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崎駿深感失望的中國動漫,為何60年裡都沒再拍出《大鬧天宮》?

2020-12-05 胡小v

2014年,面對中國記者的採訪,日本著名動畫公司吉卜力的核心人物、宮崎駿的合伙人高畑勳緩緩說道:」宮崎駿對中國動畫的失望無以復加,我也如此。「

僅僅20年前,宮崎駿攜《風之谷》製片的高畑勳根宮崎駿一同來中國旅行是,還對中國動漫報以仰望的姿態。這次旅行中,他特意參觀了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

宮崎駿一行對上海電影美術製片廠的一些作品讚不絕口,尤其是中國的水墨動畫,宮崎駿後來一些留白較多的動畫就是學習了中國的水墨動畫。最讓他們震撼的是《小蝌蚪找媽媽》,簡直把宮崎駿看傻了,他們都想像不出這是怎麼做出來的。回國後,他們把上海美術廠導演特偉先生的作品全部看了一遍。

《小蝌蚪找媽媽》,水墨畫動畫,流動的齊白石。

宮崎駿不是第一位向上海美術廠取經的大師,早在三年前,另一位享譽全球的動畫大師也特意到了上海美術廠,他便是手塚治虫。

1981年,阿童木的創作者手塚治虫在北京匆匆過站,直接奔向了上海,那是他夢想起源的地方。

上海美術製片廠對手塚治虫來說,那一個神秘而充滿魔力的地方,他朝思暮想了三十年這個地方。

十四歲的手塚治虫在電影院裡看到了亞洲第一部有聲動畫長片《鐵扇公主》。那部一個多小時的《鐵扇公主》被引進到日本之後,日本觀眾被驚豔到的情形,如同十年前中國觀眾被宮崎駿的動畫電影所震撼一樣。

看完以後,他直接改變了人生理想,從當一名醫生到一名動畫師。三十八年後,名滿天下的手塚治虫來到中國訪問,唯一的一個要求是:「我只想見一個人——萬籟鳴。」並且對陪同參觀的隨行人員鄭重地說道,「萬籟鳴是我的啟蒙老師」。在上海見到小時候的偶像萬籟鳴之後,手塚治虫拉著他的手,激動萬分,特意畫了一幅「孫悟空攜手阿童木」的漫畫送給萬籟鳴作為紀念。

手塚治虫畫的阿童木和孫悟空握手

萬籟鳴畫下孫悟空,和手塚治虫筆下的阿童木緊緊貼在一起。

萬籟鳴,一代動畫大師,執導過中國第一部動畫長片《鐵扇公主》,以及中國動畫的巔峰之作《大鬧天宮》

手塚治虫的之所以非常尊敬萬籟鳴是因為他看出了隱藏在動畫背後的深意。

「抱著輕視的眼光去看中國第一部動畫(長)片的人們,看到這部影片如此豪華,如此有趣,驚得目瞪口呆。我也有機會弄到了一部影片拷貝,一看就能清楚,地地道道,這是一個體現反抗精神的作品,粗暴地蹂躪中國的日本軍遭到了中國人民齊心協力的痛擊,這部影片的意圖是一清二楚的。」

