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齡化社會,超老齡化社會……隨著中國經濟發展、醫療保障等程度不斷深化,老有所為、老有所養、老有所醫正朝著更令人滿意的方向發展。而作為傳統社保、醫保有力補充的商業保險在迎接老齡人群投保方面,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是有顧慮的。
不過,今年下半年以來,以眾安在線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泰康保險集團、信美人壽相互保險社為代表的保險機構,陸續推出超高齡投保產品,試圖打破老年人投保健康保障保險的困局……
70歲可投保,慢性病可投保,保險機構不怕賠不起嗎?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末,我國60周歲及以上人口約有2.54億,佔總人口的18.1%。面對老齡人口增加、老年群體的健康保障缺口日益凸顯等問題,老年健康保險產品供給和服務亟待加強。
11月30日,國內首家相互制壽險機構———信美人壽相互保險社(以下簡稱「信美相互」)對外宣布上線「挺好保(長期)一次性給付醫療保險」(以下簡稱「挺好保」),並於當日在招商銀行App首發。
據介紹,該產品投保年齡最高至70周歲;同時,三高、甲狀腺結節、糖尿病等疾病均可投保,且理賠沒有疾病數量限制、沒有複雜的疾病定義條款。此外,該產品雖為醫療險,卻無需報銷,保險金一次性賠付,所得賠款也不限制用途。
銀保監會副主席黃洪日前在「中國健康保險論壇暨中國健康保險藍皮書發布會」上指出,「商業健康保險是醫療保障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不過,在他看來,當前中國商業健康保險還存在不少短板和弱項,其中最突出的是商業保險供給能力不足,產品和服務同質化嚴重。面向未成年人、老年人的健康保險產品發展滯後,想買的保險買不到、買不起的問題仍然沒有得到根本性解決。
近期一些保險產品投保門檻降低(如年齡、健康狀態限制放開)、保費下降,這會是未來趨勢嗎?
在接受人民政協報記者採訪時,信美人壽相互保險社董事長楊帆表示,目前市場上針對老年人尤其是60歲以上產品並不多,特別是在健康保障方面,一般都對年齡有上限限制。另外,三高等健康問題,也使很多老年人無法正常投保。
「導致老年人保險產品稀缺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老年人保險產品在保費中的佔比不大,很多保險公司不會太注意這個細分市場;二是正因為產品缺失,積累的大數據較少,從而又導致了針對老年人的保險產品在風險定價上存在一定困難。」在楊帆看來,近幾年,監管和保險機構已經注意到了保險在老年人市場的缺位問題。有理由相信,隨著老齡化時代的到來與人均壽命的不斷延長,老年群體對保險保障的需求會越來越大,對於保險從業者而言,未來的前景是向好的,尤其是網際網路科技的發展、大數據及醫療數據體系的應用、精算技術和風控能力的不斷提升等,相信未來能看到越來越多為老年人提供的專屬產品問世。
相比年輕人,老年人意外發生的概率略高,保險公司能覆蓋自己的償付風險嗎?
對此楊帆表示,在開發老年人產品時,保險機構會綜合考慮老年人的各項保險風險,其中包括發生概率較高的意外風險,定價上會審慎評估,同時針對超額風險會安排合理的再保險,在保障賠付風險的同時,保證公司整體的償付能力充足率。
在研發涉老保險方面,保險公司步子需要再邁大一點
雖然我國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但是我國仍處於中等收入的發展階段,人均GDP才1萬多美元,工資收入、財富積累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未富先老的特點比較明顯。「老齡化時代的到來,對養老、醫療安排的全面性、充足性、持續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對商業保險來說,這既提出了嚴峻的挑戰,但更多帶來的是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據我觀察,我國康養產業空間巨大,保險業與大健康產業、養老產業融合發展有著天然優勢,支持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建設,壯大商業養老體系是保險業普遍共識。因此,保險業要進一步增強發展意識,深入挖掘康養藍海的市場潛力,主動融入康養產業,要充分發揮保險功能和作用,構建以保險為核心的康養生態模式。」在接受人民政協報記者採訪時,全國政協委員、原中國保監會副主席周延禮這樣表示。
在他看來,保險業要從3個方面發力,即當好老年保險產品的供給者、當好醫療和養老體系建設的支付方、當好康養產業數據資源平臺投資方。
圍繞產品提供者,周延禮特別展開來談。「目前,市場上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可以購買的保險產品雖然有上千個,但大多數保險產品只是在普通產品基礎上,放寬了投保年齡和投保條件的限制,真正結合老年人身體狀況量身定製的專屬產品比較少。並且,同樣保障金額的保險產品,老年人保費有可能是中青年人的10倍。相當一部分老年人因為身體情況欠佳無法通過核保,無法投保重大疾病保險和醫療保險等產品。保險機構應積極創新,開發針對60歲及以上老年人需求的保險產品,研發老年人疾病保險、醫療保險和意外傷害保險等專屬產品等,提升老年人群的醫療服務良好的體驗。」
周延禮同時認為,未來,還要優化健康險個人所得稅優惠政策。「個人稅收優惠型健康險政策已於2017年7月1日起推廣至全國,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也已於2018年5月在上海市、福建省(含廈門市)以及蘇州工業園區等地開展試點。但稅優健康險業務和稅優養老險業務發展均低於預期。截至2019年12月末,67款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產品獲批上市,19家公司實現出單,實現保費收入約12.4億元,累計參保人數4.7萬人。目前來看,政策宣傳力度不大、政策優惠覆蓋面窄、優惠力度缺乏吸引力是面臨的共同問題。為充分發揮政策效率,有必要再將步子邁得大一點,進一步提升優惠力度。」周延禮這樣建議。
「古稀之年還能買到健康險,背後是不同人生階段有不同的保險需求。」在接受人民政協報記者採訪時,中央財經大學中國精算研究院精算科技實驗室主任陳輝表示,單身期、家庭形成期、家庭成長期、家庭成熟期、退休養老期,每個人生階段我們的淨資產現金流是波動的,為了擬制這種波動我們需要不同的保險。古稀之年我們需要的是健康險、意外險等,對於保險公司來說有成本收益考慮,對於我們來說有財務優化考慮,這背後還存在消費者需求的模糊以及健康險產品的複雜等問題,這不僅考驗保險公司的經營能力,更考驗消費者的選擇,這或許也是保險市場精細化發展的必由之路。
原文轉自:人民政協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