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濤法師:見緣起則見法,見法即見佛

2020-12-12 常行布施改變命運

所以我想,生命的動力,不是心機,是一種無虛偽的悲心。

但是你要展現這種動力,必須要在一個無我的、所謂空性,清淨的狀態。它才會表現出來,就像每一種東西,分析到底的時候,就像化學講的核子、原子(比喻抓到本質)這些東西,它才會表現出力量。

為了要表現力量,所以我們一直要讓自己達到,所謂我們讀的經典,講的空性,但是空性絕對不是什麼都沒有。空性講的是我跟萬事萬物都連接了,都有關係,不脫離一切。就像我們想到媽媽,你馬上有個感覺。

我跟我媽媽很深刻的,我自然想要去關心她,我根本不用思考,我就是希望媽媽快樂。睡得飽,不要生病,而且用最親切柔軟的語言,要來跟她講話、關心她。因為我跟媽媽有很深的關係,這個也是一種空性,因為我關心母親超過我自己了,因為母親就是我,沒有母親就沒有我。

所以我們要講,佛教的生命的動力,就是一種慈悲心、菩提心,一種對所有生命離苦得樂的承擔。

為了要達到如此,必須要安住在空性,但是空性所顯現出來的就是大慈大悲。所以我們經常會背這句話:"見緣起則見法,見法即見佛",這個緣起,常常學佛者用它討論因緣所生法,但這個緣起,我發覺現在少了一個東西叫動力。

雖然一切法都是互相依存,我們會這樣講,但是你沒有把這個依存用來產生一個真實的、生命的關係,我跟眾生的母子關係。所以常會講說,因為你見緣起,你才能夠顯現慈悲,顯現慈悲才真見如來。

