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電影以振興電影產業、構建現代電影工業為目標,全力打造上海電影品牌。作為其一個新坐標,上海電影學派的構建呼之欲出。這一創製研體系對標國際也是上海打造成為卓越城市所必備的文化標識。它承襲新中國成立前後的上海電影傳統,堅守「現實主義十藝術追索」,開拓新的增長點,在諸多優勢合力助推下,必將攀上創作、產業和理論的高峰,讓中國民族電影在世界影壇更放異彩。
如何打響上海電影品牌?上海電影發展的新坐標是什麼呢?依筆者之見,上海電影學派(Shanghai film school,簡稱「上海學派」)正是一個重要的新坐標。
學派是個完整的創、制、研體系,涵蓋美學追求、藝術風格、類型特點和理論主張等,而且涉及技術支撐、人才配備等。縱觀世界電影史,學派有國家的,如丹麥學派等;有區域的,如奈及利亞的瑙萊塢等;還有城市的,如孟加拉的加爾各答學派等。它們長期以來已經形成各自特有的風格流派。
眾所周知,上海電影是中國電影的原點和重點。上海電影作為最悠久且最具影響力的地域電影乃是整個中國電影根本的根本,若離開了上海電影傳統,中國電影可能會無從談起。中國電影學派是個集合概念,可以上升為「國家理論」,然而構成中國電影的一直是諸多地域的一系列優秀影片、一系列風格流派和一系列理論成果。因此早就存在著諸多學派,如「京派」、「海派」、長春電影學派、重慶電影學派以及「新學院派」等。中國地域十分寬廣,文化底蘊十分豐厚,電影市場十分巨大。多學派是完全允許的,它們百花齊放,會使中國民族電影更顯多姿多彩。
現在提出構建上海學派,並非標異立新,也不具有排他性,而是基於上海電影的基礎、特點、優勢和潛力而必然為之。上海電影本來就是中國「國族電影」的重要「成員」,上海學派將與其他學派互補反哺,煥發出「通體異彩」。
上海正在向卓越城市目標奮進,而卓越城市必備的標識之一就是文化品牌。上海電影是上海文化的金字名片。對標國際,許多國家都擁有以城市為基地的電影之都,且不論美國、印度等電影強國,就是一些中小國家亦如此,像義大利羅馬的電影城、韓國的釜山等。上海憑其電影實力亦完全能夠建構別樣的影都和別樣的學派。
那麼,上海電影業究竟具有哪些優勢呢?
機制完善 上海市委市府全方位支持扶助上海電影產業,先後制定了《關於促進上海電影發展的若干政策》等,市委宣傳部、市文廣局和市文化發展基金會每年撥出專項資金用於扶助電影創作、獎勵電影佳作、發展電影產業和培養電影人才。另外,加快建設全球影視創製中心等作為全國最大的金融中心,上海的金融市場和服務體系為上海電影提供了多渠道融資。
業績斐然 按「2018上影之夜」發布的數據,1978年以來,上影廠生產影片522部、電視劇316部;美影廠生產動畫片24部、動畫系列片60部計1661集;上譯廠配錄製外國影片986部。上影出品影片獲各項獎778次,電影人獲獎78次。2018年立項備案283部,完成片86部,35部進入院線上映,累計票房104億元,上海電影票房佔全國國產電影票房27.4%。與票房飆升同時,上海出品的口碑也保持高水準,迄今有14部獲得國內外重要電影節的各類獎項,如以上海為創作基地的王小帥執導的《地久天長》捧得柏林電影節最佳男、女演員銀熊獎,青年導演王麗娜的《第一次離別)獲該電影節新生代單元最佳影片,賈樟柯的《江湖兒女》獲中國導演協會2018年度最佳導演等。上影集團攝製的史詩級大片《攀登者》作為新中國成立70周年國慶獻禮片公映。
人才濟濟 上海以導演、演員為主的電影人不論數量抑或素質上堪稱全國之「最」。新中國成立後,導演張駿祥、鄭君裡、孫瑜、沈浮、桑弧、謝晉、吳貽弓、劉瓊、黃蜀芹、張建亞等佳作輩出,風格迴異,蜚聲海內外。上影演員更是人見人愛,1961年經周恩來總理提議評選出「新中國22大影星」,趙丹、孫道臨、白楊、張瑞芳、王丹鳳、上官雲珠、秦怡、祝希娟等入選。他們藝德雙馨,各有獨特的表演風格,如趙丹的灑脫、白楊的細膩、張瑞芳的潑辣、秦怡的婉約、孫道臨的儒雅。另外,上海還有著名編劇柯靈、著名攝影師黃紹芬、美工師韓尚義、作曲家呂其明等。他們創造了上海電影的輝煌,為「上海學派」奠定了基礎。
當下,上海電影界依然人才輩出,導演除了本地的鄭大聖等外,還有傅育東、王小帥、賈樟柯等;演員有王景春、廖凡等。相信他們一定會高舉起「上海學派」大旗。至於電影人才培養,上海除了學歷教育外還有非學歷教育如上戲總裁班、上海國際電影節大師班等。溫哥華電影學院則是以中外合作方式培養一流國際級電影人才。