趁《鐵臂阿童木》被央視引進,手塚治虫帶團隊到中國旅遊,完成了北京的工作後,他匆匆到上海見偶像,認真追星的手塚治虫還看到了偶像的其他作品,非常滿足。

回國後,他創作的最後一部動畫就叫《我是孫悟空》,在創作《我是孫悟空》時伏案逝世,留下遺言:我已經成為孫悟空了。

孫悟空這位美猴王,伴隨了這位日本動畫大師的一生。

中國文化集大成者《大鬧天宮》,我甚至不用去介紹它,我們這一代的童年都離不開《大鬧天宮》動畫片。

這是真正的中國人才做的出來的動畫,又是世界通行的作品,是當時中國動畫的巔峰。

芬蘭報界評論該片:「動畫技術在國際動畫界是第一流的,它把動畫技術最傑出的特點和傳統的東方繪畫風格結合在一起。」

萬籟鳴曾說過,世界上第一個上天的「中國人」,是孫悟空。

萬籟鳴非常痴迷於《西遊記》。41歲那年,他將《西遊記》中的一節,拍成了家喻戶曉的《鐵扇公主》,在國內外大受歡迎。本以為《鐵扇公主》的成功能夠籌得資金拍攝他夢想已久的《大鬧天宮》,卻因太平洋戰爭爆發,投資人突然撤資而宣告結束。萬籟鳴也因時局所迫,流離至香港,一去就是十幾年。

但是,他與孫悟空的緣分,終究未斷。

1954年,萬籟鳴放棄迪士尼的邀約,回到上海,開始在美影廠任職。1959年,廠組織將製作《大鬧天宮》的任務交到了年近60的萬籟鳴身上。

當時的攝製組集合了中國動畫行業的中堅力量。為了尋找人物原型,負責動畫設計的工作人員特意來到北京,從北京的古建築、泥塑、壁畫中汲取創作靈感。

1960年初,影片進入繪製階段。當時所有動畫設計全憑一支筆,僅繪製就用了近兩年的時間。全片原畫數量超過7萬張。就是放在現在也是個天文數字,要知道,2001年的《千與千尋》的2萬張原畫數量就已經令人震驚了。

讓世界驚豔的上海美術製片廠的動畫就是在完全不考慮成本,不考慮收益的情況下製作出來的。

在當時萬元戶還是土豪的年代,上影廠實行統購統銷,獲得的收入就達百萬。這足以支持藝術家們潛心創作。

以《大鬧天宮》為例。當時沒有計算機,也沒有3D建模技術,所有的畫面都需要畫師人工完成。

孫悟空與哪吒的戰鬥,孫悟空拔出三根毫毛變出三個分身,連同真身四個攻擊哪吒,光這一個鏡頭,只有五秒鐘,卻要畫一百多張畫稿。總共畫了十幾萬張手稿,時間花去了兩年。還專門邀請中央美院的張光宇教授一起來為孫悟空設計造型,

張光宇是設計界的大牛人,中國裝飾藝術之父,也是中國現代藝術的奠基人。

而為了畫好每一個動作,所有的畫師先去看京劇學動作,而畫仙女的畫師則要求先學跳舞。

為了畫好天庭,萬籟鳴專程帶領劇組去北京,先是找北京各地的廟宇,觀察神態各異的神像。

裡面的仙女便來自敦煌飛天的靈感,背景音樂中的京劇鼓點更是給《大鬧天宮》以點睛之筆,讓動畫片更加妙趣橫生。

最初大家畫的猴子不像猴子,為了表現美猴王的動態,萬籟鳴託人找來了一隻猴子,供畫師們觀察。可這猴子上躥下跳,不僅不聽指揮,還把畫室折騰的亂七八糟。怎麼辦呢?最後,萬籟鳴終於想到了一個好辦法!南猴王」鄭法祥

他專門請來了被譽為「南猴王」的武生藝人鄭法祥為畫師們表演猴戲。鄭法祥說孫悟空不能昂著頭、伸著脖子、挺著胸,要有「猴」的味道就要端著手、聳著肩、說話的時候得要指指點點,有時候還得抓抓癢。

「猴王」的指點讓萬籟鳴大受啟發,為了更好地揣摩「猴」味,他決定從自己開始,每個畫師必須學會翻雲手、舞花棍、大小亮相等京劇表演的招式。然後,大家對著鏡子做動作,再描畫出來。通過不斷修改,畫稿終於得到了萬籟鳴的肯定。就這樣,動畫片裡的孫悟空有了活靈活現的「猴樣」!

