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文說到,大小飲食攤擔數萬之眾在舊上海遍地開花。在大批飲食攤擔興起的同時,菜館也紛紛在上海面世。最初,上海的酒菜館並不多,且都是本地人開的中小菜館。清鹹豐時,上海最著名的本地菜館,有鴻運樓 、老飯店和德興館等,經營幹切鹹肉、炒肉絲、燉醃鮮、三鮮湯、紅燒魚等。後來,各地飲食業經營者來滬競相開設菜館。到二十年代末,除了本地菜館外,在上海已有徽州、蘇州、無錫、寧波、揚州、粵、京、豫等地方風味菜館。
其中,最先進入上海的是安徽菜。安徽菜館既經營菜餚,也兼營湯麵,拿手菜是炒鱔背,炒蝦腰,走油拆燉、煨海參等。二隻特菜是餛飩鴨和大血湯,燒得格外道地,曾聞名於滬。其著名菜館是大中樓、其萃樓、大中國等。
在安徽菜進入上海的同時,蘇州、無錫菜館也在上海出現。蘇錫菜以船菜著稱,由於它口味與上海相仿,加上蘇錫人在滬居多,因而格外受到歡迎,發展極快,不到幾年就名列前茅。如創建於1862年的「同治老正興菜館」,以鹹肉豆腐、炒肉百葉、炒魚粉皮、腸湯線粉和各色河鮮而名噪全滬。
據二十年代出版的《老上海》稱:「飯店之佳者,首推……正興館,價廉物美,名副其實,炒圈子一味,尤為著名。」由於正興館名聞全市,因而上海的許多菜館也取名「正興」,正興館便改名為「同治老正興菜館」。在幾十年的競爭中,上海出現了「上海老正興」、「大上海老正興」、「金城老正興」和「無錫老正興」等一百二十幾個老正興,一時轟動全滬。然而,「同治老正興」卻仍名列前茅,被稱為「飯店之王」。
緊接著,大鴻運酒家、大加利酒家、東南鴻慶樓、老松順菜館等一批蘇州菜館也相繼開業。至四十年代初,蘇錫菜館已佔上海飯店的半數以上。與此同時,各地菜館也紛紛出現,如鎮江、揚州的老半齋、新豐齋,綠楊邨;廣東的杏花樓,新雅粵菜館,大三元,翠樂居;北京的會元樓、燕雲樓、凱福飯店及洪長興、南來順、回光樓;河南的厚德福、粱園、致美樓;寧波的甬江狀元樓、老同華樓;杭州的知味觀;四川的梅龍鎮、聚興園、小有天等。當時,北京「燒填鴨」已聞名全市。上海原來沒有涮羊肉,民國初年,北京人來滬開設了「洪長興羊肉館」,首先在滬供應涮羊肉,至四十年代便為滬人所熟知了。此外,還有清真教門館和淨素素菜館等。
據《老上海》中集記載:「滬上菜館,初唯有徽州、蘇州,後乃有金陵、揚州、鎮江諸館,至於四川、福建等菜館,始於光復之後盛行於滬上。」到上海解放前夕,全市已有蘇、錫、寧、滬、京、川、揚、粵、閩、豫、杭、清真、素菜等風味菜館。上海的八寶鴨、蝦子大參、糟缽頭;揚州的雞火乾絲、拆骨魚頭、餚肉;北京的烤填鴨、醋椒魚、燴熊掌;杭州的東坡肉、西湖醋魚;廣東的龍虎鬥、香露雞、耗油牛肉;四川的幹燒鯽魚、樟茶鴨子、麻婆豆腐;福建的佛跳牆、七星魚圓;湖南的東安子雞;無錫的青魚甩水、蚧黃油;蘇州的松鼠桂魚、母油船鴨、黃酒煨雞等,均雲集於市。在滬的許多知名人士,多光顧過這些菜館。
我國偉大的文學家魯迅先生在二十年代和三十年代居滬時,曾先後在功德林,新雅粵菜館、梁園豫菜館、東亞飯店、知味觀、杏花樓、小有天、別有天等十幾家萊館作客,並設宴招待中外貴賓。 據 《魯迅日記》載,二十年代時,魯迅曾在功德林素菜館招待過柳亞子先生和沈尹默先生等名人;三十年代,曾先後在知味觀、梁園豫菜館設宴招待過李雪峰、陳望道、胡風和許多日本友人。李宗仁先生曾在新雅粵萊館設宴四十餘桌,招待各方人士。
如今,在上海南京路兩側仍有上述各色名菜應市,每日顧客盈門,盛況遠勝當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