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歲月」艄公的故事

2021-01-07 用三隻眼看世界

艄公的故事

作者:謝波夫

西蔡大隊屬興化縣林潭公社,公社設在護駕垛,也是一個村莊,離西蔡約七、八裡路。路雖不算遠,但中間隔著一條通航大河,林潭公社被一分為二,西蔡大隊在河的西北面。那時河上沒有橋,過河靠擺渡,這一片只有一個渡口,在河北岸的西莊,稱西莊渡。

渡口北岸有一間小窩棚,是艄公的住處。有一條小木船,大約可載十來個人。船上一篙、一櫓、還有一位老艄公。老人姓什麼不清楚,過河的人都叫他擺渡大伯;年紀也看不出,只見他滿臉皺紋,身材踒小乾瘦。河面上的風終日不停。老人一年到頭在船上,風裡來雨裡去,整個人都像被風乾了。

擺渡大伯吃住休息全在這窩棚裡,平時小船就停窩棚前的碼頭上,要過河,上船招呼一聲就行。在河的南岸過擺渡,要等船划過去,如等不及,就得隔著河大聲喊,擺渡大伯聽到或看見了,就會到南岸去接。

西莊的渡船,是西莊大隊的,擺渡的大伯是集體派的工,擺渡費每人每次兩分錢,是集體的收入。林潭公社在河北岸這一片,有十多個村莊,據說每年都要付西莊過擺渡的錢糧,算是包年,這些村的人過擺渡就不用給錢了。其實,只要是當地人口音,過擺渡也不收錢。當地農民幹一天活,工分最多值二、三角錢,每年還要等到秋後才結算,平時口袋裡哪有錢?難得有外地人路過,收幾分零錢,大概就算艄公的福利了。

第一次過西莊渡,是去公社參加民兵大會,我們和莊上的年青人同行,過河果然沒收錢。過了幾天,我們自己去公社辦事,人剛上船,擺渡大伯手一伸:「把錢,每人兩分錢。」我們反覆說明是西蔡大隊的知青,老人只是不理,象釘子一樣定在船尾,用竹篙穩住船,不給錢就是不動,始終兩句話:「我分不清人;」「把錢,每人兩分錢。」

明明是包月的,硬是欺我們知青,越想心裡越生氣,偏不給錢!我們僵持在船上,時間一點點過去,老人依然一動不動。我們要去公社辦事的,拖不起,又繞不開,只好認輸。正準備掏錢,同學小李眨眨眼,摸出一元紙幣遞給老人。老人伸手接過去,猶豫一下又還給小李,這裡的過河幾乎都是包月的,十天半月也收不到五角線,拿什麼找零?老人突然問:「你們是西蔡的?」以為老人回心轉意,趕快答是。又問:「你們是去護駕垛辦事,今天還要回西蔡?」確定我們還要回去,老人的眼神流露出喜色:「去護駕垛把錢找開,回來一道給。」這回臨到我們苦笑了,老人的頭腦還真好使!

返回的時候,我們決定繞開西莊渡口,另找地方過河。沿著河邊大堤,走不到一裡路就被缺口擋住了。原來興化是水鄉,大河連著小河,缺口是供船通行的。掉頭換個方向,還是如此,沒奈何,只能垂頭喪氣再回到西莊渡口……

懷著滿腹的委屈,找大隊領導求助。領導也為我們抱不平,笑嘻嘻地答應去協調。只不過,等到再次過擺渡時,老人還是說分不清人,依舊手一伸:」把錢,兩分錢!」我們簡直要氣瘋了。

從此,過擺渡都事先備好零錢,不再浪費口舌了。大約一年後,我有一次付錢時,順手帶出了打火機。老人的眼睛突然發光了,好象發現天上掉下個大寶貝,他緊緊地盯住打火機,驚喜地問:「打火機可是用火石的?有火石嗎?」那時的打火機一般都是用火石、汽油,我們插隊在外,當然有備用的。老人露出欣慰的笑容,從懷裡摸出一個打火機,告訴我:半年前,一個城裡的幹部過擺渡,看見他用火柴不方便送的。俗話說,鄉下的風,城裡的雨。農村野外風大,野外河面上風更大,而且溼氣也很大,常年生活在這裡,火柴根本不好使,何況還要計劃供應,無法管夠,這打火機真是雪中送炭。

