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文學獎作家周曉楓:我的寫作有獨特的個人標記

2020-12-14 新華網客戶端

特別聲明:本文為新華網客戶端新媒體平臺「新華號」帳號作者上傳並發布,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華號的立場及觀點。新華號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

著名作家周曉楓的散文集《有如候鳥》,短短一年,創造了七次印刷發行的佳績,可她總說自己是小眾作家、滯銷書作家,你是否感到有點奇怪;遇到一些傲慢的作家,對此可能難以理解,但當你接觸了解周曉楓,你會感受到她源自本真的低調和誠實,她甚至對自身缺點和短板坦誠不諱;因此你會進而感悟到,一個作家所謂的說真話,並非總是高高在上指責別人或批判自我以外的現實,而是時時處處透露出自我的真實。這或是作家作品贏得讀者信任的重要方面。

周曉楓除了她的創作成就,她也是一位閱讀推廣的熱心人。惠人書友會會長,作家周樂穠近日採訪了周曉楓,這次的訪談,就主要偏重於閱讀的話題。

著名作家周曉楓

何為讀書,何為讀書會

「讀書,就像精神上的進餐,讀書會,相當於聚會,但這飯,還是得自己一口一口地吃。」

談到閱讀,周樂穠說很多人總是與寫作(成為作家)聯繫在一起,事實上,生活中更多的人他們並不是作家,日常生活中我們身邊能接觸到的讀書人也不是很多。即使愛好閱讀,也不一定是想(能夠)成為一個作家(成為作家的目標對普通的人來說是否太高了),其實平民閱讀才是更大多數的群體。對此,周曉楓有自己的觀點:如果我們僅僅是為了謀求成為作家或學者,僅僅是把它們當作通往職業生涯的考試工具——這種所謂的務實,其實忽略了閱讀最重要、最美妙的部分。她說:「我們只此一生,都會受限於自己的經驗,然而除了肉身的生理存在,我們都有情感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閱讀可以讓我們打開視野,獲得豐富與複雜的體驗,跨越地理與時空的限制,得以認識遠方,認識更大的世界;同時,閱讀也幫助我們更好了解自己。無論什麼年齡和行業,無論讀書的目的是功利還是消遣,總之開卷有益。閱讀,應該使人變得更寬廣而不是更陝隘,更不應該以為多讀了幾本書就自詡精英。」

現在是一個全民閱讀的時代,六年來,我們國家把全民閱讀寫進了政府工作報告。全國各地也在開展各種形式的全民閱讀活動。據悉,僅僅是江蘇省到2019年10月份為止就有1929個閱讀推廣組織。但周樂穠也有一絲絲擔憂,「為了迎合政府所倡導的全民閱讀而做讀書活動,也是一件好事。但是如果是為了形式上的活動而做讀書會,發起一些熱熱鬧鬧幾近文藝娛樂類的讀書活動,那可能會如一些作家所擔憂的,搞成運動的讀書活動從長遠意義上是否削減了讀書這件事的價值呢?」對於讀書是否需要圍爐夜話式的討論交流,閱讀究竟是個體行為還是活動形態,周曉楓是這樣認為的,讀書首先是個體活動,需要獨自的內心體驗,無論怎麼轟轟烈烈的讀書倡議和推廣,都不能替代安靜的閱讀。否則,就不是讀書,而是集體表演讀書了。另外,讀書這件事,就像精神上的進餐,身體要吸收營養就得自己吃飯。讀書會呢,相當於聚會,有人負責找好餐館,有人負責活躍氛圍,可以在一起品評食物、品鑑廚藝……但這飯呢,還是得自己一口一口地吃。

很多人說自己的作品不好讀

「我的寫作有獨特的個人標記,熟悉我的讀者能夠輕易辨識出來。」

周曉楓常說,自己讀書缺乏體系,盲區甚多,尤其中國文化傳統這塊。她的閱讀主要來源於翻譯文字作品,也即外國文學,但就是這樣一個並非深諳古典傳統文學閱讀的周曉楓,卻成為了一位在中國擁有眾多文學獎項成就卓然的作家。周樂穠在訪談中對這個話題很是好奇,但周曉楓自謙道:「我並非『成就卓然』,也算不得什麼名家。和許多同行相比,我是『小巫見大巫』,沒什麼可吹噓的。我頂多算是風格獨特的寫作者,算是對散文形式懷有探索樂趣的實踐者。」