理論體系 學派一般由創作實踐、理論研究和人才隊伍等構成。上海電影人早在新中國成立前就開始探研電影表演和導演技巧,並介紹外國理論,專著與譯者都不少,如鄭君裡的《角色的誕生》等,他後來又與他人合譯了《演員自我修養》。新中國成立後張駿祥的《關於電影的表現手段》、陳鯉庭的《電影規範》以及鄭君裡的《面外音》、趙丹的《銀幕形象塑造》、吳貽弓的《燈火闌珊》、謝晉的《我對導演藝術的追求》、徐昌霖的《蒙太奇與詩的賦比興》等,都是自己創作經驗的理論總結,是教科書級的「創作指導手冊」,彌足珍貴。上海研究中外電影、特別是上海電影的人才隊伍早已形成,今後要全面而深入探討上海電影美學、藝術、產業、技術及風格流派等課題,發揮智庫作用。另外要加快構建上海電影批評體系,開闢更多平臺登載專業影評,制定專業的評價標準,不能讓一些網上打分或國外獲獎來左右電影的審美方向。
四大品牌 上海擁有齊全的產業鏈,在製作方面,除了上影廠,還有美影廠、譯製片、科教片廠等,它們的作品廣受讚譽;技術方面有上海電影技術廠,以及合資的東方夢工廠等;院線方面,除了聯合、大光明兩大院線外,又增加了藝術電影聯盟和戲曲電影聯盟。另外,還有車墩影視基地以及許多製片公司、融資與完片擔保機構。再藉助「1+3+X」的發展布局,上海電影產業鏈的發展能級將大幅提升。經由如此規模宏大的產業鏈多年運作,早已哺育出響噹噹的三大品牌——上影出品、上海美術片和上海譯製片。上影廠是全國獲國際獎最多的企業。上海譯製片水準一流,讓全國「譯粉」們念念不忘,連原版片的外國明星如高倉健、阿蘭·德龍等也讚不絕口。上海電影還有一大品牌,就是上海國際電影節,其影響力和美譽度在全球位居前列。去年起,坎城電影節主動與它建立合作關係。「文創50條」已提出要在若干年內躋身前三名。上述四大品牌是上海電影人幾十年孜孜不倦打造出來的,我們理應細心呵護,精心傳承,把它們擦得更亮,更加金光熠熠。
上海電影長期以來深受紅色文化、江南文化和海派文化的薰陶,在整體風格特徵上融合了紅色元素、江南元素和海派元素。其中,紅色元素讓上海電影有了深邃的內容,江南元素讓上海電影有了雅致的情調,而海派元素則讓上海電影有了新潮的品位,從而讓上海電影在國內外一直叫好又叫座。
上海電影的紅色元素根直於上世界30年代由左翼文化運動催生的左翼電影。當時中國共產黨電影小組成立,一批左翼文化工作者被派入電影界,成為電影創作和理論批評的骨幹力量,同時左翼的電通影片公司又成立,從而大大推動了上海電影乃至整個中國電影的勃發。《馬路天使》《十字街頭》《新女性》《神女》《八千裡路雲和月》等被譽為「中國銀幕的明珠」。上海電影元老蔡楚生執導的《漁光曲》奪得莫斯科電影節榮譽獎,這是中國電影首次在國際上獲獎。蔡楚生和鄭君裡合導的《一江春水向東流》被推崇為「插在抗戰後中國電影發展途程中的指路標」。
2018年2月,World’s Top Most(全球電影最佳)網站盤點出中國電影十部「神作」,上海的《小城之春》和《馬路天使》分別排在第1和第8位。在權威影刊《畫面與音響》所邀846名影評人的「影史250部佳片」評選中,《小》居第127位。國外專業人士一直高度評價上海電影,史學家們認為義大利新現實主義曾受到上海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左翼電影的影響。
從那時起,上海電影就秉持一個最基本的美學和藝術特徵——現實主義。
上海電影的現實主義傳統是一脈相傳的。上海電影家協會主席任仲倫認為:「上海這座影都的電影創作理念,即『現實主義+藝術追索』,一向與賈樟柯、王小帥等為領軍人物的『第六代』導演契合的……在他們初出茅廬時上影便拋出橄欖枝,積極尋求合作……賈樟柯沿襲了法國真實電影和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風格,沿襲了《馬路天使》等上海電影的傳統,貼近草根生話,關心底層命運,我們必須去支持。」上影集團與他合作拍了近10部電影,口碑和票房均不錯。去年以來上海電影與時俱進推出了一些上海題材、上海視角、上海風格的現實主義影視劇,如《春天的馬拉松》《大江大河》《大浦東》等,獲得全國同行和觀眾的點讚。
