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的一切本是一種緣起法

2020-12-12 文殊經函與文殊智慧劍
文殊菩薩

頂禮文殊師利菩薩!

世間的一切,本是一種緣起法,如夢如幻的世間,緣起緣滅。

世間的一切,不像各個佛國淨土,吃穿住行一切依靠佛菩薩的智慧幻化,到了佛國淨土,不像人間俗世,吃不吃也沒什麼,吃飯也可以,不吃飯也可以,環境境界與人間俗世不一樣。沒有生病,沒有生老病死的事情發生。

人間俗世不一樣,世間的一切,本是一種緣起法。

農民種植的水稻

在世間,因為眾生需要吃飯,所以,產生了農民的職業與培育了水稻種植技術。

在世間,因為有的眾生經常體弱多病生病,所以,產生了醫生與醫藥醫學技術。

在世間,因為眾生需要住房,所以,產生了建築工程師建築工人與建造工程技術。

在世間,因為眾生需要穿衣服,產生了製衣工人與製衣技術。

在世間,因為眾生需要渡過江河湖海,所以,產生了造船工程師與工人,橋梁工程師與造橋工人,產生了造船與造橋技術。

在世間,因為眾生需要遠距離出門辦事與加快速度,所以,早期騎馬,現在發明了火車動車汽車與電瓶車自行車。

在世間,因為經常會有戰爭,所以,產生了很多名將猛將優秀士兵,產生了軍事指揮訓練的理論學識體系。

在世間,因為需要繁殖下一代,需要經常生養小孩,所以,產生了愛情婚姻嫁娶的一套人間俗世規則。

文殊菩薩

世間的人啊,不必悲傷,不必悲觀,不必怯懦膽怯!因為世間的一切,本是一種緣起的法則規則。在佛界淨土,因為佛界淨土的眾生不用吃飯,即使想吃飯,也不用去種植水稻之類勞作,自己的智慧可以幻變出糧食出來。

在各個佛國淨土,佛國淨土的眾生全部都是從一朵大蓮花中化生出來,不像人間俗世的胎生,需要愛情婚姻的嫁娶之類的人間俗世規則。

世間的一切,都是緣起法,如果像佛國淨土,不用吃飯還種什麼水稻?不用坐車,自己會神足通或空行或遁地,還生產什麼車還買什麼車?

世間的眾生啊,不要煩惱,不要悲觀,因為世間因緣基本都是緣起法,即使某些眾生,因為金錢財富資源不足或其他方面的人間俗世資源不足,不能完成愛情婚姻嫁娶的人間俗世的任務,諸佛菩薩不會責備問責,好好完成佛教修行方面與普度眾生的大業,將來回歸佛界淨土。

世間的一切本是緣起法,如夢如幻的世間,緣起緣滅,世間的各種金錢財富資源與其他生存資源,分配基本上不公平不和諧,有的人佔用過多的生存資源,有的人一無所有,無論如何艱難困苦險阻的人間俗世,不要悲觀失望,不要悲傷憂鬱,為了一切眾生將來回歸佛界淨土,在如夢如幻的緣起緣滅的世間,一定要做艱苦卓絕的戰鬥,把一切眾生度到佛界淨土。

