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的樹 - 故鄉的樹 - 恩施新聞網 恩施州綜合門戶網站

2021-01-11 恩施新聞網

匡葳

故鄉的樹,和其他地方的樹一樣平凡,如果不是遇到久違的好天氣,在我的記憶中,似乎從來就沒注意過他們。他們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佇立在門前、田頭、山腰,眺望著遠方的遊子,迎接歸鄉的少年。

小時候,我有大把時間是在鄉間度過,門口田頭有一顆大樹,瘋玩了一天的我會在太陽落山時坐在磨刀石上,遙望著那顆大樹的影子發呆,然後在繁星當空時,依偎著祖父,讓他給我講那棵樹的故事。

後來去城裡上了學,每年寒暑假依然是要鐵打不動的回鄉,那時候不通公路,也少有汽車,每次回去都要走三十裡路,翻過兩座山,山遙路遠,小叔叔便用一瓶飲料誘惑我走完全程,於是,自五歲起,我便每年都要比城裡的小夥伴多走幾十公裡山路。

雖說辛苦,可回到鄉下,依然能在漫山遍野的樹下玩耍,提著籃子去茶園採茶,躥進竹林撿老母雞下的蛋,翻進陰坡老林挖樹根邊的蘑菇,牽著小羊坐在樹下睡覺,提著布袋接柿子樹上敲下的柿子,傻呵呵地用手撿落下的板慄,然後被扎得滿手是刺。弟弟妹妹屁顛屁顛地跟在身後,黃狗花貓伴在左右,嬉笑哭鬧聲響徹鄉野。

慢慢地長大,故鄉也在漸漸地變化,河流乾涸成了河床,房子換上了新瓦,公路慢慢往家門口延伸,田間小路改了道,黃狗花貓換了一批又一批,曾經的那棵大樹也被砍掉,唯一不變的還是每年都要回故鄉。歡樂不變,卻漸漸開始羨慕城裡孩子,渴望在城裡過寒暑假,渴望和小夥伴們相聚。年少不知鄉愁,那時我並不明白父母為什麼這麼遠這麼辛苦也要回到故鄉。

再大些,變化更加明顯,公路通到了門口,黃土木板蓋的土房都變成了青瓦白牆,門前田坎變成了水泥地,磨刀石不知去了何處,網線架到了臥室,老人們死去,小夥伴們漸遠,偶爾村口遇見兩人,四目相望,心想,這是誰?小時候熟悉的樹大都已變了風景,只有幾株倖存,勾引著兒時的回憶漫步鄉間,詢問姑姑這些樹的下落,屋後竹林被大雪壓死,田頭油柿子樹也枯死做了柴,於是開始明白為什麼以前那麼遠沒有車也要回故鄉,開始想起當初大樹被砍時的惋惜。還好,一回頭,發現在那些死去的樹垣旁邊,新的枝椏已經在茁壯成長。