海派電影如同誨派文化一樣,乃是中西電影交流融而成。其中「西」一度主要是美國電影。夏衍說過,「美國電影是中國電影的第一個老師。」據前輩們回憶,他們當時在電影院裡拿著手電筒和筆記本,一邊觀摩美國影片一邊記下其運鏡等技法。而孫瑜、張駿祥等不惜渡洋赴美國專修編、導、攝等課程。即便未出國門的也靠自己的努力,提高創作水平,形成堪與美國名導媲美的藝術風格,如桑弧就享有「中國劉別謙(美國風俗喜劇片導演)之稱。後來融入海派電影的還有前蘇聯學派的充滿激情等特色以及法國的「優質電影」、義大利的紀實主義等。
所謂「上影風格」指上海電影長期以來形成的一種範式。每一種電影學派都有其獨特的範式及其生發的風格,如丹麥的「Dogma 95」學派推崇用可攜式攝影機、自然光和同期錄燈音等,故其作品帶有明顯的自然主義風格。
上海電影長期具有「一統天下」的優勢,但從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開始走下坡路,在中國影壇風行了半個多世紀的「上影風格」不見蹤影。這裡有體制不適應、商業探索不足等原因,但挖掘更深層次原因,與上海電影範式和上海電影領軍人物謝晉遭到質疑亦不無關係。但是廣大業界和學界人士認為:「謝晉具有強烈的歷史使命感和憂患感,他的作品充滿強烈的時代感」;「謝晉電影不是好萊塢式的道德神話,而是生活實際的真實寫照。」
進入21世紀,國內外人士都恢復對謝晉電影的高度評價。威尼斯電影節前主席馬可·穆勒認為謝晉是「中國經典電影的最後一位大師」,他看了《春苗》稱讚它是「好萊塢工業化拍攝技巧和中國故事內容相融合的最傑出電影之一」。還有一些外國學者認為:如今中國電影又都回歸到謝晉模式,如張藝謀的《活著》等,第四五代導演也都回歸於此。廣大觀眾也非常喜愛謝晉電影,一項調查顯示:18歲以上者有25%選擇謝晉為「最欣賞的導演」。
建構「上海學派」繞不開謝晉,因為他是現實主義美學和藝術的集之大成者,他的作品如《天雲山傳奇》《舞臺姐妹》和《清涼寺鐘聲》等都有機又完美地糅合著紅色電影、江南電影和海派電影的各種風格元素。可以毫不過分地說,謝晉是上海學派和上影風格的標誌性大師。個人以為,今後的上海電影仍然要以他和他的作品為範本。
電影是敘事藝術,現在提倡「講好故事」。如何講好,需要有各種敘事類型和技巧方法。謝晉非常善於講故事,「上影風格」體現在謝晉的敘事模式中最主要的,就是「在敘事和影像的關係上承襲影戲的傳統,亦即把『戲』看做是電影的根本,而『影』是完成『戲』的表現手段」;「謝晉吸納好萊塢的透明性影像風格,一切調度、設計、剪輯首先確保敘事的流暢,強化觀眾對人物的心理認同和情感投入,從而使敘事產生吸引力和感染力」一一「這可以被視為具有中國特色的情節劇電影」。
回歸謝晉模式,注重真實性、戲劇性和煽情性,乃是「講好中國故事」的一條捷徑,當下中國電影需要好好借鑑之,理論界也要好好總結之。
「上海學派」的雄起,除了上述種種外,「構建產業新高地、健全完善電影工業體系亦是十分必要的」。這就需要不斷地拓展新領域,讓它們成為上海電影新的增長點,繼而為上海學派打下更豐厚的基礎。關於新的增長點,筆者認為現今有以下兩個一一
其一是「網際網路+電影」,這是個大工程。對於上海來說,除了繼續發揮網際網路在眾籌式融資、即時又廣泛發行影片等方面的優勢,當務之急是與網絡業聯手打造網絡電影。
另外,要整合上海和長三角地區的網絡影視企業,形成有分工的產業集群,大公司和大導演要作出表率,多拍優質的網絡大電影。
其二是現代戲曲片。「上海學派」同時強調電影的類型化。眾所周知,中國類型片的元類型正是戲曲片,由它生發出武俠片和家庭倫理片。新中國成立後上海攝製的彩色戲曲(越劇)片《梁山伯與祝英臺》被譽為「中國的《羅密歐與朱麗葉》」,讓電影大師卓別林都看得如痴似醉。現在上海文廣集團以名導騰俊傑為首的團隊運用先進的電影技術,攝製了多部3D全景聲戲曲片堪稱現代戲曲片,如3D全景聲京劇電影《霸王別姬》《蕭何月下追韓信》《曹操與楊修》和《貞觀盛事》,3D全景聲崑劇電影《景陽鍾》,首部3D越劇電影《西廂記》等。另外,首部4k越劇電影《雙飛翼》及3D全景聲滬劇電影《雷雨》等也已殺青。它們佳評如潮,獲獎連連。
我國各地戲曲種類不計其數,按照文廣集團的做法都可以移植到銀幕上,文戲、唱戲、武打戲都可以藉助先進的電影技術而呈現得栩栩如生。
現代戲曲片是上海電影界對世界電影的一大貢獻,為現有的七百多種類型電影武庫又增添了「利器」。我們要加大投入,積極推廣,讓這種新類型片的攝製形成一定的產業規模,也成為「上海學派」的一張名片。(嚴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