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知青"白啟嫻,下鄉時一時賭氣嫁農民,後來的結局如何?

2021-01-20 網易

  

  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這是人們對於愛情和婚姻的熱烈期盼。婚姻可以是愛情的起點,也可以是愛情的墳墓。

  幸福的婚姻是相似的,不幸的婚姻各有各的不幸,所謂幸福不外乎互相理解和互相包容,在互相支持中彼此成就,不幸的婚姻多由斤斤計較和金錢缺失引發。

  每一位女子都希望自己嫁給愛情,而不是僅僅嫁給一位男士,在包辦婚姻時代,很多女性因為不了解對方而陷入生活的萬丈深淵。

  新時代也會因為磨合不夠而分道揚鑣,有些情侶的愛情基礎不牢固,貿然走入婚姻殿堂就會埋下很多隱患,就像今天要講的故事——一位女知青的想當然的愛情。

  

  山上下鄉一代

  廣闊天地,大有作為。上山下鄉是20世紀中國特有的政治名詞,指的是國家將大城市的知識青年派到農村進行鍛鍊。1955年,北京的60名青年正式到邊疆地區墾荒,這引發了上山下鄉的熱潮。

  主席在60年代提出"農村是個廣闊天地,到那裡可以大有作為""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很有必要"的號召,大批初、高中畢業生從城市湧入鄉村,局部性的緩解了城市青年的就業壓力。

  這也是中國歷史上比較大型的人口遷移行動,十年動蕩期間就有近2000萬青年參與上山下鄉運動,可以說知青是那個時代的特殊產物。

  如今一些地區留存著知青總部懷舊區,一些青年點住房還存在,不過有一些知識青年後來回到了城市。留下來的知識青年或是紮根農村,或是擔任當地幹部,他們在農村留下了自己最美好的青春,也有一些人遭了這輩子都難忘的罪。

  

  改革開放以後,隨著1977年最後一批知青的回巢,中國不再有新的知青產生,近十多年來多以"選調生""選聘生""大學生村官"取而代之。青年學生通過自主自願的方式與農村產生聯繫,不過當代的"下鄉青年"已經體會不到當年知青的苦楚。

  女知青們的婚姻和愛情

  男尊女卑一直是古代中國人的處事原則,時至今日,女性地位已經提到和男性平等的程度,但在某些領域依然有一些灰色地帶和潛規則。

  在上山下鄉時代,女知青也是一個特殊群體,因為她們背井離鄉來到陌生的農村,和當地人打交道的過程中難免會遇見一些圖謀不軌的人,這應該是女知青們當年最大的困惑和障礙。

  

  據不完全統計,僅僅1973-1974一年間,上海市法院受理的關於上山下鄉的案件中,迫害女知青的案件高達90%,對女知青的身心造成了極大傷害。

  不過有些女知青因為下鄉遇到了愛情,一些人因為共同愛好走到一起,一些人因為偶遇同學喜結連理,一些人因為住在老鄉家成了老鄉的兒媳婦。

  據有些女知青回憶,當年她們好多同學住在一個青年點,那時的農村生活是最美好的一段時光。東北的一些女知青因為結婚留在下鄉的地方,後來提幹過上了幸福生活,而回城的女知青可能遭遇了下崗潮的侵襲。

  

  有女知青的地方一定有很多故事,她們因為上山下鄉遇見了不一樣的愛情,也對人生有了不一樣的理解。

  如果愛情和婚姻均出於自願和真心,那麼人生就會順遂一些,不過今天故事女主角的婚姻就沒有那麼順利,作為一名受人非議的女知青,她因為一時賭氣嫁給了自己不喜歡的人,後來這位女知青下落如何?