那個時候才能夠產生一種無虛偽的、生命的動力,要主動地、真心地、去關心對方。就像一個母親做什麼事情都會想到兒子,一個愛兒子的父親賺了多少錢,都是希望給兒女用的。

善思如母眾,能忍無量苦

文殊師利勇猛智,普賢慧行亦復然,

我今回向善根,隨彼一切常修學。

三世諸佛所稱嘆,如是最勝諸大願,

我今回向諸善根,為得普賢殊勝行。

相關焦點

  • 聽菩薩說|了知十二緣起,即見佛見法
    何者若能真見此已睹真如佛法身釋義龍樹菩薩講了十二緣起的功德與重要性,誰能了知十二緣起,見到這種真相,就相當於見佛見法。佛講了八萬四千法門,浩瀚無際。在所有的佛法裡,十二緣起最為珍貴,最為稀有,非常深奧,猶如如意寶一般。誰能了知、親見這樣的真相,就能獲得解脫,精進學修十二緣起,就能成佛。關於十二緣起,並不是我們這樣簡單地講一下,大家隨便聽了一下,就能講清楚、聽明白的,其中的意義是很深奧的。
  • 什麼叫開佛知見?丨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 (宣化上人)
    法達即高聲念經。至譬喻品。師曰止。此經元來以因緣出世為宗。縱說多種譬喻。亦無越於此。何者因緣。經雲。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一大事者。佛之知見也。「佛之知見也」:這個大事,就是佛之知見。【世人外迷著相。內迷著空。若能於相離相。於空離空。即是內外不迷。若悟此法。一念心開。是為開佛知見。佛。猶覺也。分為四門。開覺知見。示覺知見。悟覺知見。入覺知見。若聞開示。便能悟入。即覺知見。本來真性而得出現。
  • 汝若求得此最上乘,百分之百成佛,即悟入佛知見,這是佛說的
    所以佛言:「隨其心淨,即佛土淨」。講再多沒用,行者若見性,自得心開印心,自然「觀自在」,正如《法華經》:「心生大歡喜,自知當作佛」。「我聞是法音。得所未曾有。心懷大歡喜。疑網皆己除。昔來蒙佛教。不失於大乘。佛音甚希有。能除眾生惱,我己得漏盡 聞亦除憂惱」。諸佛世尊以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就是《法華經》所說的:「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諸有所作常為一事,唯以佛之知見示悟眾生。
  • 《法華經》得見恆沙佛
    如人渴須水,窄鑿於高原,猶見乾燥土,知去水尚遠,漸見溼土泥,決定知近水。藥王汝當知,如是諸人等,不聞法華經,去佛智甚遠,若聞是深經,決了聲聞法。是諸經之王,聞已諦思維,當知此等人,近於佛智慧。若人說是經,應入如來室,著於如來衣,而坐如來座,處眾無所畏,廣為分別說。大慈悲為室,柔和忍辱衣,諸法空為座,處此為說法。若說此經時,有人惡口罵,加刀杖瓦石,念佛故應忍。
  • 正法眼藏:見性即見自性光明
    頓教的修行就是「見性」,意思是照見自己的佛性。那麼究竟怎樣才是見性,這恐怕是大多數人迷惑的地方。其實在「達摩大師血脈論」裡,達摩大師對何謂 「見性」做了非常具體的開示,那就是,「見性」乃見「自性光明」。
  • 金剛見性空 緣起夢幻有
    金剛經的思想價值在於解放心靈,禪宗六祖慧能因金剛經而得悟,金剛經的全稱是《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金剛為最堅硬金屬,其剛強程度可斷萬物發現本性,以此來比喻金剛智慧,從而斷除人們的虛妄之見。般若是明見一切事物的高深智慧,波羅蜜意為到達彼岸。
  • 龍樹菩薩:信心清淨者,花開則見佛
    宗道法師:釋尊以彌陀名號殷勤付囑舍利弗之文《阿彌陀經》云:佛說此經已,舍利弗及諸比丘,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聞佛所說,歡喜信受,作禮而去。殷勤付囑《阿彌陀經》的殷勤付囑,不像《大經》裡釋迦牟尼佛對彌勒菩薩的付囑那麼明顯,「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踴躍乃至一念,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也不像《觀經》裡釋迦牟尼佛對阿難的付囑那麼明顯,「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但《阿彌陀經》是有付囑的,甚至通篇都可以說是付囑。
  • 海濤法師:農曆七月慈悲、孝親、佛歡喜-供僧緣起,功德無量
    【慈悲 孝親 佛歡喜-供僧緣起】海濤法師 每年逢農曆七月,各地佛寺大多會舉辦盂蘭盆法會,此為中國佛教裡非常重要的節日。尤其七月十五日更是「佛歡喜日」。「盂蘭盆」是梵文的音譯,原本的意思是「解救倒懸(之痛苦)」,即解脫餓鬼道眾生之苦。《盂蘭盆經》裡目連(即:目犍連尊者)救母的故事是我們非常熟悉的:目犍連尊者以神通觀知他的母親在死後投生於餓鬼道,日夜受苦,不得飲食,於是便向佛陀請教解救母親脫離苦趣的方法。
  • 金剛經中「若以色見我……」偈子是什麼意思?
    【六塵中的色塵】「六塵」是以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來概括一切認知對象——即人們認為的所謂「物質存在」以及「概念存在」。其中前五個是概括(現代意義上)作為物質存在的認知對象;「法塵」是作為概念上的存在、認知對象。
  • 花開見佛悟無生,是什麼意思?
    因為「念佛」只靠口念是不夠的,必須用GUANYIN法門開我們的智慧 眼,見佛以後才可以「悟無生」,所謂「花開見佛悟無生」,沒 有見佛不可能變成不生不死。見佛是見這個無量光,用頓悟的法 門很快就可以見到無量光,觀音法門就是「頓悟的法門」,拜佛、 念佛是「漸悟的法門」,慢慢地學,這種漸悟法門是神秀教的, 而六祖惠能則是教「頓悟法門」,教人如何馬上「見性成佛」。