抓住了猴戲的精髓和猴子的動態,完成一個活靈活現的動畫版孫悟空當然也就事半功倍。

一部《大鬧天宮》不僅僅只有一個孫悟空,還有許多配角,他們的喜怒哀樂要如何表現呢?

在動畫片裡,玉皇大帝是一個至高無上的封建神權統治者的形象,外表慈祥、內心虛偽,不輕言不苟笑。不僅如此,玉皇大帝還一直端坐在龍椅上一動不動,完全沒有動態可以捕捉。怎麼辦?萬籟鳴思考過後,得出這樣一個結論。玉皇大帝雖然身體不動,腦子卻一刻也沒有停下來。他的內心活動就可以通過眉毛、眼睛和嘴角的細微變化來表現。

畫師們便在玉皇大帝的面部表情和手部動作上下功夫,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用「微表情」塑造出了一個性格特徵鮮明的玉皇大帝。

為了畫好哪吒,這個雖貌似孩童性格卻猖狂蠻橫的角色,為了突出哪吒的傲氣凌人,畫師特別給哪吒畫了個三角眼。不僅如此,畫師為了幫觀眾出口惡氣,還在哪吒被燙傷後,設計了一個他一瘸一拐逃回天庭的橋段。

在那個沒有電腦的年代,近百名畫師耗時四年,用純手繪製作出這樣一部114分鐘的動畫電影,的確是一件讓人無法想像的事情。要知道僅僅是孫悟空從後勁拔出3跟毫毛與哪吒大戰,這短短5秒的鏡頭,就需要一百多張畫稿。有人統計114分鐘的《大鬧天宮》總共繪製了十五萬四千多幅畫稿。

《大鬧天宮》的工作量實在太大,萬籟鳴將動畫的不同段落分給了不同的人來負責。萬籟鳴只說導演意圖,具體細節全靠畫師們的個人才華恣意發揮。正是這樣寬鬆的創作環境和發揮空間,畫師們大展拳腳,動畫片裡的每個配角形象都成了無法超越的經典!

萬籟鳴的《大鬧天宮》所運用的鮮明民族風格和東方幽默將原著追求自由、獨立的精髓表現得淋漓盡致,且製作手法相當純熟。影片上映後,不僅獲得了一般觀眾的高度認可,同時也震驚了國際動畫界,在數十個國家和地區發行。獲得第二十二屆倫敦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獎等多個國際獎項。

《大鬧天宮》在巴黎反映一個月,觀眾達到十萬人次。法國《人道報》指出:「萬籟鳴導演的《大鬧天宮》是動畫片中真正的傑作,簡直就像一組美妙的畫面交響樂。」

美聯社這樣報導:「這部動畫惟妙惟肖,比迪士尼的作品更精彩。美國絕不可能拍出這樣的動畫片。」《大鬧天宮》是國產動畫的巔峰之作,是中國動畫史上的金字招牌,是我們在世界動畫史上拿出來炫技的作品,也更是我們的驕傲。

1997年,中國「動畫電影之父」萬籟鳴在上海與世長辭,走完了自己97年精彩曲折的人生。噩耗傳來,不僅中國動畫界為之哀悼,日本老一輩的動畫大師們,也都不免悲傷。對於中國人來說,那個創造了《鐵扇公主》、《大鬧天宮》這些經典動畫,拉開中國動畫電影序幕的人走了,對於日本人來說,那個自己的啟蒙老師,曾經臣服於他腳下的中國大師,離開了。

現在的孩子提起動漫,不是日本火影海賊王,就是美國漫威,他們並不知道,中國的動畫要早於日本,中國動畫的黃金時代,成就更在日本動漫之上。

這樣的經典將永恆的留在我們的記憶裡,留在美術以及動畫創作史上。

如果可以,應該將這樣的美,這樣的經典傳給我們的孩子。這些藝術品級的作品都是大師不惜成本製作出來的,這是不可複製的神作。因為當藝術走向市場,走向功利時,藝術就會變成另一個樣子。