  那位叫白啟嫻的女知青

  上山下鄉的隊伍足夠龐大,真正能夠留下姓名的知青少之又少,多數人都沉沒在歷史的浪潮中。而在女知青群體中,白啟嫻是一個繞不開的名字,不是因為她做出了多大貢獻,而是因為她當時對婚姻的一次抉擇。

  1968年,從大學畢業的白啟嫻響應國家號召,到河北滄縣閻村相國莊大隊插隊,要說插隊還是非常艱苦的,比不上到生產建設兵團務農的知青。

  

  白啟嫻在插隊之餘和老鄉們聊天,比較悠閒的村民少不了閒言碎語,當大家聊起婚姻和愛情問題時,有人用語言刺激白啟嫻:"既然到農村和貧下中農結合,為何不嫁給農民?"

  

白啟嫻隨口回答"好啊!"大家這可來了興致,逗她說"你看畢振遠怎麼樣?"

  其實大家只是和白啟嫻開個玩笑,畢振遠當時是村裡的記工員,沒有念過幾年書的畢振遠看起來老實厚道,但是家裡條件困難娶不上媳婦。

  白啟嫻剛好也是個一根筋的人,她認為自己一言既出、駟馬難追,她不信自己不能和農民結婚,就為了賭一口氣,她過幾天就和畢振遠結婚了,為了表達自己永遠紮根農村的信心,她特意和畢振遠一起栽下兩棵桃樹。

  

