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愛貝斯教育謝龍出席校管家2020中國民辦教育科技峰會)
一場疫情,讓OMO理念在教培行業的滲透率達到了91%,各方面數據顯示,疫情充當了OMO模式落地的助推器。
那麼,到底何為OMO模式?該怎麼選擇合適的OMO模式?機構又該怎麼布局OMO模式呢?愛貝斯教育的OMO模式又有什麼不一樣?
5月21日,校管家主辦的2020年中國民辦教育科技峰會,愛貝斯教育創始人謝龍受邀出席,給出了愛貝斯教育的觀點:OMO教育模式的最終目的, 是實現對每一個學生個性化、智能化的培養。
OMO融合,並不是簡單地線上+線下
「就教育行業而言,OMO模式應該是線上課程+線下教育的融合,從而形成聯動的全場景教學閉環,為學員提供高質量、個性化的學習體驗。」謝龍談到對OMO新模式的看法時表示,「如果只認為線上線下加起來就是OMO模式,那就太淺層次了,OMO模式更多是深度融合和數據打通。」
因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線下培訓活動暫停,教育機構開始安排學生轉至在線平臺繼續上課,培訓機構的這種自救手段也被劃歸為教育OMO的範疇。另一方面,根據愛學習的調研數據顯示:線下複課後準備使用OMO教學產品的機構比例,也從2月底的53%提升到了72%。
但是正如謝龍強調的觀點,OMO主打線上線下相融合,但絕不僅僅是線上與線下一起做。從教培行業內部來看,OMO模式的運用還是處於一個朦朧的,在摸索中發展的階段。
OMO模式在接下來的10年,將誕生未來教育的主場景。不過,就目前的情況來看,教育OMO尚處於起步階段,完整的OMO模式還需要經歷在線化、數據化、智能化三個階段,不可能一蹴而就。
同時這三個階段也並非完全獨立,以愛貝斯教育為例,學校將個體學員做為一個主體,打通該學員課上課下、校內校外、課中和課後作業等服務環節,並記錄學員完整的行為痕跡數據,保留存儲且一以貫之,最終實現機構完整業務閉環的在線化和數據化。
在往後的發展階段,愛貝斯將通過AI、人工智慧、5G、大數據、雲計算等高新技術在教學、教研、招生獲客、教務服務等業務環節運用,在學習者之間、老師和學生之間產生互動,愛貝斯最終實現智能化,真正重構教育行業主客體的用戶體驗。
根據現在的教培行業OMO轉型情況來分析,不同的機構和不同的地域,線下教育場景和業務版塊都可能處於不同階段。當機構所有業務環節都實現了在線化,並經歷了長期優質的數據積累後,才能實現最終的智能化教學服務。
OMO的機遇在大機構,而非創業者
新冠疫情作為一個催化劑,讓所有線下機構都主動或被動地站在了一起,提前擁抱網際網路給教培行業帶來的改變。不過即使疫情期間,或是後疫情時代,OMO模式都會對教育行業內各個賽道之間產生極大的化學反應,但短期內,也並不是所有的教育機構都能玩轉這一新模式。
謝龍認為,OMO是大規模、兵團式、重裝作戰的領域,新生的創業公司無法與傳統培訓巨頭們抗衡,在OMO轉型時,為用戶提供全體量的完備教學服務產品。而且教育OMO需要對技術、師資供應鏈條、服務環節都進行系統性的應對, 因此,線上、線下全場景的同步布局,好像只有巨頭級別的培訓機構才有可能推行。所以我們說「OMO的機遇在大機構,而非創業者。」
從這個角度來看,教育OMO模式的推行對於機構來說,似乎必然是「傷筋動骨」的?
其實對於中小型教育機構來說,擁抱網際網路一定是必然的趨勢,但也並不意味著中小型教育機構必須要一步到位實現原有模式到OMO模式的轉變,對於他們來說目前最重要的應該是如何更好地活下去以及摸清自身業務模式。
疫情助推了教育行業OMO的加速發展,更多教育機構、學員家長看到線上與線下全場景交融帶來的不同體驗感。可見的教育未來,充滿了無限的可能性,OMO這股「熱潮」也是探索未來教育的創新途徑。
在當前情況下的OMO教育模式的現狀,謝龍認為目前主要存在著三大形態:
1.線上教學、線下服務
2.線下教學,線上服務
3.線上教學和服務同時兼具著線下的教學和服務(終極形態)
OMO線上線下相融合的教學模式,正好提供全場景、個性化的學習體驗。同時,將線上和線下教育場景的要素進行創新組合,實現優質教育資源的最右分配。很大意義上來說,這是幫助教育機構實現智慧教學的創新手段,可以將服務範圍擴大化,給用戶提供更多樣化的新選擇。
對於教育機構來說,要獲得用戶的認可,依然是要依靠優質的產品內容及師資團隊。要分析自身的教學模式與線上如何有機的結果,形成1+1大於2的效果!線上賦能線下,一切教學模式轉型核心都是要從自身教學出發!