故鄉的樹,和其他地方的樹一樣平凡,但他們和我一樣,根,永遠在這裡。

相關焦點

  • 鑽研科技 造福一方 - 恩施新聞網 - 恩施州綜合門戶網站
    與水稻玉米為伴 潛心鑽研出成果周長輝畢業於原恩施農校植物保護專業。畢業後,他鑽研農業科技,推廣農業技術,志在為農村經濟「造血」。1980年1月,周長輝從原恩施農校畢業,被分配到原鶴峯縣農業局植保植檢站工作,主要研究農作物病蟲害防治。從此,他把全部的精力都傾注在這片熱土上,幫助鶴峰父老鄉親脫貧致富。
  • 恩施三味 - 恩施新聞網 - 恩施州綜合門戶網站
    恩施野生蓴菜20世紀70年代才逐漸為外界所知,80年代開始規模化種植。蓴菜這種水生草本植物跟睡蓮同屬一科,對環境要求很高。巫山餘脈和武陵山餘脈在利川交匯,利中盆地海拔超千米,屬亞熱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夏無酷暑,日照較少,雨量充沛,雲霧繚繞,空氣潮溼,非常適宜蓴菜生長。
  • 烤紅薯 - 恩施新聞網 - 恩施州綜合門戶網站
    故鄉遍地生長著紅薯,紅薯耐旱怕澇,易於管理,但要想管理好還是要費些功夫。鋤草翻秧是最常見的勞動,紅薯生長的旺季,父親整天在地裡勞作,一邊翻秧,一邊拔草。農諺說,「幹長柴根,溼長鬚根,不幹不溼長塊根」,遇到雨季,秧苗瘋漲,藤秧要經常翻曬,結出的紅薯才會大。父親身體不好,腰疼,為了全家有飯吃,經常頭頂烈日,不間斷地在紅薯地裡勞作,腿疼了還會趴在地上拔草翻秧。
  • 紅薯的滋味 - 恩施新聞網 - 恩施州綜合門戶網站
    紅薯的味道,散發著故鄉的泥土芳香,紅薯溢出的甜甜糖水,滋潤著我的童年。20世紀70年代,糧食都是生產隊按月分發的,分發的方式按照人口和工分。生產隊裡的產糧非常有限,人均口糧有限。包穀用石磨碾碎後主要用來煮粥,稀到能照見人影,這樣的粥是不耐餓的,尤其是那些每天出工的壯勞力,根本吃不飽。因此生產隊就廣種紅薯,自留地也主要種紅薯。
  • 銅茶罐 - 恩施新聞網 恩施州綜合門戶網站
    記得恩施板橋老家曾有個銅茶罐。孕婦肚,中間大,口、底小,一側有一壺把(執柄),罐蓋半球形帶匾邊和嘴蓋,蓋與把之間,用銅鏈連接,是家家戶戶用來煨茶的器具。銅茶罐有大小之分,大銅茶罐與小銅茶罐形狀各異,用途也不同,大的一般用於紅白喜事,或宰殺年豬,小的是家家戶戶常用之物。
  • 代表委員建言獻策_恩施新聞網 恩施州綜合門戶網站
    袁雄委員說,經濟下行壓力加大,應全面推進特色產業、基礎設施建設,並出臺房地產去庫存化的政策和措施,促進恩施全方位發展。 (記者 楊順丕/攝)
  • 弘揚偉大抗疫精神,傳承優良家教家風 - 恩施新聞網 - 恩施州綜合...
    宋秀慧獲得2020年「恩施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先進個人」「恩施州青年五四獎章」「湖北向上向善好青年」等榮譽。張朝貴,湖北民族大學附屬民大醫院神經內科副主任;妻子楊華,湖北民族大學附屬民大醫院呼吸內科主任。夫妻二人同為恩施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醫療專家組成員。張朝貴長駐鹹豐縣45天,每日參加確診病例及疑似病例隔離病區醫療查房和救治指導。
  • 閒情- 恩施新聞網 - 恩施州綜合門戶網站
  • 利川一中整體搬遷工程PPP項目籤約 - 恩施新聞網 - 恩施州綜合門戶...
    利川一中是湖北省示範學校、恩施州教學質量優勝學校、恩施州教育科研先進單位,師資雄厚,質量一流。隨著近幾年城市經濟和旅遊經濟的快速發展,該校現有教學資源和辦學條件越發緊張,整體搬遷勢在必行。該市反覆論證,最終確定了利川一中整體搬遷項目為總投資6.9億元的PPP項目。
  • 故鄉剪影(三首)□王國良
    和它所有的居民鞠躬致歉 一頭牛,一掛車,一片草 送走了四十年前的一個夏天和最後 的知青歲月,等來了一所學校的召喚 也曾回去看過草,依舊像一片翠綠的海 不顧一切地撲進去,想被它淹沒 它卻用自己的倒下,再一次把我託起 擁抱樹
  • 「仍憐故鄉水,萬裡送行舟」
