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俄兩國紛紛傳出了關於「末日飛機」的最新消息—— 俄塔社當地時間10月14日的報導,據消息人士,俄羅斯新一代末日飛機將在伊爾96-400M型遠程寬體客機的基礎上設計研發。
另一方面,美國的「末日飛機」升級計劃被按下了暫停鍵。據《防務新聞》報導,由於五角大樓裝備採購方式可能出現變化,為現役「末日飛機」尋找替代機型的項目被推遲。
之前,該項目原定今年12月開始。目前美國的末日飛機由E-4B型飛機擔任,共有4架,平時保持至少1架擔負戰備值班。
「末日飛機」,不止一架/型
「末日飛機」的概念最早源自冷戰時期。當年的美蘇兩國在具備了洲際核武器全面摧毀對手的能力後,都產生了「一旦核戰爭打起來,應該如何有效指揮本國軍政體系」的考慮。
利用能快速移動的大氣層內飛行器,攜載通信、指揮設備和人員,在地面設施被毀殆盡的時刻進行軍事系統內的信息傳遞和指揮控制是一個主要的考慮方向。而核戰爭的前景幾乎是各方都認定的——地球末日的前夕。
「末日飛機」就是一國軍隊在最緊急情況下使用的空中指揮和通信中樞,譬如,其在美軍內就被稱為「國家空中作戰中心」(NOAC)。當然,人們並不希望看到它升空執行真正的任務。
誰需要「末日飛機」?
有能力研製、使用「末日飛機」的國家並不多,首先,其需要具備較強的軍事和技術實力,同時,軍隊規模大,尤其是具備二次打擊/核反擊能力的國家,更需要這樣的應急指揮裝備。
怎樣的飛機能成為「末日飛機」?
由於在空中需要大量人員和電子設備,涉及國家級軍事力量的高級機密,這種飛機首先需要獨立設計製造大型飛機的技術能力,並且要有儘可能多的發動機數量和儘可能遠的航程,以保證安全性和滯空時長。
另外,「末日飛機」往往會在核戰爭打響前後起飛,活動區域有可能即將或已經遭受核打擊,這種飛機也要對空中的輻射、塵埃顆粒和一定範圍內核爆產生的氣流衝擊和電磁脈衝具備較強的防護能力。目前這種技術密集型裝備只有美、俄兩國軍隊在使用。
美國:最後的核心戰力指揮所
美軍的「末日飛機」實際上屬於一個分類,包括多款飛機。
E-4
美國空軍的E-4空中指揮飛機是美軍最重要的「末日中樞」,由波音747-200B型四發洲際寬體客機改裝而來。美國總統身在任何地方都會有一架E-4在鄰近位置的機場隨時待命。
E-4B緊隨美國總統每次出訪
核戰爆發時刻,總統、國防部長及軍政體系內其他指揮權順位接管人都要儘快搭上這架飛機,一來確保人身安全,另一方面及時有效對軍事行動進行指揮控制。
E-6
美軍中另一個重要的「末日」指揮系統是美國海軍的E-6飛機,其主要任務是為航行在全球不同水域的美國海軍彈道飛彈核潛艇提供通信中繼和實時指揮鏈路。
90年代末期改進的E-6B型還可以為美國空軍「民兵III」洲際核飛彈的地井發射基地提供通信中繼。
E-6B是美國海基核力量的重要信息節點之一
E-6總共生產了16架,平臺為著名的波音707客機,與美軍很多任務支援飛機相同。機身中脊安裝了凸起的半月形整流罩,機身和機翼外端也裝有不同頻段的通信天線。
EC-130Q
在20世紀90年代之前美國海軍則使用「大力神」螺旋槳中型運輸機改裝的EC-130Q作為空中指揮通信機。
EC-130Q
俄羅斯:以蘇聯製造為主
俄羅斯軍隊目前使用的末日指揮系統繼承自蘇聯空軍的伊爾-80和伊爾-82飛機。
伊爾-80
伊爾-80改裝自蘇聯研製的伊爾-86四發中程寬體客機,伊爾-82則是由著名的伊爾-76噴氣式大型軍用運輸機改裝而來。
伊爾-82
這兩型飛機都具有明顯的外形特徵——機身安裝有巨大的船型整流罩,用來容納衛星通信天線和其他形式的天線;機身後方都有拖曳式天線的收放裝置,可使用長波無線電與水下的戰略核潛艇通信。不過俄軍總共只有4架伊爾-80和2架伊爾-82。
當然如果以非嚴格意義來說,俄羅斯空天軍目前在使用的總共8架圖-214PU/SR系列通信中繼/指控飛機也可以算在俄軍的「末日機隊」中——畢竟作為雙發中程客機改型,在動力冗餘度和航程方面都要差很多。
圖-214SUS空中指揮平臺
為了「永不使用」的更新
美、俄兩國的「末日飛機」雖然型號不同,使用方式也略有區別,但目前已經有了一個共同的特點:年齡太大、後繼乏力。
這些飛機的原始平臺:波音747-200、波音707、伊爾-86以及伊爾-76都是冷戰時代甚至早期研製出的大型飛機。其中,波音707的使用歷程已經超過半世紀,伊爾-86的生產線更是早已關停。
油漆斑駁的伊爾-82
因此,美國和俄羅斯近年來都在尋求新的大飛機平臺,儘早接替這些老舊型號。
2003年前後,美軍提出用較新的波音767-400增程型客機來研製全新一代綜合型空中指揮、控制、偵察平臺E-10,甚至希望其一舉替代E-4B「末日飛機」、E-3預警機、E-8「聯合星」指揮控制機和RC-135大型電子偵察機等一系列作戰支援型號。
但很快這個型號就因為研製成本遠超預算範圍被否決。到現在美軍也沒有明確E-4B和E-6B的替代方案,而是保持對現有飛機的維護和細微升級。
「胎死腹中」的E-10升級計劃
有評論認為,以發動機數量儘可能多、滿油單次航程儘可能遠為原則,美軍未來很有可能會瞄準全新的波音747-8洲際客機進行「末日型號」的改裝,這樣也可以和新一代「空軍一號」使用同樣的平臺,降低後勤維護壓力。
而另一邊,俄羅斯對「末日飛機」的升級替換或許更有緊迫感:
一方面這類飛機數量本就不多,另外老舊的伊爾-86平臺維護使用並不輕鬆,而且其本身的航程只有5000公裡左右,與E-4、E-6等動輒上萬公裡的航程相比顯得較為尷尬。
目前唯一「在飛」的伊爾-96-400
對需要長時間滿員滯空的「末日飛機」來說,需要更頻繁接受空中加油也是一種缺陷。
因此,2016年前後俄羅斯提出計劃,使用真正的寬體洲際客機伊爾-96-400M來代替伊爾-82、伊爾-80這兩型「末日」平臺。
伊爾-96-400
從技術的角度看,伊爾-96確實可以擔此重任,只是這個型號產量不高,其生產線長期處於低速運轉、提供備件的狀態。伊爾-96系列家族中目前只有15架伊爾-96-300型在使用,-400型目前只生產了3架,僅有1架處於可飛行狀態並被改裝成俄聯邦總統專機規格。對於需要大量實際使用經驗為基礎的「客機改軍機」工程來說,這未必是有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