周曉楓大學讀的是中文系,有些基礎的專業訓練,也非常喜歡元曲、唐詩和宋詞。但對傳統文化,她覺得自己的知識儲備非常不夠,甚至是缺乏常識。她也承認她的語言風格和文學觀念,主要受到翻譯文學的影響。「翻譯文學並非對漢語的背叛,恰恰相反,用漢語翻譯出來,就成為我們母語的組成部分。無論你吃的是牛羊還是魚蝦,長出來的,都是自己的肉。玉米、西紅柿、土豆、辣椒,原本都是傳入中國的外來物,但它們現在就像天生根植於此,天然被我們的腸胃所接納。說來,白話文就是對文言文的一種翻譯方式。無論是魯迅,還是何其芳、陸蠡,這些現代文學作家,他們在起點上,就是受到世界文學和翻譯文學的滋養,他們中有許多本身就是翻譯家。翻譯文學不僅是漢語重要的組成部分,而且擴充了漢語表達的邊界,使之更為豐富。總之,世界遼闊,開卷有益。」

不過,周曉楓也知道很多人說自己的作品不好讀,「我的寫作有獨特的個人標記,熟悉我的讀者能夠輕易辨識出來。我屬於風格強烈的類型,喜歡我和討厭我的讀者同樣態度強烈。我當然不是專門寫給作家看的,我哪兒有那麼自作多情啊?太多作家寫得比我好,他們為什麼要閱讀我的文字呢?哪怕我有這個野心,作家們也不願意配合當群眾演員啊。當然,我肯定不是那種雅俗共賞、老少鹹宜、豐儉由人的寫作者,我有我的冒險和堅持。可我不是什麼孤本,我相信這個世界上,肯定存在許多和我一樣有類似感受、理解和趣味的人。謝謝那些支持和鼓勵我的珍貴讀者,他們令我心懷暖意。」

自認記憶力很差,毛病也多

「可能正因為這個缺陷,才讓我更依賴寫作。」

周曉楓在全國第六屆讀書會大會上演講中說,「有過一年內丟幾個手機的時候;丟了身份證可去拿回補辦新身份證的路上就再次丟失;我跟別人住一個房間的時候,我很坦然把別人洗的襪子穿在我的腳上,忘得一乾二淨。」周樂穠覺得這些經歷太有意思了,「健忘其實是有些人的生活常態,可你的健忘有點誇張。」說到健忘,周曉楓分享了一次特別的經歷,她說現在回想起來,還感覺特別恐懼,「一次,我進家具店閒逛,轉著轉著,我突然想不起自己的家是什麼樣子的,想不起它在哪個方向。隨後我震驚地發現,不知道自己是誰,叫什麼名字。我開始覺得好笑,隨著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我感到害怕。我想起翻自己的包,一定能找到身份的線索;碰到證件包拉鏈的瞬間,我突然意識甦醒,知道自己是誰了。」周曉楓說關於健忘,還特別寫過散文《初洗如嬰》,收錄在《有如候鳥》這本集子裡。「可能正因為這個缺陷,才讓我更依賴寫作。對我來說,文字是歲月裡的刻痕,是保存記憶最為有效的辦法。」

二十多年來,周曉楓幾乎拿遍了大大小小的散文獎項:魯迅文學獎、朱自清文學獎、馮牧文學獎、冰心散文獎、莊重文文學獎、十月文學獎、人民文學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等。面對這些榮譽,周曉楓特別感激讀者和評委,能讓她保持始自年少的某種任性,並且一直沒有喪失好運。不過,她也知道得獎是額外的鼓勵,不是創作的目的。「一個寫作者,應該心無旁鶩,全力以赴。就像運動員,掛念越多,功名心越重,越容易導致動作的變形。所以,認真寫作最重要,何況,就是得一百個獎,你也不能保證把下一個作品寫好。我的毛病多,既敏感又脆弱,既懶散又焦慮,既好奇又任性。這些毛病如果從事許多工作,都令人厭煩,但在寫作裡未必是壞事。缺陷看出現在什麼地方,皺紋看長在哪兒——長在眼皮上的皺紋就是雙眼皮。謝謝寫作對我的拯救。這個世界給了我許多豐富的體驗,我以寫作做出微小的回應……湧泉之恩,滴水相報吧。」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黃彥文

