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電影《金剛川》,金剛川這地方很難被注意到。那塊地在戰線後方,與正面對決的前線比起來,相對次要些。網上能找的金城戰役要圖裡,都沒把金剛川畫進去。其大概位置在戰役要圖圖外的右上方。
金剛川的戰鬥,是整個金城戰役一角。戰役嘛,環環相扣,哪一環出了問題都影響全局。一時一地的戰鬥,怎麼說它重要都有道理。
按照上述邏輯,金剛川地區戰鬥,支撐了戰役全局,重挫了敵方士氣,迫使敵方不得不在韓戰停戰協議上簽字。 1953年7月27日上午10時,停戰協議在板門店籤字,12小時後協議生效。抗美援朝最後一場戰役——金城戰役,也於當天22時結束。
①自找沒趣
停戰談判從1951年7月就開始了,邊打邊談,搞了快兩年。直到1953年6月份,各方面都談妥了,但就在這時,有人跳出來作死。
南韓總統李承晩眼看要停戰了,就開始使壞。一面大言不慚,叫囂憑一己之力也要打下去; 一面搞小動作,違反談好的戰俘遣返協議,截留戰俘。
李承晚這波操作,又想拉美國下水。一來完成一統提高聲望,聲望高了才好搞獨裁,二來政治投機,表現出堅定反蘇立場,戰後接著抱緊美國大腿。
李承晚投機投得不是一般的準。一戰前,大英帝國如日中天的時候,他就跑去了美國,還師承後來當了美國總統的威爾遜,就是巴黎和會牽頭成立國聯那位。一戰後,朝鮮搞獨立運動,李承晚政見是「外交獨立」,就是請美國來搞託管,擠走日本,剛好撓到美國癢處。日本投降後,朝鮮半島的政治家都在尋求南北和解,但李承晚高調反蘇。一系列投機操作之後,美國就把他扶上了臺。
但阻撓停戰協議籤字這次投機,投了個一地雞毛。被我方發起的進攻打得滿地找牙,韓軍4個師被打殘。最終,灰頭土臉的在停戰協議上簽了字。
②從頭說起
李承晚拉美國下水也不是一回兩回了。韓戰爆發前他就在38線搞摩擦。通過搞小動作,一來轉移國內矛盾,二來搞出點事,好把美軍請回來站臺。從戰前南韓的系列操作看,屬於主動找抽型。
沒有北方的壓力轉移矛盾,並拉美國撐腰,李承睌可能地位不保。
南韓的軍政機構,大體保留了日本殖民時期的人員和體制。弄這麼爛個班底也不難理解。戰後日本都乖乖聽美國的,其在南韓的殖民機構當然也好控制。把這套班底再用起來,對美國來說省事兒,成本低。當然問題也很多,最大的就是不得人心。
即便後來停戰了,李承晚還是按以前的思路操作,全面備戰,製造摩擦,窮兵黷武,搞得天怒人怨。直到1961年,樸槿惠她爹樸正熙發動政變,李承晚跑回了美國。
③戰局逆轉
金剛川的戰鬥,也就是金城戰役那會兒,草根樸正熙已經是韓第二軍炮兵司令,一年後就晉升了準將。但韓戰剛爆發那會兒,也就是兩三年前,樸正熙才是個中校。升的快也是有客觀條件的。戰爭初期,韓軍戰五渣,差點被團滅,活下來的中下級軍官自然機會多多。
1950年6月,朝鮮人民軍大舉南下,用了一個月,便把以美國為首的聯軍逼到了半島一個叫釜山的角上,就是韓國喪屍片《釜山行》裡那個。不過美國有當時世界第一的海軍,於是鑽了人民軍側翼防守空虛的空子,搞了個仁川登陸,來了個反包圍。
戰局逆轉,輪到朝鮮人民軍被逼到角上了。聯軍攻佔平壤後,以師、團、營為單,全線快速向北推進,準備一舉佔領朝鮮全境。衝在最前面的聯軍先頭部隊,到達了鴨綠江南岸的古場地區,並向正在渡江北撤的朝鮮軍民射擊。
大敵當前,我志願軍於10月中旬,跨過鴨綠江,抗美援朝。入朝後僅兩個多月,便收復平壤、攻克漢城,一口氣打到了北緯37度線,再次逆轉戰局。
④五次戰役