所以中小型教育機構在探索的過程中,更需要找準自己的定位,而不是盲目跟風。如何在適合自己的教學場景中,通過數據和技術能力,在發揮各自效能的前提下,打通線上線下的壁壘,真正相互交織融合,實現優質的內容和完善的服務體系,才是機構正確轉型OMO的路徑。
愛貝斯經歷了從傳統線下教學到線下雙師再到現在的線上線下教學深度融合,通過集團旗下科技公司獨立研發的在線青少兒北美外教一對一APP與線下教學課程全面融合形成愛貝斯自己的OMO教學模式!
OMO教育模式運營的獲客方式
在談到OMO教育模式下,謝龍說,目前常見的OMO教育模式運營時獲客方式有四種:
1. 社群運營、社交媒體裂變等方式前端獲客
在社交流量紅利爆發的背景下,積蓄私域流量池是教培機構降低獲客成本的重要手段。只要做好前期用戶留存之後,後期無需付費即可反覆觸達轉化,從而達到降低獲客成本的效果。
從本質上來說,教培產品的特性,天然適合打造私域流量池:
(1)教育具備天然的社交屬性。
對於前期的免費用戶,只需要通過在社群中進行有效的話題引導,例如分享學習資料、學習技巧、探討升學路徑等等,就能建議一個良性的交流平臺,保證社群的高活躍度和前期用戶的基本黏性,做好提高品牌的認知度的動作,鋪墊後續轉化率。
(2)潛在用戶生命周期較大。
這在 K12賽道,用戶生命周期長的特徵體現得更為明顯。機構往往只需要通過社群內的營銷、老用戶的維繫,就能很好的推動用戶續費、復購,拉長用戶生命周期,抬升整體用戶生命周期。
2. 在線導流課提高品牌轉換率
教育產品相對高價、低頻、非標準化的特徵使其試錯成本較高並成為重決策產品,免費公開課、低價體驗課、正價課等三種形式來降低機構的試錯成本,逐步引導意向學員向正式學員轉化。
3. 按照學員的不同,將意向學員轉化流程拆解為免費公開課、低價體驗課、正價課後三個步驟,並根據不同的轉化意向,為不同轉化意向層次的學員提供不同層次的產品和服務,加強意向學員對於培訓機構的信任,並最終產生報班動機。
4. 通過AI課、雙師課等多種技術手段,吸引線下用戶
AI課堂和雙師課,具備有互動性強、個性化教學以及課程質量穩定的優勢特點。而這三種特點,又幫助用戶減少了試錯成本。所以這三點特徵的突破,無疑將成為機構完課率提高的關鍵。
同時,AI互動課擁有時間任意選擇、空間不受限制、家長可以自由選擇是否伴學、不需要搶老師等方面的特性,也有利於這類產品進一步刺激市場需求。
5. 增加線下服務的頻率和場景,打開下沉市場
下沉市場很龐大,但是機構在做下沉時,需要把握供需兩個方向,加上本地化教研,從而保證有效果。教育最終都要看效果。如果沒有效果,用戶就會用腳投票。
從OMO的真實定義上來看,機構的OMO布局轉型一定會對公司業務進行重構,還會改變公司的盈利方式,甚至產生新的教育場景。
所以,無論大小教培機構應該努力把握住這樣的機會,從過去的緩慢蠕變轉變為快速蛻變,儘快掌握以客戶為中心的、通過線上+線下全場景融合,儘可能提供高價值服務的能力,充分的讓客戶、團隊和自己去體驗OMO融合轉型帶來的浪潮澎湃。
5月20日-5月23日,由校管家及校管家商學院主辦的2020中國民辦教育科技峰會暨校管家第五屆感恩答謝會,全程盛況正在校管家商學院平臺同步播出,更多精彩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