  結局可想而知,白啟嫻極力適應從大學生到農婦的角色轉變,但是兩個人還是因為三觀不一致而經常吵架,丈夫因為懷疑她出軌而拳腳相加。最後白啟嫻不幸患上腎炎,並在1981年(39歲)因為煤氣中毒離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那些嫁給農民的女知青們,後來都怎樣了?
    在三種婚姻類型中,知青與知青共結連理一般具有較為堅實的感情基礎。 女知青嫁農民,本來是知青多種婚姻中的一種形式,然而在連婚姻也被高度政治化的"文革"年代裡,唯獨這種形式被輿論工具賦予了重要的社會意義。 如果窮原竟委的話,這種做法在50年代末已見端倪。
  • 1970年那位被眾人慫恿,嫁文盲農民的河北女知青,39歲便英年早逝
    然而就在1974年,媒體的風向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全都開始歌頌和倡導知青下鄉與農村人結婚,而引發這一風波的主導者就是白啟嫻。 白啟嫻出生於1943年,1968年在河北師範大學畢業後,下鄉到河北滄州相國莊大隊。和很多年輕人一樣,她懷著一片熱情在農村裡接受教育,很快就和農村人們打成一片。大家都知道這是個好姑娘,但是知青的家畢竟都不在農村,受教育完了,他們還是得回去。
  • 轟動全國的女知青,卻叛逃到前蘇聯成為特工,後來的結局如何?
    傅索安,一個具有傳奇色彩的女知青,死在了她25歲正值大好年華的那一年。傅索安作為第一個插隊落戶的知青,在當時的知青群體中名聲頗大,然後也伴隨著不少的爭議。傅索安性子爭強好勝,這也使得原本有不錯前景以及良好機遇的她最後叛逃至前蘇聯,成為了一名特工,最後的結局也是讓人十分唏噓。
  • 「女知青」傅索安,叛逃到前蘇聯成為特工,後來的下場如何?
    01「知青」這個詞離我們已經很遠了,但是上世紀五十年代時這個群體曾經存在過也輝煌過,留給了人們很多回憶,其中也湧現出了不少傑出人才。這段勞動教育也許存在不合理之處,但是對知識青年的磨礪都是實實在在地,對其未來的發展不無幫助。
  • 「美女知青」傅索安,叛逃到前蘇聯成克格勃特工,後來結局如何?
    【引言】知青成為中國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的代名詞,上山下鄉運動中到處都是他們或她們的身影。原本正值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好年華,卻把各自的青春與汗水奉獻給了向貧下中農學習的勞動改造。在中國知青史上,有一位叫傅索安的特殊女知青,在人生最危急關鍵的時刻,選擇了一條與眾不同又充滿風險的特工之路。【個性決定命運】天津人傅索安出生於中國解放的那一年,在校園裡讀書的時光,她便早早出落地美麗、活潑,由於性格頗為外向,且又工於心計、思維綿密,一時間成為學校裡舉足輕重的人物。
  • 帶著空間穿越成女知青下鄉
    第二個世界:宮鬥文裡的皇后,聽說皇上出身低微,娶了皇后以後登上了皇位,最後還殺了皇后全家,沒問題,咱們重生一回,看沒了皇后您憑藉自己的智謀如何登上皇位。窗外轟隆一聲天雷巨響,老公被雷劈暈了過去……後來。對家集團總裁惡意打壓姜氏,姜黛隨口一句:「天涼了,張氏該破產了。」隔天張氏財團股票跌停,破產清盤。
  • 1962年,北京19歲女知青放棄高考,主動下鄉插隊,如今過得怎樣
    1962年,在北京有一位19歲的姑娘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因為她為了響應國家「上山下鄉」以及「大辦農業,大辦糧食」的號召,毅然選擇放棄了高考,選擇下鄉插隊。這位年輕的姑娘名叫侯雋,而她當時也因為高尚的思想覺悟和吃苦精神被視為了知青模範和勞動榜樣。
  • 因開不起玩笑,草率決定嫁給農民的女大學生,她的一生很是悲苦!
    今天我們要講的就是一個50年前的一位女知青,她因為一句玩笑話,賭氣嫁給農民,草率並且他們沒有任何的感情基礎,門不當戶不對,這樣的一段婚姻最後成了什麼樣子呢?一 開始於玩笑在20世紀50年代,那是一個知識下鄉的年代,很多的知識分子去到偏遠的地區,用幹農活的方式來鍛鍊自己,條件特別的艱苦,在當時的艱苦環境中,大家都通過一些閒聊來了解彼此,其中,一位女知青的名字叫做白啟賢,她的故事是因為一段賭氣的婚姻被眾人所知,她當時下鄉被放到了河北滄縣,由於陌生的環境
  • 叛逃蘇聯的女知青傅索安,曾參與「東京謀殺」行動,結局如何?
    在新中國成立之後,有著許許多多的運動,在50年代的時候,毛主席曾經提出過讓知識青年都要到農村去鍛鍊,在農村那片廣闊的天地,才會讓知識青年們獲得更多的歷練機會,於是轟轟烈烈地展開了上山下鄉運動,許多城裡的知識青年都來到了農村接受勞動教育,雖然農村的生活很苦,但是這些青年們並沒有抱怨,
  • 「知青歲月」知青經歷留下的不只是記憶