老人家著實過了幾天舒心的日子,但好景不長,火石用完,打火機就罷工了。那時農村各類物資都奇缺,連洗衣服的肥皂都買不到,更別說火石了。公社的供銷社沒有,周圍的鄉鎮也沒有,十裡八村的鄉親們從沒用過打火機,到哪去找?縣城離此有六十多裡水路,坐船要一天,根本去不了。老人家懷揣著打火機,幾乎絕望了。今天得知我有火石,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來得全不費功夫。他不接我手中的硬幣,想說什麼,又忍了回去,只是問:「你是蔡家舍的?」見我點頭,便說:「嗯哪,這下記住了,以後過河不收錢了。」這待遇,遲到了一年多,今天總算得到了,心裡還是挺高興的。等到從公社回來,快要下渡船的時候,老人家終於囁囁嚅嚅地問:「下次來,能不能勻一粒火石給我?我把錢!」原來還是火石的面子大!我又好氣又好笑,見他那十分渴望的樣子,心裡很同情;但想到一年多受的委曲,這口氣又難咽,於是決定,想要火石嗎?那就逗你開開心!

再次過擺渡,已記不清隔了多久,臨行前,還是記住帶了兩粒火石。到渡口,老人一眼就認出我了,連我的同伴也沒有要錢。划船時,試探著找話講,見我沒有反應,終於忍不住了,問火石帶了沒有。我假裝吃了一驚:「不好,忘記了!」偷偷一瞧,老人的臉色一下變了,不再吭聲,那失望的神態,我很久很久都不能忘記。平心靜氣想,那年頭,農民的生活太難了,這老人應該更難,風裡浪裡一天累到晚,恐怕也掙不到幾分工。我們一年也過不了幾次擺渡,幾分錢,又何必頂真計較?這玩笑,開得有點過火了。下船時,我把火石塞給他,笑著說剛才是逗他的。老人許久都沒緩過神來,走了好遠了,才聽到他在後面喊:「錢,錢還沒把呢……」

從此,老人記住我們了,不再收擺渡錢。每次準備過擺渡,我們也儘量記住,帶點火石送給老人。

七三年的冬天,我參加徵兵體檢合格,在等錄取通知。一個陰雲密布的傍晚,大隊通知我,政審未通過,落選了。一直擔心的事,還是發生了。我想最後再爭取一下,決定連夜去公社人武部。冬天的日頭短,傍晚時分,天己完全黑了,北風一陣緊似一陣,眼見得就要下雪了。渡口沒有過客,只見老人的窩棚還亮著燈光。看著朔風呼嘯的河面,我有點猶豫了,這風寒水急的夜晚,讓老人擺渡合適嗎?但心底僅存的一絲希望佔了上風,我終於喊了兩聲大伯,風太大了,估計沒聽到,敲開棚門,只見矮小的草棚內分兩塊,一邊是鍋灶等生活用具,一邊是一堆稻草,上面鋪著一張蘆蓆,還有一床舊棉被,應該是老人睡覺的地鋪了。得知我有急事,老人什麼話都沒講,披起簔衣,提著小馬燈就上船了。船到對岸,我告訴他,今晚還要回頭,老人點點頭說:「嗯哪,我在窩棚裡等。」便頂著北風,艱難地劃著小船

