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來源網絡 時間:2020-06-17 10:29:29 瀏覽:1次
長沙女孩的餐飲創業夢
「我的下一個夢想是每年能在湖南捐建一所希望小學,再就是希望讓自己的餐飲店上市……」長沙「80後」女孩陳朗31日在拍攝《我的中國夢》時,談起了自己的夢想。
外形小巧文靜,一身隨意的休閒裝,眼前的陳朗看起來就像一個剛畢業的大學生。但就是這樣一個「鄰家女孩」,用麵粉生意開始「微創業」,6年裡連續開辦了7家餐飲店,成立了自己的餐飲連鎖公司。
今年29歲的陳朗出生在湖南長沙縣的農村,因家境貧寒,中專畢業後就參加了工作。談及此事,陳朗就後悔學得太少,所以最大的夢想就是在賺到錢後,每年能在湖南貧困的地方捐建希望小學。
陳朗表示,將來每年會撥出一部分公司收入加上員工自願捐款,用來興建希望小學,資助貧困地區的學生。6年來,陳朗一直在為「夢想」而奮鬥。「我書讀得少,不想再讓孩子們沒有書讀,希望給他們圓一個『讀書夢』。」
出於對學習的渴望,多年來,陳朗共參加了200餘場講座,花費近200萬元,包括前往澳大利亞和印度。培訓中,陳朗的創業思路逐漸清晰起來。回家後,她一邊打理門店一邊學習。從經營到管理,從做人到待物,學習改變命運,陳朗一步步走過來。「通過培訓學習,彌補一些沒上大學的遺憾。」陳朗說。
目前,陳朗的事業走向鼎盛。她也被《我的中國夢》欄目組邀請講述自己的夢想,以及追逐夢想路上的實際行動,拍攝完成後將在湖南衛視循環播出。
面對鏡頭,陳朗顯得羞澀。80後白手起家的創業故事主人翁陳朗表示,將會繼續參加培訓和講座,並把連鎖餐飲逐步推向國內其他城市,用賺來的錢成就自己的「中國夢」。
東坡酒樓店長王剛白手起家的餐飲創業故事
眉州廚師的MBA講堂
2003年,當身材矮小、四川方言濃重的王剛站在清華大學MBA講堂上時,吳維庫教授這樣介紹他:「這是一個『川菜大王』,已經在北京開了7家店,我們請他講講成功的經歷。」這一年,王剛和同為廚師出身的太太梁棣將「眉州東坡酒樓」在北京開到了第7家,心裡卻越來越沒了底氣。有了一定經濟基礎,王剛開始報名參加一些短期的管理培訓班。發現這些還不夠,所以2003年和太太商量去中國最好的學府讀書。「我認定的最好學校是北大和清華,我們一人讀一家,這樣回來後交流,我倆等於同時上了兩所最好的學校。」
一天,王剛將太太在清華的老師吳維庫請到眉州東坡吃飯,王剛在席間的一番見解讓吳教授吃驚。如今回憶起當時的見解,王剛依然得意於自己的前瞻性。「2003年,一般人對中餐的認識比較有限,我的想法和大家不一樣。我認為中餐是可以吃的古董,毛澤東曾經說過:我相信,一個中藥,一個中國菜,這將是中國對世界的兩大貢獻。今天來看這句話,依舊非常有前瞻性。美食是中國在世界上很有分量的名片,但在國際上,哪怕是在國內,知名的中餐品牌太少了。」
王剛說,做家廚和做飯店的廚師大不一樣。飯店的客人是天天變化的,廚師的手藝只要保持穩定就可以,菜品不用有大變化。可是家廚14年都給這家人做飯,一家人天天吃你的飯而不厭煩,這是個大學問。
1999年王剛在勁鬆開了第5家眉州東坡酒樓,「這時發現單靠我個人的經驗和勤奮不行了,一些優秀的管理人員和廚師紛紛離開」。於是從第5家店開始,「我給員工建立檔案,成立了管理日常事務的辦公室,每個員工的資歷、學歷、技術級別都一一記錄」。
王剛對行業的見解是,「中國的各級政府招商引資看中的是IT、汽車、家電、房地產等等,但是一部彩電的終端利潤可能才10元,這些行業有的90%以上的智慧財產權不在中國人手裡。但是中華美食是中國完全擁有智慧財產權的,我們做好一盤菜,利潤不止10元。再往深處想,中國是農業大國,八九億的農業人口在生產農副土特產,我們表面上是經營飯館的,實際上我們是農副產品的終端市場,我們在做讓農副產品增值的事情。所以我提出,未來中國在世界上的核心競爭力是餐飲業,產業化以後稱之為食品業。中國的餐飲業已經連續十幾年以兩位數的速度增長,增速在16%~20%,這是不容忽視的數字」。
眉州東坡酒樓由此成為清華大學MBA首例中餐跟蹤案例。
眉州香腸的產業化
眉州香腸一直在「眉州東坡」涼菜裡銷售量排第一。王剛沒預料到,有一天他的眉州香腸會與有著117年歷史的美國荷美爾公司合作。荷美爾公司負責給肯德基、麥當勞供應肉製品,卻在2005年的12月宣布用工業化方式與眉州東坡聯手製作中國傳統風味的臘腸。