中國的家長應該讓孩子看看這些作品,這是中國老藝術留給中國的瑰寶。

讓《大鬧天宮》的美猴王用另一種方式陪伴孩子。

所以我給大家找來了《尋找美猴王 不一樣的《西遊記》趣味遊戲書》。

這是一本是融合歷史、文學、遊戲、繪本於一身的「西遊記」。

我們的孩子,需要這樣一本名著來陪伴童年。

「看名著」讓孩子進行文化啟蒙

《尋找美猴王》採用令人震撼的全景圖形式,用一幅幅流動綿延的畫卷將西遊記中讓人難忘的經典故事串聯起來,3到10的孩子都可以閱讀這些中國國寶級的動畫故事。圖片精美,色彩搭配絢麗、顏色明快,畫面有趣,故事聲音躍然紙,帶來舒適的閱讀感。

培養孩子的審美感知,不是走馬觀花,而是讓孩子真正了解到作品裡的故事。這些經典的故事裡,不但向孩子傳遞中國的文化,中國的審美,中國的故事,還傳遞著真善美的價值觀。中國傳統工筆重彩畫的表現形式,將每一個人物都刻畫得惟妙惟肖。其畫面精細到一根頭髮,一捋鬍子都清晰可見。

兒童的審美能力存在於行為的意志和情感之中,是感情和精神的產物,是不斷在訓練和生活中得到美的提煉的能力。審美不但是對審美個體的表現能力,而且是一種高層次的感受能力,它可以陶冶情操,使人在認識、道德等各方面的潛在素質得到發展。啟蒙教育不是硬邦邦地讓孩子看美術書,而是在平時的繪本閱讀中,一點一點融入。比如指導孩子關注人物衣服的顏色,風景的顏色和形狀,讓孩子仔細觀察畫面裡最吸引他的地方。

如果他願意塗鴉,可以讓孩子拿紙筆塗鴉,如果不願意,我們就繼續引導。強化他對色彩的認知,不同畫風表現形態的特點。

創作者們往往把「藝術的認知」藏起來,用故事的「外殼」做「迷陣」。而家長要做的就是「猜謎解局」,用個人已有的藝術認知經驗,來幫助孩子識破迷局。《尋找美猴王》開篇就是「盤古開天」「女媧造人」兩個傳統神話故事。在講故事的同時,把中國傳統文化,道教人物進行普及。

在畫面設計上巧妙地運用諸如浪花、山巒、雲朵等出現在神話故事場景裡也絕不違和事物,在色彩十分豐富、圖像異常飽滿的畫面內,將一個個人物場景自然地間隔開),而這些小元素,每一個細節都充滿著中國風。雲是中國文化裡特有的祥雲,龍是中國文化裡特有的長龍,這些在做藝術啟蒙時,可以引導孩子注意跟其他畫風區分開來。

隨書附贈的地圖,是歷史上真實的玄奘西行的路線。讓孩子從小就對這段歷史有所認知,同時對地圖有所認知。

很多家長會覺得陪孩子是降低智商的事情,會覺自己要降低智商陪孩子玩,但是在講這個地圖的時候,一定是讓家長也能夠收穫頗豐的事情,因為這個真實的地圖,除非專業的,一般都不清楚。在帶孩子的過程中自己的知識儲備也增加了,一舉多得。

藝術家們愛說:浸染是最好的學習藝術的方式。在看故事的同時,我們可以詳細地講人物形象的由來的。孫悟空是怎麼獲得火眼金睛的,太上老君是怎麼成為神仙的,為什麼玉帝打不過孫悟空但是如來佛祖可以,為什麼觀音菩薩那麼厲害沒有首府孫悟空。水簾洞的風景是怎樣的,每一個細節,都可以展開來講很多很多。在這個細節中,讓孩子逐步接受神話的薰陶。

