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電影發展的新坐標一一「上海學派」

2020-12-05 新民晚報

上海電影以振興電影產業、構建現代電影工業為目標,全力打造上海電影品牌。作為其一個新坐標,上海電影學派的構建呼之欲出。這一創製研體系對標國際也是上海打造成為卓越城市所必備的文化標識。它承襲新中國成立前後的上海電影傳統,堅守「現實主義十藝術追索」,開拓新的增長點,在諸多優勢合力助推下,必將攀上創作、產業和理論的高峰,讓中國民族電影在世界影壇更放異彩。

如何打響上海電影品牌?上海電影發展的新坐標是什麼呢?依筆者之見,上海電影學派(Shanghai film school,簡稱「上海學派」)正是一個重要的新坐標。

學派是個完整的創、制、研體系,涵蓋美學追求、藝術風格、類型特點和理論主張等,而且涉及技術支撐、人才配備等。縱觀世界電影史,學派有國家的,如丹麥學派等;有區域的,如奈及利亞的瑙萊塢等;還有城市的,如孟加拉的加爾各答學派等。它們長期以來已經形成各自特有的風格流派。

眾所周知,上海電影是中國電影的原點和重點。上海電影作為最悠久且最具影響力的地域電影乃是整個中國電影根本的根本,若離開了上海電影傳統,中國電影可能會無從談起。中國電影學派是個集合概念,可以上升為「國家理論」,然而構成中國電影的一直是諸多地域的一系列優秀影片、一系列風格流派和一系列理論成果。因此早就存在著諸多學派,如「京派」、「海派」、長春電影學派、重慶電影學派以及「新學院派」等。中國地域十分寬廣,文化底蘊十分豐厚,電影市場十分巨大。多學派是完全允許的,它們百花齊放,會使中國民族電影更顯多姿多彩。

現在提出構建上海學派,並非標異立新,也不具有排他性,而是基於上海電影的基礎、特點、優勢和潛力而必然為之。上海電影本來就是中國「國族電影」的重要「成員」,上海學派將與其他學派互補反哺,煥發出「通體異彩」。

上海正在向卓越城市目標奮進,而卓越城市必備的標識之一就是文化品牌。上海電影是上海文化的金字名片。對標國際,許多國家都擁有以城市為基地的電影之都,且不論美國、印度等電影強國,就是一些中小國家亦如此,像義大利羅馬的電影城、韓國的釜山等。上海憑其電影實力亦完全能夠建構別樣的影都和別樣的學派。

那麼,上海電影業究竟具有哪些優勢呢?

機制完善 上海市委市府全方位支持扶助上海電影產業,先後制定了《關於促進上海電影發展的若干政策》等,市委宣傳部、市文廣局和市文化發展基金會每年撥出專項資金用於扶助電影創作、獎勵電影佳作、發展電影產業和培養電影人才。另外,加快建設全球影視創製中心等作為全國最大的金融中心,上海的金融市場和服務體系為上海電影提供了多渠道融資。

業績斐然 按「2018上影之夜」發布的數據,1978年以來,上影廠生產影片522部、電視劇316部;美影廠生產動畫片24部、動畫系列片60部計1661集;上譯廠配錄製外國影片986部。上影出品影片獲各項獎778次,電影人獲獎78次。2018年立項備案283部,完成片86部,35部進入院線上映,累計票房104億元,上海電影票房佔全國國產電影票房27.4%。與票房飆升同時,上海出品的口碑也保持高水準,迄今有14部獲得國內外重要電影節的各類獎項,如以上海為創作基地的王小帥執導的《地久天長》捧得柏林電影節最佳男、女演員銀熊獎,青年導演王麗娜的《第一次離別)獲該電影節新生代單元最佳影片,賈樟柯的《江湖兒女》獲中國導演協會2018年度最佳導演等。上影集團攝製的史詩級大片《攀登者》作為新中國成立70周年國慶獻禮片公映。

人才濟濟 上海以導演、演員為主的電影人不論數量抑或素質上堪稱全國之「最」。新中國成立後,導演張駿祥、鄭君裡、孫瑜、沈浮、桑弧、謝晉、吳貽弓、劉瓊、黃蜀芹、張建亞等佳作輩出,風格迴異,蜚聲海內外。上影演員更是人見人愛,1961年經周恩來總理提議評選出「新中國22大影星」,趙丹、孫道臨、白楊、張瑞芳、王丹鳳、上官雲珠、秦怡、祝希娟等入選。他們藝德雙馨,各有獨特的表演風格,如趙丹的灑脫、白楊的細膩、張瑞芳的潑辣、秦怡的婉約、孫道臨的儒雅。另外,上海還有著名編劇柯靈、著名攝影師黃紹芬、美工師韓尚義、作曲家呂其明等。他們創造了上海電影的輝煌,為「上海學派」奠定了基礎。