來源:新華號 十螺文學院

相關焦點

  • 第12屆魯迅青少年文學獎徵文評選在浦東啟動
    從2009年起,經過11年耕耘,魯迅青少年文學獎從長三角起步,逐步擴展到全國乃至全世界,越來越多熱愛中國語言文字的青少年開始參與到這一賽事中來。著名作家葉辛多年擔任魯迅青少年文學獎顧問和評委會主席。劉海濤說,走過11年,魯迅青少年文學獎一直在探索一個獎項在每個時代的意義,這一賽事也是一種教育方式,鼓勵少年愛寫作、愛閱讀和愛思考,提高青少年的思考能力與探索能力。2017年的第9屆魯迅青少年文學獎上,來自上海東門中學的鬱施林奪得魯迅青少年文學獎大獎。鬱施林在比賽現場一揮而就寫成了文章《我相信》,細膩生動地刻畫了令她百感交集的父愛。
  • 專訪周曉楓:願我們始終保持眼裡的好奇與內心的天真
    周曉楓(作家) 周曉楓也想寫這樣的童話,作為散文作家,她的作品《斑紋——獸皮上的地圖》《收藏——時間的魔法書》《你的身體是個仙境》《聾天使
  • 中國有哪些作家可能獲諾貝爾文學獎?魯迅無緣諾獎的理由令人振奮
    那麼中國到底有誰最有可能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呢?魯迅先生拒絕參與諾貝爾文學獎評選魯迅是盛開在中國近現代文學史上的一朵奇葩。一九二七年,瑞典有位考古探險家通過劉半農,想擬提名先生為當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劉半農寫信徵求先生意見,但遺憾的是卻被先生回絕了。
  • 關於魯迅青少年文學獎
    魯迅青少年文學獎魯迅青少年文學獎是由魯迅先生之子、全國政協委員周海嬰先生生前倡議發起,魯迅文化基金會主管的全國頂尖的青少年文學創作盛會。第六屆2014年12月14日,第六屆「魯迅青少年文學獎」頒獎典禮在華東師範大學隆重舉行。本屆魯迅青少年文學獎由魯迅文化基金會、同濟大學魯迅研究中心、東方教育時報等單位舉辦,陸風汽車全程鼎力支持。
  • 周曉楓:寫作是漫無盡頭的、倔強而絕望的努力
    幾乎所有的寫作者在自己寫作生涯中都會面臨這樣一些提問:為什麼寫作?成為一名職業寫作家的好處?寫作時遇到的困境等等。今天,小編摘自作家周曉楓《安靜的風暴》一文,她以幾個關鍵詞回答了這些提問。對她來說,一生最重要的是安全感,以及在這之上的自尊與自由,而寫作可以讓膽怯的她躲在率性的文字裡,浪跡天涯,胡作非為。
  • 直播預告|中澳作家線上對話會
    現任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書記處書記。長期從事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與評論。魯迅與中國現代文學史研究生畢業。出版有《批評的策略》《獨白與對話》《我願小說氣勢如虹》《魯迅的文化視野》《魯迅與陳西瀅》《敘說所有》《藝林觀點》《魯迅還在》《文字的微光》等著作,編選出版有《魯迅演講集》《魯迅箴言新編》等。曾獲第二屆馮牧文學獎青年批評家獎。
  • 第二屆《星火》驛站寫作訓練營暨「銳評團」提高班在資溪縣舉辦
    2020年12月3日—12月7日,第二屆《星火》驛站寫作訓練營暨銳評團提高班在江西資溪縣舉辦。此次培訓由江西星火雜誌社和江西省文藝評論家協會聯合舉辦。來自全省63家星火驛站的驛長、火炬手和優秀驛友、「銳評團」成員共75人參加培訓。
  • 「魯迅文學獎」得主王幹回母校執教
    昨天下午,「魯迅文學獎」獲得者王幹入職揚州大學聘任儀式在揚州大學文學院舉行。王幹作為中國當代文學的代表人物之一,是當代著名評論家、作家、書法家,歷任江蘇作家協會創作室副主任,江蘇電視臺《東方》文化欄目周刊主編,人民文學出版社《中華文學選刊》主編,中國作家協會《小說選刊》副主編,作家出版社顧問,2009年,憑藉《王幹隨筆選》獲第五屆魯迅文學獎。作為揚州大學文學院的傑出校友,現在,王幹回歸母校,入職揚州大學文學院,並在高校首次建立「王幹小說研究所」。
  • 外國作家致信祝賀魯迅文學院建院70周年
    有時會遇到語言不通的挑戰,但中國有句古話:「有志者事竟成」。在中國作家出版集團、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師範大學等許多地方,我與中國作家、學者一起參加了一系列會議和研討,受到了很大的啟發,至今仍難以忘懷。尤其難忘莫言先生,這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文學教授能夠抽出時間,與我們幾位外國作家進行了深入交流。我仍記得他提到的幾點:1)語言不必太過流暢,但要鏗鏘有力,給讀者以驚喜,甚至能讓讀者驚得連連後退。
  • 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將成為我國文學的新代表,網友:魯迅呢
    在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後,很多文化界的人士表示了歡迎和恭喜,首先作為另一個當代大牌作家的餘華,幾乎也是第一時間發簡訊恭賀了莫言。暮年的陳忠實老先生也頗為讚嘆,他認為莫言是傑出的作家,獲獎是名至實歸。畢飛宇、蘇童、臺灣作家龍應臺等等都送來賀電。