「看名著」讓孩子感受到表達的樂趣

1、鍛鍊口語能力

很多漢語啟蒙的材料都跟國學有關,但其實漢語啟蒙的範圍是很廣的。蒙臺梭利曾指出,語言發展的關鍵期是兒童出生後的2個月到8歲,在這個階段,兒童對環境中的各種語言刺激特別敏感,是語言智能發展最快的時期。其中,0-3歲是口語發展的關鍵期和敏感期。

這個階段對孩子進行口語的啟蒙,對孩子來說,很好的打基礎的階段。

《尋找美猴王》的故事情節豐富,人物多,可以發揮的地方很多,給孩子講故事的時候,可以鍛鍊孩子的口語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很多地方都可以用詩詞的方式讓孩子閱讀和理解。每一次講解都加入不同的細節描述,比如講女媧補天的故事,第一遍可以強調女媧為什麼要補天的細節,第二遍可以敲掉五彩石不同的作用,第三遍可以強調女媧補天后發生的事情。

隨書附贈故事解讀。幼兒由家長講給寶寶聽,大孩子可以自己閱讀,西遊經典故事全部都在其中。尋找畫面的時候可以按照周邊的文字提示來找,當然也可以對應故事解讀中的細節圖來找。大孩子可以讓他們講給家長聽,由此鍛鍊孩子的口語表達能力。

2、鍛鍊閱讀能力

最近出爐的「北京中小學語文學科學科改進意見」提出,中、高考語文試卷中增大古詩文、現代文閱讀量,增加優秀傳統文化。

也就是說,閱讀能力在孩子的能力培養中尤為重要,而傳統文化的閱讀資料,更是這一代孩子最需要的閱讀材料。孩子的學習能力來自於早期的閱讀能力的誒樣。閱讀能力的培養來自兩方面,一方面是連續性和連貫性,也就是孩子要有固定的閱讀的時間和閱讀習慣。另一方面是閱讀量的累積,一般幼兒一年的閱讀量要達到50-100萬字。

這本書書用的方法很巧妙:拆分故事 和 脈絡梳理。

《尋找美猴王》的設計理念是,巧妙地將《西遊記》一書中舉凡關於孫悟空的精彩故事橋段,採用對照的形式,在「故事解讀」上寫明梗概後,再讓家長根據脈絡來講給孩子聽。隨書附贈故事解讀。大孩子可以自己閱讀,西遊經典故事全部都在其中。尋找畫面的時候可以按照周邊的文字提示來找,當然也可以對應故事解讀中的細節圖來找。這比較適合7歲以上的孩子,幼童的話就家長來完整找圖的緩解啦。

3、特別製作的音頻

《尋找美猴王》的配套音頻由一米陽光童書館總編張老師傾力發聲,聲情並茂、抑揚頓挫、引人入勝,可聽性非常強,掃碼就可以聽,不用下載APP也可以聽,非常方便。

張老師的聲音非常好聽,很容易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我分別對四歲、五歲、六歲的孩子都測試了,他們在沒有看到書的情況下都很快就聽入迷,拿到書以後就全神貫注了。

「看名著」讓孩子玩起來

培養孩子專注力

尋找遊戲書」。每一頁留白的邊框位置,都設置了問題和線索。比如,美猴王在哪裡啊,妖怪在哪裡呀,師父在哪裡呀。在數一數,找一找的過程中,鍛鍊專注力。低幼孩子的學習都是「動手動腳」的。手腳並用才能完全說明孩子的注意力在書上。這本書的重點就是通過孩子尋找美猴王來訓練寶寶的專注力。

