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動漫不如日本?成年人心靈都是被宮崎駿治癒的,類似聲音在網絡上層出不窮。
只是他們不知道,曾幾何時國產動畫比今天動漫王國日本更加輝煌,那個讓整個迪士尼都震驚的國產動畫片時代,僅僅過去40年。
1881年4月12日,有著美譽「動畫界的黑澤明」的宮崎駿帶著3位友人來到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他們是來向國產動畫片取經。
兩年前就在這裡,中國發布第一部寬銀幕動畫片《哪吒鬧海》。
《哪吒鬧海》選取中國明代神話《封神演義》中故事為原型,加以一定改編。這部動畫片先後榮獲國內大眾電影百花獎,國際馬尼拉國際電影節特別獎,在世界範圍內掀起一輪東方動畫的熱潮。
宮崎駿在日本看完這部電影大為震驚,決定來上海參觀美術電影製片廠。上海不僅有讓大師看完評價「非常感動」的《哪吒鬧海》,還有那部被譽為經典中的經典《大鬧天宮》。
1961年曆經三年之久,精挑細選數百名畫師,手繪七萬餘張畫稿組成的《大鬧天宮》橫空出世。這部電影在國內命運多舛,影片在國內甚至沒有進行大規模公映,但卻名譽天下。當時閒來無事的劇組,把影片拷貝後參加國際電影節展覽。
結果在1962年,《大鬧天宮》就獲得世界五大電影節之一的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特別獎,此後更是在北美、歐洲多個電影展覽獲獎無數。當孫悟空被搬上銀幕,西方觀眾第一次看到中國版「動漫英雄」,成為世界各國人民了解東方文化的一個重要窗口。
60年過去了,《大鬧天宮》當年留下的美好記憶依然深深刻觀眾的腦海裡。就在前幾年,有網友把這部60年前的老電影上傳到西方視頻網站,吸引很多外國人點讚留言。
「上帝啊,這是1960年代製作的動畫片,關鍵它是中國製作的還不是日本。」
「我不敢相信我的眼睛看到的東西」
「現在再看到它,它就像我曾經記憶的那樣華麗壯觀。太謝謝你上傳了」
因為中西方傳統觀念不同,外國人與國人關於很多事情看法都不盡相同。就比如為什麼東方的龍是高貴的,而西方的龍是邪惡的?但當他們看完《大鬧天宮》,對其評價之高超出所有人想像。美國美聯社報導「這部動畫惟妙惟肖比迪士尼的作品更精彩,美國絕不可能拍出這樣的動畫片」。
巧合的是參與《大鬧天宮》設計人員,20年後成為《哪吒鬧海》的主要創作者,他們是國產動漫史上的「黃金一代」。
當西方已經藉助電腦軟體,可以精準描繪動漫人物時,為什麼依靠傳統手繪的國產動畫能夠在世界影視節中脫穎而出、大放異彩?
擔任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第一任廠長的特偉說過「不模仿別人,不重複自己」,完美回答問題。
那時候特偉對「黃金一代」創作者提出要求,國產動畫要從中傳統文化中選取優秀故事,融入時代基因加以改編,不計成本只求精品。
1956年由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創作的《驕傲的將軍》,被賦予「探民族形式之路,敲喜劇風格之門」的重任。
全劇融合傳統的京劇臉譜和唱腔,描述一個打了勝仗的將軍因為驕傲自滿最後失敗的故事。當時的導演就是後來擔任廠長的特偉,為了讓這部劇更好呈現中國元素,他帶領劇組遠赴北京、山東等地,走遍當地名勝古蹟,拜訪眾多京劇大師,前後經過一年多的辛苦工作,才完成這部24分鐘的動畫小影片。
1958年《大鬧天宮》劇本已經寫好,馬上要開拍時,導演和動畫設計師卻一籌莫展。要知道在此之前孫悟空一直是家喻戶曉的神話人物,但從來沒有人在熒幕上刻畫過孫悟空形象,所有對孫悟空的印象都是來自京劇中。
如何把一個從來沒有出現過的人物形象,通過動畫形式生動刻演繹出來?成為擺在導演面前的第一道難題,劇組首先找到有著「南猴王」之稱的京劇大師鄭法祥先生虛心請教。
