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歲月」跟著父母下鄉的日子

2021-01-20 用三隻眼看世界

1956年,我出生在遼寧省,丹東市七道城隍廟。在我六歲時,父親37歲,因胃癌離開了人世。上世紀60年代初正趕上全國低糧標準,在城裡也是吃澱粉、粗糧,食不裹腹,父親的離世時,留下我和一個姐姐三個妹妹,媽媽帶著我姊妹五人,難維持生計,只好在1967年給我們找了繼父。

父親患病時我還小,親眼目睹父親被病魔折磨得痛苦不堪,精神受到很大衝擊。父親死後,我總會想起他難受的樣子,從此特別膽小,到了夜晚不敢獨自上廁所和走黑路。我姐也體弱多病,多虧繼父略懂中醫,在他的照顧下,我們幾個姊妹身體才略有起色。

文化大革命中,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時,我繼父在七道公社襪廠當車間主任,於是被安排走五七道路,要求他帶全家下鄉,做「下放戶」。當時我才13歲,是個懵懵懂懂的孩子,因父親過世後,我在家裡特別害怕。現繼父要帶我們上山下鄉,換一種新環境,不由得有些興高採烈,很是憧憬。就這樣,我們全家八口人一齊下放到了農村。

未成年上山下鄉

別舊苦又添新愁

1969年4月初,我才上五年級。一輛解放牌大卡車拉著我們全家,下放到岫巖縣洋河公社、何家堡大隊、唐家堡生產隊安家落戶。

當時下放戶多,國家根本來不及安置大家的住房,我家就被暫時安排在當地百姓家裡閒置的兩間房裡。當時農村沒有電,照明是煤油燈,門窗沒玻璃,窗是木愣上用紙糊的,黃泥土牆,稻草房,炕上是炕席,蝨子跳蚤特別多。

到了傍晚,歡送我們的親朋好友都回城裡了,我和姊妹幾個一股思鄉愁、落魄感由然而生,忍不住嚎啕大哭……

我對母親說:「媽,咱回家吧,我不在這住!」母親告訴我,以後這就是家了,要紮根農村回不去了。

我在農村繼續讀小學五年級,就讀于洋河公社何家堡小學。因為環境改變,方言略有差異,且都是生面孔,本來一個天真活潑的孩子,也變得深沉鬱悶起來!

農忙時,我們學生經常要放支農假,幫著生產隊備耕、挑糞、播種、鋤草、秋收等等,完全就是半工半讀。

第二年,國家撥款給每個下鄉戶蓋了三間房,也分了自留地。上世紀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農村糧食標準還低,全年每人分的300斤苞米棒子,半年不到就吃光了。一直到來年播種時節,我家要靠四處借糧,也就是玉米粉為主,再加上自己上山找野菜和著吃。待到土豆和芸豆成熟,天天吃芸豆,土豆。年復一年,糧食老是虧空,家裡幾個孩子正在長身體,經常飢不裹腹。

歷磨難千錘百鍊

不怕苦搏學技能

我小學畢業後,到了洋河中學上初中,學校遠,徒步往返有16裡地。

當時農村的經濟建設落後,不時掀起山區建設、大修水利、造梯田、修河壩大型建設,主要勞動力抽掉上工地了,地裡所有的農活只能以學生為主,學校也經常放假,半工半讀。

由於那個年代長身體的我們營養不足,幹農活沒法和當地同齡孩子相比,勞動下來,疲憊不堪。每年的春播前,我們要挑糞(土質農家肥),這是最累的活兒,梯田都在山上,坡陡難走,我們城裡下放戶的孩子個個累得是氣喘噓噓,混身疼痛,雙腿直打顫。

農忙時學生要放假插秧,因為農忙,隊裡為青壯年社員準備的午飯是大米細糧(當時農村以粗糧為主,細糧少見),而我們學生插秧累的直不起腰,到中午吃飯時卻沒學生的份!我們只好徒步5裡多地回家吃飯。到家已是下午兩點多,母親以為參加隊裡大田幹活,隊裡會管飯,家裡就沒準備啥吃的。記得當時餓得我大汗淋漓,昏厥過去,嚇的母親直哭。