當下,上海電影界依然人才輩出,導演除了本地的鄭大聖等外,還有傅育東、王小帥、賈樟柯等;演員有王景春、廖凡等。相信他們一定會高舉起「上海學派」大旗。至於電影人才培養,上海除了學歷教育外還有非學歷教育如上戲總裁班、上海國際電影節大師班等。溫哥華電影學院則是以中外合作方式培養一流國際級電影人才。

理論體系 學派一般由創作實踐、理論研究和人才隊伍等構成。上海電影人早在新中國成立前就開始探研電影表演和導演技巧,並介紹外國理論,專著與譯者都不少,如鄭君裡的《角色的誕生》等,他後來又與他人合譯了《演員自我修養》。新中國成立後張駿祥的《關於電影的表現手段》、陳鯉庭的《電影規範》以及鄭君裡的《面外音》、趙丹的《銀幕形象塑造》、吳貽弓的《燈火闌珊》、謝晉的《我對導演藝術的追求》、徐昌霖的《蒙太奇與詩的賦比興》等,都是自己創作經驗的理論總結,是教科書級的「創作指導手冊」,彌足珍貴。上海研究中外電影、特別是上海電影的人才隊伍早已形成,今後要全面而深入探討上海電影美學、藝術、產業、技術及風格流派等課題,發揮智庫作用。另外要加快構建上海電影批評體系,開闢更多平臺登載專業影評,制定專業的評價標準,不能讓一些網上打分或國外獲獎來左右電影的審美方向。

四大品牌 上海擁有齊全的產業鏈,在製作方面,除了上影廠,還有美影廠、譯製片、科教片廠等,它們的作品廣受讚譽;技術方面有上海電影技術廠,以及合資的東方夢工廠等;院線方面,除了聯合、大光明兩大院線外,又增加了藝術電影聯盟和戲曲電影聯盟。另外,還有車墩影視基地以及許多製片公司、融資與完片擔保機構。再藉助「1+3+X」的發展布局,上海電影產業鏈的發展能級將大幅提升。經由如此規模宏大的產業鏈多年運作,早已哺育出響噹噹的三大品牌——上影出品、上海美術片和上海譯製片。上影廠是全國獲國際獎最多的企業。上海譯製片水準一流,讓全國「譯粉」們念念不忘,連原版片的外國明星如高倉健、阿蘭·德龍等也讚不絕口。上海電影還有一大品牌,就是上海國際電影節,其影響力和美譽度在全球位居前列。去年起,坎城電影節主動與它建立合作關係。「文創50條」已提出要在若干年內躋身前三名。上述四大品牌是上海電影人幾十年孜孜不倦打造出來的,我們理應細心呵護,精心傳承,把它們擦得更亮,更加金光熠熠。

上海電影長期以來深受紅色文化、江南文化和海派文化的薰陶,在整體風格特徵上融合了紅色元素、江南元素和海派元素。其中,紅色元素讓上海電影有了深邃的內容,江南元素讓上海電影有了雅致的情調,而海派元素則讓上海電影有了新潮的品位,從而讓上海電影在國內外一直叫好又叫座。

上海電影的紅色元素根直於上世界30年代由左翼文化運動催生的左翼電影。當時中國共產黨電影小組成立,一批左翼文化工作者被派入電影界,成為電影創作和理論批評的骨幹力量,同時左翼的電通影片公司又成立,從而大大推動了上海電影乃至整個中國電影的勃發。《馬路天使》《十字街頭》《新女性》《神女》《八千裡路雲和月》等被譽為「中國銀幕的明珠」。上海電影元老蔡楚生執導的《漁光曲》奪得莫斯科電影節榮譽獎,這是中國電影首次在國際上獲獎。蔡楚生和鄭君裡合導的《一江春水向東流》被推崇為「插在抗戰後中國電影發展途程中的指路標」。

