,8月13日日本又向上海發動猛攻,淞滬會戰爆發。上海是南京的門戶,關係到國民政府的安全,關係到國家的危亡。為了擋住日寇的侵略步伐,國民政府決定在上海組織一場大型會戰,以擋住日本的攻勢,並將日本的主力吸引到中國南部。
-
全營在淞滬會戰血戰七日,最後500人英勇殉國,侵略者鳴槍致敬
日本侵略者佔領東北之後,就像繼續打開淞滬戰場,從而攻佔上海直入南京。 在國難當頭的時刻,三營營長姚子青帶領全營500多士兵衝進孤城寶山與敵軍戰鬥,他帶全營宣誓:「剪滅倭奴兇焰,洗雪國恥,愛我河山,誓與敵不共戴天,誓與陣地共存亡!」
-
淞滬會戰,對於中國來說,到底是打贏了還是打輸了?
說起抗戰時期規模最大、戰鬥最慘烈的戰役,那肯定是淞滬會戰。淞滬會戰我國投入80萬軍隊,日軍投入30萬軍隊,雖然最後上海還是失守了,但是成功粉碎了日本侵略者「三個月滅亡中國」的計劃,那淞滬會戰對我國而言到底是打勝了還是打敗了呢?
-
《八佰》似乎過於專注小人物,不惜捨棄淞滬會戰大背景
《八佰》這麼經典的素材,一開始絕對應該是把淞滬會戰最慘烈的那幾次戰鬥,拿出來,隨便挑著拍,都不會比諾曼第登陸戰遜色:1、三個德械師圍攻日本海軍陸戰隊,尤其36師一度衝進匯山碼頭;2、姚子青營死守寶山縣城,最後全營官兵殉國;3、羅店反覆爭奪戰,
-
淞滬會戰|為何只剩八百壯士堅守四行倉庫?
今年是中國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而8月13日將迎來改變整個抗日戰局的淞滬會戰78周年紀念日。很多人認為,相比於七七事變,「八·一三」淞滬會戰更適合被作為全面抗戰的開端。這一長達三個月的大會戰異常慘烈,被描述為「血肉磨坊」、「一寸山河一寸血」。
-
淞滬會戰中,中央軍、桂軍、川軍、東北軍誰犧牲人最多?
淞滬會戰是中日正面戰場主力的第一次大會戰,是抗戰時期規模最大戰鬥最慘烈的戰役。中方參戰的是75萬精銳部隊,傷亡30萬餘人;日軍參戰大約30萬軍隊,傷亡5萬餘人。日軍部隊的指揮官是松井石根,總兵力在28萬人,海軍部隊參戰的有第三艦隊和第四艦隊,艦艇30餘艘,其中航母3艘。另外參加淞滬會戰作戰飛機架約390架,其中陸航210架,海航180架。
-
淞滬會戰爆發的原因眾說紛紜,真實的起因是什麼
淞滬會戰,又稱八一三戰役,是繼日本挑起盧溝橋事變後,中日雙方所進行的第一場大型會戰,也是整個中日戰爭中,作戰規模最大,戰鬥最為慘烈的一場戰役。 在這場歷時三個月的戰役中,中國軍隊投入最為精銳的中央教導總隊及八十七師和八十八師。以及其它148個師和62個旅共計80餘萬人。
-
中國總共投入了約75萬部隊的淞滬會戰,起因究竟是什麼呢?
第88師先頭營營長易瑾下令部隊開火,淞滬會戰(八·一三事變)正式爆發。那#淞滬會戰起因是什麼呢?他們放棄了對中國地方勢力的短期、局部、肢解之戰,打成了一場長期、全面、鯨吞之戰。那麼既然全面開戰,中國第一城市上海號稱「東方夜巴黎」,日本已經嚮往許久,佔領上海,然後是杭州、南京等三角地帶。因為,中國不可能抵抗,所以淞滬戰爭,日本根本沒有上升到最高認識,從突然的爆發再到匆忙的應戰。把原本在華北的作戰部隊,都調往東南,使得日本徹底肢解華北成為泡湯。
-
史料︱日本戰時寫真類刊物中的淞滬會戰
正如朝日新聞社的主編緒方竹虎在淞滬會戰爆發後所言:「隨軍照片報導是滿洲事變(九·一八)以來的產物,(盧溝橋和上海)事變一爆發,朝日新聞社就派遣了數十名攝影人員和百餘名隨軍記者一起奔赴支那南北戰場。實際上我報社已經失去了兩名在前線最勇敢的同事。」相比於文字類隨軍記者,「寫真班」或「映畫班」的「特派員」更容易在陣前被流彈擊中。從《讀賣新聞社》發行的兩種單行本畫冊之一的封面上可以看到「特派員決死攝影」的副標題,該寫真帖的前言裡寫道:「盡忠的皇軍推崇『一死報國』,我記者崇尚『一死報導』。」
-
淞滬會戰︱真實的「德械師」:火力遠不及日軍,但意志堅定
日軍一個步兵聯隊看似沒有任何優勢,但實際上日軍一個聯隊火力卻碾壓一個「德械師」1937年「八一三淞滬會戰」,國民政府先後派出20個「德械師」奔赴上海戰場。筆者以其中一個師在整個會戰的彈藥、炮彈消耗與日軍一個聯隊及一個大隊的彈藥、炮彈消耗做對比,就能看出誰強誰弱。近戰中,主要靠的就是重機槍、手榴彈、擲彈筒以及步兵伴隨火炮。
-
淞滬會戰:中國軍隊英勇抗日,粉碎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的計劃
淞滬會戰中,日軍因遭到國民黨軍隊的頑強抵抗而損失慘重,這場戰役對於中國而言,其重大深遠的戰略意義,不僅僅在於戰役本身,為中國持久抗戰、凝聚全民抵抗共識,奠定了戰略基礎。淞滬會戰雖然中國軍隊人數佔優,但武器裝備不能和日軍相比。中央軍只有十萬人裝備了德械裝備,其餘部隊重武器嚴重缺乏,有的一個軍也沒有幾門也炮。
-
淞滬會戰,80萬人血拼日軍精銳,中央軍一天損失一個師
此後,中國軍隊和日軍都不斷向上海增兵,使八一三事變成為全面抗戰爆發後的第一次大規模會戰。在淞滬會戰中,國民政府可以說投入了全部財力。148師和62旅,包括中央軍校教學縱隊,稅警司令部,87師和88師等全部參加了戰鬥。淞滬會戰中,蔣介石的中央軍,羅卓英的第18軍,張治中的第5軍,胡宗南的第1軍,俞濟時的第74軍等部隊前往上海參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