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統計,我國古代流傳下來的成語、歇後語等,大概有2萬多個。讓外國人驚嘆的是,這些四個字為主的成語幾乎都有出處,有些還能追溯到是誰說的、想要表達什麼意思,通過一個成語就能了解一段歷史。
大部分成語雖然流傳了上千年,但仍保留著本意。比如常見的「投鞭斷流」是將前秦苻堅的人馬眾多,兵力強大,現在也還是如此;而「草木皆兵」原意是前秦苻堅打了敗陣,誤以為山上的草木都是敵兵,說明人在驚慌時疑神疑鬼,現在用這個成語,也是這個意思。
但也有一些成語,逐漸失去了本意,而被賦予了新的含義。其中讓人誤解最大的成語是「一衣帶水」,現在的人把它理解為「雖有江河湖海相隔,但距離不遠,能夠交往」,但如果查一下它的出處,就會發現醉翁之意不在酒。
「一衣帶水」出自《南史·陳紀下》,主角是隋朝開國皇帝楊堅。他取代北周后,實行了一系列富國強兵的政策,國力大漲,於是謀劃著消滅南陳,一統宇內。南朝的皇帝明知隋文帝楊堅磨刀霍霍,卻想著有長江天險在,自己可以高枕無憂地享樂。
為了攻下南陳,隋文帝楊堅採取了僕射(官職,相對於宰相)高熲的計謀,即不間斷地襲擾南陳,一方面通過武力威脅,讓南陳不得不時刻保持軍備,荒廢農耕;另一方面派奸細潛入南陳,縱火焚燒南陳的糧倉。
經過七年的準備,南陳被弄得筋疲力盡,財力被大大削弱。於是,隋文帝楊堅下達伐陳的命令,發兵五十萬渡江南下,直撲南陳的都城建康(今南京)。在隋朝大軍出發時,隋文帝楊堅對僕射高熲說:「我為百姓父母,豈可限一衣帶水不拯之乎?」翻譯過來,就是「我楊堅是天下百姓的父母官,怎麼能因為長江阻擋,就不去解救南陳的百姓了呢?」意外之下,就是必定要消滅南陳。
從完整的歷史來看,「一衣帶水」的核心意思,不是「距離近,可交流」,而是要置對方於死地,這種目標是既定的,絕不能因為江河險要或阻隔就放棄。
上世紀七十年代,中國和日本正式建交,實現關係正常化。在《中日聯合聲明》中,第一句話就是「中日兩國是一衣帶水的鄰邦」,如果擺在歷史的語境中,隋文帝楊堅和南陳的關係就是「一衣帶水」,結果卻是有你無我。
所以這個成語出現在中日兩國的建交文本中,並且開篇就提,不知道這種文辭是不是故意的,但對很多國人來說,潛意思裡是願意它有深層含義的,畢竟抗日戰爭我們付出的代價太大了,成千上萬的人犧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