2018年2月,World’s Top Most(全球電影最佳)網站盤點出中國電影十部「神作」,上海的《小城之春》和《馬路天使》分別排在第1和第8位。在權威影刊《畫面與音響》所邀846名影評人的「影史250部佳片」評選中,《小》居第127位。國外專業人士一直高度評價上海電影,史學家們認為義大利新現實主義曾受到上海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左翼電影的影響。

從那時起,上海電影就秉持一個最基本的美學和藝術特徵——現實主義。

上海電影的現實主義傳統是一脈相傳的。上海電影家協會主席任仲倫認為:「上海這座影都的電影創作理念,即『現實主義+藝術追索』,一向與賈樟柯、王小帥等為領軍人物的『第六代』導演契合的……在他們初出茅廬時上影便拋出橄欖枝,積極尋求合作……賈樟柯沿襲了法國真實電影和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風格,沿襲了《馬路天使》等上海電影的傳統,貼近草根生話,關心底層命運,我們必須去支持。」上影集團與他合作拍了近10部電影,口碑和票房均不錯。去年以來上海電影與時俱進推出了一些上海題材、上海視角、上海風格的現實主義影視劇,如《春天的馬拉松》《大江大河》《大浦東》等,獲得全國同行和觀眾的點讚。

海派電影如同誨派文化一樣,乃是中西電影交流融而成。其中「西」一度主要是美國電影。夏衍說過,「美國電影是中國電影的第一個老師。」據前輩們回憶,他們當時在電影院裡拿著手電筒和筆記本,一邊觀摩美國影片一邊記下其運鏡等技法。而孫瑜、張駿祥等不惜渡洋赴美國專修編、導、攝等課程。即便未出國門的也靠自己的努力,提高創作水平,形成堪與美國名導媲美的藝術風格,如桑弧就享有「中國劉別謙(美國風俗喜劇片導演)之稱。後來融入海派電影的還有前蘇聯學派的充滿激情等特色以及法國的「優質電影」、義大利的紀實主義等。

所謂「上影風格」指上海電影長期以來形成的一種範式。每一種電影學派都有其獨特的範式及其生發的風格,如丹麥的「Dogma 95」學派推崇用可攜式攝影機、自然光和同期錄燈音等,故其作品帶有明顯的自然主義風格。

上海電影長期具有「一統天下」的優勢,但從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開始走下坡路,在中國影壇風行了半個多世紀的「上影風格」不見蹤影。這裡有體制不適應、商業探索不足等原因,但挖掘更深層次原因,與上海電影範式和上海電影領軍人物謝晉遭到質疑亦不無關係。但是廣大業界和學界人士認為:「謝晉具有強烈的歷史使命感和憂患感,他的作品充滿強烈的時代感」;「謝晉電影不是好萊塢式的道德神話,而是生活實際的真實寫照。」

進入21世紀,國內外人士都恢復對謝晉電影的高度評價。威尼斯電影節前主席馬可·穆勒認為謝晉是「中國經典電影的最後一位大師」,他看了《春苗》稱讚它是「好萊塢工業化拍攝技巧和中國故事內容相融合的最傑出電影之一」。還有一些外國學者認為:如今中國電影又都回歸到謝晉模式,如張藝謀的《活著》等,第四五代導演也都回歸於此。廣大觀眾也非常喜愛謝晉電影,一項調查顯示:18歲以上者有25%選擇謝晉為「最欣賞的導演」。

建構「上海學派」繞不開謝晉,因為他是現實主義美學和藝術的集之大成者,他的作品如《天雲山傳奇》《舞臺姐妹》和《清涼寺鐘聲》等都有機又完美地糅合著紅色電影、江南電影和海派電影的各種風格元素。可以毫不過分地說,謝晉是上海學派和上影風格的標誌性大師。個人以為,今後的上海電影仍然要以他和他的作品為範本。

電影是敘事藝術,現在提倡「講好故事」。如何講好,需要有各種敘事類型和技巧方法。謝晉非常善於講故事,「上影風格」體現在謝晉的敘事模式中最主要的,就是「在敘事和影像的關係上承襲影戲的傳統,亦即把『戲』看做是電影的根本,而『影』是完成『戲』的表現手段」;「謝晉吸納好萊塢的透明性影像風格,一切調度、設計、剪輯首先確保敘事的流暢,強化觀眾對人物的心理認同和情感投入,從而使敘事產生吸引力和感染力」一一「這可以被視為具有中國特色的情節劇電影」。

