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是指中國與日本,兩個國家都屬於亞洲地區,因此雙方之間避免不了摩擦。要知道,在中國古代,我國一直被周邊的小國稱之為天國。像現在西南諸位國,還有北方三國都是屬於中國的藩國。只是在清朝時期,由於採取閉關鎖國政策,使得清王朝落後,最終被西方列強用鴉片打開了國門,從此,失去了亞洲霸主的地位。
然而,中日歷史上,從古代到民國,先後發生了五次規模較大的戰役,這五次戰鬥都是在不同的朝代發生的。那麼,今天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雙方進行了五次戰鬥,都是在哪個朝代發生的戰事。
第一次戰役是在公元前663年,當時,中國處於唐代時期,統治者是唐高宗李世民。可能了解歷史朋友都知道,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國古代有為之君。唐代在他的統治下成為亞洲強國。而這時,百濟進攻新羅,新羅王不敵向唐太宗李世民求助,於是,李世民讓唐代名將蘇定方領軍13萬攻打百濟。面對唐王朝的雄兵強將,百濟不敵,於是向日本求助。這才爆發了白江口之戰,不過此戰的結局,肯定是唐王朝勝利,而日本從此不敢進入中土,一直對唐朝俯首稱臣。
第二次戰役是在幾百年後的元朝時期,元王朝是一個崇尚武力的王朝,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由少數民族建立起的王朝。他們的祖先鐵木真一統蒙古,之後他的子孫後代消滅了金國,西夏,大理,宋王朝後,才建立了元王朝,第一任皇帝是忽必烈。在他一統天下後,四處徵伐,當時周邊的國家基本上都被他徵服了。於是,忽必烈把目光瞄準了日本,在1274年到1281年先後三次對日本發動了入侵戰爭。但是由於當時蒙古兵善於在陸地上作戰,海戰不是強項,加上當時天氣,如海嘯,颱風等影響,導致三次入侵戰爭都以失敗而告終。這次失敗並不是蒙古士兵作戰不夠勇敢,也不是因為日本太強,而是當時的元王朝航海技術而不夠發達。
第三次戰役是發生在明王朝萬曆年間,歷史上把這次戰役稱之為壬辰倭亂亦稱萬曆朝鮮戰爭。當時日本在名將豐臣秀吉帶領下入侵朝鮮,於是朝鮮王求助明王朝。作為大哥明王朝得知小弟有難,於是派出李如松、麻貴兩位悍將統兵四萬入朝抗日。要知道,李如松可是抗日名將第一人,比民國時期的王耀武,杜聿明等人要早上幾百年。在壬辰倭亂戰鬥中,明朝軍隊在李如松帶領下戰勝了日軍,豐臣秀吉不敵撤兵。
第四次戰爭是清末年間的甲午戰爭,時間發生在1894年。這場戰爭是日本人蓄謀已久的,儘管當時北洋水師也很強大,但是面對日本海軍,最終還是不敵。還有許多海軍將領在此戰中以身殉國,如丁汝昌,鄧世昌等人。而清王朝面對這次失敗,則是付出了慘重代價,被迫與日本籤訂《馬關條約》賠償日本2億兩白銀,割讓遼東半島。從此清王朝,籤訂了許多喪權辱國的條約。
第五次戰役是抗日戰爭,從1931年日軍發動的918事變,入侵東北後,再到1937年製造的盧溝橋事件,由此抗日戰爭全面爆發。然而中國軍民上下一心,共同抗擊侵略者,雙方展開了無數的戰役。如淞滬會戰,南京保衛戰,武漢會戰,徐州會戰,長沙會戰在這些戰鬥中有勝有負。不過最終在1945年8月,日本選擇無條件投降。中國軍民進行的艱苦八年抗戰終於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