回去。

在那政治掛帥年代,此行的結果可想而知。最後的幻想破滅了。儘管公社人武部長不停地安慰,但我整個人似乎沉入了無底的深淵。不知過了多久,我昏昏沉沉地回到渡口南岸。這時,大片的雪花己伴著北風在空中飛舞,落在臉上、頸子裡,冰冷鑽心,讓我的頭腦清醒了。隔著河面的雪花,依稀看見對面窩掤仍亮著燈,但不知已是什麼時辰,老人是否睡著了?頂著北風喊,肯定聽不到,我不知怎麼辦了。試著用手電筒照,電耗光了,才突然想起來,隔著窩棚怎能看得見?這下徹底沒法子了,只能原地跺著腳,縮著頸子,緊緊盯住對岸的窩棚,最壞的結果,是要等到天亮了。又過了一會兒,窩棚門終於打開了,老人拎著馬燈走出來。我電筒沒了電,只能使勁晃著打火機,大聲叫喊,生怕老人又回去,一顆心都拎到嗓子眼了。

上船後老人告訴我,其實他什麼也沒看到,什麼也沒聽到,這個晚上,他就靠在地鋪上打個瞌睡,醒了就出門看看,有好幾趟了,這次感覺對岸好像有人,就把船划過來了,如我還沒到,就準備冒著風雪 在 南岸等待了。在這天寒地凍的深夜,看著他撐著瘦弱的身子,頂著漫天風雪與激流拼搏 。為了一個幾乎陌生的知青,一諾千金,守候半夜,還要冒著生命危險擺渡,此時縱使有千言萬語,也無法表達自己的感激之情。我已忘卻了沮喪,默默地注視著,努力把他的每一個動作、每一個神態,都深深地銘記在心底。

七四年春,我決定轉回原籍。到公社辦完手續,最後一次過擺渡。我把打火機和一小瓶火石送給他,告訴他我走了以後,西蔡的同學還會帶火石,不用擔心。老人喃喃自語:「走了好,這裡太苦了」其實我去的還是農村,那年代,哪有不苦的農村?

下了船,老人忽然叫我等一下,從窩棚前浸在水裡的竹籠中,拿出一條大白魚。他說,今天要下雨,天氣悶,早上這魚兒自己跳到船上的,一定要送給我。猜到老人是捨不得吃,想賣掉換幾天的口糧。再三拒絕,他堅決不答應,只好收下。這活水煮活魚,最終成了我對老人、對西蔡最後的記憶。

2020年8月於南京

作者:謝波夫,江蘇省揚州市人,揚州中學67屆初中畢業,68年11月插隊興化縣林潭公社,西蔡大隊。1977年3月,招工進揚州曙光儀器廠;1978年10月,考入南京師範學院中文系(今南京師範大學);1982年畢業後在南京工作。

