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知青成為中國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的代名詞,上山下鄉運動中到處都是他們或她們的身影。原本正值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好年華,卻把各自的青春與汗水奉獻給了向貧下中農學習的勞動改造。在中國知青史上,有一位叫傅索安的特殊女知青,在人生最危急關鍵的時刻,選擇了一條與眾不同又充滿風險的特工之路。
【個性決定命運】
天津人傅索安出生於中國解放的那一年,在校園裡讀書的時光,她便早早出落地美麗、活潑,由於性格頗為外向,且又工於心計、思維綿密,一時間成為學校裡舉足輕重的人物。1966年紅衛兵革命鬧得滿城風雨,不願安守本分的傅索混入隊伍、見機行事,還受到領導人的當面接見。隨後,在人勢浩蕩的上山下鄉運動中,不懈地爭取各種表現的機會,冒頭積極響應黨中央的號令,一路來到黑龍江省名叫奇瑪村的地方,正式改頭換面成了一名女性知青。
【奇瑪村的械鬥風波】
傅索安當知青以後,自然不會甘於平凡。事事掐尖要強的她,不巧引來了一場械鬥風波。事情的起因並不複雜。奇瑪村和隔壁的鮑家莊為水源發生爭吵,傅索安認為自己必須挺身而出、一馬當先,為奇瑪村贏得面子和裡子,並威武地集結青壯人員與鮑家莊製造械鬥。械鬥這種簡單粗暴的武力方式,非常適合大字不識農村人的品性和口味。兩方的械鬥者們皆群情激奮,導致人員產生重大傷亡。傅索安乃是幕後的主謀策劃人。
【傅索安的大膽抉擇】
械鬥事件招徠了公安刑事的偵查與調研。最後還是找到了教唆者傅索安。當時以各種名義參加批鬥的現場,都驚心動魄、慘烈異常,需要有非常過硬的心理素質。傅索安既不想經受無論來自精神還是肉體的折磨,她一心一意希望躲過劫數。俗話說,兔子急了要咬人,狗急了要跳牆。即將面對群眾口誅筆伐的她,毅然臨時決定逃離國境、遠走避禍。她瞄準了下一個目的地------前蘇聯。中俄一衣帶水的地緣環境,也委實是最佳捷徑。
【傅索安開啟特工生涯】
傅索安在中國是有犯罪前科之人,她的後半段人生竟效力於前蘇聯的特工事業。恐怕連她自己做夢也想不到吧,既然叛逃到前蘇聯,就要為前蘇聯所用。果不其然,她被特工部門送到特維爾諜報學校,接受專業而殘酷的諜報訓練。參與東京謀殺事件,為她的特工生涯書寫下第一條履歷。隨後又受命執行潛伏臺灣的任務,為前蘇聯源源不斷提供有價值的情報。由於此前一直在路上亡命奔波,再加上蘇聯軍方對她的脅迫、威逼,她的健康狀態每況愈下,很快患上了肝病且接連惡化,不得不請示上級重回前蘇聯休養。獲準休養中的不禁百感交集,在人生窮途末路、重病纏身之際,帶著對祖國的無比思念,割破血管牆塗了一個大大的"悔"字,即刻自縊身亡。
【結語】
人生從來沒有"如果"二字。該發生的已經發生了。傅索安在痛苦不堪中終結了自己的生命。她沒有得到好的結局,沒有得到好的下場--------間諜不受國際法律保護是慣例---------算是咎由自取、罪有應得,在彌留之際心有餘悔,說明她僅剩的一點良知尚未泯滅,只是醒悟來得太晚、太遲。
參考文獻:
《狂花凋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