相關焦點

  • 佛法講什麼:緣起法,三法印
    【緣起法】佛陀用「緣起」來解釋世間萬象,其基本要點是認為世間萬事萬物均由因緣而生,亦由因緣而滅;萬事萬物都處於一定的因果聯繫中,並隨著因果關係的改變而改變。典型地以「法身舍利偈」表述為:「諸法從緣起,如來說是因。彼法因緣盡,是大沙門說。」
  • 佛學:「緣起法」蘊藏著大智慧
    佛家用「緣起法」來觀察世間事物,「因緣和合,諸法即生」,認為世間萬事萬物都是諸因諸緣和合而成的,並且永遠處於不斷變化之中,如果我們細心觀察這個世界,不難發現,世間根本就不存在單一特性的事物,站在現代科學的立場,一切無非分子原子中子粒子的聚聚合合,佛家說是「諸法因緣相假,然後成立」,一切事物都不過一時假像,此一時彼一時,萬事萬物分分秒秒不相同,也就是說我們平常所見的只是事物的表象
  • 因緣而生,緣起性空,緣示現的一切法都在我們身上,為什麼呢?
    阿德經曰:「緣起乃緣王所生之法,若緣為體,緣起為相,緣生為用,體大故能生一切法,相大故能示現一切法,用大故能幫扶一切法。離一切客而不住,離一切緣而隨緣,即明自性,能斷生滅,出離苦海。」緣王自心,亦是法王。意思說緣一直在我們內心裏面,也是一切緣生起重要因素,所以可以稱它為法王,緣王。心客不住,如是幻法,依緣示現,非我真心,如是不住。
  • 諸佛如來應化在世間是緣起,不是性起
    諸佛如來應化在世間是緣起,不是性起。這個緣起是什麼?感應。因是什麼?眾生有感,佛就有應。能大師見性第二句話,「何期自性,本不生滅」,那個本不生滅就是講見聞覺知,所以見聞覺知是自性。可是迷了之後?迷了之後就不叫見聞覺知,叫什麼?叫受想行識,變成阿賴耶了。阿賴耶就是受想行識,你看前五識,受;第六識,想;第七識,行,行就是念念不住;第八識叫識,變受想行識,我們給你講精神、講心理、講心法。所以心法跟物質是永遠分不開的,只要是物質,裡頭一定有見聞覺知。
  • 一切緣起緣滅,什麼才是學佛終點?
    一切緣起緣滅,似乎學佛也於事無補。那麼,什麼才是學佛的終點?一、佛菩薩的終點佛陀29歲出家,35歲證道,弘法45年,80歲入滅。佛陀入滅前,舍利弗、目犍連雙賢入滅。可是既然佛菩薩來到世界的使命是教化眾生,娑婆惡世未有改變,佛菩薩們早已具足三明六通八解脫。照說早已跳出生死輪迴,為什麼還要通過所謂的「入滅」來示現眾生人生苦短呢?佛菩薩的終點又在哪裡?
  • 佛教:何謂「緣起說」與「三法印」(深度長文)!
    因「緣起」為佛法要義所在,初學尤應於此多所措意,故特闡發。又大乘顯教可分為中觀、唯識、真常等三大系,本篇則站在中觀立場,闡明緣起法之義理。第一、緣起為佛法中心佛法有一特別說理,不共於世間學問,就是「緣起」。
  • 四種緣起——佛教對宇宙萬法的詮釋
    由之可得三法:①本有種子(即一切法起現行之內因——自身所具之要素條件),為藏識所執持,遇緣(即外因——外在條件)將起現行。②現行法,是本有種子遇緣而現行之法。③新燻種子,是由現行法新燻之種子。賴耶緣起,謂由藏識所執持之本有種子遇緣生現行,次由所現行之萬法又新燻種子於藏識中。而後再遇緣,再自種子再生現行,自現行再燻種子。種子起現行時,種子是因,現行是果;現行燻種時,現行是因,受燻的新種子是果。如此經由本有種子、現行之法、新燻種子三法輾轉輪迴、互為因果,因果同時而無窮始終,即為賴耶緣起之相。
  • 佛陀覺悟之後,總結的「緣起法」,如何理解?
    學佛的人都知道,佛陀當年在菩提樹下所覺悟的「緣起性空」,隨後總結出了「緣起法」,創立了佛教最根本的學說,關於這個學說,我們該如何認識?也就是說,佛陀覺悟之後,所總結出來的」緣起法「,我們該如何理解呢?佛像在這「緣起法」之中,佛徹底的粉碎存在已久的二元對立之說,即否定了一切時間或物質層面的第一因說。
  • 宗教知識:緣生與緣起
    所以他證悟的真理——緣起,也是純就人生的生死流轉的觀點立言。在《過去現在因果經》中,記載著佛陀在尼連禪河畔的菩提樹下,證悟緣起的經過。經中稱:    爾時菩薩,至第三夜,觀眾生性,以何因緣,而有老死,即知老死,以生為本;若離於生,則無老死。又復此生,不從天生,不從自主,非無緣生,從因緣生……這「從因緣生」一語,就是「緣起」立論的由來。
  • 詩鄉文藝|釋延超:緣起世出世間!
    緣起世出世間作者:釋延超佛教起源於印度,在兩漢之際便開始傳入中國。佛教在中國的發展歷程,可分為三個階段:一是兩漢——東晉的傳入階段。二是東晉——隋唐的獨立階段。「我和聖賢詩,觸處皆儒雅」,五言之韻,七言古風,以出世心做入世事,遂成全此,與世出世間共結法緣之卷,今已諸緣俱備。如今之時,身處世外,未涉及詩書雅者之列,自吟自得之語,只是抒發自我情懷,原不足以面世,況且再引感悟之語示以後者,恐為人不屑。餘隱身在山間,本已身居世外無緣名聞利養,又何堪清淨被擾,多此一言呢?
