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前:今年4月,公安部交通管理局部署在全國開展「一盔一帶」安全守護行動,7月1日,《江蘇省電動自行車管理條例》正式施行。在各種規定的推行及媒體宣傳下,人們對騎乘電動車戴安全頭盔日漸重視。
頭盔鎧甲是冷兵器時代的重要防護用品。徐州獅子山楚王陵出土的多件鐵甲、鐵胄,見證了徐州的戰爭歷史,也體現了古人的安全意識。
000
2020.7.9《徐州日報漢風周刊》
000
徐州博物館金戈鐵馬廳
甲又叫「介」或「函」,是古代將士穿在身上的防護裝具,可以保護身體的重要部位免受冷兵器的傷害。古甲冑品類繁多,質地多樣,製作工藝涉及面廣,是古代戰爭史、科技史、考古學、文物學等學術研究不可缺少的一項。
從戰國晚期到東漢,隨著鐵製兵器的發展,鐵鎧逐漸代替皮甲成為主要的防護裝備。西漢時,人們稱鐵甲為「玄甲」,「玄」即黑色。
漢代鐵甲不僅在編制工藝上日益精湛,而且鐵甲的鍛造技術也不斷提高。據測定,西漢鐵甲片表面為鐵素體的退火組織,中心部位的碳含量很高,使甲片不僅堅硬而且富有韌性。
1995年發掘的徐州獅子山楚王墓中所出土的數套西漢鐵甲具有重要的文物考古價值。這批出自楚王墓地宮中的鐵甲冑,從鐵甲的殘存痕跡可以看出,鐵鎧甲被折卷整齊後用多層絲綢包裹放置於墓室之中。
由於該墓地宮曾遭盜掘,所有鐵甲冑均被拽散擾亂,出土時甲冑近萬片,鐵甲殘片混雜一起,其清理和修復工作難度之大可想而知。
考古專家通過對甲片大小、形狀、數量、孔徑、編綴方法等全方位研究,結合各地出土的甲冑標本的對比,從中整理出了四套鎧甲,其中包括札甲一領、大魚鱗甲一領、小魚鱗甲兩領,此外還有鐵胄兩頂。
目前徐州博物館已成功復原修復了札甲、大魚鱗甲和一頂鐵胄,並陳列在徐州博物館「金戈鐵馬」展廳內,還有另外兩領小魚鱗甲和一頂鐵胄暫未修復。
札甲基本脫胎於中國傳統的皮甲,由細長的長方形大甲片組成,因形如書札而得名,分別由肩甲、披膊、身甲和甲裙四部分構成,右開襟。主體甲片長17-22釐米,寬約3.5釐米,上端平整,下端抹圓;肩甲多用橢圓形甲片,披膊與裙甲多用舌形片,共用甲葉836片,所有甲片均用麻繩編連,並用皮革和絲綢包邊襯裡,重量達到16.5公斤。
大魚鱗甲的甲片疊壓密似魚鱗,右開襟,用麻繩連綴628片甲葉分別由肩甲、身甲、前裙甲構成,甲片形式多樣,主體部分多用上平下圓近似馬蹄形甲片,重量為9.43公斤。
在徐州北洞山楚王墓和馱籃山楚王墓也各出土過一件,但獅子山楚王墓的這件是目前考古出土年代最早的大魚鱗甲實物。
鐵胄,漢時也稱兜鍪,即「首鎧」,也就是保護頭部的胄,外觀如「風」字形,由胄體和垂緣兩部分組成。胄體上部由一圓頂片和12片弧狀梯形甲片編綴,下部呈圓筒狀,由3排特大型甲片編聯,前部開有一窗口,露出人面的五官,垂緣呈上小下大喇叭狀,可自由伸縮,方便頸部運轉自如。全胄共用甲120片,重4.7公斤,最大限度保護人體的頭、頸部,另外編綴胄體的絲帶局部有裝飾性編紋,垂緣底部包邊,胄體由皮革絲綢襯裡,胄頂中心一孔應是系盔纓或是用以繫繩便於手提之處,美觀實用。
這些獅子山楚王墓出土的鐵質甲片,片體皆為鍛制,有冷鍛和熱鍛兩種,其中部分甲片是用含碳量不同的鋼材疊打而成,韌性強、硬度高,具備堅固的防護能力。
甲冑的製作工藝複雜,非手藝嫻熟者不能為之,應是官營作坊統一組織,以類似流水線的方式進行,便於組裝編綴以及修復時甲衣之間甲片的「兼容」和替換。
編綴方法大致是先橫編後縱連,橫編時從中心一片向左、右編綴,縱連時由上向下,所以鎧甲一般是上排壓下排,前片壓後片,但在活動部位如肩部、腰胯部等處,則是左右橫向固定,上下縱向活動編綴,編時需要下排壓上排,編織用的麻繩留出可供上下活動長度。
總的來說,此時鐵甲的編綴方法有了顯著改進,有規可循,受損後更便於維修。
獅子山楚王墓出土甲冑的成功修復,向人們展示了西漢早期形制最完備的一組實用鐵甲冑。從這些鐵鎧甲的形制可以看出,漢初鐵甲尚處於一種發展演變時期,既有先秦鎧甲的形制,也有漢時新出的甲型,並從寬大的甲片向防護全面、製作精細的魚鱗甲過渡,保持時代共性的同時,也具備了獨特的地域性。這為中國古代甲冑史研究提供了新標本,對了解漢代鐵胄的形制及演變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徐州博物館金戈鐵馬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