  • 宮二:這一生,我見了自己,算是見了天地,可惜見不到眾生了
    或許,我們每一個人都要經歷這樣一個過程: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文/求心內佛《一代宗師》中,宮二最後對葉問說,父親常給她說,練武之人有三個境界: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她有點不無遺憾地說,我這一生,見了自己,算是見了天地,可惜見不到眾生了。電影開場,宮羽田來到南方,隱退儀式上,他與梁朝偉飾演的葉問拼想法,結果自嘆不如。宮家小姐宮二不服輸,認為宮家的人,從無敗績,一定要爭個輸贏。
  • 不住一法 見路不行
    遙遠的救世主的作者的第二部小說天幕紅塵裡說了見路不走,和本文有關聯就拿來當題目了。見路不走,其實呢沒什麼神秘的,也有點過激,用我D一貫的方法論來表述就是: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堅決反對教條主義,經驗主義。這於道門是道,於佛門是法,不住一法的法。
  • 佛法:眾生要如何做才能通達緣起法
    現量就是現前量度,比量就是推比而知,這兩種對隨緣的境界認知是正確的,凡夫以非量認知都是錯誤的,所以心識對境界的認知錯誤,決定凡夫的見地大部分都是顛倒見,故無法認知緣起法。(二)因為眾生對境界的認知都是非量,又如何看佛的現量呢?只有對佛的現量,也就是佛的聖言量生起極大的信心,才可以通達緣起法,這個通達就是可以用比量的方式來通達的。
  • 四種緣起——佛教對宇宙萬法的詮釋
    「四種緣起」,為華嚴宗所歸納之四種緣起思想。華嚴宗之教理以「緣起」思想為主,依此判釋我佛釋迦牟尼一代教法,立有「五教十宗」之說。五教,即小乘教,大乘始教,大乘終教,大乘頓教,大乘圓教。除大乘頓教外,其餘四教分別各說一緣起。即:小乘教說業感緣起,大乘始教說賴耶緣起,大乘終教說如來藏緣起,圓教說法界緣起。而唯獨頓教因是無相離言之宗,不涉及教相之教,故無緣起之說。
  • 宏圓法師:十八界皆是空相,能見所見都是性的作用
    詳細的說來,眼根有眼根的界限,乃至意根有意根的界限,色塵有色塵的界限,乃至法塵有法塵的界限,眼識有眼識的界限,乃至意識有意識的界限。比如,眼界就是指能見之根,能聞之根就為耳界,不能叫做眼界,各有各的界限,不能混淆了。同樣,所見之境名為色界,所聞之境名為聲界,乃至於所想像之境名為法界,了別色境的作用叫做眼識界,了別聲境的作用叫做耳識界,乃至了別法境叫做意識界,合起來為十八界。
  • 揭開佛國五臺山,羅睺寺「花開見佛」的秘密
    這裡面有兩個原因,一個是掉進了文殊菩薩設計的「陷阱」,另一個是「花開見佛」,尤其是花開見佛。像吸鐵石一樣,吸引著成千上萬的善男信女。相傳,有一年蒙古境內「鬧鬼」,嚇的人們心驚肉跳,忐忑不安,特別是婦女兒童,惶惶不可終日。後來被五臺山文殊菩薩知道了,不知用的什麼法術,把鬼跑了,人們才安居樂業。
  • 佛教正法:「金剛經發微」,佛教高端思想,你真未必讀得懂!
    慧能弟子神會於北方傳法,更特別推重本經,認為本經「最尊最勝」(見《神會和尚遺集》引《南宗定是非論》卷下)。本經徹底破除一切執著,包括對佛身及佛法的執以為實,極顯人空與法空。所以說「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又說「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羅什譯本缺「是名佛法」一句)。這是因為一切法都是眾緣所成,無自性的存在。
  • 什麼是「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妙法蓮華經》裡告訴了我們答案!
    想當初,我們的六祖慧能大師初來投禮五祖弘忍大師的時候,就表明了自己的「信願」,即:唯求作佛,不求餘物!很多人學習禪宗也好,或是修學其他宗派也好,於此處一節大多都忽略了。所謂真信佛法,真為生死者,我們就應該及早樹立「唯求作佛」的堅固信願!我們學佛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成佛!
  • 佛教:念佛之人,常誦普賢行願品,花開見佛,修行越來越有把握!
    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普賢行願品》云:「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這裡《行願品》中講,要我們發願往生極樂世界,而阿彌陀佛因地作法藏比丘時也發了大願:「設我得佛,他方佛土諸菩薩眾,來生我國,究竟必至一生補處。……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若不爾者,不取正覺。」往生西方的人可以「現前修習普賢之德」,迅速圓滿普賢行願,有這樣的利益。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其中的見佛往生願。
  • 《天幕紅塵》:見路非路,即見因果,見相非相,即見如來
    柏林債權人會議結束後,美國人布蘭迪問葉子農如何評價「見路不走」導致羅家明莫斯科投資失敗致死,葉子農說:「那不叫見路不走,那叫事於道,又走了一條見路不走的路,見路不走就是實事求是,不住一法,你理解成不拘經驗教條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