來源:知青情緣

相關焦點

  • 「知青歲月」無法忘懷——我的知青歲月
    於是就有了一段悽慘的故事。村裡有位新四軍殘廢軍人, 腦子被打壞了, 我給他理過發, 費了我好大勁。因為整個理髮過程是他躺在床上完成的。組織上動員了一位女青年與他結為夫婦照顧他, 當時應該病情不重, 否則也不會有孩子, 但以後就不一樣了, 就像我理髮時見到的模樣。
  • 「知青歲月」知青經歷留下的不只是記憶
    男知青住在廚房東側的樓下, 房門正對著廚房那張湊合擠下六人的小餐桌。小屋約八平方米, 曲尺型搭著大小兩張床。知青Y和C合睡一張大床, S獨自睡小床。屋內昏暗, 南頭有小窗。有時男知青厭煩廚房外間嘈雜時, 就會關上門, 自個兒對著南窗眺望。女知青住在閣樓上。閣樓是男知青小屋及與小屋相連的後外廊的上夾層。
  • 「知青歲月」「段日火」
    農場人員組成很複雜,有當地人,有湖南人,更多的是從北京,上海,昆明,四川來的知青,從五十年代一直延續到七十年代。農場在漫長的時間裡,慢慢聚合成為—個龐大而複雜的群體,這樣的群體,是很容易產生故事的。這些故事或悲,或喜,或諧,或趣,或讓人忍俊不禁,或讓人唏噓不已。《農場往事》之 —— 「段日火」「段日火」是我們連的一把手。
  • 「知青歲月」追憶似水流年
    1974年,他去了六師68團……追憶似水流年賈宏圖他也要講自己的故事,給我送來了他的報告文學《今昔足昔》,後來又送來好幾篇散文,讓我很感動。他叫武振宗,哈爾濱電纜廠前衛分廠的黨委副書記兼工會主席。他說,我就要成為「專業作家」了,最大的心願是把過去的知青生活寫成一本書。我說你可以先開個「博客」,介紹自己的故事。我在《兩地書――437》中講的老知青崔積寶和李桂茹就在「新浪網」上開了個「博客」,很火。已有出版社爭著為他們出書了。我先給你寫一篇,給你造勢吧!他笑了。當年,武振宗下鄉有點像地下工作者的秘密行動。
  • 「知青歲月」老畢兩口子
    他是連隊中比較活躍的分子,性格開朗,愛講笑話,深得知青們的喜愛。記得剛到他班的第一天,開班會,除了少數幾位老職工外,七八個知青圍坐在一起,大家有點拘束。老畢見了,笑著說:「喝!個個都是高高的個子,都是當炮兵的料啊!」大家聽了都笑了起來,氣氛一下子融和了,距離也就一下子拉近了。
  • 「知青歲月」知青馬群
    故事發生在北京的正北方1000公裡遠的一個叫做「滿都胡寶拉格」的地方,這就是我們下鄉插隊的地方……我們放牧的是知青馬群中間的就是我們的隊長烏力吉 拍攝於1972常耀華提供照片我們插隊的地方是內蒙古草原的純牧區,在這裡每年要進行了一次牧業隊的社會調查
  • 「知青歲月」楊大哥和他生命中的秀秀
    有一段故事已蒼老,蒼老在一朵浮雲下,跟著時光的針腳漸行漸遠,那段往事給我留下刻骨銘心的記憶,幾十年來,一直爛漫在我生命的枝頭。 那是知青上山下鄉的年代,大概上個世紀60年代末,我5歲的時候,聽大人們說我們生產隊來個下放的學生,生產隊長來我家跟我姐姐商量居住在我家,對我們姐弟倆也有個照應。因為我父母都英年早逝。
  • 「知青歲月」我的朋友胡安成
    小提琴演奏中的華胡安成初與他接觸,總覺得這個身材瘦削,目光炯炯的南方知青是個細心,嚴謹,不善言辭的帥氣小夥。隨著熟悉程度加深,才感覺他其實還是一個性格爽朗,風趣,幽默的人。一團宣傳隊演出記得那時很多知青喜歡學說幾句河套話,用於調侃和玩笑。例如「幹甚」?(幹什麼),「甚格拉」?(啥東西)?等等。
  • 「知青歲月」誓約
    她是1968年10月從哈爾濱師院附中下鄉的(這所學校的兵團知青出了兩個省級幹部劉東輝和申立國)。當時,唐平能到兵團十分不易。因為上海同濟大學畢業的父親被打成省水利設計院的反動學術權威,正在牛棚裡接受審查,作為「黑幫子女」到兵團是過不了政審關的。生性要強的唐平找到了兵團招辦空前絕後地大哭一場,又軟磨硬泡了一天一夜,終於在大部隊啟程的前一天獲得批准,和同學們一起踏上了北去的列車。
  • 「知青歲月」在陝北插隊的日子