因為我是家裡獨生子,其他全是姊妹,所以我是主要勞動力,家裡一切重擔都在我身上。放學後,家裡的自留地、割草餵豬、上山打柴,我是責無旁貸。放學後,我經常獨自挑著土籃子,到深山溝裡打柴,每到夜幕降臨時,我自己嚇得就不敢走了。我繼父了解我的膽小,都去深山迎接我,讓我感到很大的安慰。

小知青盡力拼搏

全家樂前路光明

1974年初中畢業後,我回到生產隊務農,正遇上「山區建設民兵團」在全縣組建,我被生產隊派到民兵團。這一下,我在業餘時間學的石匠有了用武之地,開山劈石、打眼放炮,我考了個專業爆破證主管:管理炸藥、雷管、導火索。

年輕的我背起行囊長期在外吃住,「民兵團」要求各生產隊都得推薦一名司號員參加培訓,因我學的快,又被選為大隊司號員,負責吹起床號,集合、上班、收工、開會、放炮警戒等任務。

為方便工作,我想買一個手錶,於是向家裡要錢。1974年時,丹東產的紅旗牌手錶需110元人民幣,當時家裡也拿不出那麼多,只好賣了一口肥豬,正好110元。沒想到因為這事我繼父被大隊拉去批判,說是我家沒完成上交的「任務豬」。其實,安排給我家的任務豬已上交,批判我繼父是毫無理由的。

1976年,我繼父通過關係,全家搬遷到臨近的楊家堡公社柏家堡大隊南大增生產隊安家落戶。生產隊將我們家安置在原青年點,就在知青回城所閒置的五間房屋裡。

我們全家搬遷到揚家堡公社以後,吃住溫飽是沒問題了。繼父也再沒受批判,而且中醫問診、治小兒抽風等遠近聞名,生活漸漸穩定下來。

為前程苦練本領

未入伍遺憾終身

我在「民兵團」斷斷續續幹了三年多,1978年「民兵團」工作結束,我回生產隊務農。

在農村廣闊的天地裡,我得以千錘百鍊,樣樣活兒都拿得起。跟石匠師傅學石匠,開山劈石打眼放炮;農村所有的瓦匠活,我也練的爐火純青,蓋房子、砌牆、壘河壩、豬圈、圍牆,無論是河卵石、型石、亂插石樣樣幹得漂亮。所以經常在村裡幫工,村民蓋房子、砌圍牆、豬圈等愛找我,在大家眼裡,我也算大工匠吧。當時社會風氣好,不講報酬,互相幫工而已,只是混頓吃喝。至於編筐捰簍、趕車扶犁,我也見樣學樣,都能拿得起。冬閒時,就在家編織土籃子、拐筐、蘋果筐等,賣點零花錢或自家用。

當時年輕人在農村,也能感到也別有一番樂趣,閒暇時去河裡放炮打魚,秋天上山上採摘山貨,村裡的年輕男女經常打伴翻山越嶺,十裡八鄉徒步幾十公裡去看露天電影,都樂此不疲。

說到我繼父受批判,剛下鄉那會兒是經常事,因為繼父懂中醫,給鄉親們把把脈、開處方,小兒推拿、針灸等等,都是拿手絕活,遠近聞名,十裡八鄉無人不曉。繼父也不為掙錢,純是義務,頂多收點禮而已,就這樣,經常以「黑行醫」的罪名受到批判。

記得1974年徵兵時,我非常想去到部隊接受鍛鍊,結果一因我是全家主要勞動力,又是獨子,二是不是還有家庭原因,反正沒被批准我當兵走進部隊,讓我留下今生永遠的遺憾。

大返城回歸故裡

終鑄就美好前程

我們全家在農村呆十年零六個月,終於迎來了返城的時機,我母親多次回到市裡上訪,國家最後落實政策,給我繼父平反了,全家於1979年九月末回城。

回城時,知青都是按到父母單位「頂職」的形式安置工作的,但因我父母也下了鄉,失業十多年,在城裡沒單位。我當時二十二、三歲,回城後就按「特殊情況知青」處理,在國營單位安排了工作。

當時,正好丹東絲紡局招工,家屬親朋一再反對我去,理由是:絲紡局女工多,男的去沒多大出息。所以我只好放棄了國營單位名額,到元寶區小集體第八搬運站報了名,當時就是圖搬運裝卸工資高,其實做那工作就是賣力氣,沒技術含量,我一身在農村練就的技能用不上,沒出息。

