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網際網路、智能製造、人工智慧、大數據和雲計算等新技術廣泛運用,促使第四次工業革命物聯網時代加速到來。物聯網平臺是交互的社群,其邊界在於是否能創造用戶終身價值。用戶的碎片化需求倒逼新生產模式的出現,即從多品種大批量生產模式升級為大規模定製模式。大規模定製模式意味著商業模式和管理範式需要進行變革和創新。實時用戶數據已經成為價值創造、傳遞和獲取的源頭,是連接技術和商業模式的橋梁,是全新網絡形成的基礎。
物聯網生態系統價值管理是基於用戶社會價值的創造即用戶價值管理而非傳統基於企業的股東價值增長,是從消費端而非企業端與發起經營戰略,並將其視為支撐技術與產品創新的主導邏輯。海爾用戶乘數的提出開啟了物聯網經濟時代的用戶價值管理邏輯,即將用戶全面、真實、動態、個性化且不斷增長的價值數據作為企業戰略、組織、財務與薪酬管理體系的源頭和驅動力。共贏增值表提供了物聯網生態系統下基於用戶乘數邏輯的價值管理工具。
「共贏增值表」囊括了財務和非財務數據,以用戶價值為中心的工具顛覆傳統以企業為中心的模式。將傳統的自上而下的管理控制體系轉變為小微業務單元的價值創造體系,通過對小微及其用戶的價值增加情況進行監控和驅動,激勵小微通過生態系統實現用戶價值增值,實現價值自驅。通過評估企業和用戶的價值,並可動態監測和驅動價值創造並貫穿用戶參與的整個過程,並不斷衡量公司、用戶以及服務提供商所在生態系統中的新增價值,是適合物聯網生態系統的一套價值自驅機制。
傳統損益表是企業為中心,流程封閉、自上而下串聯,追求單邊企業利益最大化。共贏增值表是以用戶為中心,攸關方參與創造用戶最佳體驗,價值分享,體現攸關方利益最大化的共創共贏。它展示了生態系統的利潤和增值是如何形成以及在用戶、合作夥伴企業、創業團隊、大型公司之間是如何分配的。不同於其他價值創造工具,「共贏增值表」專注於公司內部的創業型小微和用戶價值。此外,它還對用戶類型加以區分,其中包括關鍵的非財務指標,如交互用戶和活躍用戶的數量、此類用戶的互動次數以及參與生態系統持續開發的終身用戶數量等。
共贏增值表可以通過「用戶資源 (交互用戶、活躍用戶、用戶創客和終身用戶」基於從消費端而非企業生產端發起經營戰略,並將之視為支撐技術與產品創新的主導邏輯。顧客被轉化為可以交互和體驗的用戶員工,成為企業獲得生態價值的關鍵驅動力量,是用戶價值管理的起點。通過用戶乘數衡量定位於產品交易的顧客數量轉化為基於服務的用戶,進而通過與在線用戶的交互轉化為個性化體驗被社群圈子鎖定的終身用戶。「用戶資源」將價值源泉納入價值管理體系,避免傳統損益表無法體現價值管理的缺陷。
「增值共享」將硬體產品的銷售利潤和生態系統增值加以區分,進一步明確了增加價值如何在終身用戶、投資者、企業團隊成員及其他服務商之間如何進行價值分配。增值分享是共贏增值表價值自驅機制的核心,通過增值分配體系激活個體不斷尋求價值增值,使個人價值與企業、生態系統的目標一致,根本上解決了委託代理問題。
「收入」部分強調根據產品、服務、生態等來源加以區分。傳統經濟存在邊際收益遞減規律,而生態收入服務收入則可以實現邊際收益遞增,通過不斷為用戶創造體驗,用戶價值隨著時間而不斷增加,生態系統各攸關方可實現收入增加形成正反饋循環,各攸關方有動力創造更大的價值,實現真正的自增強體系。
「成本和邊際成本」包括可追溯至小微的所有成本,其中包括生產成本、工資、公司的股權投資義務以及公司通常為防範未能實現未來目標而要求的風險準備金。並將成本分為產品成本和生態系統成本,配比收入還列出了硬體(產品)和生態系統的邊際成本,用各自的總成本除以活躍用戶數量來加以計算;其目標是不斷增加活躍用戶的數量,從而進一步降低硬體(產品)和生態系統的邊際成本。
「單個用戶邊際收益」報告了單個活躍用戶的平均邊際收益,並將其分為硬體和生態系統的邊際收益。通過不斷與用戶發生交互,對品牌產生充分的信任感和依賴感,促成多次交易並最終轉化為最終用戶,不斷的通過產品的迭代、用戶乘數效應提高單個用戶邊際收益。
小微聚焦於用戶而非產品,通過產品帶來用戶,與用戶交互實現產品迭代創新進而產生更多用戶,並在不斷交互過程中提高終身用戶比率。由於終身用戶社群引領、用戶黏性高等特點不斷實現產品收入、生態收入指數型增長、生態價值乘數趨於0,邊際收益遞增,邊際成本趨於0,單個活躍用戶的硬體邊際收益和生態邊際收益成指數型增長,並且作為小微進行績效考核重要指標,不斷實現用戶價值增值。通過增值共享部分,生態系統中的活躍用戶、資本投資者團體、企業團隊成員等基於對產品利潤和生態系統利潤的貢獻進行價值分配,當價值增加值高於行業平均利潤率時,小微的利潤分享比例會以指數函數的形式增長。激勵小微進一步努力提高用戶乘數,實現價值自驅和價值增值。
共贏增值表始於戰略(用戶價值增值);配合其他戰略執行工具(宙斯模型、設定目標、關差、預算分解細化、日清表、周清表等)不斷增加用戶數量特別是通過交互增加終身用戶的數量,進而實現生態價值指數型增長;通過績效考核(當小微實現了設定目標,特別是高於行業競爭水平的目標時,分享生態價值增值,反之接受懲罰)激勵小微不斷迭代追求用戶價值增值,實現生態價值增值動態閉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