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我想,生命的動力,不是心機,是一種無虛偽的悲心。
但是你要展現這種動力,必須要在一個無我的、所謂空性,清淨的狀態。它才會表現出來,就像每一種東西,分析到底的時候,就像化學講的核子、原子(比喻抓到本質)這些東西,它才會表現出力量。
為了要表現力量,所以我們一直要讓自己達到,所謂我們讀的經典,講的空性,但是空性絕對不是什麼都沒有。空性講的是我跟萬事萬物都連接了,都有關係,不脫離一切。就像我們想到媽媽,你馬上有個感覺。
我跟我媽媽很深刻的,我自然想要去關心她,我根本不用思考,我就是希望媽媽快樂。睡得飽,不要生病,而且用最親切柔軟的語言,要來跟她講話、關心她。因為我跟媽媽有很深的關係,這個也是一種空性,因為我關心母親超過我自己了,因為母親就是我,沒有母親就沒有我。
所以我們要講,佛教的生命的動力,就是一種慈悲心、菩提心,一種對所有生命離苦得樂的承擔。
為了要達到如此,必須要安住在空性,但是空性所顯現出來的就是大慈大悲。所以我們經常會背這句話:"見緣起則見法,見法即見佛",這個緣起,常常學佛者用它討論因緣所生法,但這個緣起,我發覺現在少了一個東西叫動力。
雖然一切法都是互相依存,我們會這樣講,但是你沒有把這個依存用來產生一個真實的、生命的關係,我跟眾生的母子關係。所以常會講說,因為你見緣起,你才能夠顯現慈悲,顯現慈悲才真見如來。
那個時候才能夠產生一種無虛偽的、生命的動力,要主動地、真心地、去關心對方。就像一個母親做什麼事情都會想到兒子,一個愛兒子的父親賺了多少錢,都是希望給兒女用的。
善思如母眾,能忍無量苦
文殊師利勇猛智,普賢慧行亦復然,
我今回向諸善根,隨彼一切常修學。
三世諸佛所稱嘆,如是最勝諸大願,
我今回向諸善根,為得普賢殊勝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