    男知青住在廚房東側的樓下, 房門正對著廚房那張湊合擠下六人的小餐桌。小屋約八平方米, 曲尺型搭著大小兩張床。知青Y和C合睡一張大床, S獨自睡小床。屋內昏暗, 南頭有小窗。有時男知青厭煩廚房外間嘈雜時, 就會關上門, 自個兒對著南窗眺望。女知青住在閣樓上。閣樓是男知青小屋及與小屋相連的後外廊的上夾層。
  • 當年,那位主動請求下鄉插隊的「特別姑娘」侯雋,近況如何
    ——嶽飛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知青這個詞廣泛流傳。現在生活的美好,是前人努力得來的結果。也許我們沒有辦法理解當時知青下鄉的艱苦,但我們可以想像他們的難處。為了讓農村變得更好,侯雋以及各位知青都付出了他們努力。他們當中有人用一生的時間去做好一件事,其事跡十分感人。其中就不得不說起一個知青人物——侯雋。
  • 為了鄉親豁出命——上海知青楊曉滬「二次下鄉」帶領鄉親致富
    這臺拖拉機果然在秋收和秋翻時派上了大用場,極大提高了生產效率。他剛上任時,生產隊每個勞動日才幾毛錢,他上任第一年就翻了番,每個勞動日達一元多,第二年達到兩元多,農民的收入比城裡工人都高,這在黑河是從來沒有過的。
  • 上海知青下鄉第一夜,就被狼群包圍在北大荒的知青點
    ★城市知青下鄉的第一課——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十幾位上海下鄉知青,剛剛入住北大荒某村屯的第一個晚上,就遭遇了狼群的包圍。究竟是何原因呢?那天,這些上海知青從縣城乘坐山村接知青的馬車,第一次踏入北大荒,第一次看到了地廣人稀的北大荒農村寥寥落落的土房茅屋,第一次看到了蒼茫的山林和遼闊的草甸,第一次感覺到自己把「廣闊天地,大有作為」的口號,真正和命運聯繫到了一起。
  • 年代文,重回13歲,她甘願下鄉做知青,等他一身戎裝娶她回城
    今天小編給大家推薦幾本年代文,重回13歲,她甘願下鄉做知青,等他一身戎裝娶她回城。如果你還在為了找小說而糾結,為了找小說而煩惱,歡迎關注小編,希望在這,你能找到自己一直在尋找的書。下面讓我們一起來看吧!第一本《 六零迷彩生活》年代文:明暖抬頭看了眼媽媽的臉色,便知道陳桂芸在想什麼,開口說到:「媽媽,我不想去別人家了,我不想離開你。」
  • 「知青歲月」無法忘懷——我的知青歲月
    他和他們的子女談婚論嫁也很困難。於是就有了一段悽慘的故事。村裡有位新四軍殘廢軍人, 腦子被打壞了, 我給他理過發, 費了我好大勁。因為整個理髮過程是他躺在床上完成的。組織上動員了一位女青年與他結為夫婦照顧他, 當時應該病情不重, 否則也不會有孩子, 但以後就不一樣了, 就像我理髮時見到的模樣。
  • 九位著名的知青,隨時代沉浮,在時代變遷中走出了一條條奇特的人生...
    在那裡,她和農民打成一片,並組織了一個「邢燕子突擊隊」,成績突出。1960年,人民日報發表長篇通訊《邢燕子發憤圖強建設農村》,介紹了邢燕子的先進事跡。此後,邢燕子成為上山下鄉的知青典型,被稱為「毛澤東時代的好姑娘」。
  • 珍貴的彩色老照片:60年代女知青們的崢嶸歲月,笑容背後難掩苦澀
    知青,是一個如今已經有些陌生的名詞,但是在50多年前,知青們在那個激情燃燒的歲月,為了理想去到艱苦的環境中歷練。他們代表著那個時代的理想、激情與浪漫。他們為那個時代做出了貢獻、奉獻了青春,歷史應該鐫刻下他們的艱辛經歷。下面的一組珍貴彩照,記錄的就是知青們的崢嶸歲月。
  • 50年前,女知青拒絕清華北大,立志終生留在農村,如今過得怎樣?
    「知青」,是一個擁有著歷史記憶的名字,在那個艱難的年代,無數的知識青年分子,去到了農村,開始了新的人生旅程。在後來,一些青年知識分子得以重新回到城市,回到家鄉。而同時也有很多,就此紮根在了廣大農村,他們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為國家的建設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 揭秘:78年一位女知青的猝死,引發驚天動地的知青返城大風暴
    一、女知青慘死引發全國知青暴動驚天動地大返城公元一九七八年十一月十日上午十一時,也就是北京那個莊嚴的會議(十一屆三中全會)進入意義重大的主題報告的時候,在雲南邊陲一個地圖上無法查到的叫做橄欖壩的偏僻地方,一個名叫徐玲先的上海女知青腆著無比沉重的大肚子,困難地行走在凹凸不平的山間小路上。
  • 北京知青插隊50周年紀念
    在莫旗,北京知青比浙江知青插隊時間早,人數多一倍,據旗志記載:「1968年8月19日至21日,兩批北京知識青年共2588人來莫旗上山下鄉,插隊落戶。」  東北話是當地通行的語言,少數民族也都能說,我們也都能聽懂。開始時,我們說得不太好,發音帶著平湖味,還夾雜著當地人完全聽不懂的平湖方言詞彙,鬧出一些笑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