培養孩子想像力

幼兒期是想像力發展的重要時期,而幼兒的想像力主要以無意想像為主,內容簡單、結構單一。

一般都是自己生活的翻版,記憶的成分多想像的成分少,並且想像和行動相結合受情景的影響。

想像並不是憑空臆想,他需要在生活中有一定的知識積累,色彩斑斕的西遊記的故事情節,可以讓孩子沉浸在傳統神話故事的世界裡,在幼兒聽故事時其中的人物、情景、情節都能深深地吸引著幼兒幼稚的心靈,喚起幼兒的想像力和好奇心展開豐富的聯想。因此,在講故事的時候,不一定每次都要把結局說完,留一部分給孩子來補充,讓孩子看著圖片來補充,可以激發他的想像力。

一隻孫悟空,影響三代人。

這本《尋找美猴王》的遊戲書水平還是很高的,非常建議家長放到每個孩子的書櫃裡。

不一樣的西遊記趣味遊戲書,贈3重大禮:音頻、故事解讀小冊子、8開精美海報超400個西遊群像,近100個尋物遊戲,將《西遊記》與專注力遊戲相結合,打造可以聽,可以看,可以讀,可以玩的另類《西遊記》,讓經典名著煥發新魅力。

《尋找美猴王》就是一本可以聽、可以看、可以讀、可以玩的書,是不一樣《西遊記》。

讓孩子從小接觸中國傳統文化的繪畫藝術、語言藝術、文化的薰陶,在讀讀玩玩的過程裡培養閱讀習慣,提高專注力,加深親子關係。

如果你的家裡有小朋友,相信這本書一定是一份很棒的禮物。

原價99,618期間價格88元,可跟618其他的活動一起參加拼單,更優惠。

相關焦點

  • 宮崎駿深感失望的中國動漫,為何60年裡都沒再拍出《大鬧天宮》?
    2014年,面對中國記者的採訪,日本著名動畫公司吉卜力的核心人物、宮崎駿的合伙人高畑勳緩緩說道:」宮崎駿對中國動畫的失望無以復加,我也如此。「僅僅20年前,宮崎駿攜《風之谷》製片的高畑勳根宮崎駿一同來中國旅行是,還對中國動漫報以仰望的姿態。
  • 為何宮崎駿表示對中國的失望無以復加,並且感嘆,再也不會來中國
    宮崎駿1984年宮崎駿拍完《風之谷》後獲得了到中國觀光遊覽的機會,他滿懷憧憬、甚至帶上了《風之谷》的電影膠片作為禮物踏上了中國的國土,去拜訪他仰慕許久的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可惜他乘興而來卻失望而歸。一旦動畫製作採用這種薪酬制度意味著中國再也拍不出像《大鬧天宮》這樣出色的動畫了,因為計件付酬不鼓勵創新。動畫製作者會因為利益的驅動不注重動畫的質量只注重速度,而大大影響到動畫的創新和水準。
  • 驚豔迪士尼,讓宮崎駿失望,國產動漫迷路20年因它再次復興
    為什麼中國動漫不如日本?成年人心靈都是被宮崎駿治癒的,類似聲音在網絡上層出不窮。只是他們不知道,曾幾何時國產動畫比今天動漫王國日本更加輝煌,那個讓整個迪士尼都震驚的國產動畫片時代,僅僅過去40年。60年過去了,《大鬧天宮》當年留下的美好記憶依然深深刻觀眾的腦海裡。
  • 從《大鬧天宮》到《哪吒降世》,國產動畫辛酸四十年
    1961年《大鬧天宮》製作完成。試映時,64歲的萬籟鳴哭出來:「孫悟空,我們終於見面了。」 片子問世,收穫了國際讚譽。「喜莫過於夙願得償。」萬籟鳴了卻一樁心願。 美聯社評論:「比迪士尼的作品更精彩,美國絕不可能拍出這樣的動畫片。」
  • 徵服迪士尼,驚豔宮崎駿,《姜子牙》能否代表國產動漫崛起?
    那個時代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短短幾年時間內,創作出數十部在國際獲獎無數的動漫片,前有1961年《大鬧天宮》,後有1979年《哪吒鬧海》。宮崎駿在日本看完《哪吒鬧海》大為震驚,這麼優秀的作品居然不是日本團隊創作的?他決定來上海看看就究竟。