後來又請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教授張光宇描繪人物初稿,一連幾十稿孫悟空形象大家都很滿意,但是導演要求繼續修改。一向很有耐心的張光宇教授都忍受不了,最後由時任原動畫創作組組長在張教授畫的三個孫悟空上進行優化,才讓導演滿意。
當時電影製作廠其他同事,得知《大鬧天宮》劇組對人物造型動作追求完美態度後,還特意從南方帶回一隻猴子,希望給團隊一點啟發。
身穿鵝黃色上衣,腰束虎皮短裙,腿穿大紅褲子,足下一雙黑靴,脖子上還圍著一條翠綠圍巾。
當這樣一個神採奕奕的孫大聖活靈活地出現在銀幕上,付出三年心血的全體工作人員,這一刻覺得所有辛苦都值了。後來六小齡童老師出演的《西遊記》孫悟空造型,就是借鑑這部動畫電影中孫大聖形象。
如此高要求標準的背後,需要巨大資金的支持,僅《大鬧天宮》120分鐘的電影,製作成本也需要多100萬元人民幣,要知道那可是1960年。那時候國內電影票房收入微薄,在國際上參展後也僅在幾個國外電影頻道播出一段時間,幾乎沒有收益。
不過在那個特殊時代,製作電影是不需要考慮收入問題。
同樣精益求精劇組也發生在《小蝌蚪找媽媽》、《哪吒鬧海》上,前者以齊白石的畫為原型製作出水墨畫風格動漫,畫面中充滿詩情畫意,是很多人關於美學的啟蒙老師。
後者劇組人員曾帶足乾糧遠赴戈壁灘,在敦煌石窟呆了近一個月,面對千年的牆壁,繪畫師臨摹古老的壁面,這才製作出天宮靈動雲彩。
那個時代的國產動畫,傲立於世界舞臺大放異彩,彼時日本動漫才剛剛起步,很多日本初代漫畫師深受國產動漫影響。
1981年,跟隨宮崎駿一同參觀上海美術製片廠的國際友人之一,被譽為「阿童木之父」的手塚治虫,早年就是因為看了國產動漫《鐵扇公主》才決定棄醫從畫。1981年手塚治虫來到上海,回國後他畫出這幅阿童木與孫大聖的握手圖。
雖然國產動畫片有著榮耀的光輝,可惜這個光輝沒有持續太久。
上個世紀90年代,國產動漫越來越難出精品爆款了,而鄰國的日本卻抓住時機,在宮崎駿、手塚治虫等大師帶領下,日本動漫開始走出國內,走向世界。
很多人將其歸咎於「黃金一代」動畫師老去,國內新一代動畫師後繼無人,但事實並非如此。
宮崎駿和龍貓
1984年的宮崎駿再次訪華,這一次他是為了宣傳動漫電影《風之谷》。當時他已經看出國產動畫必然要走向衰敗,可他什麼也沒說。一直到40年後,當年跟隨他一同前來的友人高畑勳才將這一事件公布於眾。
「宮崎駿對中國動畫的失望無以復加。」
2014年宮崎駿工作室合伙人高畑勳先生,面對《南方周末》媒體採訪緩緩說道。是什麼讓三年前看完《哪吒鬧海》說出「非常感動」的宮崎駿,三年之後卻變得非常失望?
在高畑勳採訪中,《風之谷》是宮崎駿第一次執導的電影動畫,他想要跟上海電影製片廠的前輩領導研討關於電影合作相關話題。但是領導只關心電影合作分配比例和「計件付酬」在日本實行情況,這讓宮崎駿大感失望。
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高層卻只關心利益惹惱了宮崎駿一行人,「計件付酬」的工作模式更讓遠道而來的日軍動漫大師非常不認同。
計件付酬:不按創作作品質量付款,而是按照創作數量多少付款,這類模式不鼓勵創新,做好一部IP後,稍微改編就可以再次複製出第二個,對要求高質量文藝創作極為不利。
「兩個太失望了」流露出者高畑勳對曾創作過輝煌歷史的上海美術電影廠轉型可惜,但其實這也不能怪領導。
那一年轟轟烈烈的企業改革已經蔓延到電影廠,以前吃大鍋飯、統一發工資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現在電影廠不僅自負盈虧,還要給員工派發工資。那種不顧收益不計成本,一部20多分鐘影片花費一年的事情再也不會發生了。
當電影廠過於追逐市場利益,就無從談起電影藝術價值。計件付酬能夠節省成本批量生產,但它只能生產出流水線的作品,而無法產生偉大的作品。