回歸謝晉模式,注重真實性、戲劇性和煽情性,乃是「講好中國故事」的一條捷徑,當下中國電影需要好好借鑑之,理論界也要好好總結之。

「上海學派」的雄起,除了上述種種外,「構建產業新高地、健全完善電影工業體系亦是十分必要的」。這就需要不斷地拓展新領域,讓它們成為上海電影新的增長點,繼而為上海學派打下更豐厚的基礎。關於新的增長點,筆者認為現今有以下兩個一一

其一是「網際網路+電影」,這是個大工程。對於上海來說,除了繼續發揮網際網路在眾籌式融資、即時又廣泛發行影片等方面的優勢,當務之急是與網絡業聯手打造網絡電影。

另外,要整合上海和長三角地區的網絡影視企業,形成有分工的產業集群,大公司和大導演要作出表率,多拍優質的網絡大電影。

其二是現代戲曲片。「上海學派」同時強調電影的類型化。眾所周知,中國類型片的元類型正是戲曲片,由它生發出武俠片和家庭倫理片。新中國成立後上海攝製的彩色戲曲(越劇)片《梁山伯與祝英臺》被譽為「中國的《羅密歐與朱麗葉》」,讓電影大師卓別林都看得如痴似醉。現在上海文廣集團以名導騰俊傑為首的團隊運用先進的電影技術,攝製了多部3D全景聲戲曲片堪稱現代戲曲片,如3D全景聲京劇電影《霸王別姬》《蕭何月下追韓信》《曹操與楊修》和《貞觀盛事》,3D全景聲崑劇電影《景陽鍾》,首部3D越劇電影《西廂記》等。另外,首部4k越劇電影《雙飛翼》及3D全景聲滬劇電影《雷雨》等也已殺青。它們佳評如潮,獲獎連連。

我國各地戲曲種類不計其數,按照文廣集團的做法都可以移植到銀幕上,文戲、唱戲、武打戲都可以藉助先進的電影技術而呈現得栩栩如生。

現代戲曲片是上海電影界對世界電影的一大貢獻,為現有的七百多種類型電影武庫又增添了「利器」。我們要加大投入,積極推廣,讓這種新類型片的攝製形成一定的產業規模,也成為「上海學派」的一張名片。(嚴敏)

