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神話故事和民間傳說中,旱魃是一種來源神秘的古代精怪,旱魃現世通常是旱災的預兆。因為能夠直接影響古人的生計,旱魃也是最為古人忌憚的怪物之一。在《詩經》、《神異經》和《淮南子》中,作者將旱魃描述成「袒身禿頭」和「彎腰駝背」的模樣。然而在上古奇書《山海經》中,旱魃卻是一位身份高貴的上古神女,她曾為炎黃部落的崛起立下過汗馬功勞。
眾所周知的旱魃形象,來自清代袁枚所著的《子不語》,書中有《旱魃篇》。袁枚根據民間傳說,認為旱魃長得像一隻猿猴,披著一頭亂蓬蓬的頭髮,它只有一條腿,依靠跳躍緩慢前行。
《子不語》還認為,旱魃是百日之內的屍骨異變,但沒有靈魂和精魄。而旱魃之所以能夠引起旱災,主要來自冤獄或怨念。例如元代曲目《竇娥冤》中,提到了「三年不雨」的說法。另外,古人認為,旱魃可以進一步變身為上古兇獸——「犼」。
然而,最早對旱魃形象進行描述的古籍,是漢代怪人東方朔所著的《神異經》。《神異經》的《南荒經》記載,南方有個上古精怪名叫旱魃,身高只有二三尺。旱魃不穿衣服,禿頭,眼睛長著頭頂,所到之處,赤地千裡。
東方朔在《神異經》裡,還提出了防治旱魃的奇怪方法。東方朔認為,如果旱災是由旱魃引起的,就到街市上尋找一個名叫「格子」的人。找到之後將他扔到茅廁裡溺死,旱災立即結束。果然是「怪人有怪語」,東方朔的思維方式常人難以理解。
最後,我們來看上古奇書《山海經》,旱魃最早出現在此書中。《山海經》的《大荒北經》記載,在鐘山附近,赤水河岸邊,生活著一個上古部落。這裡有一位女首領身穿青衣,名叫「女獻」。郭璞在《山海經圖贊》中提出:赤水女子獻,就是上古神女——女魃,也是旱魃的原型。
《山海經》還記載,黃帝和蚩尤大戰時,應龍不敵雨師和風伯,黃帝請女魃下凡相助。這位上古神女一上陣,風雨立即止息,烈日灼目,赤地千裡。於是,炎黃部落最終戰勝了九黎部落,黃帝斬殺了蚩尤和夸父。在這個上古神話之中,女魃是黃帝扭轉戰局的關鍵人物。
後來,黃帝論功行賞,命令叔均為功臣分封土地,女魃部落被分封在赤水河流域。但是,女魃居功自傲,不僅疏於治理,導致部落裡連年乾旱,還頻繁攻擊周邊部落。於是,黃帝命令應龍將女魃驅逐到遙遠的北方。
從《山海經》記載的上古神話,我們可以得到三個信息:第一,旱魃的原型是女魃,最初是一位上古神女,後來才被稱為旱神。第二,女魃的形象並不怪異,她身穿青衣,擅長觀測天氣,身份是一位女巫。第三,女魃曾是炎黃部落聯盟的一支,後來被驅逐到北方草原。
作為先秦古籍,很多人覺得《山海經》,應該是一本十分晦澀難懂的書,看不懂其中的文言文。所以我給大家推薦這本彩圖詳解版《山海經》。這本書不僅有山海經完本,更有注釋,有譯文,還有插圖。
尊重原文,全譯無刪減,語言平實,通俗易懂。
還有白話文詳細注釋,幫助你更好的理解這本書。
現在恰逢出版社活動這本經典僅需49元,僅僅是一頓飯的錢,就可以給你帶來很多趣味和知識,自己看完還可以講給孩子聽。
沒事的時候,拿上一本山海經,就算是閒暇的時光,也能變得有意義。
如果您想購買這本書的話,點擊下方連結,就購買正版書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