當時,我繼父中醫人脈挺廣,終於託人於1981年將我轉到元寶區辦企業印染機械廠。我剛去時,被安排在翻砂鑄造車間幹熔化鐵水的大爐工,屬高溫作業。我很快就熟悉了工作,幹得很嫻熟了,但我不滿足,我覺得大爐工沒有固定的技術和長遠的目標。

作者回城後的留影

真是成事不負有志人,由於我的不懈追求,終於走上了理想的人生路。那是有一次我們單位舉辦全廠職工智力答題競賽,誰也沒想到我奪得第一名!從此,領導對我重視起來,破格使用我,讓我學習氬弧焊電氣焊,當上了壓力容器焊工。當時這是一門冷門技術,整個丹東市也沒多少氬弧焊工。這個工種從事焊接不鏽鋼、碳鋼、紫銅等高難度焊接,每道焊縫都得通過透視探傷打壓,進行驗收。

我年輕,有衝勁,工作起來幹勁十足,技能不斷地提高。1993年,遼寧省招工去中東伊朗外援,我到瀋陽參加考試,一考就合格,於是又去伊朗石油化工廠焊石油管道,幹了一年半工程。回國後,我跟南韓和菲律賓的焊工又學了一門技術——雙魚鱗花紋焊接。這樣,我作為焊接技術高手,1997年又去利比亞幹了一年零四個月。

在我學技術,鋪就人生路的日子裡,我的繼父王成禮於1985年因心肌梗塞去世,享年62歲,我悲痛欲絕。在農村十年半的艱難日子裡,我繼父受盡了委屈,我年紀小,也不能為他分擔憂和愁。在我學成技術,迎接美好人生時,繼父卻離開了我!

我感恩繼父在我稚嫩的青少年時代,伴我、鼓勵我、幫助我、支持我走向人生正道。我懷念繼父,在每年他離世的祭日我都會虔誠祭奠,感謝他的養育之恩。

繼父啊,你快看看吧,咱們家艱難的日子已經熬過,幸福的時光已經來臨。可你,卻未能享受到兒子的奉養。

您在天堂安息吧!在我心裡,您永遠是我親愛的父親!

2017年10月12日於丹東  

作者:林振寬,遼寧丹東老知青。1969年在丹東市元寶區七道五一小學畢業後,同年3月隨父母下放到岫巖縣洋河公社何家堡大隊唐家堡生產隊,歷時10年,於1979年8月回城並參加工作。現已退休。

