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記者從市規劃自然資源委獲悉,東壩西區街區控規已於近日正式批覆。規劃東壩西區為城軌融合、幸福宜居示範區,通過軌道交通帶動城市發展,以商業商務、居住及配套為主導功能。
目前東壩西區涉及的東壩車輛段和3號線、12號線、東風站、北崗子站等,已按照相關規劃方案啟動建設。
東壩西區位於朝陽區東北部,臨近北五環和規劃第四使館區,是東壩邊緣集團的組成部分,也是中心城區內為數不多未實施的集中建設區。
本次規劃範圍東起北小河,南至壩河,西、北至規劃東壩路,總用地面積約318公頃,總建築規模約326.3萬平方米。
規劃東壩西區為城軌融合、幸福宜居示範區,通過軌道交通帶動城市發展,以商業商務、居住及配套為主導功能,建設為職住均衡的國際化宜居新區,並發展為體現大國文化自信、現代文明魅力和城鄉一體化發展成果的重要窗口。
在空間形態上堅持生態優先原則,空間布局「大疏大密」,規劃形成「一心兩帶、一段兩點三組團」的空間結構。
本次規劃範圍內,有4條規劃軌道交通線路,分別為M3、M12、M22和L4線;2個軌道站點,北崗子站和東風站;1處車輛段,藉助線網、站點、車輛段建設契機,以軌道交通建設帶動城市化建設,在車輛段用地上採取一體化開發建設的方式,既保障了城市用地的連續性和優良景觀,又節約用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控規編制與城市設計工作同步開展,通盤考慮各專業各領域設計要點及功能需求,將城市設計核心控制要素納入控規管控,實現城市設計強制性要素的法定化,保障規劃設計理念落地。
三大設施的規劃配置與管理對接,按行政邊界、規劃落位三大設施,明確了站點微中心、突出城市管理理念,滿足了街道和社區會客廳等建設要求。
高標準配置民生保障設施
《東壩西區控規》與朝陽分區規劃、街區指引同步編制,確定了區域整體的功能定位、空間結構和用地布局框架,落實了人、地、房建設規模,實現了規劃、現狀雙口徑減量,規劃經營性建築規模從305萬降至243萬平方米。
在此基礎上,《東壩西區控規》高標準配置教育、文化、醫療、養老、綠地等民生保障和市政、交通基礎設施,引入北京中學、朝陽區博物館、國際化醫院、東壩中央公園等重要民生類項目,提升了地區配套服務水平和人居環境品質。
據介紹,本次規劃編審工作在啟動之初,充分爭取屬地特別是待安置各村支持,做到了先期啟動拆遷、3個月基本騰退完畢;在編制過程中,通過意見徵集、方案公示等形式,充分徵集本地和周邊居民、權屬單位意見建議,並將其納入控規方案,加強全過程公眾參與。
市規自委相關負責人介紹,近期規劃實施重點集中在軌道一體化建設、安置房建設等方面。
市規自委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東壩西區涉及的東壩車輛段和3號線、12號線、東風站、北崗子站等,已按照相關規劃方案啟動建設。
在保障交通便利性的同時,站點周邊地塊高複合、高強度開發利用,並建設由地下、地面、二層等構成的綜合慢行系統,建設規模90%集中在規劃站點周邊500米範圍內,區域自身職住均衡。
加快安置房建設,將安置房選址於軌道站點周邊、臨近壩河的區域,區位、交通、環境條件良好,配套設施完善。
安置房規劃設計與控規同步編審,擬近期啟動建設,實現東風、西北門、后街等三村鄉域內上樓,從而徹底解決城市化遺留問題,實現東壩全鄉整建制城市化,提高回遷百姓幸福指數。
東壩西區緊鄰規劃第四使館區,是東壩地區建設「第二個三裡屯」的重要組成部分。
規劃優先考慮文保要求,挖掘整理漕運文化傳統,原址保護全部文物、古蹟、古樹,傳承歷史文脈。
規劃落實了2011年獲批的「北京中學」,將建成對標上海中學的北京基礎教育示範項目;結合規劃新增的國際化醫院項目,為第四使館區等國際化區域服務,提升區域建設品質和國際化水平。
按照「留白增綠」理念,在壩河和北小河交匯處,規劃了約70公頃的東壩中央公園,作為整個東壩地區的公共綠心,統領區域綠化開放空間系統,並依託壩河、北小河生態廊道向周邊滲透,串聯起多處不同功能和形態的城市公園和綠地,從而高標準實現了「200米見綠、300米見園」。
據悉,規劃方案已與園林、水務等部門對接,下階段將結合東壩中央公園、壩河景觀廊道等項目實施,先期啟動建設,從而成為北接溫榆河公園、聯繫中心城與副中心水系的又一處「大尺度綠化」,並為第四使館區的建設提供良好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