  • 宮崎駿感嘆:對中國失望透頂!並表示以後再也不想來中國
    痛哭流涕,就在這時他決定要從事動畫行,而且一輩子的人生方向;宮崎駿感嘆:對中國的失望透頂!還表示以後再也不想來中國誰都想不到,作為世界級的大師,啟蒙他的竟是中國動畫。宮崎駿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作品《風之谷》上映後,宮崎駿和《風之谷》的製片就有計劃想拍一部中日合作的動畫片,打算取景的地方選在中國。
  • 宮崎駿:我對中國動畫產業很失望!並發誓,以後都不會再來中國了
    2019年,宮崎駿的電影《千與千尋》在中國上映,僅僅在上映的第一周,《千與千尋》就斬獲了3億美元的票房,在很多人心中,這部動畫電影是任何一部作品都無法比擬的。2017年,宮崎駿宣布,要開始拍攝自己的最後一部電影——《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
  • 宮崎駿對中國的漫畫失望,並發誓以後都不再來中國,如今卻打臉了
    那些年追過的動漫 1、《起風了》 作品講述了日本航空之父、零式戰機的開發者堀越二郎年輕時的故事。 與宮崎駿多數前作不同的是,《起風了》沒有了不可思議的魔法與天馬行空的幻想,取而代之的是圍繞真實人物的敘事寫實。
  • 宮崎駿感嘆:我對中國的失望無以復加!並表示以後再也不想來中國
    隨後在2017年,宮崎駿正式宣布第八次復出,開始製作有可能是他人生中的最後一部電影:《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2019年,電影《千與千尋》在中國上映,僅一周國內票房超3億,居影史日本引進動畫電影票房前三位。
  • 拍攝《大鬧天宮》《舒克與貝塔》的爺爺走了,他用60多部經典動畫承包了我們的童年,卻沒人知道他的名字……
    大家都是看著動畫片長大的動畫片已經變成童年不可或缺的一個符號那些動畫人物更像是我們的朋友,
  • 宮崎駿感嘆:我對中國的失望無以復加,再也不會來中國
    宮崎駿感嘆:我對中國的失望無以復加,再也不會來中國!雷雨從天空降落,年過七旬的宮崎駿把一份新的企劃書放在桌上,並告訴自己的老友鈴木敏夫,他還想再做一次電影。鏡頭轉向夕陽的落日,宮崎駿抽著煙走上天台,將蹣跚的背影留給大家。
  • 宮崎駿曾為我國痛斥日本,卻在一趟中國之行後,發誓不再來
    ——高爾基宮崎駿作為享譽世界的漫畫大師,想必大多數人都知道他的名字,而宮崎駿其實與中國,有些非常大的不解之緣,甚至他之所以進入動畫界,還是因為中國。而從宮崎駿的很多舉動中,都可能看出他非常熱愛中國,然而,在一趟中國之行之後,宮崎駿卻還說,從此之後不會再來中國,這是為什麼呢?
  • 中國動畫電影界教父,在日本和宮崎駿齊名,在國內卻寂寂無名
    一個被稱為中國動畫電影界教父的人,在動畫界,他和日本的動漫一哥宮崎駿齊名,而關於他倆誰的地位更高的爭論,已經持續了幾十年,依然沒有定論。但是,相比宮崎駿的知名度,他真的是太寂寂無名了。你或許沒聽過他的名字,但是說起他的作品,你一定看過——1961年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的《大鬧天宮》。
  • 國漫之父誕辰120年,沒有《大鬧天宮》的童年是不完整的