志願軍入朝後大規模的戰役共有5次。 1950年10月末,我方在中朝邊境及以南附近地域,兵分兩路向13萬聯軍發起攻擊。打了10天,遏制了聯軍攻勢,後轉入追擊。聯軍退守清川江以南,第一次戰役結束。
緊接著就是第二次戰役。11月初,聯軍對我方決心和部署還是稀裡糊塗,於是進行試探性進攻。我方將計就計,來了招誘敵深入,主力向後轉移。聯軍果然上當,被誘至預定戰場。25日,27日,我方分別在西、東兩線發起反擊。戰役歷時29天,收復了平壤,並將戰線推到了38線。三所裡、長津湖的戰鬥,就發生在此次戰役中。《誰是最可愛的人》也講的這次戰役中的事兒。
二次戰役後一周,我又發起了第三次役。12月底,我方越過38線,拿下漢城,打到了37線。由於聯軍撤退有條不紊,有防守反擊的企圖,因此我方沒有輕敵冒進,於12月初,及時結束了此次戰役。
到了12月底,聯軍利用我連續作戰、補給滯後、保障困難之機,發起反攻。我方停止休整,轉入防禦作戰,也就第四次戰役。堅守到1951年2月中旬,我方轉入運動防禦,部署3道防線,以空間換時間,掩護增援部隊開進集結和反擊準備。4月中旬,聯軍見我又有3個兵團加入戰鬥,同時自身也損失慘重,就逐漸停止了進攻,歷時87天的第四次戰役結束。戰線回到38線附近。
4月下旬,我60萬大軍集結完畢,發起反擊,第五次戰役打響。此時聯軍換帥,新上任的李奇微發現我後勤保障難以持久,只能發起凌厲的「禮拜攻式」,於是針對性搞出了「磁性戰術」。就是利用聯軍裝備先進、機動性強的優勢,以及我裝備落後、機動性差的劣勢,特別是夜行最遠60裡的特點,主動後撤、逐次防禦,消耗我作戰資源。待我補給出現困難,再組織反撲。這招著實厲害,頂住了我方進攻。6月上旬,戰役結束,戰線穩定在38線附近。
經過多次交手,對於對方實力,雙方都心裡有數。想取得壓倒性勝利,不太現實。於是,7月上旬,各方就開始坐下來談停戰。
打了大半年,你死我活的全面對抗結束了,爭取談判籌碼的實力比拼開始了。邊談邊打,邊打邊談,又持續了兩年。
⑤邊打邊談
1951年7月上旬,雙方在開城舉行談判。聯軍自認控制了海域、空域,要求把停火分界線劃到陸地實控線以北,作為海空域的補償。對此無理要求,我方當然嗤之以鼻,然後談判破裂。
隨後聯軍發起夏季、秋季兩次攻勢。打了兩個月,聯軍佔領了646平方公裡,平均下來戰線向前推進了2公裡。
沒佔到什麼便宜,10月下旬,聯軍就又坐下來談判。這次談判地點來到了著名的板門店。
便宜雖少但也不能白佔。10月末至11月下旬,我方發起局部反擊,收復部分失地,並鞏固了重點方向防禦。
雙方就這樣打打談談,耗到了1952年10月中旬。此時,我方的戰場主動權越來越明顯。為化被動為主動,聯軍瞅了個機會,搞了個「推牌作戰」計劃,發動了三角山戰役,也就是上甘嶺戰役。結果沒啃動硬骨頭,反把牙給崩了,此後再沒能發動營以上規模進攻。
⑥戰爭結束
在相互攻守拉鋸過程中,停戰談判也堅難進行。邊談邊打,時間就到了1953年6月,剛好接上李承晚跳出來作死那段。
實際上我方發起的金城戰役,是整個夏季反擊戰役的最後階段。之前兩個階段的進攻,拿下了71處聯軍防禦陣地,加上第三階段金城戰役,共將戰線向南推進了240平方公裡。在我方的戰場攻勢下,形成了最終的停火線,達成了最後的停戰協議。
7月27日22時,停戰協議生效,金剛川的戰鬥結束、金城戰役結束、夏季反擊戰役結束,歷時3年多的韓戰也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