來源:一壁殘陽

相關焦點

  • 「知青歲月」在陝北插隊的日子
    俗話說「蜀道難,難於上青天」,想當年,我們這些北京知青回家,真不容易呀。與 蟲 之 戰  在農村勞動、生活,再苦再累我們都不怕,最可怕的事兒,就是遭遇各種蟲子的「侵略」。下鄉後,我們招上了蝨子,這小東西藏在衣縫裡、頭髮裡,時不時騷擾你一下,心裡齬簌簌的。
  • 「知青歲月」無法忘懷——我的知青歲月
    我跟著他, 一直往前, 穿過太公堂, 又經觀音堂, 爬上百步嶺, 越走越深, 越走越高, 倆人一路沒啥搭理, 我腦子裡空白一片, 頭緒很亂, 一直到深山老林的徐大伯家, 開始了為期半年的搭夥搭宿的日子。臨近春節前的山區應該是充滿歡快的。雪雨封山, 不用出工;食宿有人管, 自有支配時間多。初來乍到, 一切都新鮮。聽山泉淙淙, 清澈見底;看翠竹搖拽, 婆娑舞姿。
  • 「知青歲月」追憶似水流年
    他說,我就要成為「專業作家」了,最大的心願是把過去的知青生活寫成一本書。他下鄉是自願的,因為城裡沒有他們的位置。大批下鄉已經結束了,這些零散戶只能各行其是了。振宗下鄉只因大哥酒後的一句吼:「都十七八了,還在家裡吃閒飯,有能耐出去混!」
  • 「知青歲月」楊大哥和他生命中的秀秀
    有一段故事已蒼老,蒼老在一朵浮雲下,跟著時光的針腳漸行漸遠,那段往事給我留下刻骨銘心的記憶,幾十年來,一直爛漫在我生命的枝頭。 那是知青上山下鄉的年代,大概上個世紀60年代末,我5歲的時候,聽大人們說我們生產隊來個下放的學生,生產隊長來我家跟我姐姐商量居住在我家,對我們姐弟倆也有個照應。因為我父母都英年早逝。
  • 「知青歲月」知青經歷留下的不只是記憶
    我上山下鄉的時候, 年滿十八歲。母親對我說, 現在家裡極為困難, 你必須自食其力了。於是, 1969年1月28日, 我隨泉州第一批知識青年赴德化縣插隊落戶, 走進廣闊天地, 開始獨立生活。昔日知青點認識郝海庭, 在北京。當年, 她是泉州一中的高中生。
  • 「知青歲月」懷念下鄉時的土炕
    時常回想起當年知青時在兵團睡的熱土炕,心裡總是升騰起絲絲暖意,難忘那小土屋裡的土炕。難忘那段經歷。小小的土炕,伴隨著我們度過塞外的嚴寒,給了我們多少溫暖。當年下鄉在巴盟河套,冬天這裡很寒冷,雖說蒙古高原的寒流被陰山阻擋,越過陰山後弱了一些,但還是冷。河套人家,家家都有一盤熱炕取暖過冬。冬天老鄉們也不出門,圍在炕上「貓冬」。
  • 「知青歲月」藏在木箱裡的青澀時光
    50年過去了,黑木箱在幾次搬遷後不知不覺地被丟棄了,而那隻松木板箱卻和我不離不棄,跟著我上山,又隨著我返城,重新回到老家一間小空房內。究其原因,小木箱裡放著我一直珍藏的一支鋼筆和幾十封信。話還要從1975年說起,那年9月,我來到地區黨校,參加知青專題培訓班。小組討論會上,有一個女學員,扎著兩條麻花短辮,穿著樸素,一臉秀氣,眼睛忽閃忽閃,靜靜地看著我發言。
  • 帶著空間穿越成女知青下鄉
    《我居然羨慕一個啞巴 》作者:豆豆麻麻顧軟軟一直認為日子是自己過出來的,只要踏踏實實一步一步向前,日子總會越過越好的,可顧軟軟沒想到這日子過著過著助理:沒有,夫人收購了咱旗下的地產金融酒店娛樂等產業,並在福布斯富豪榜上碾壓您了_(:з」∠)_【閱讀指南+排雷】1、正文大女主蘇爽修羅場,主事業,番外主感情戀愛甜餅。
  • 「知青歲月」留守知青:北大荒讓我多活了這20年
    人物簡介:李乃利、鶴崗知青,1949年3月31日生於山東日照。1960年隨父母遷至黑龍江鶴崗市。1968年11月21日下鄉到黑龍江建設兵團二師轄八團。1974年10月1日娶當地姑娘為妻,生有二子。在二九0農場先後當過農工、班長、排長、連長、分場場長、副場長、常務副場長。2000年因病退休,至今生活在農場。
  • 「知青歲月」知青馬群
    故事發生在北京的正北方1000公裡遠的一個叫做「滿都胡寶拉格」的地方,這就是我們下鄉插隊的地方……我們放牧的是知青馬群中間的就是我們的隊長烏力吉 拍攝於1972常耀華提供照片我們插隊的地方是內蒙古草原的純牧區,在這裡每年要進行了一次牧業隊的社會調查
  • 「知青歲月」兵團戰友的終身不了情