荷美爾公司從2003年起是眉州東坡酒樓的豬肉供應商,北京荷美爾公司的副總經理萬小明憑著商人的敏感,第一次吃到東坡肘子和眉州香腸就產生了一個想法:讓東坡肘子和眉州香腸到荷美爾公司進行標準化生產。眉州東坡的總經理梁棣派了廚政總監等去研發,卻發現:「初次生產的香腸離我們自己生產的口味差得太遠了,因為四川香腸的最大特點是你一嚼起來很香,有嚼在嘴裡有勁的那種感覺,當時我一吃很嫩、很嫩就不對。」
但工業化方式生產出來的香腸更像火腿腸,並且嘗試了一年也沒成功。直到梁棣親自帶隊研發了4個月,王剛說:「香腸拿出來蒸熟了以後,我一看那個顏色,就對了。然後再一切出來,看它切面,肥瘦相接,肥肉發亮,肉質紅潤。我們肉眼一看就知道成功了。所謂聯合品牌就是說生產出的香腸叫荷美爾-眉州東坡香腸,銷到哪兒,眉州東坡酒樓的知名度就傳到了哪兒。」
眉州香腸原本是四川農村家家戶戶製作的新年菜品,一直沒辦法實現工業化,最多用機器來灌一灌。「現在產品的核心技術是我們的,美國跨國公司在為我們打工。」梁棣親自帶隊去研究每一個細節,「國標生產、模擬手工」,達到人工最高標準的百分之八九十,比起絕大部分老百姓手工製作的風味更好。眉州東坡副總郭曉冬說,所謂人工的最高標準,是要講究天時地利人和的最完美結合。郭曉冬說,現在香腸的配方完全由眉州東坡掌握,「我們給予荷美爾4種調料,分別標為1號料到4號料,每一種都由不同原料配成,荷美爾的工人只知道怎麼按照比例混合4種調料,但完全不知道怎麼做調料。另外荷美爾的工人操作流程非常細碎,工人只知道怎麼做,不知道為什麼這麼做。即使在眉州東坡酒店內部,也只有一兩個大廚師知道眉州香腸的全部配方」。荷美爾生產眉州香腸的基地建立在北京和上海,四川香腸所需要的氣候因素已經被工業化生產克服了。
供貨難題催生的大物流
北京特警出身的郭曉東,專長是散打拳擊,1999年在王剛邀請下,到眉州東坡做總經理助理。但那時候,眉州東坡只在中日友好醫院和團結湖有兩家店,第3家店在大望路剛開張,3家店總的營業面積加起來不過1000多平方米。郭曉東說,餐飲的競爭有個「競爭半徑」的講究,只有在地理位置上不超過半徑1.5公裡,彼此才有競爭性。也就是說,「在直徑3公裡範圍內,我們和其他的餐館會比較人均消費水平、經營面積這些要素,其中相同菜系的餐館是非常直接的競爭對手」。
郭曉東以前是眉州東坡的供貨商,當時他所在公司是全北京市最大的給酒店送一次性耗材的供貨商,供應溼紙巾、方便筷、臺布、餐盒等。那時候北京做得比較大的餐飲連鎖店有元太祖蒙古烤肉、陽坊涮肉、全聚德、華天等,眉州東坡當時只有兩家店,算不上規模。
餐飲早期競爭,只是低級別競爭。到了上世紀90年代,變得幾乎可以用慘烈來形容了,「這時候我們供貨完全不賒帳了,因為說不定某個餐館過兩天就關張了」。郭曉冬說,目前在中國做餐飲,食品成本如果超過50%,一定會賠本。
剛開始做眉州東坡頭幾家店的時候,王剛沒有特別明確的思路,那時候也沒有計算過人均消費或者什麼別的,只希望客人出門時感覺「物超所值」。這種感覺是綜合判斷,包括菜品味型、原材料、環境、服務等等。
郭曉東說,眉州東坡在北京並不把川菜館作為競爭對手,而是想做川菜的標杆,領導川菜產業化和標準化。我們提出的口號是「中國味、味天下」,味道永遠是核心。環境的超越是容易的,很多硬體有錢就能做到,但是菜品的味道就像電腦裡的晶片一樣,它是最核心的技術。
眉州東坡是北京的中餐業裡最早建立物流配送中心和中央廚房的。「我們把肯德基、麥當勞這樣的國際餐飲作為自己的目標,西餐能夠快速發展,就在於它的標準化,為什麼中餐不可以引進這些概念?」
最早給眉州東坡酒樓供貨的,只是些低端的小商小販,常常是菜販子帶著老婆、馱著倆孩子來送菜,「原材料從菜農到我們手裡,經過了三四道中間販子的倒騰。當酒樓越做越大,我們的規模意識也在成長,肉食開始由美國荷美爾這樣的大廠家供應,鹽從中國鹽業總公司進貨,味精等這些調味料與總經銷商直接聯繫。但是中國缺乏規模足夠大的供貨商,比如蔬菜,我們只能到大陽坊、新發地這些集貿市場去進貨」。
2001年,眉州東坡在東南四環外的西直河建立了十幾畝的基地,所有酒店集中配送。
本文轉載自好商機網,如有侵權,聯繫即刪!