    故鄉,是我們年少時想要逃離的地方,是我們年老想回,可能已經回不去的地方;故鄉是清明的那柱香,是中秋的那輪月,是春運時的那張車票,是不經意間流露出的口音。而當我們不知疲倦,山一程,水一程,漸行漸遠,才發現故鄉是起點也是終點,是即便永遠回不去也依然是故鄉的那個地方。對於故鄉的記憶,就像漂泊在時間長河裡的一片片小舟。
  • 「小水果」成就扶貧大產業 - 恩施新聞網 - 恩施州綜合門戶網站
  • 你眼裡的故鄉是什麼?
    滿鎮開著桔梗,蒲公英飛得比石榴樹還高。一直飄進山腳的稻海,在大多數人心中自己的故鄉,後來會成為一個點。如同亙古不變的孤島,外婆說,什麼叫故鄉,祖祖輩輩埋藏在這裡,所以叫故鄉。是來自主人公「劉十三」外婆對故鄉的解釋。在朋友的推薦下買了這本書。但是一直都沒有拿出來看,一直以為這是一本甜甜的書。讀著讀著,卻讓人有種想掉眼淚的感覺。劉十三和外婆生活在雲邊小鎮,外婆在自家院子門口開了一個小賣部。一開就是幾十年。艱難的維持著她和劉十三的生計。
  • 雨後故鄉風光美麗
    雨後的故鄉,風景美麗如詩如畫,宛如進入仙境從到連續兩天下雨,多雲(),回到家鄉看看雨後的美景隨著河水流量的增加,水流湍急,水面猶如一面鏡子。過去的美麗風景「河道兩傍楊樹,柳樹,環河道而生,樹高凌雲,粗可圍攏」已經成為一個美麗的記憶!
  • 恩施州2017年度社科重大、重點、優秀課題入選名單
    一、重大課題(共12項)課題名稱申報者單位申報者課題組成員恩施州發展路徑選擇中共恩施州委辦公室劉廣達周輝軍、馮興煉、於德鵬等4人恩施市龍鳳鎮全國綜合扶貧改革試點可複製經驗研究恩施州委政研室陳兵陳兵生態文明建設作為恩施州跨越式發展路徑研究湖北民族學院毛克盾宋思妮
  • 鹹豐縣多措並舉抓實復學工作掠影 - 恩施新聞網 - 恩施州綜合門戶...
    4月10日,家住湖北省恩施州鹹豐縣曲江鎮土落坪村五組蒲俊環同學的家裡來了幾位「稀客」,鹹豐縣民族中學八年級班主任陳中華老師一邊向家長了解學生的學習、思想狀況,一邊指導蒲俊環如何正確使用手機進行網絡學習。「家裡住得偏遠,山溝裡信號不好,全靠教育局協調通信公司安裝網線,不然又要讓孩子到屋後面的山頂上去上課了。」蒲俊環的爸爸蒲萬龍說。
  • 恩施電網迎峰度冬新聞發布會
    宋全清主持人:國網恩施供電公司二級職員、副總經理 胡衛東參加媒體:湖北日報恩施記者站、湖北廣電融媒體新聞中心恩施記者站、恩施日報、恩施晚報、恩施電視臺、恩施廣播電臺、雲上恩施、恩施新聞網應邀出席發布會的新聞媒體有:湖北日報恩施記者站、湖北廣電融媒體新聞中心恩施記者站、恩施日報、恩施晚報、恩施電視臺、恩施廣播電臺、雲上恩施、恩施新聞網。出席今天新聞發布會的領導和嘉賓有:恩施州經濟和信息化局黨組成員、副局長範祖謀,國網恩施供電公司總經理、黨委副書記宋全清、副總經理王華章、袁中祥、侯顯立。讓我們對各位記者、領導和嘉賓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
  • 一年有四季,恩施就美了四季
    恩施,險峻 來恩施的第一件事 一定是去看看壯美的恩施大峽谷 專家都覺得它與美國科羅拉多大峽谷難分伯仲 巍峨的山峰 壯麗的峽谷 時常雲霧繚繞
  • 清江岸邊有一處神秘土司城,民歌龍船調的故鄉,被稱作華中第一城
    恩施境內的「清江」綿延八百餘裡,兩岸風景如畫,「清江」正如它的名字一樣江水清澈無比,像一條玉帶一般散落於山巒之間,被恩施人民親切的稱為「母親河」。「妹娃要過河,是哪個來推我嘛!」一首膾炙人口的「龍船調」唱遍了祖國大江南北,它曾被評為世界著名民族歌曲之一,龍船調發源於恩施州利川縣,是土家族人們喜愛的民歌,因此恩施被稱為「龍船調的故鄉」。
  • 天邊飄過故鄉的雲——故鄉行
    發小邀請我們抽空回去看一看,送走了發小,躺在床上怎麼也睡不著,好不容易睡著了,夢境中我的童年、故鄉,越發清晰如昨,為什麼不去呢?故鄉用一場紛紛揚揚的雪花迎接了我們的到來。              剛進連隊的東西路我的故鄉164團(烏拉斯臺)共15個連隊,戲稱第十六連就是(墳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