    一次意外,讓下鄉在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的北京知青常博武失去了右手,隨之而來的是身體和精神上的打擊。命運最終沒有將他擊垮,而是讓身邊無數感人的力量牽引著他走向光明。弟兄,是做一輩子的!因為是一奶同胞,因為是血脈相連,因為是榮辱與共,因為是貧富共享,因為是風雨同舟,因為是肝膽相照!
  • 上海知青下鄉第一夜,就被狼群包圍在北大荒的知青點
    ★城市知青下鄉的第一課——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十幾位上海下鄉知青,剛剛入住北大荒某村屯的第一個晚上,就遭遇了狼群的包圍。究竟是何原因呢?那天,這些上海知青從縣城乘坐山村接知青的馬車,第一次踏入北大荒,第一次看到了地廣人稀的北大荒農村寥寥落落的土房茅屋,第一次看到了蒼茫的山林和遼闊的草甸,第一次感覺到自己把「廣闊天地,大有作為」的口號,真正和命運聯繫到了一起。
  • 「知青歲月」老畢兩口子
    他是連隊中比較活躍的分子,性格開朗,愛講笑話,深得知青們的喜愛。記得剛到他班的第一天,開班會,除了少數幾位老職工外,七八個知青圍坐在一起,大家有點拘束。老畢見了,笑著說:「喝!個個都是高高的個子,都是當炮兵的料啊!」大家聽了都笑了起來,氣氛一下子融和了,距離也就一下子拉近了。
  • 「知青歲月」我的朋友胡安成
    很多知青朋友回憶兵團生活的時候,總有一股悲情的色彩,可是在我眼裡那段日子雖說艱苦,但我們在改善自己的生活方面,仍讓人覺得那麼溫馨、浪漫,讓人眷念。胡安成家鄉在浙江沿海地區,家中經常寄來海鮮幹蝦,魷魚,大米之類的東西。我經常外差,通過關係搞一些胡麻油和麵粉。有時候夥房夥食不好,我們就自開小灶。我烙的油烙餅堪稱一絕,又軟又酥;他來個大蝦燉白菜,味道很鮮美。
  • "女知青"白啟嫻,下鄉時一時賭氣嫁農民,後來的結局如何?
    青年學生通過自主自願的方式與農村產生聯繫,不過當代的"下鄉青年"已經體會不到當年知青的苦楚。  女知青們的婚姻和愛情  男尊女卑一直是古代中國人的處事原則,時至今日,女性地位已經提到和男性平等的程度,但在某些領域依然有一些灰色地帶和潛規則。
  • 「知青歲月」誓約
    她是1968年10月從哈爾濱師院附中下鄉的(這所學校的兵團知青出了兩個省級幹部劉東輝和申立國)。當時,唐平能到兵團十分不易。因為上海同濟大學畢業的父親被打成省水利設計院的反動學術權威,正在牛棚裡接受審查,作為「黑幫子女」到兵團是過不了政審關的。生性要強的唐平找到了兵團招辦空前絕後地大哭一場,又軟磨硬泡了一天一夜,終於在大部隊啟程的前一天獲得批准,和同學們一起踏上了北去的列車。
  • 「知青歲月」「段日火」
    知青同志們,都出來,集一下合!」一個矮小黑瘦,尖嘴猴腮的男人,站在球場上,轉著圈的吼叫。後來我們知道,他是付連長牛小駒。當時指導員還沒有來,牛小駒算二把手。知青三三兩兩齣來,在一個棚子裡集中,門口周圍擠滿了看熱鬧的人。
  • 為了鄉親豁出命——上海知青楊曉滬「二次下鄉」帶領鄉親致富
    知識青年楊曉滬接下來的日子,知青和村民們見證了楊曉滬的與眾不同之處。他進村沒幾天,看到食堂的活兒沒人願意幹,就自告奮勇到食堂給大夥做飯。當時村裡有30多名知青,除了黑河當地青年,其餘都是上海來的。常言說,眾口難調。南甜北鹹東辣西酸,個人小口味匯聚到一起就成了大問題。
  • 「知青歲月」艄公的故事
    我們反覆說明是西蔡大隊的知青,老人只是不理,象釘子一樣定在船尾,用竹篙穩住船,不給錢就是不動,始終兩句話:「我分不清人;」「把錢,每人兩分錢。」明明是包月的,硬是欺我們知青,越想心裡越生氣,偏不給錢!我們僵持在船上,時間一點點過去,老人依然一動不動。我們要去公社辦事的,拖不起,又繞不開,只好認輸。正準備掏錢,同學小李眨眨眼,摸出一元紙幣遞給老人。
  • 小說:《穿書知青白富嬌》《獵戶養橘日常》《在年代文裡當炮灰》
    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今天推薦的小說:種田文《穿書知青白富嬌 》《獵戶養橘日常》《在年代文裡當炮灰》喜歡嗎?喜歡嗎?02在年代文裡當炮灰[七零] 作者:奶酪月亮精彩片段節選:這是蘇苗苗穿越到這個地方的第二天,前一天的白天她還是二十一世紀的餐館老闆,在跟著中介考察餐館分店的設立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