當《喜羊羊與灰太狼》火了,連續6年電視上動漫幾乎全是一群羊和兩隻狼。後來一部《熊出沒》火了,接連8年都是「熊出沒」系列動畫。
多年後的今年,國內電視劇還再走批量生產的老套路。一本《射鵰英雄傳》就有黃日華版、李亞鵬版、胡歌版、楊旭文版四個不同的版本,相同的劇情、相同的臺詞換個演員重新再來一遍。
2005年李幼斌版的《亮劍》成為電視劇史上的奇蹟,累計重播3000餘次,十年後收視率依然可以衝到全臺前5,某瓣評分9.4。然而近年新版《亮劍》,對老版換湯不要藥,人物臺詞全盤照抄、某瓣評分僅4.7,評價區三分之一的人進來罵上幾句又走了。
從上個世紀90年代到2010年,20年的時光中,國產動漫的創作者們「迷路」了。
也許靠著翻拍經典可以獲得一時之利,但市場從來都是公平的,只有優質作品才能獲得觀眾長久認可。
21世紀初,由於國產動漫的衰落、日漫的崛起,國內電視臺開始引入日本動漫片源。首批《四驅兄弟》、《灌籃高手》、《美少女戰士》《哆啦A夢》成為很多90後童年回憶,後來又引進《火影忍者》、《海賊王》、《名偵探柯南》等適合青少年觀看的大型連載動畫。
雖然那時候國產漫畫已經不復當年的地位,但也在慢慢吸取國外動畫製作的先進經驗。
2006年前後發表的《虹貓藍兔七俠傳》、《圍棋少年》、《神廚小福貴》等國產動漫,這些動畫片中既包含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又採用西方電腦製作動漫畫的工藝,不僅劇情有趣而且畫質清晰,深獲年輕人的喜愛。
然而因為種種原因,這些優質的動畫片接連下降。《虹貓藍兔七俠傳》因為出現打鬥的場景被家長投訴,電視臺直接下架,《圍棋少年》介紹日本文化,播出一期後就再也沒有登上銀幕。
2010年後因為某些特殊原因,電視臺紛紛下架進口動畫,加上對國產優質動畫打壓,電視劇上動畫片內容越來越低齡化。
「看動漫還得看日本的,國人是做不好動畫片的。」
對於這樣的聲音,曾經我們拿不出好的作品,的確無力回擊,一直到2015年《西遊記之大聖歸來》的出現,給這群人一記響亮的耳光。
誰說國人做不出來好動漫,1961年那個大鬧天宮在國際上獲獎無數的孫大聖又回來了。
後來我們見證了《大魚海棠》、《白蛇緣起》等一批製作相當精美的國產動漫。2019年《哪吒之魔童降世》更把國產動畫推向歷史高潮,總票房42.4億,成為進入中國影史票房榜前三。
在此之前這個地位保持者是美國漫威動畫片《復仇者聯盟4》,超越國際知名漫威系列電影,證明傳統文化是有生命力的,只有運用得當,依然有市場,60年前動畫界老前輩特偉那句「不模仿別人,不重複自己」在耳邊響起。
2020年國慶期間,我們又迎來一部動漫佳作《姜子牙》,這註定是一部不平凡的電影。
姜子牙是光線彩條屋影業新發布的動漫大片,在此之前這家影業公司先後發布《大聖歸來》、《大魚海棠》、《大護法》等市場口碑票房雙贏的電影。
中國動漫電影史上票房之最的《哪吒之魔童降世》也是出自他家,其中哪吒是「神話三部曲」第一部,姜子牙是此系列第二,第三部是鳳凰。
不同以往的動漫片將歷史傳說進行簡單翻拍,《姜子牙》延續封神榜的人物背景,但是大幅進行改編。
以前的姜子牙總是運籌帷幄法力無邊,但這次姜子牙被「去神化」,電影描述姜子牙被貶下凡間,在人間經歷磨練中發生各種奇遇,並尋找自己求道的初心。
在尊重原著的基礎下,融入現代元素,一直是光線彩條屋影業的初心。
60多年前的經典《大鬧天宮》歷時三年拍攝完成,《姜子牙》打破這個記錄,電影從立項到結束經過1560天,全劇組超1600人日夜投入工作。大家都知道動畫片特效鏡頭製作成本高,但是《姜子牙》總鏡頭數有1851個,其中華麗的特效鏡頭就有1231個,可謂是不計成本。
在低成本網劇流行的今天,《姜子牙》團隊接近四年時間,全神貫注只思考一件事,如何讓電影觀眾更滿意?
也許這就是國產漫畫的未來!
一個真正能讓自己衷心喜愛的東西,等它綻放那一刻,也必定再次驚豔整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