  • 海濤法師:見緣起則見法,見法即見佛
    它才會表現出來,就像每一種東西,分析到底的時候,就像化學講的核子、原子(比喻抓到本質)這些東西,它才會表現出力量。為了要表現力量,所以我們一直要讓自己達到,所謂我們讀的經典,講的空性,但是空性絕對不是什麼都沒有。空性講的是我跟萬事萬物都連接了,都有關係,不脫離一切。就像我們想到媽媽,你馬上有個感覺。
  • 《緣起贊》音視頻講記 第1課
    大家都知道,雖然世間芸芸眾生希求的目標就是快樂,但往往得不到,反而造痛苦之因,而不斷在苦海中漂泊、流轉。那苦海要乾涸或痛苦的根本要剷除需要什麼樣的因緣呢?就是要懂得緣起。那緣起的妙法或妙藥是誰發現的呢?就是我等大師佛陀。因為他用無礙的智慧照見了這樣的秘訣,並為無量眾生指示了這樣一種解脫之道,所以非常值得讚嘆!
  • 一年之計在於始,念誦《聖八吉祥頌》《緣起咒》一切吉祥如意!
    新年伊始,讓我們創造吉祥緣起,種下善緣的種子,一定會開出圓滿的花。我們祈願,乘佛願力、借咒功德,回向法界,共盼來年欣欣向榮,願父母子女健康平安,順心如意,願世界和平,人心向善,佛法永住,佛日增輝。依法界不可思議的「緣起」力,一切悉皆增上吉祥!
  • 佛說一切法,為治一切心,假如不執著任何事物,當下就是見性
    一切都是本具,有定又有慧,就不是須彌柱。這裡所說的涅槃,是指小乘的有餘涅槃和無餘涅槃。小乘修三十七助道品,證到五分法身、證到偏空之理,尚有現世報身未滅,就是有餘涅槃;最後灰身泯智,即是入了無餘涅槃。小乘認為出三界、了生死,是最高的境界。
  • 《緣起贊》科判、頌詞及相關連結
    【2-1-2】丙二、緣起法是佛教的精華爾時具有智慧者,如何依然不通曉,相依相存緣起道,本是您教之精要?奇哉導師奇依處,奇哉勝說奇怙主,巧妙宣講緣起法,本師尊前我敬禮。【2-2-1-1-1-2】己二、廣說(分四):一、緣起空性是世尊的究竟意趣;二、佛說諸法自性為空性之理;三、雖無自性也以緣起力可起作用;四、若自性空性則因果合理並遠離邊執。
  • 佛教知識:什麼是緣起論,這其中有什麼含義
    緣起論中,包括因,緣,果。而緣起包括因和緣兩個部分,因就是指的因素,緣就是條件,其中因是主要的,緣是輔助的,因緣聚則生,因緣散則滅。一切法的生滅都是有因緣,那麼這一切法的存在或者是毀滅,也都將是有跡可循。凡果必有因,什麼樣的因便會產生什麼樣的果,因果一定是相互的。世間的一切有為法都不是獨立性,必須要靠因,緣和合才會產生果,「緣起」法所闡述的,就是因,緣,果的關係,因,緣。
  • 心是一切的緣起、心是萬法的根源
    蛻的是煩惱、把煩惱的心性轉化,升華是本有的東西體現出來,把原來錯誤的東西改變性質、升華心性的作用!實際上沒有多什麼沒有少什麼。我們修學有個錯誤觀點、認為自己修行所謂有所成是多出來個什麼、或者少了什麼,了道成佛、所謂煩惱並沒有少什麼、也不多什麼,只是能起到的作用性質變了、不是以前那種煩惱受了。為什麼這麼說?
  • 什麼是三法印?若能理解三法印,也就能把握佛陀的根本思想了
    「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三法印是識別真佛法與假佛法的標準:一切法若與三法印相違的,即使是佛陀親口所說,也是不了義;若與三法印相契合的,縱然不是佛陀親口所說,也可視同佛說。因為三法印是「印」證佛法真偽的標準,如同世間的公文,憑藉印監可以確認公文的真假,因此稱為「三法印」。
  • 龍樹大師的中觀般若智慧:八不緣起、實相涅槃、不二法門
    印度龍樹大師發展了初期大乘般若經的思想,認為世界上一切事物以及人們的意識都是一種相對的依存的關係,一種假借的概念或名相,其本身沒有任何不變的實體或自性。並提出八不緣起: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認為釋迦摩尼所提出的緣起理論是全面的,不是單純的說有或說無,而是有無的統一。
  • 佛法:眾生要如何做才能通達緣起法
    現量就是現前量度,比量就是推比而知,這兩種對隨緣的境界認知是正確的,凡夫以非量認知都是錯誤的,所以心識對境界的認知錯誤,決定凡夫的見地大部分都是顛倒見,故無法認知緣起法。子貢是有時候在比量,有時候是非量,但也到了憶則屢中的地步,所以對世間的認知也能聞一知二,只是因為追求世俗的東西,耽誤了對道的體悟。(二)因為眾生對境界的認知都是非量,又如何看佛的現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