  • 他喜愛魯迅,是中國最好的日本朋友,大江健三郎的名句太有魅力!
    大江健三郎對我國非常友好,曾經多次訪問中國,他是魯迅先生的鐵粉,莫言曾經稱他在某種意義上很類似於魯迅。1935年1月31日,大江健三郎出生於日本,他的寫作生涯囊括諸多大獎,1994年更是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 「80後」作家對話錄|馬金蓮:寫作是我一生的摯愛
    本期作家馬金蓮:寫作是我一生的摯愛文 | 劉鵬波2018年,馬金蓮憑藉《1987年的漿水和酸菜》獲得第七屆魯迅文學獎,成為第一位獲得魯迅文學獎的2018年8月,馬金蓮憑藉短篇小說《1987年的漿水和酸菜》獲得第七屆魯迅文學獎。這對於一位青年作家來說,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馬蘭花開》書影大量的作品的創作離不開見縫插針的寫作習慣。馬金蓮說,她的寫作跟著環境變化。尤其近些年,隨著生活往前走,寫作的時間越發沒有保障。
  • 名家談寫作|謝有順:作家是有原產地的
    所謂地方,就是說,好作家都有原產地的。或者說,每一個人都有故鄉,都有一個精神的來源地,一個埋藏記憶的地方。這個地方,不僅是指地理意義上的,也是指精神意義或經驗意義上的。但凡好的寫作,它總有一個精神紮根的地方,根一旦扎得深,開掘出的空間就會很大。
  • 第三屆寶珀理想國文學獎揭曉 作家雙雪濤摘得首獎
    中新網北京10月31日電 近日,第三屆寶珀理想國文學獎在北京揭曉。青年作家雙雪濤以作品《獵人》摘得首獎。據主辦方介紹,本屆得主由蘇童、孫甘露、西川、楊照、張亞東五位評委共同選出。評委蘇童代表寶珀理想國文學獎為雙雪濤送上了文學獎獎盃。
  • 露易絲·格麗克與魯迅
    2020年10月8日,美國女詩人露易絲·格麗克以她「坦率而不妥協」的作品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是「因為她那無可辯駁的詩意般的聲音,用樸素的美使個人的存在變得普遍」。  評論家說:她的作品看上去堅定不移,帶著困惑和創傷的辛辣幽默。
  • 十年|中國創意寫作十年①:作家從這裡走出來
    但她是我尊重的作家,不是我要去模仿的作家。如果我像她,肯定不是王老師願意看到的。寫作者終究要構建屬於自己的文學世界。」在畢業後近十年的寫作中,甫躍輝也慢慢明晰了寫作的目標:「我想建構一個文學世界。我最近寫詩也是這樣,試圖建構一個世界。我自己得獎少,屬於不易得獎體質,但是我也沒有這種焦慮。我的焦慮只在於我有沒有把一個東西寫好。」
  • 他是日本著名作家,奇葩的是,竟然最喜歡魯迅!
    大江健三郎,日本著名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1935年出生在日本南部四國島愛媛縣喜多郡大瀨村。1958年,具有標誌性意義的短篇小說《飼育》發表於《文學界》,獲得第39屆芥川文學獎,以職業作家的身份正式登上日本文壇。1965年《個人的體驗》獲第11次「新潮文學獎」 。1967年發表《萬延元年的足球》,獲第3次「谷崎潤一郎獎」 。1989年,榮獲歐洲共同體設立的「猶羅帕利文學獎」。1992年,又獲得義大利的「蒙特羅文學獎」 。
  • 魯迅的作品竟然大多是翻譯?原來我們都被騙了,他不只是一個作家
    從剛開始的「無產階級戰士」稱號,到現在學生口中「一怕寫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樹人」的「三座大山」之一,魯迅都因為他的作品而被人們所熟知,所以在很多人眼裡魯迅就是一個作家。然而,當我們去了解魯迅的作品時卻會發現我們都被騙了,他的作品大多都是翻譯,他不只是一個作家。
  • 餘華:少時編造魯迅的話和人爭論,他是我這輩子唯一討厭過的作家
    很多人說:他沒有獲得茅盾文學獎,那是茅盾文學獎"欠"下的。餘華給人的感覺就是有一種不可替代的冷靜氣質。像一把泛著銀光的柳葉刀,握在一雙飽滿溫度的手上。餘華的語法有著迷人的特點,他能把最直白,簡單的文辭,重新鍛造出風格化的具有疏離感的語境。
  • 教授模仿《將進酒》寫《將進茶》獲魯迅文學獎,網友紛紛腦洞大開
    辛棄疾便是化用前人詩句的高手,比如說他的《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其中的便是化用了杜甫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這種僅是更改了一個字,有一些則是套用前人的模式,即是將其整個詩句替用創作的方式。2014年的第六屆魯迅文學獎上,便有一個現代詩人套用了李白的名詩將進酒,自己創作了一首《將進茶》,不過內容水平頗有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