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次國內革命戰爭,亦稱內戰,這三次不同時間發生的戰爭,是蔣介石領導的國方與毛爺爺領導的共方之間發生的戰鬥,稱之為國內革命戰爭。為了建立獨立、民主、富強的新國家,我黨自1924年開始戰鬥,前後歷經25年戰爭,到1949年,終於推翻了封建主義、帝國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建立起新國家。
25年的艱苦戰鬥,雙方先後展開了三次國內革命戰爭,終於取得這場偉大的勝利。那麼,你們知道嗎?三次國內革命戰爭,都是在什麼時間發生的,雙方又展開了哪些戰鬥嘛!
國內革命戰爭
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國民革命或大革命)是發生在1924至1927年兩黨從第一次合作,到決裂送發生的事件稱之為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中山先生在順應歷史潮流的情形下,選擇了與共產國際合作,提出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有效地促成了第一次國共合作。在這種情形,想開辦了黃埔軍校,當時兩黨的人員都有到黃埔軍校任教官或者當學員。如我黨的周公,張申府,熊雄,惲代英等黨員都在黃埔軍校任教員,包括還有些黃埔學生在這時期加入了我黨。這也是為何,後來說解放戰爭是同學之間在打架。
兩黨在第一次合作的情況下,在廣州誓師北伐,蔣介石任北伐軍總司令,統領八個軍與吳佩孚,孫傳芳等北洋軍閥進行了一番較量。兩黨精誠合作,在不到半年的時間裡,從珠江流域打到長江流域,所向披靡,消滅了吳佩孚、孫傳芳的主力,北伐軍也由10萬人增加到25萬人,歷史上把這次稱之為第一次北伐戰爭。
由於勝利帶來的權力誘惑太大,一貫獨裁的蔣介石開始,在國民革命軍內部製造了清黨事,史稱「四一二事變」,從而也導致了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 當時我黨並沒有擁有自己的武裝力量,所以,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以失敗告終。
國內革命戰爭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是從1927年蔣介石發動反革命事變後,到1937年結束,史稱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這一次,兩黨之間進行了十年武裝戰爭。在這十年時間裡,我黨先後爆發了南昌起義,秋收起義,黃麻起義,百色起義,秋收起義等武裝運動。並且迅速在全國各地建立起武裝力量,開始與蔣介石領導的國軍進行武裝鬥爭。
而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兩黨之間展開了許多經典戰鬥,如井岡山根據地保衛戰,五次蘇區反圍剿戰爭,六路反圍攻。還有長徵途中,展開的湘江戰役,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等經典戰鬥,都是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發生的。
之後在日本製造了918事變,華北事變後,面對外敵,全國人民要求停止內戰,一致對外的情形下,促成了第二次國共合作,所以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在1937年結束了。 接下來從1937年至1945年,則是八年抗戰時期,這一次國共合作的時間也是最長的。
國內革命戰爭
不過,在抗戰勝利後,也就是1945年至1949年,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又爆發了,也稱之為是解放戰爭。前兩次國內革命戰爭都是以失敗或者和談的方式結束。而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則是以我黨的勝利結束,這一次勝利算是徹底勝利,將國民革命軍趕出大陸,徹底將他們擊敗,解放全國,建立起一個新國家。
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兩黨之間發生了許多經典戰役,如大家耳熟能詳的遼瀋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渡江戰役,西南戰役,衡寶戰役,解放海南島都是在這三年時間發生的。每一場戰鬥的規模都很大,雙方投入的兵力都是50萬以上,甚至規模更大。比起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發生的戰鬥,簡直可以說是天壤之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