    是啊,知青吃的苦,只有同齡的老鄉最清楚,他們見證了知青一路走來的艱辛,自己回味,也是感慨萬千。窯 洞 小 學  陝北山區窮困,知識和文化奇缺,我們這些其實文化並不高的知青,在山裡人眼裡已經是大文化人了。插隊的第二年,我被隊裡派工當了孩子王。我挨門挨戶去動員學生,開學的時候來了十幾個娃娃,怯生生的站在那裡,大多沒有洗臉,像秦腔裡唱三花臉的。
  • 「知青歲月」留守知青:北大荒讓我多活了這20年
    在上山下鄉運動中,8176名北京、上海等城市的知青像十幾條小溪相匯於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二師轄八團。知青大返城時,知青流回城市,所剩無幾。我去二九0有四五次,先後接觸過十幾位留守知青,不知為什麼留下印象最深刻的卻是李乃利。有段時間只要提起二九0,我就會油然想起乃利,說起乃利也會想起二九0,似乎乃利就像靖宇縣、尚志縣、一曼街、兆麟街,人與地融為一體。
  • 「知青歲月」兵團戰友的終身不了情
    我們這裡有這樣一群兄弟,非親非故,無任何血緣關係,因為二龍山,因為黑土地,因為同是兵團戰友,這一生他們血脈相連,心手相牽,同甘共苦,風雨同行,從風華年少走到鬢髮花白,我要講的就是這樣一群生死兄弟的故事:1974年的12月,二龍山已經進入了冰封的季節,我們的連隊4營25連是六團的最邊遠農業連隊
  • 「知青歲月」懷念下鄉時的土炕
    時常回想起當年知青時在兵團睡的熱土炕,心裡總是升騰起絲絲暖意,難忘那小土屋裡的土炕。難忘那段經歷。小小的土炕,伴隨著我們度過塞外的嚴寒,給了我們多少溫暖。當年下鄉在巴盟河套,冬天這裡很寒冷,雖說蒙古高原的寒流被陰山阻擋,越過陰山後弱了一些,但還是冷。河套人家,家家都有一盤熱炕取暖過冬。冬天老鄉們也不出門,圍在炕上「貓冬」。
  • 「知青歲月」跟著父母下鄉的日子
    小知青盡力拼搏全家樂前路光明1974年初中畢業後,我回到生產隊務農,正遇上「山區建設民兵團」在全縣組建,我被生產隊派到民兵團。這一下,我在業餘時間學的石匠有了用武之地,開山劈石、打眼放炮,我考了個專業爆破證主管:管理炸藥、雷管、導火索。
  • 「知青歲月」藏在木箱裡的青澀時光
    一隻老木箱塵封著歲月的沉重。一摞信件,一支鋼筆,記錄著一段辛酸,書寫一段往事。那是1969年3月,春節剛過,乍暖還寒。剛過15周歲的我,跟隨上山下鄉大軍,乘坐一輛長途客車,顛簸著來到百裡外的偏僻異鄉。與我結伴而行的還有兩隻木箱,一隻黑色的,裝著蚊帳、線毯、冬夏衣服等。
  • 「知青歲月」吃肉的故事
    網絡圖片,圖文無關網到超市採購發現豬肉價格連續下跌了,又可以大碗喝酒大塊吃肉了,我想起當年在兵團吃肉的故事。
  • 講述「火影忍者」新世代故事,為什麼大家都不看好「博人傳」?
    雖然漫畫版作者·池本幹雄的畫風佔據很大因素,但不得不承認「博人傳」也有很多其他要素導致不被很多火影迷接受,大致來說有以下幾個主要原因吧:從熱血變為家庭倫理「博人傳」講述鳴人當上火影之後的故事,對比起「火影忍者」中的鳴人,「博人傳」中他更像是一個為事業家庭忙碌的普通大叔。
  • 「知青歲月」暢飲孑孓湯
    來源:知青情緣
  • 陝西有個知青小鎮,帶你重溫上山下鄉激情歲月,連房車營地也有!
    西安自駕去往寶雞大水川度假區,走212省道,路過玉池公社知青小鎮,聽說是陝西首家以「公社映跡」為主題的美麗鄉村項目,以知青為主題的印象體驗地,便有幸前往,小鎮停車費10元,免費遊覽。還有那個年代的生活用品和服飾,喜歡的話可以穿越重溫那段芳華的歲月。以及掛麵牆面勞作工具「紅色」的記憶。六七十年代的中國有這樣的一群青年,他們的名字叫知青,豆蔻年華的他們響應國號召從大中城市到農村支援農村建設,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
  • 「歲月」但願你等待的人,都在歸來的路上
    Falling blossoms--Hummingbert Stereo02:40來自子衿的故事「歲月」何必向不值得的人證明什麼,生活得更好,乃是為你自己「歲月」如果我們能夠久別重逢,我希望你別來無恙「歲月」噓,別說話,讓我先在快樂裡躲一會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