    每天一條獨家原創視頻2020年,「中國動漫奠基人之一」張光宇誕辰120周年。60年前,中國首部彩色動畫長片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製作的《大鬧天宮》問世,張光宇擔當美術設計,也是唯一的「神秘」編外人員。《大鬧天宮》完整版的上下集合體於1978年上映,不僅在國內廣泛放映,這部動畫片曾向44個國家和地區輸出、發行和放映,這其中包括英國的BBC。它還曾啟發過我們現在熟知的日本動畫大師手塚治虫、宮崎駿,影響他們的動漫之路。《大鬧天宮》為什麼找到了張光宇?百年前的張光宇,是怎麼創造出如此生動、前瞻性的動漫角色?
  • 圖文:《大鬧天宮》曾影響日本動漫
    原標題:圖文:《大鬧天宮》曾影響日本動漫 今晚,動畫電影《大聖歸來》的出品人路偉、《黑貓警長》導演於勝軍做客江蘇衛視《一票難求》,現場揭秘中國動畫幕後故事。   《大聖歸來》沒沙僧 是因為沒錢做了   關於《大聖歸來》孫悟空的形象,許多觀眾第一眼覺得他長得像至尊寶,但是嘉賓楊樾說,有人說孫悟空長得像劉翔,于震等等,一言以蔽之,孫悟空的臉不是一般的長!
  • 58年前,這部中國動畫驚豔世界,宮崎駿受其啟發,迪斯尼甘拜下風
    1984年,日本動漫界兩位大師級人物宮崎駿和高畑勳來中國觀光。此行,他們有個很重要的目的地,那就是到訪「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有多少人曾坐在電視機前苦苦等待這個畫面的出現?90年代以前,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基本代表了中國乃至整個亞洲動畫片的創作巔峰。滿足了幾乎全世界觀眾對於中國動畫的所有想像。比如被無數人奉為經典的《大鬧天宮》,美聯社曾經這樣評價說:「美國最感興趣的是《大鬧天宮》,因為這部影片惟妙惟肖,有點像《幻想曲》,但比迪士尼的作品更精彩,美國絕不可能拍出這樣的動畫片」。
  • 60年代國產動畫片《大鬧天宮》為何被禁播?
    核心提示:國產動畫片《大鬧天宮》製作完成於1964年,但在完成後,它並未能立即公映,因為接到上級指示「暫時不放」,它被懷疑是借古諷今。尤其是影片中的孫悟空「大鬧天宮」,嚇得玉皇大帝逃離寶座,更被認為是用心險惡地以此影射時局。
  • 吉卜力創始人高畑勳:宮崎駿對中國的失望無以復加,我也如此-虎嗅網
    我刻意做了日本味兒的一面,但是和繪卷也有挺大的差別。繪卷說起來更像是線描動畫片,把線畫好之後再塗色,時間越久越有韻味。而《輝夜姬物語》是直接用線條畫出來,並且因為是淡彩畫而顯得很清爽。顏料也不是傳統日本的礦物質顏料,而是西方的水彩。這部作品是與水墨畫有關係的。留白的魅力,西方繪畫裡沒有。我喜歡的正是中國水墨畫裡的留白,比如南宋的(畫僧)牧溪和玉澗的作品。
  • 手塚治虫、宮崎駿,這些日本動漫大師離不開中國影響
    來源:央視網第十五屆中國國際動漫節5日在杭州閉幕,今年的動漫節現場,國產動漫展臺人氣爆棚。從《大鬧天宮》開始引領亞洲動畫新潮到如今重新崛起,中國動漫走過的道路也是一段中日兩國動漫人相互競爭、相互學習、共同進步的歷史。
  • 拍攝《大鬧天宮》、驚豔宮崎駿,如今大師離去,帶走了幾代人的童年記憶
    《大鬧天宮》、《小蝌蚪找媽媽》、《九色鹿》、《舒克和貝塔》、《天書奇譚》等60多部經典動畫中,他都在其中擔任攝影和特技製作。王世榮老師和他的動畫夥伴們創造出一部又一部經典的動畫,一個又一個鮮活的形象,填滿了我們的整個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