相關焦點

  • 「上海2000坐標系」元旦啟用 90%城市點位誤差控制在5釐米以內
    時隔近70年,上海測繪基準體系迎來更新換代。記者昨天從上海市政府新聞通氣會獲悉,從2021年1月1日起,上海將啟用基於「2000國家大地坐標系」而建設的、相對獨立的平面坐標系統,簡稱「上海2000坐標系」。
  • ...會年會暨5G時代中國動漫傳承與發展路徑研討會在上海電影學院召開
    2020年10月31日,中國美術家協會動漫藝委會年會暨5G時代中國動漫傳承與發展路徑研討會在上海電影學院召開。本次會議由中國美術家協會動漫藝術委員會主辦,上海大學上海電影學院承辦,《電影理論研究(中英文)雜誌社》協辦。
  • 上海2000坐標系將於2021年元旦啟用,平均誤差在2.5公分左右
    記者 | 楊舒鴻吉1界面新聞12月29日從上海市政府新聞通氣會獲悉,上海2000坐標系統將於2021年1月1日正式啟用。新坐標系位置更新頻率更快、精確度更高。上海2000坐標系統是我國大地坐標系統中的一種。
  • 上海又添一新地標,坐標楊浦區,或將成熱門遊客打卡地
    上海是我國發展最好的城市,是東南沿海最耀眼的明星,境內的經濟實力超強。在2019年,上海的GDP達到了38155.32億元。這樣的經濟實力離不開這裡的工業發展,尤其是重工業,正所謂實業興國。隨著城市的發展,很多原有的產業逐漸式微,相關的產業用地也成了廢棄工廠。
  • 上海戲劇學院建院75周年,電影學院在昌林路新校區掛牌
    這一天,華山路校門口的上戲藝術書店正式開張,全新的昌林路校區也一展新顏,上海戲劇學院電影學院(原上海戲劇學院電影電視學院)在新校區正式揭牌,佛西書院也同時亮相。一系列慶祝活動也在這幾日陸續展開。他同時提到,學校未來發展所處的基本方位可以概括為兩個「新」:新時代和新技術。「新時代是我們謀劃學校事業發展的基本歷史方位,新技術是深化學校內涵式發展的基本坐標。」上戲的歷屆校友在慶祝大會上朗誦了《我是上戲人》。
  • 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老了
    01 成本比起「中國迪士尼」的美譽,在2020年,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更為人熟知的身份是維權者。《葫蘆兄弟》一度是被侵權的重災區:大到衛視電視臺,小到微信公眾號,都曾因違規使用葫蘆娃這一動畫形象,被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以下簡稱為「上美影廠」)告至法庭,要求索賠。
  • 讓電影可閱讀:上海新推電影主題書店
    位於老洋房內的電影主題書店特設半露天咖啡休閒區。新華社記者許曉青 攝    在老一輩上海人記憶中集中放映電影資料片的「永樂宮」,如今新開設一家「FILM電影時光」主題書店。  上海不僅是中國電影的發祥地,也是電影相關休閒方式逐步向全國廣泛傳播的時尚地標。近年來,通過上海國際電影節、上海書展等,文藝界多次推出「快閃」電影書店、周末電影書香集市等活動,均反響熱烈。  最近新開的「FILM電影時光」書店位於武康路安福路交叉路口的院落內,這裡原來不僅是「永樂宮」所在地,也是上海電影集團旗下聯和院線的辦公地,曾見證上海電影的蓬勃發展。
  • 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發布全新LOGO,悟空來也!
    兒時我們經常對動畫片十分著迷,準備好零食最期待片頭曲響起的時刻而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應該算是承載著80後、90後童年美好回憶的經典動畫製片廠我們耳熟能詳的《大鬧天宮》《葫蘆兄弟》《九色鹿》《舒克和貝塔》等等都是出自其電影製片基地先來正式科普一下▼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成立於1957年4月,前身是東北電影製片廠卡通股
  • 北京樓市:北京vs上海,哪個發展更好?
    提問:坐標北京。總感覺北京的城市建設和樓盤檔次遠遠落後於上海,可是單價居然比上海還貴個1萬。這種居住質量和房價的倒掛在長期來看會不會在價格上體現出來呢?比如有錢人想買個一線房子,他一看北京:建設得跟3三線城市似的,再一看上海,城市建得那麼漂亮,會不會就跑上海買去了呢。
  • 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打造新經典IP,商標形象再掀國潮風
    隨著近年來市場「體驗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對於情感體驗的消費成本在提升,也由此催生了一波「IP熱」。而國產動畫經典IP也是持續刷爆了社交平臺,傳統動畫掀起國潮風,煥發出蓬勃生命力,燃起了用戶的集體懷舊。
  • 潘紅虹:上海積極培育消費發展新動能
    上海商業歷史悠久,消費氛圍濃厚。改革開放以來,上海商業積極引進和發展各類新興業態,商業對外開放度和市場化程度走在全國前列。近年來,上海加快建設國際貿易中心,打響「上海購物」品牌,推進國際消費城市建設,上海商業發展的繁榮度和創新度繼續領先全國。  多年來,消費市場的繁榮為上海城市經濟和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 上海美影廠發布13部動畫新片 阿凡提將展現3D新形象
    原標題: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集中發布13部動畫新片 《阿凡提》《大耳朵圖圖》 邀你領略「動畫大電影」   繪製《大鬧天宮》時借來大鏡子   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的前身是東北電影製片廠美術組。1949年,美術組遷往上海,併入上海電影製片廠,並在此基礎上成立新的美術片組。1957年4月,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建廠,設動畫、木偶和剪紙3個製片部門。   「60年很悠久,我們創造了許多第一;60年也很短暫,沉澱下來的唯有美影精神。」
  • 上海大學上海電影學院ARRI中心啟動 著名攝影師曹鬱受聘
    本網訊 (記者 程媛媛)又一位優秀電影人加入上海大學上海電影學院!12月4日上午,上海大學上海電影學院ARRI中心啟動儀式暨著名攝影師曹鬱聘任儀式在秀709媒體園拉開序幕。據介紹,上海大學上海電影學院ARRI中心將全面投入教學實踐使用,滿足學院教學實踐需求。同時,ARRI中國將全力配合上海電影學院課程安排,加入攝影器材硬體等內容,並定期邀請優秀電影攝影師來中心舉辦專業講座及分享會。
  • 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70、80、90後的集體童年記憶
    1950年,美術片組主要成員:特偉、靳夕、段孝萱、矯野松、劉鳳展、何玉門等二十餘名人員南遷上海,成為上海電影製片廠的一部分。 隨著人員的不斷擴大,1957年建立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特偉任廠長。萬籟鳴、萬古蟾、萬超塵、錢家駿、虞哲光、章超群、雷雨、金近、馬國良、包蕾、吳應炬等一批著名藝術家、文學家先後參與這一工作。從此,美術電影就以上海為基地,迅速繁榮發展。
  • 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70、80、90後的集體童年記憶
    要回答這個問題,就要一切從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的成立開始講起。從此,美術電影就以上海為基地,迅速繁榮發展。其中,萬籟鳴、萬古蟾、萬超塵三兄弟,就是中國美術片的開拓者。(萬籟鳴、萬古蟾是親兄弟,萬超塵是他們的族弟,另外還有個老四萬滌寰在30年代改營照相業務)建國前,萬氏三兄弟最轟動的動畫片是大型動畫片《鐵扇公主》。
  • 上海人記憶中最經典的味道,上海經典老字號風雲榜
    該酒家經營的蟹筵,以特、新、優取勝,烹製的蟹菜風味獨特,其中"芙蓉蟹粉"、"翡翠蝦蟹"、"流黃蟹鬥"、"陽澄蟹卷"「蟹肉鮮肉月餅」尤為著名。由於當時上海正迅速發展成江南沿海的重要商埠,中、外客商雲集,特別是江浙兩省湧向上海的富紳大賈、平民百姓越來越多,極大的刺激了經濟的發展,當然也刺激了上海餐館的繁榮。「老正興」本幫菜的代表有:油爆河蝦、八寶全鴨、蝦子大烏參、草頭圈子、清炒鱔糊、紅燒划水、紅燒魚、紅燒肉、八寶辣醬、正興醬方、冰糖甲魚、油醬毛蟹、鍋燒河鰻、蟹粉蝦仁、蘿蔔絲汆糟等等。
  • 《2019年上海文化產業發展報告》發布
    上海文化產業按照中央總體部署,圍繞國家戰略和上海發展實際,繼續深入落實市委、市政府《關於加快本市文化創意產業創新發展的若干意見》(「上海文創50條」),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落實高質量發展要求,圍繞推動全球影視創製中心、藝術品交易中心、亞洲演藝之都、全球電競之都「兩中心兩之都」建設目標,以推動長三角一體化更高質量發展和自貿試驗區改革開放全面深化為契機,充分發揮「源頭」和「碼頭」優勢,繼續深化改革,改善服務環境
  • 一座上美廠,半部國漫史——回顧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的光輝歲月
    /電影的回憶錄,將您對電影的回憶一一收錄/大家還記得它嗎?應該還有印象吧現在回憶起來,我多少有點傷心。那年上海長江電影製片廠、崑崙影業公司、文華影業公司、國泰影業公司等8家私營電影企業聯合組建為國營的上海聯合電影製片廠,並於同年成立上海電影廠美術組隨著規模不斷擴大,美術組於1957年獨立出來,成立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特偉任首任廠長,萬籟鳴等人為上美廠核心成員這個期間是上美廠的成長階段,大家在摸索美術電影的製作方式
  • 上海迪士尼揭曉五周年慶典標誌,新年裡一系列驚喜將一一揭曉
    昨夜,上海迪士尼度假區用獨具特色的方式迎接新一年的到來——在迪士尼標誌性的夜間演出中加入了特別版的絢爛煙花,而在演出中,度假區五周年慶典標誌的驚喜揭曉更是將歡慶氛圍推至高潮。五周年的慶典標誌在全球最大的迪士尼城堡上閃耀亮相,意味著2016年6月盛大開幕的上海迪士尼度假區將邁入具有裡程碑意義的第五年。度假區的五周年慶典正式進入倒計時,在未來一年中為遊客精心準備的一系列慶祝活動和驚喜將一一揭曉。
  • 《姜子牙》、《哪吒》與中國學派
    這幾部最近五年來票房成績最好的國產動畫,多是從中國傳統神話尋找靈感,它們被學界視為中國動畫學派或者民族動畫的復興與回潮,它們為中國動畫學派續寫了新章節。近年來,「中國學派」成為電影學界的顯學,而這其實是1980年代「電影民族化」大討論的再版。而電影界的中國學派又是從「中國動畫學派」中來的,它們從這裡找到了理論的勇氣,也以中國動畫學派作為理想和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